第三百九十八章 十萬天兵
相對於李大帥親率的西路軍一路勢如破竹的突飛猛進,東路的張大娃反而顯得有些進展遲緩。
這並不是說張大娃的東路軍遭遇了頑強抵抗,事實上反而恰恰相反,一直到現在東路軍都沒有經曆過真正意義上的戰鬥,而是在不停的“剿匪”。
自從鼇拜撤出了魯南一帶之後,齊魯大地就成了軍事上的真空地帶,山東這邊的局麵一下子就退迴到了崇禎十七年之時的那種狀況。
天下將亂山東先反,這句話雖然不怎麽準確,卻也是有出處的。
山東的響馬不是曆史名詞,而是真實存在,各路好漢們有著造反的優良傳統。
當初到大明朝還沒有轟然倒下的時候,山東就已經先亂了起來,亂七八糟的宗社會黨,五花八門的地方豪強,隨便占住一個山頭就敢稱王,手下聚起幾百號人就會豎起“替天行道”的大旗。和曆史上幾乎所有的自發性質的義軍一樣,這些根本分不清誰是誰的造反大軍們,嚴重缺乏一個明確的政治主張,甚至沒有清晰的意圖,反正就是反了。
至於說他們到底是在造誰的反,恐怕連他們自己都說不清楚,他們也懶得弄清楚這個問題,而是本能的選擇為了造反而造反。
甲申年間,崇禎皇帝大行殉國,大明朝轟然倒下,緊接著就是大順王朝的建立。當時李自成曾經派人來“接管”山東,但卻被那些打著“闖軍”旗號的本地義軍給拒絕了,設置出現了“闖軍”打“闖軍”的滑稽場麵。沒過多久,李自成在一片石被多爾袞和吳三桂打的大敗之後倉皇撤離,山東的局麵也就徹底顧不上了。在李闖敗退之後,山東的義軍繁榮呈現出“全麵開花”的形勢,一下子就湧現出好幾十股造反大軍。
有名的“魁興軍”“榆園軍”“棗林軍”就是這個時候崛起的。一個個打著“替天行道”“奉天撫民”的旗號,出現了許許多多五花八門的“大將軍”“大元帥”,甚至還有好幾個直接就自封為王了。
當清軍打過來的時候,他們就又本能的和清軍作戰,其實在這個事情,這些造反的武裝們根本就沒有“反清複明”的心思,而是抱定一個念頭:誰來了就打誰。
山東的義軍們,先是造大明朝的反,然後又拒絕李闖的招安,接著又開始打清軍。當張大娃率領東路軍進入魯南的時候,又毫無懸念的和他幹了起來。與此同時,他們自己還打了個熱火朝天,局麵亂的已經到了分不清誰是誰的地步!
就如同曆史上數不清的造反隊伍一樣,這些根本沒有明確政治主張甚至沒有清晰戰略意圖的“造反大軍”們注定成不了多大的氣候,根本就不是張大娃的對手,很快就被打了個抱頭鼠竄。
最有意思的是,大多數義軍都經曆過低穀時期,都承受過強大的軍事壓力,最善於死灰複燃,根本就是一群打不死的小強。這邊剛剛撲滅那邊就又複起,雖然掀不起什麽浪頭,卻不勝其煩讓張大娃始終處於一種疲於奔命的狀態。
當初在清軍勢大的時候,魯家成魯天王和他的弟兄們都在堅持抵抗,從來都沒有慫過,現在的局勢比以前好多了,自然更加的不怕張大娃那小子了。
按照魯天王的說法,這齊魯之地就是我的,一定要把張大娃那小子打出去。
現在的魯天王已非昨日的吳下阿蒙,手下有“十萬天兵”,更有驍勇善戰的六大元帥,九大將軍,和十三太保,實力膨脹了很多倍,成了魯南一帶的“諸侯”了。
但是現在,天王軍的聚義廳中卻是一副異常詭異的情形。
五花八門的“將軍”“元帥”“十三太保”,還有魯天王欽封的幾個“軍師”“丞相”,全都一言不發,眼珠子瞪的比牛眼都大,呆呆的看著韋無病,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魯家成魯天王就好像好沒有睡醒似的,癡癡的盯著韋無病:“老六,你說啥?你是在和我開玩笑嗎?”
“天王,我沒有開玩笑。”韋無病特意用很大的聲音重複著剛才的話語:“其實,我就是大旗軍馬軍營的營官,當初作為特戰先遣隊潛過來的!”
