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六章 導火索
太後本是蒙古女子,棋藝相當粗淺,最多也就算是入門級別,平日裏用做消遣還行,若真是遇到國手大家,一定會敗的相當狼狽。
雖然吳三桂是個軍漢,但卻一點都不粗鄙,雖不敢說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年輕的時候也算是個“風流才子”,棋藝一道還是有些功底的,但他卻不敢真的贏了太後。
一盤棋下了很久,雖落子甚多,棋盤上的局麵卻雜亂無章,完全就是隨手應付。
好在執黑的吳三桂和執白的太後心思都不在棋盤之上,各有各的算盤,也就無所謂了。
反正有的是時間,那就慢慢的耗唄。
當老太監海富帶著順治小皇帝迴來的時候,太後頓時心中雪亮,卻明知故問:“怎迴來的這般個早法?”
“迴太後,原說是要晚些才能迴來的,也不知怎的,攝政王突然從馬上跌了下來,場麵有些亂,唯恐出什麽差錯,就先帶著萬歲爺迴宮來了。”
“攝政王墜馬了?”太後手撚棋子,故作平靜的“隨口”問道:“攝政王有沒有受傷?傷勢如何?”
“攝政王體魄強健,想來應無大礙……”
“嗯,”太後發出一個很隨意的聲音,就好像她真的很關心似的:“攝政王是我大清柱石,身係家國天下,縱有微恙也是大事,讓太醫院去幫忙瞧瞧……哦,對了,我這裏還有半支沒有用完的百年老山參,再取一副熊膽,一並給攝政王送過去……”
“嗻!”老太監躬著身子應道:“奴才這就去辦。”
好端端的怎麽會從馬上跌下來?若僅僅隻是尋常的墜馬,又何至於急急慌慌的把皇帝帶迴來?肯定是出大事兒了!
吳三桂心中雪亮:一定是太後搶先動手了,唯一不清楚的就是現在的多爾袞到底怎麽樣了,他的傷勢到底嚴重到了什麽程度……
就在吳三桂心思電轉之時,太後繼續說道:“禮親王、莊親王他們知道消息了麽?”
老太監還是那副弱不禁風的樣子:“估計還不知道吧?要不要奴才去通知他們?”
“告知兩位親王一聲也好,若真有什麽事兒也好幫襯一下……”
“嗻!”
這個時候的吳三桂已經知道應該怎麽做了,毫不猶豫的投子認輸:“太後技藝無雙,臣甘拜下風……”
太後微微一笑,氣度從容的看了看那盤殘棋:“哀家素知平西王是當世國手,怎麽如此輕易就投子認輸了呢?看來你這心思不在棋局之上吧。不過這樣也好,身為國家重臣,就應把更多的心思用在朝廷大事之上,這棋藝手談不過是做個消遣,萬不可沉迷其中……”
“臣銘記太後教誨。”
“哀家也乏了,你告退吧,迴去之後好好的思一思想一想,哀家還想著能和你平西王同始同終呢。”
“太後恩寵之隆,縱臣肝腦塗地粉身碎骨難報萬一……”當太後端起麵前的茶盞之時,吳三桂趕緊躬身告退……
吳三桂剛一離去,太後馬上站起身來問那老太監:“多爾袞到底怎麽樣了?”
似乎永遠都是那副畏畏縮縮的樣子,就好像是在說起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兒,老太監海富籠著雙手說道:“已死。”
“他……他……真的……真的死了?你確定嗎?”剛剛還從容不迫的太後緊緊抓住老太監的胳膊,似乎隻要一鬆開他就會溜走似的,活像是個闖了大禍的孩子:“你真的確定他已經死了嗎?”
“千真萬確。”
“那就好,那就好……”太後的雙手在不停的微微顫抖,臉色有些蒼白,仿佛大病初愈:“你沒有引起別人的懷疑吧?”
“奴才做事素來滴水不漏,太後還並不放心嗎?”
“放心,放心,你做事我最放心。”
“不要再糾纏這些細枝末節的小問題了,接下來才是真正艱難的時刻。”
以刺殺暗算的形式殺掉多爾袞,並不是一個很大的難題,最要緊的是如何應對接下來的狂風暴雨。
多爾袞不僅僅隻是一個單獨的人,而是一個集團一個體係。多爾袞已死的消息一旦傳播開來,必然掀起滔天巨浪,這才是真正的決戰時刻。
在經曆了最初的慌亂之後,太後很快就鎮定下來,臉上透著一抹病態的潮紅:
“委任大貝勒吳克善暫代九門提督之職,接管京城防務,隔絕內外交通,任何人不得擅自進出。”
“詔蘇克薩哈進宮!”
