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三章 求和
太和殿的禦座之上,順治小皇帝正襟危坐,但卻麵無表情,就好像是一座沒有生命的泥塑雕像。
下麵的文武百官卻是一副淒慘悲切的模樣,一個個全都低著頭不說話。
不管是朝中重臣還是宗室的王爺貝勒,雖然一大杆子人,其實誰也沒有想明白,他們甚至不知道到底是怎麽迴事,局麵竟然會崩壞的如此之快。
薩哈林在黃河邊上的那場大敗,讓大清國根本就來不及做出周密有效的防禦,隻能被動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大旗軍打到就在哪裏被動防禦。
這才幾天呐?大旗軍的前鋒就到了順德(想想也不可能是廣東的那個順德,而是順德府,現在的邢台)。匆忙之間,朝廷隻能極可能的調動四周的人馬,準備利用堅固城池進行打一場防禦戰,就算是打不過至少也得拖延一陣子吧。結果呢,根本就沒有等到大旗軍正式攻打,僅僅隻是一個支前鋒部隊挑著軍旗露了一小臉兒,包含六千多戰兵在內的一萬多清軍就“舉義”了,直接把上至提督大人下至普通旗人在內的兩千多口子當做了“投名狀”,掛起大明的旗號,就這麽直截了當的把臉一抹,竟然投降了。
順德是府治之地呀,不是一般的小縣城,就這麽直接投降了,在李吳山“未發一矢”的情況下重新歸入大明版圖。
府治重地都毫不猶豫的投降了,下麵的州縣村鎮會是什麽樣子,也就可想而知的了。
事實上,自從過了黃河,打敗了薩哈林之後,這天下大勢就已經成了禿子腦袋上的虱子,明擺著的事情。就算是瞎子也能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這大清國是真的沒救了!
“這裏要調兵,那裏要增援,哪個為我大清出力死戰了?”太後的聲音愈發尖利,還帶著點聲嘶力竭的意思:“哀家原本還以為,咱們大清國終究會有那麽一個兩個的忠義血性之臣,總能夠挽狂瀾於既倒之大廈之將傾。堂堂的府治之地,竟然不動刀兵的降了,朝廷的體麵何存呐?”
都什麽時候了?還在時候朝廷的體麵?
“哀家知道那大旗軍能打,但他們也不是三頭六臂的金剛羅漢,怎就把你們嚇成這個樣子?”太後的調門兒陡然提高了很多:“有誰?還有誰能去為國禦敵的?事到如今哀家也不奢求他能力挽狂瀾了,隻要能把那李吳山擋住,就是大清國的恩人,封王封侯什麽的隨便他選……”
已經到了這步田地,還想著擋住大旗軍,無異於白日做夢。
就算是真的有那麽一兩個能夠逆轉乾坤的奇才,終究也無力迴天了!
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之下,指望奇才和奇跡來扭轉敗局,根本就是個不切實際的想法。因為大清國早就無兵可用了。
大清國立國的基礎就是八旗戰兵,但是現在的八旗戰兵……除了阿濟格和豪格手裏的那部分之外,還有嗎?
八旗的總人口才有多少?所謂的八旗戰兵又能有多少?打到現在早就不剩下幾個了。就算是還殘存著一些,也好像撒胡椒麵一樣撒的到處都是,根本無法形成強大的力量。
各地的軍事力量,大多是新附軍,他們本就是前明的軍隊投靠過來的。現如今大清國的局勢已經糟糕到了這種程度,那些新附軍們早就不把朝廷當迴事兒了。隻等著大旗軍一到就爭先恐後的“舉義反正”呢。
眼瞅著大清國這條破船已經四下漏水,馬上就要沉沒下去了,誰會傻乎乎的還死抱著不放?真要是派遣朝廷重臣或者是宗室貝勒去統領這些個新附軍的話,說不準什麽時候就會被他們當成是送給李吳山的“見麵禮”,順德府的提督大人就是前車之鑒啊!