“你……”這句話來的太過於震撼,以至於魯天王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了,他的手指哆嗦著,指著韋無病的鼻子再次問道:“你……你真是大旗軍的人?”
“是。”
“你和張大娃是一夥的?”
“是。”
魯天王一下子就從座位上跳了起來,按住韋無病的肩膀頭子死命的搖晃,聲嘶力竭的大吼著:“虧我如此信賴於你,把十萬天兵全都交到你的手中。你竟然是張大娃的人,你竟然叛了我。小六子,當初咱們是喝過血酒的結義兄弟,你還記得當初的誓言麽?背信棄義是要三刀六洞的,你全都忘了麽?”
同魯天王的這番話語之中就可以聽得出來,所謂的天王軍根本就不是正規軍隊。而是如同梁山好漢一般斬雞頭、燒黃紙,一起喝了血酒然後歃血為盟,義結金蘭排過座次的山賊土匪。
魯家成魯天王雖然氣急敗壞,但他說的一點都沒有錯,他對“六弟”韋無病那是相當的信任,不僅把自己的小姨子嫁給了他,還把天王軍的指揮大權都交到了韋無病的手中。
他做夢都沒有想到,深得自己信賴的“六弟”竟然是大旗軍的人。
麵對魯天王的職責,韋無病卻·一點都不生氣,而是轉過身去,朝著供奉在“聚義廳”正中的那尊關二爺雕像磕了個頭,然後才站起身來說道:“當年咱們兄弟在關二爺麵前喝過了血酒,發過了血誓。大哥你好好想想,兄弟我可曾做過任何對不起你的事兒?我做過對不起兄弟們的事?”
對不起魯天王的事兒?憑良心說,韋無病真的沒有做過。他不僅不做背信棄義的勾當,反而居功至偉。
就憑魯天王那點本事,隻剩下阿貓阿狗三兩隻的天王軍早就被清軍剿滅過無數次了。正是因為韋無病正規化的軍事才能,才讓天王軍在險惡的敵後鬥爭中存活下來,並且有了明顯的發展壯大。
現在的天王軍,完全就在以韋無病帶過來的那支先遣軍為骨幹搭建起來的,而且每次作戰韋無病他們這一批身先士卒奮勇衝殺,這是鐵一般的事實,誰也不能昧著良心說瞎話
所謂的天王軍,本質就是占山為王的草寇之流,這樣的隊伍不存在組織、建製、思想教育之類的說法,能夠“領袖群雄”完全就是憑借個人威望。
雖然韋無病一直尊魯家成為天王,其實現在的天王軍早就姓韋了,魯天王隻不過是一個擺設兒罷了。
魯天王雖然沒有什麽真正的本事,卻知道不能效仿瓦崗寨的翟讓和李密,更不可嫉賢妒能,對於韋無病在事實上掌控天王軍也沒有什麽疑心,反而覺得這是一種兄弟意氣,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好漢作風。
雖然你韋無病沒有做過背叛忠義的事,但你終究不是天王軍的人,而是大旗軍的人,這才是根本矛盾所在。
“大哥,還有諸位兄弟,你們好好的想一想……”韋無病理直氣壯的說道:“這幾年來,咱們天王軍走過了多少坎坷?經受了多少磨難?其他的隊伍都堅持不下去散掉了,為啥咱們能堅持下來?還不是因為有大旗軍的支援麽?”
在敵後作戰,最困難的不是直接的軍事壓力,而是無法獲得補給,時間一長就堅持不下去,隊伍也就散了。但韋無病總是能夠奇跡一般的獲得各種各樣的補給,這是因為什麽?
還不是因為有金鈴堂的秘密資助麽?
若不是有大旗軍的秘密指令,金鈴堂會吃飽了撐的沒事兒幹冒著巨大的風險支援這股土匪?
知道現在,魯家成才知道那些雪中送炭的補給並不是因為“小六子”的本事大,而是因為有大旗軍在背後的支撐。
憑良心說,若是沒有韋無病,魯家成當年就死在邳縣了,若是沒有韋無病,天王軍早就被剿滅至少七八迴了。
“好,我承認你小六子的功勞的,但公是公,私是私,想要我投降了張大娃那小子,就是白日做夢。就算我答應了,咱們手下這十萬兄弟也不會答應。看在昔日的情分上,我不為難你,你想投靠張大娃就去投靠吧……”
能做到這個份兒上,魯天王已經算是仁至義盡了。就算是以後這事傳揚到江湖上去,他魯天王也對得起韋無病了。
這就是典型的草莽做派。
至於他口口聲聲說的“十萬天兵”,那根本就是自吹自擂。要是真有這麽多人馬……別說十萬了,就算是有五萬,早就朝著北京城打過去了,還至於困守在鳥不拉屎的犄角旮旯裏邊不敢出去麵對張大娃?