“命索尼即刻返迴,不得有誤。”
“八百裏加急,命鼇拜立刻率兵迴京……”
太後不停的調兵遣將,一道道命令發布下去,將自己所能夠調動的資源全部調動起來……
片刻之後,禮親王代善和莊親王濟爾哈朗緊急進宮,也不知和太後商議了些什麽,就又急匆匆的離去了。
“剛剛得知”攝政王多爾袞“病情危急”的太後親臨王府去“探望病情”,親眼看到多爾袞早已僵硬的屍體之後放聲大哭……
老成持重的禮親王代善在悲痛之餘,本著“穩定局麵”的考慮,嚴密封鎖消息,隻是對外界說攝政王多爾袞“偶染微恙”“並無大礙”。與此同時,駐守西大營的嶽托已經趕迴來,帶著上千名全副武裝的士兵連夜搜捕,據說是在緝拿“亂黨”……
一直過了十幾天,真正穩住局麵之後,才公布了多爾袞的死訊。
按照朝廷的說法,多爾袞是因為“積勞成疾”“暴卒而崩”。
順治小皇帝一身縞素親往吊唁,太後撫棺材痛哭幾度暈厥。
又經過幾日的緊急商討,有感於多爾袞的“固基柱石”之功,在太後和禮親王等人的一再要求之下,朝廷給了他極大的哀榮:追尊攝政王多爾袞為義皇帝,多爾袞的大福晉為義皇後,配享太廟,治喪規格按照帝王之禮籌備舉行。同時由多爾袞的繼子(就是多鐸的兒子,過繼給了多爾袞)承襲親王爵位,俸祿和一應的供給增加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三倍,舉國哀悼之……
國喪其間,吳三桂和他的手下始終駐守在城外,一動都沒有動過。因為他很清楚的知道,多爾袞的死隻不過是一個導火索,雖然太後等人穩住了京城的局麵,但真正的狂風暴雨才剛剛開始……
太後本是蒙古女子,棋藝相當粗淺,最多也就算是入門級別,平日裏用做消遣還行,若真是遇到國手大家,一定會敗的相當狼狽。
雖然吳三桂是個軍漢,但卻一點都不粗鄙,雖不敢說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年輕的時候也算是個“風流才子”,棋藝一道還是有些功底的,但他卻不敢真的贏了太後。
一盤棋下了很久,雖落子甚多,棋盤上的局麵卻雜亂無章,完全就是隨手應付。
好在執黑的吳三桂和執白的太後心思都不在棋盤之上,各有各的算盤,也就無所謂了。
反正有的是時間,那就慢慢的耗唄。
當老太監海富帶著順治小皇帝迴來的時候,太後頓時心中雪亮,卻明知故問:“怎迴來的這般個早法?”
“迴太後,原說是要晚些才能迴來的,也不知怎的,攝政王突然從馬上跌了下來,場麵有些亂,唯恐出什麽差錯,就先帶著萬歲爺迴宮來了。”
“攝政王墜馬了?”太後手撚棋子,故作平靜的“隨口”問道:“攝政王有沒有受傷?傷勢如何?”
“攝政王體魄強健,想來應無大礙……”
“嗯,”太後發出一個很隨意的聲音,就好像她真的很關心似的:“攝政王是我大清柱石,身係家國天下,縱有微恙也是大事,讓太醫院去幫忙瞧瞧……哦,對了,我這裏還有半支沒有用完的百年老山參,再取一副熊膽,一並給攝政王送過去……”
“嗻!”老太監躬著身子應道:“奴才這就去辦。”
好端端的怎麽會從馬上跌下來?若僅僅隻是尋常的墜馬,又何至於急急慌慌的把皇帝帶迴來?肯定是出大事兒了!
吳三桂心中雪亮:一定是太後搶先動手了,唯一不清楚的就是現在的多爾袞到底怎麽樣了,他的傷勢到底嚴重到了什麽程度……
就在吳三桂心思電轉之時,太後繼續說道:“禮親王、莊親王他們知道消息了麽?”
老太監還是那副弱不禁風的樣子:“估計還不知道吧?要不要奴才去通知他們?”