現如今這局勢,所有都知道已無法挽迴,卻沒有哪怕一丁點的辦法,隻能眼睜睜的看著局勢一天比一天更加惡化。很多人已經在想方設法的通過各種渠道給自己安排後路了……
就算是太後本人,也知道時局崩壞如此,肯定是無力迴天了,但她卻不曉得到底錯在哪裏,為什麽一統天下的局麵就會瞬間變成這個樣子。
若是攝政王多爾袞還在的話……若是當初多爾袞不死,說不準就能維持下去,至少不會出現這雪崩一般的情形。現在的太後真的後悔了,後悔當初不該幹掉多爾袞,讓大清國這艘破船少了一塊極具分量的壓艙石。
奈何世間根本就沒有後悔藥,現在再考慮這些早已毫無意義。
“讓英親王去打李吳山,讓吳三桂去打李吳山,隻要他們能保住大清國,哀家就許他們與國同休,與我大清同始終……”
這樣話語隻能算是一句牢騷,不具備任何可行性。
阿濟格是怎麽離開湖廣的?那是被李吳山打出來的呀。李吳山到底有多麽厲害,恐怕也就隻有他阿濟格最清楚不過了。這個時候讓他去李吳山拚命,根本就是緣木求魚。
至於說吳三桂,那就更加的不用指望了,反而還要格外的提防著他。
吳三桂和的關寧軍距離京畿這麽近,賴在那裏不動,打的什麽算盤就這的值得懷疑了。天知道他會不會把臉一抹再去做會大明的臣子,要是他這麽有這個想法的話,第一個打到京城的很有可能不是李吳山而是他吳三桂了。
“局勢崩壞至此,都是那薩哈林不肯力戰的緣故,當初若是能夠守住黃河以北,趁大旗軍立足未穩之際把他們推迴去,阻敵於黃河一線,局麵尚可維持。請皇上速速發一道旨意,將他正法於軍前。唯有如此才能鼓舞軍心重振士氣,事情尚有可為……”
到了這個時候,出什麽主意的都有。竟然還有人在說黃河一線的事,甚至還有不少人紛紛附和,同時下意識的把目光朝著代善這邊撇過來……
用薩哈林的腦袋來提振軍心士氣,真虧他們能想得出來。漫說這根本就是胡說八道,就算是真的有用代善也絕對不會斷送了自己兒子的性命不是嗎。
重重的咳嗽了一聲之後,代善朝著那些滿嘴胡言亂語的家夥們狠狠的瞪了一眼:“萬歲,太後,以臣愚見,應付當今的局麵不外有二……”
都已經到了這個地步,代善還有應對之法,而且還是兩個辦法,足見薑還是老的辣呀!
雖然太後和代善之間早已經貌合神離,這個時候也不得倚重這位德高望重的老親王了。
“其一,調關外之兵進京入衛,先鞏固京畿為要。”
關外不僅是大清國的根本之地,還是龍興之所,他們原本就是從關外過來,眼看著關內守不住了,直接從關外調集精銳過來顯然就是最直接的辦法。
這個辦法太後不是沒有想過,她甚至想過要從蒙古各部調集人馬過來,但是這有用嗎?
在多爾袞入關之前,為了擊敗李自成的闖軍,把吃奶的力量都使出來了。對包括八旗在內的滿人做了最大程度的動員:十四歲以上六十歲以下的男子必須從軍出戰。
這樣的動員程度,對於人口基礎和當地的民生完全就是災難性的,好在一片石大戰清軍打勝了,這場豪賭他們賭贏了,得到了萬裏河山。
當年的多爾袞完全就把滿清的潛力抽幹了,這才有機會打敗李自成。入關之後,這天下就是大清國的了,誰不想到繁華富庶的關內來享福?誰不想享用鐵杆莊稼?誰不想跑馬圈地當主子?
這幾年來,關外的人口大量流入,本就人口稀少的關外真的不剩下多少人了。(在真實的曆史上,一直到了乾隆年間關外的人口才出現了正增長,在這之前清朝統治的一百年間,關外的實際人口數量從來就沒有恢複到皇太極時代的規模……)
本就是地廣人稀的關外還怎麽抽調?就算能抽調出三五隻阿貓阿狗有能管多大的作用?
更主要之處還在於,大旗軍的進展太快,連就地組織防禦都來不及,還怎麽從遙遠的關外臨時抽調人馬?根本就是緩不濟急嘛!
正是因為深刻認識到這是個極度不現實的做法,所以太後更加的注重代善的第二個方略。
“這其二麽……就是和議了!”