天王軍就是遊擊隊,以前連生存都是個問題。雖然現在的局麵好了很多,好歹算是有了一點點小的可憐的地盤兒,但天王軍控製之下的總人口都沒有十萬那麽多,哪來的十萬天兵?
雖然現在的天王軍已經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發展壯大,總兵力也不過隻有三千來號,可以直接控製的直屬隊伍就隻有山寨的這兩千多人,真正能拉到戰場上去也就七八百號丁壯而已。其他的兩千多則是來自附近幾個山寨的“盟軍”——其實就是另外幾股稍微有點規模的山賊草寇。
魯天王要是總動員的話,能發動三千左右的人馬,其中直屬的就有七八百之多,雖然和大旗軍比起來真的不算什麽,在地方上也是一股不小的勢力了。當然,戰鬥力到底怎麽樣那就是另外一迴事了。
想要他把臉一抹投降了張大娃,他自己的心裏就過不去這個坎兒,肯定也不會那麽做。
雖然他這個天王是自封的,好歹也是個“王”啊,他張大娃才不過是個營官,憑什麽向他投降?還有他手下的那些個“將軍”“元帥”“軍師”“丞相”什麽的,一個個的身份和名號都大的嚇死人,投降過去做啥?給張大娃當大頭兵麽?
完全出於江湖義氣,魯家成才不想和韋無病為難,事實上他也動不韋無病,畢竟現在的天王軍骨幹全都是韋無病的人,其他那些個真正能打的士兵也是人家韋無病帶出來的。
按照魯天王的想法,既然你韋無病是大旗軍的人,我就和你割袍斷義,兄弟情分到底為止,你走的你的陽關道我走的我獨木橋,以後大家互不相認,你去投靠張大娃,我繼續做我的天王。
作為草莽英雄,魯家成他們這些人確實缺少眼光和格局,也沒有殺伐果斷的梟雄潛質,能做到“好聚好散”還真的就算是對得起韋無病了。
“大哥的心意六弟我明白的很,大哥沒有喚出刀斧手把我的腦袋砍下去,已經對得起這忠義二字對得起關二爺了……”
魯天王看了看他,最終還是把“刀斧手都是你人我怎麽召喚”這句話咽了迴去,而是重重的“哼”了一聲,就轉過身去,用後脊梁對著韋無病,完全就是一副“我不想搭理你”的架勢。
韋無病看了看在座的那些個“將軍”“元帥”和“軍師”“丞相”,先是衝著眾人一拱手,然後又朝著轉過身去魯天王作了個揖,用江湖好漢特有的口吻說道:“關二爺在上,諸家兄弟在上,我得分辨一句。”
“魯大哥你說我瞞下了大旗軍的真實身份,這事兒我任,但大哥所要我去投靠張大娃,這事兒我是萬萬不認的。”
“他張大娃算個鳥?當初在大旗莊選拔馬軍的事情,因為那小子不會騎馬,被我給剔了出去。就算現在他獨當一麵了又能如何?我依舊不拿正眼看他。”
“他張大娃是營官,我也是營官,還是馬軍營的營官,雖不敢我比他高了,卻也一點都不比他低,他有是資格讓我去投靠?”
無論是軍銜還是具體的軍職,韋無病都和張大娃是一樣的,至少是平起平坐的等級,誰也不比誰更高。也就是說,韋無病無須服從張大娃的命令,張大娃也指揮不動他。
不管是馬軍營官還是先遣隊隊長,這兩個身份都是直接服從李大帥本人的轄製,和他張大娃沒有一丁點的關係。真要是從資曆上來看,韋無病的資格比張大娃老多了。
張大娃雖然出身大旗莊,韋無病雖然是個外來者,但是在大旗莊民團時代,他張大娃不過是個大頭兵,是後來才逐漸升上去的。而韋無病從一開始就是馬軍營營官,是總教官劉三房的人。
“兄弟我不敢說比他張大娃高,卻也一點都不低,兄弟不是讓大哥和諸位去給張大娃伏低做小,也不是讓大家去投靠他張大娃,而是要大家投靠我,天王聽明白了嗎?”