“告知兩位親王一聲也好,若真有什麽事兒也好幫襯一下……”
“嗻!”
這個時候的吳三桂已經知道應該怎麽做了,毫不猶豫的投子認輸:“太後技藝無雙,臣甘拜下風……”
太後微微一笑,氣度從容的看了看那盤殘棋:“哀家素知平西王是當世國手,怎麽如此輕易就投子認輸了呢?看來你這心思不在棋局之上吧。不過這樣也好,身為國家重臣,就應把更多的心思用在朝廷大事之上,這棋藝手談不過是做個消遣,萬不可沉迷其中……”
“臣銘記太後教誨。”
“哀家也乏了,你告退吧,迴去之後好好的思一思想一想,哀家還想著能和你平西王同始同終呢。”
“太後恩寵之隆,縱臣肝腦塗地粉身碎骨難報萬一……”當太後端起麵前的茶盞之時,吳三桂趕緊躬身告退……
吳三桂剛一離去,太後馬上站起身來問那老太監:“多爾袞到底怎麽樣了?”
似乎永遠都是那副畏畏縮縮的樣子,就好像是在說起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兒,老太監海富籠著雙手說道:“已死。”
“他……他……真的……真的死了?你確定嗎?”剛剛還從容不迫的太後緊緊抓住老太監的胳膊,似乎隻要一鬆開他就會溜走似的,活像是個闖了大禍的孩子:“你真的確定他已經死了嗎?”
“千真萬確。”
“那就好,那就好……”太後的雙手在不停的微微顫抖,臉色有些蒼白,仿佛大病初愈:“你沒有引起別人的懷疑吧?”
“奴才做事素來滴水不漏,太後還並不放心嗎?”
“放心,放心,你做事我最放心。”
“不要再糾纏這些細枝末節的小問題了,接下來才是真正艱難的時刻。”
以刺殺暗算的形式殺掉多爾袞,並不是一個很大的難題,最要緊的是如何應對接下來的狂風暴雨。
多爾袞不僅僅隻是一個單獨的人,而是一個集團一個體係。多爾袞已死的消息一旦傳播開來,必然掀起滔天巨浪,這才是真正的決戰時刻。
在經曆了最初的慌亂之後,太後很快就鎮定下來,臉上透著一抹病態的潮紅:
“委任大貝勒吳克善暫代九門提督之職,接管京城防務,隔絕內外交通,任何人不得擅自進出。”
“詔蘇克薩哈進宮!”
“命索尼即刻返迴,不得有誤。”
“八百裏加急,命鼇拜立刻率兵迴京……”
太後不停的調兵遣將,一道道命令發布下去,將自己所能夠調動的資源全部調動起來……
片刻之後,禮親王代善和莊親王濟爾哈朗緊急進宮,也不知和太後商議了些什麽,就又急匆匆的離去了。
“剛剛得知”攝政王多爾袞“病情危急”的太後親臨王府去“探望病情”,親眼看到多爾袞早已僵硬的屍體之後放聲大哭……
老成持重的禮親王代善在悲痛之餘,本著“穩定局麵”的考慮,嚴密封鎖消息,隻是對外界說攝政王多爾袞“偶染微恙”“並無大礙”。與此同時,駐守西大營的嶽托已經趕迴來,帶著上千名全副武裝的士兵連夜搜捕,據說是在緝拿“亂黨”……
一直過了十幾天,真正穩住局麵之後,才公布了多爾袞的死訊。
按照朝廷的說法,多爾袞是因為“積勞成疾”“暴卒而崩”。
順治小皇帝一身縞素親往吊唁,太後撫棺材痛哭幾度暈厥。
又經過幾日的緊急商討,有感於多爾袞的“固基柱石”之功,在太後和禮親王等人的一再要求之下,朝廷給了他極大的哀榮:追尊攝政王多爾袞為義皇帝,多爾袞的大福晉為義皇後,配享太廟,治喪規格按照帝王之禮籌備舉行。同時由多爾袞的繼子(就是多鐸的兒子,過繼給了多爾袞)承襲親王爵位,俸祿和一應的供給增加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三倍,舉國哀悼之……
國喪其間,吳三桂和他的手下始終駐守在城外,一動都沒有動過。因為他很清楚的知道,多爾袞的死隻不過是一個導火索,雖然太後等人穩住了京城的局麵,但真正的狂風暴雨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