和議,這個想法其實早就有了。
明明打不過,那還打個屁呀?內憂外患的大清國要是不想滅亡,就隻能和議,哪怕是接受喪權辱國的條件,也得先把戰爭停止下來,要不然的話就真的連和議的機會都沒有了。
曆朝曆代,言和者都是賣國賊,隻有強力主戰者才是血忠之臣。而且這江山是滿人的,不是漢人的。漢人奢談言和,誤國誤民的大帽子肯定會扣在腦袋上。
雖然大家都想言和,但這個“和”字卻始終不敢說出口來,唯恐觸怒了滿朝的宗室和眾多的王爺貝勒。
現在代善親口說出這句話來,意義就不一樣了。
代善開了這個口子,眾人頓時附和,紛紛跪拜下去,做出一副為國籌謀的樣子:“萬歲,太後,和吧,和了吧……”
太和殿的禦座之上,順治小皇帝正襟危坐,但卻麵無表情,就好像是一座沒有生命的泥塑雕像。
下麵的文武百官卻是一副淒慘悲切的模樣,一個個全都低著頭不說話。
不管是朝中重臣還是宗室的王爺貝勒,雖然一大杆子人,其實誰也沒有想明白,他們甚至不知道到底是怎麽迴事,局麵竟然會崩壞的如此之快。
薩哈林在黃河邊上的那場大敗,讓大清國根本就來不及做出周密有效的防禦,隻能被動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大旗軍打到就在哪裏被動防禦。
這才幾天呐?大旗軍的前鋒就到了順德(想想也不可能是廣東的那個順德,而是順德府,現在的邢台)。匆忙之間,朝廷隻能極可能的調動四周的人馬,準備利用堅固城池進行打一場防禦戰,就算是打不過至少也得拖延一陣子吧。結果呢,根本就沒有等到大旗軍正式攻打,僅僅隻是一個支前鋒部隊挑著軍旗露了一小臉兒,包含六千多戰兵在內的一萬多清軍就“舉義”了,直接把上至提督大人下至普通旗人在內的兩千多口子當做了“投名狀”,掛起大明的旗號,就這麽直截了當的把臉一抹,竟然投降了。
順德是府治之地呀,不是一般的小縣城,就這麽直接投降了,在李吳山“未發一矢”的情況下重新歸入大明版圖。
府治重地都毫不猶豫的投降了,下麵的州縣村鎮會是什麽樣子,也就可想而知的了。
事實上,自從過了黃河,打敗了薩哈林之後,這天下大勢就已經成了禿子腦袋上的虱子,明擺著的事情。就算是瞎子也能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這大清國是真的沒救了!
“這裏要調兵,那裏要增援,哪個為我大清出力死戰了?”太後的聲音愈發尖利,還帶著點聲嘶力竭的意思:“哀家原本還以為,咱們大清國終究會有那麽一個兩個的忠義血性之臣,總能夠挽狂瀾於既倒之大廈之將傾。堂堂的府治之地,竟然不動刀兵的降了,朝廷的體麵何存呐?”
都什麽時候了?還在時候朝廷的體麵?
“哀家知道那大旗軍能打,但他們也不是三頭六臂的金剛羅漢,怎就把你們嚇成這個樣子?”太後的調門兒陡然提高了很多:“有誰?還有誰能去為國禦敵的?事到如今哀家也不奢求他能力挽狂瀾了,隻要能把那李吳山擋住,就是大清國的恩人,封王封侯什麽的隨便他選……”
已經到了這步田地,還想著擋住大旗軍,無異於白日做夢。
就算是真的有那麽一兩個能夠逆轉乾坤的奇才,終究也無力迴天了!
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之下,指望奇才和奇跡來扭轉敗局,根本就是個不切實際的想法。因為大清國早就無兵可用了。
大清國立國的基礎就是八旗戰兵,但是現在的八旗戰兵……除了阿濟格和豪格手裏的那部分之外,還有嗎?
八旗的總人口才有多少?所謂的八旗戰兵又能有多少?打到現在早就不剩下幾個了。就算是還殘存著一些,也好像撒胡椒麵一樣撒的到處都是,根本無法形成強大的力量。
各地的軍事力量,大多是新附軍,他們本就是前明的軍隊投靠過來的。現如今大清國的局勢已經糟糕到了這種程度,那些新附軍們早就不把朝廷當迴事兒了。隻等著大旗軍一到就爭先恐後的“舉義反正”呢。
眼瞅著大清國這條破船已經四下漏水,馬上就要沉沒下去了,誰會傻乎乎的還死抱著不放?真要是派遣朝廷重臣或者是宗室貝勒去統領這些個新附軍的話,說不準什麽時候就會被他們當成是送給李吳山的“見麵禮”,順德府的提督大人就是前車之鑒啊!