相對於李大帥親率的西路軍一路勢如破竹的突飛猛進,東路的張大娃反而顯得有些進展遲緩。
這並不是說張大娃的東路軍遭遇了頑強抵抗,事實上反而恰恰相反,一直到現在東路軍都沒有經曆過真正意義上的戰鬥,而是在不停的“剿匪”。
自從鼇拜撤出了魯南一帶之後,齊魯大地就成了軍事上的真空地帶,山東這邊的局麵一下子就退迴到了崇禎十七年之時的那種狀況。
天下將亂山東先反,這句話雖然不怎麽準確,卻也是有出處的。
山東的響馬不是曆史名詞,而是真實存在,各路好漢們有著造反的優良傳統。
當初到大明朝還沒有轟然倒下的時候,山東就已經先亂了起來,亂七八糟的宗社會黨,五花八門的地方豪強,隨便占住一個山頭就敢稱王,手下聚起幾百號人就會豎起“替天行道”的大旗。和曆史上幾乎所有的自發性質的義軍一樣,這些根本分不清誰是誰的造反大軍們,嚴重缺乏一個明確的政治主張,甚至沒有清晰的意圖,反正就是反了。
至於說他們到底是在造誰的反,恐怕連他們自己都說不清楚,他們也懶得弄清楚這個問題,而是本能的選擇為了造反而造反。
甲申年間,崇禎皇帝大行殉國,大明朝轟然倒下,緊接著就是大順王朝的建立。當時李自成曾經派人來“接管”山東,但卻被那些打著“闖軍”旗號的本地義軍給拒絕了,設置出現了“闖軍”打“闖軍”的滑稽場麵。沒過多久,李自成在一片石被多爾袞和吳三桂打的大敗之後倉皇撤離,山東的局麵也就徹底顧不上了。在李闖敗退之後,山東的義軍繁榮呈現出“全麵開花”的形勢,一下子就湧現出好幾十股造反大軍。
有名的“魁興軍”“榆園軍”“棗林軍”就是這個時候崛起的。一個個打著“替天行道”“奉天撫民”的旗號,出現了許許多多五花八門的“大將軍”“大元帥”,甚至還有好幾個直接就自封為王了。
當清軍打過來的時候,他們就又本能的和清軍作戰,其實在這個事情,這些造反的武裝們根本就沒有“反清複明”的心思,而是抱定一個念頭:誰來了就打誰。
山東的義軍們,先是造大明朝的反,然後又拒絕李闖的招安,接著又開始打清軍。當張大娃率領東路軍進入魯南的時候,又毫無懸念的和他幹了起來。與此同時,他們自己還打了個熱火朝天,局麵亂的已經到了分不清誰是誰的地步!
就如同曆史上數不清的造反隊伍一樣,這些根本沒有明確政治主張甚至沒有清晰戰略意圖的“造反大軍”們注定成不了多大的氣候,根本就不是張大娃的對手,很快就被打了個抱頭鼠竄。
最有意思的是,大多數義軍都經曆過低穀時期,都承受過強大的軍事壓力,最善於死灰複燃,根本就是一群打不死的小強。這邊剛剛撲滅那邊就又複起,雖然掀不起什麽浪頭,卻不勝其煩讓張大娃始終處於一種疲於奔命的狀態。
當初在清軍勢大的時候,魯家成魯天王和他的弟兄們都在堅持抵抗,從來都沒有慫過,現在的局勢比以前好多了,自然更加的不怕張大娃那小子了。
按照魯天王的說法,這齊魯之地就是我的,一定要把張大娃那小子打出去。
現在的魯天王已非昨日的吳下阿蒙,手下有“十萬天兵”,更有驍勇善戰的六大元帥,九大將軍,和十三太保,實力膨脹了很多倍,成了魯南一帶的“諸侯”了。
但是現在,天王軍的聚義廳中卻是一副異常詭異的情形。
五花八門的“將軍”“元帥”“十三太保”,還有魯天王欽封的幾個“軍師”“丞相”,全都一言不發,眼珠子瞪的比牛眼都大,呆呆的看著韋無病,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魯家成魯天王就好像好沒有睡醒似的,癡癡的盯著韋無病:“老六,你說啥?你是在和我開玩笑嗎?”
“天王,我沒有開玩笑。”韋無病特意用很大的聲音重複著剛才的話語:“其實,我就是大旗軍馬軍營的營官,當初作為特戰先遣隊潛過來的!”
“你……”這句話來的太過於震撼,以至於魯天王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了,他的手指哆嗦著,指著韋無病的鼻子再次問道:“你……你真是大旗軍的人?”
“是。”
“你和張大娃是一夥的?”
“是。”
魯天王一下子就從座位上跳了起來,按住韋無病的肩膀頭子死命的搖晃,聲嘶力竭的大吼著:“虧我如此信賴於你,把十萬天兵全都交到你的手中。你竟然是張大娃的人,你竟然叛了我。小六子,當初咱們是喝過血酒的結義兄弟,你還記得當初的誓言麽?背信棄義是要三刀六洞的,你全都忘了麽?”
同魯天王的這番話語之中就可以聽得出來,所謂的天王軍根本就不是正規軍隊。而是如同梁山好漢一般斬雞頭、燒黃紙,一起喝了血酒然後歃血為盟,義結金蘭排過座次的山賊土匪。
魯家成魯天王雖然氣急敗壞,但他說的一點都沒有錯,他對“六弟”韋無病那是相當的信任,不僅把自己的小姨子嫁給了他,還把天王軍的指揮大權都交到了韋無病的手中。
他做夢都沒有想到,深得自己信賴的“六弟”竟然是大旗軍的人。
麵對魯天王的職責,韋無病卻·一點都不生氣,而是轉過身去,朝著供奉在“聚義廳”正中的那尊關二爺雕像磕了個頭,然後才站起身來說道:“當年咱們兄弟在關二爺麵前喝過了血酒,發過了血誓。大哥你好好想想,兄弟我可曾做過任何對不起你的事兒?我做過對不起兄弟們的事?”
對不起魯天王的事兒?憑良心說,韋無病真的沒有做過。他不僅不做背信棄義的勾當,反而居功至偉。
就憑魯天王那點本事,隻剩下阿貓阿狗三兩隻的天王軍早就被清軍剿滅過無數次了。正是因為韋無病正規化的軍事才能,才讓天王軍在險惡的敵後鬥爭中存活下來,並且有了明顯的發展壯大。
現在的天王軍,完全就在以韋無病帶過來的那支先遣軍為骨幹搭建起來的,而且每次作戰韋無病他們這一批身先士卒奮勇衝殺,這是鐵一般的事實,誰也不能昧著良心說瞎話
所謂的天王軍,本質就是占山為王的草寇之流,這樣的隊伍不存在組織、建製、思想教育之類的說法,能夠“領袖群雄”完全就是憑借個人威望。
雖然韋無病一直尊魯家成為天王,其實現在的天王軍早就姓韋了,魯天王隻不過是一個擺設兒罷了。
魯天王雖然沒有什麽真正的本事,卻知道不能效仿瓦崗寨的翟讓和李密,更不可嫉賢妒能,對於韋無病在事實上掌控天王軍也沒有什麽疑心,反而覺得這是一種兄弟意氣,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好漢作風。
雖然你韋無病沒有做過背叛忠義的事,但你終究不是天王軍的人,而是大旗軍的人,這才是根本矛盾所在。
“大哥,還有諸位兄弟,你們好好的想一想……”韋無病理直氣壯的說道:“這幾年來,咱們天王軍走過了多少坎坷?經受了多少磨難?其他的隊伍都堅持不下去散掉了,為啥咱們能堅持下來?還不是因為有大旗軍的支援麽?”
在敵後作戰,最困難的不是直接的軍事壓力,而是無法獲得補給,時間一長就堅持不下去,隊伍也就散了。但韋無病總是能夠奇跡一般的獲得各種各樣的補給,這是因為什麽?
還不是因為有金鈴堂的秘密資助麽?
若不是有大旗軍的秘密指令,金鈴堂會吃飽了撐的沒事兒幹冒著巨大的風險支援這股土匪?
知道現在,魯家成才知道那些雪中送炭的補給並不是因為“小六子”的本事大,而是因為有大旗軍在背後的支撐。
憑良心說,若是沒有韋無病,魯家成當年就死在邳縣了,若是沒有韋無病,天王軍早就被剿滅至少七八迴了。
“好,我承認你小六子的功勞的,但公是公,私是私,想要我投降了張大娃那小子,就是白日做夢。就算我答應了,咱們手下這十萬兄弟也不會答應。看在昔日的情分上,我不為難你,你想投靠張大娃就去投靠吧……”
能做到這個份兒上,魯天王已經算是仁至義盡了。就算是以後這事傳揚到江湖上去,他魯天王也對得起韋無病了。
這就是典型的草莽做派。
至於他口口聲聲說的“十萬天兵”,那根本就是自吹自擂。要是真有這麽多人馬……別說十萬了,就算是有五萬,早就朝著北京城打過去了,還至於困守在鳥不拉屎的犄角旮旯裏邊不敢出去麵對張大娃?