現如今這局勢,所有都知道已無法挽迴,卻沒有哪怕一丁點的辦法,隻能眼睜睜的看著局勢一天比一天更加惡化。很多人已經在想方設法的通過各種渠道給自己安排後路了……
就算是太後本人,也知道時局崩壞如此,肯定是無力迴天了,但她卻不曉得到底錯在哪裏,為什麽一統天下的局麵就會瞬間變成這個樣子。
若是攝政王多爾袞還在的話……若是當初多爾袞不死,說不準就能維持下去,至少不會出現這雪崩一般的情形。現在的太後真的後悔了,後悔當初不該幹掉多爾袞,讓大清國這艘破船少了一塊極具分量的壓艙石。
奈何世間根本就沒有後悔藥,現在再考慮這些早已毫無意義。
“讓英親王去打李吳山,讓吳三桂去打李吳山,隻要他們能保住大清國,哀家就許他們與國同休,與我大清同始終……”
這樣話語隻能算是一句牢騷,不具備任何可行性。
阿濟格是怎麽離開湖廣的?那是被李吳山打出來的呀。李吳山到底有多麽厲害,恐怕也就隻有他阿濟格最清楚不過了。這個時候讓他去李吳山拚命,根本就是緣木求魚。
至於說吳三桂,那就更加的不用指望了,反而還要格外的提防著他。
吳三桂和的關寧軍距離京畿這麽近,賴在那裏不動,打的什麽算盤就這的值得懷疑了。天知道他會不會把臉一抹再去做會大明的臣子,要是他這麽有這個想法的話,第一個打到京城的很有可能不是李吳山而是他吳三桂了。
“局勢崩壞至此,都是那薩哈林不肯力戰的緣故,當初若是能夠守住黃河以北,趁大旗軍立足未穩之際把他們推迴去,阻敵於黃河一線,局麵尚可維持。請皇上速速發一道旨意,將他正法於軍前。唯有如此才能鼓舞軍心重振士氣,事情尚有可為……”
到了這個時候,出什麽主意的都有。竟然還有人在說黃河一線的事,甚至還有不少人紛紛附和,同時下意識的把目光朝著代善這邊撇過來……
用薩哈林的腦袋來提振軍心士氣,真虧他們能想得出來。漫說這根本就是胡說八道,就算是真的有用代善也絕對不會斷送了自己兒子的性命不是嗎。
重重的咳嗽了一聲之後,代善朝著那些滿嘴胡言亂語的家夥們狠狠的瞪了一眼:“萬歲,太後,以臣愚見,應付當今的局麵不外有二……”
都已經到了這個地步,代善還有應對之法,而且還是兩個辦法,足見薑還是老的辣呀!
雖然太後和代善之間早已經貌合神離,這個時候也不得倚重這位德高望重的老親王了。
“其一,調關外之兵進京入衛,先鞏固京畿為要。”
關外不僅是大清國的根本之地,還是龍興之所,他們原本就是從關外過來,眼看著關內守不住了,直接從關外調集精銳過來顯然就是最直接的辦法。
這個辦法太後不是沒有想過,她甚至想過要從蒙古各部調集人馬過來,但是這有用嗎?
在多爾袞入關之前,為了擊敗李自成的闖軍,把吃奶的力量都使出來了。對包括八旗在內的滿人做了最大程度的動員:十四歲以上六十歲以下的男子必須從軍出戰。
這樣的動員程度,對於人口基礎和當地的民生完全就是災難性的,好在一片石大戰清軍打勝了,這場豪賭他們賭贏了,得到了萬裏河山。
當年的多爾袞完全就把滿清的潛力抽幹了,這才有機會打敗李自成。入關之後,這天下就是大清國的了,誰不想到繁華富庶的關內來享福?誰不想享用鐵杆莊稼?誰不想跑馬圈地當主子?
這幾年來,關外的人口大量流入,本就人口稀少的關外真的不剩下多少人了。(在真實的曆史上,一直到了乾隆年間關外的人口才出現了正增長,在這之前清朝統治的一百年間,關外的實際人口數量從來就沒有恢複到皇太極時代的規模……)
本就是地廣人稀的關外還怎麽抽調?就算能抽調出三五隻阿貓阿狗有能管多大的作用?
更主要之處還在於,大旗軍的進展太快,連就地組織防禦都來不及,還怎麽從遙遠的關外臨時抽調人馬?根本就是緩不濟急嘛!
正是因為深刻認識到這是個極度不現實的做法,所以太後更加的注重代善的第二個方略。
“這其二麽……就是和議了!”
和議,這個想法其實早就有了。
明明打不過,那還打個屁呀?內憂外患的大清國要是不想滅亡,就隻能和議,哪怕是接受喪權辱國的條件,也得先把戰爭停止下來,要不然的話就真的連和議的機會都沒有了。
曆朝曆代,言和者都是賣國賊,隻有強力主戰者才是血忠之臣。而且這江山是滿人的,不是漢人的。漢人奢談言和,誤國誤民的大帽子肯定會扣在腦袋上。
雖然大家都想言和,但這個“和”字卻始終不敢說出口來,唯恐觸怒了滿朝的宗室和眾多的王爺貝勒。
現在代善親口說出這句話來,意義就不一樣了。
代善開了這個口子,眾人頓時附和,紛紛跪拜下去,做出一副為國籌謀的樣子:“萬歲,太後,和吧,和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