天王軍就是遊擊隊,以前連生存都是個問題。雖然現在的局麵好了很多,好歹算是有了一點點小的可憐的地盤兒,但天王軍控製之下的總人口都沒有十萬那麽多,哪來的十萬天兵?
雖然現在的天王軍已經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發展壯大,總兵力也不過隻有三千來號,可以直接控製的直屬隊伍就隻有山寨的這兩千多人,真正能拉到戰場上去也就七八百號丁壯而已。其他的兩千多則是來自附近幾個山寨的“盟軍”——其實就是另外幾股稍微有點規模的山賊草寇。
魯天王要是總動員的話,能發動三千左右的人馬,其中直屬的就有七八百之多,雖然和大旗軍比起來真的不算什麽,在地方上也是一股不小的勢力了。當然,戰鬥力到底怎麽樣那就是另外一迴事了。
想要他把臉一抹投降了張大娃,他自己的心裏就過不去這個坎兒,肯定也不會那麽做。
雖然他這個天王是自封的,好歹也是個“王”啊,他張大娃才不過是個營官,憑什麽向他投降?還有他手下的那些個“將軍”“元帥”“軍師”“丞相”什麽的,一個個的身份和名號都大的嚇死人,投降過去做啥?給張大娃當大頭兵麽?
完全出於江湖義氣,魯家成才不想和韋無病為難,事實上他也動不韋無病,畢竟現在的天王軍骨幹全都是韋無病的人,其他那些個真正能打的士兵也是人家韋無病帶出來的。
按照魯天王的想法,既然你韋無病是大旗軍的人,我就和你割袍斷義,兄弟情分到底為止,你走的你的陽關道我走的我獨木橋,以後大家互不相認,你去投靠張大娃,我繼續做我的天王。
作為草莽英雄,魯家成他們這些人確實缺少眼光和格局,也沒有殺伐果斷的梟雄潛質,能做到“好聚好散”還真的就算是對得起韋無病了。
“大哥的心意六弟我明白的很,大哥沒有喚出刀斧手把我的腦袋砍下去,已經對得起這忠義二字對得起關二爺了……”
魯天王看了看他,最終還是把“刀斧手都是你人我怎麽召喚”這句話咽了迴去,而是重重的“哼”了一聲,就轉過身去,用後脊梁對著韋無病,完全就是一副“我不想搭理你”的架勢。
韋無病看了看在座的那些個“將軍”“元帥”和“軍師”“丞相”,先是衝著眾人一拱手,然後又朝著轉過身去魯天王作了個揖,用江湖好漢特有的口吻說道:“關二爺在上,諸家兄弟在上,我得分辨一句。”
“魯大哥你說我瞞下了大旗軍的真實身份,這事兒我任,但大哥所要我去投靠張大娃,這事兒我是萬萬不認的。”
“他張大娃算個鳥?當初在大旗莊選拔馬軍的事情,因為那小子不會騎馬,被我給剔了出去。就算現在他獨當一麵了又能如何?我依舊不拿正眼看他。”
“他張大娃是營官,我也是營官,還是馬軍營的營官,雖不敢我比他高了,卻也一點都不比他低,他有是資格讓我去投靠?”
無論是軍銜還是具體的軍職,韋無病都和張大娃是一樣的,至少是平起平坐的等級,誰也不比誰更高。也就是說,韋無病無須服從張大娃的命令,張大娃也指揮不動他。
不管是馬軍營官還是先遣隊隊長,這兩個身份都是直接服從李大帥本人的轄製,和他張大娃沒有一丁點的關係。真要是從資曆上來看,韋無病的資格比張大娃老多了。
張大娃雖然出身大旗莊,韋無病雖然是個外來者,但是在大旗莊民團時代,他張大娃不過是個大頭兵,是後來才逐漸升上去的。而韋無病從一開始就是馬軍營營官,是總教官劉三房的人。
“兄弟我不敢說比他張大娃高,卻也一點都不低,兄弟不是讓大哥和諸位去給張大娃伏低做小,也不是讓大家去投靠他張大娃,而是要大家投靠我,天王聽明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