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七章 收為己用
“大清和碩英親王,靖遠大將軍敬啟:賊匪犯黃州,職部聞訊,親率大軍七萬,水陸並進以擊賊……上仰萬歲齊天洪福,中承靖遠大將軍調度有方,下賴將士用命死戰,於丙寅日克複黃州,今地方睦淨軍民歡騰,特此報捷!”
這份捷報的落款是:提督江右諸省軍務總兵官左!
這是左夢庚發來的捷報。
隨同捷報一起發過來的還有一份有功人員名單,並賊匪首級兩千餘。
捷報和戰功人員俱全,還有戰獲的首級,足以證明左夢庚率部和進犯黃州的賊匪展開激戰,並且取得了輝煌大勝。
但是,阿濟格終究是不傻子,他若是相信了這份捷報,隻能說明他的智商有問題。
這份捷報,連一個字都不能相信!
黃州是左夢庚的防區,黃州大戰打響之後,左夢庚確實親提兩路大軍水陸並進,洶洶七萬多人馬沿江而上,旗號遮天蔽日戰船阻塞江流,場麵可真是不小。
但也就僅僅隻是擺一個場麵而已,事實上左夢庚的數萬大軍根本就不可能“與敵激戰”,因為時間不對。
早在八日之前,進犯黃州的“賊匪”就已撤離了,而左夢庚的大軍是在四天之前才開赴過去的。也就是說,是李吳山、大紅狼等人離開黃州四天之後,左夢庚才到達。
雙方根本就沒有碰麵,那還“激戰”個屁呀!
至於說那兩千多“賊匪”首級,哪怕是用腳丫子想想也能知道真相:殺良冒功。
殺死一些老百姓,把腦袋砍下來送給朝廷,說成是斬獲的首級,借此邀功領賞。反正死人也不會開口喊冤,他們說什麽就是什麽了。
殺良冒功是左部人馬的“優良傳統”,早在十餘年前他們就這麽幹了,在河南的時候又充分發揚光大。在和闖軍在河南大戰的時候,雖然左部人馬敗多勝少,但每次都能斬獲很多首級。至於這些首級是從哪兒來的……那還用問嗎?
必然是斬殺百姓而來!
明明知道捷報和首級全都假的沒邊兒了,阿濟格卻並不怎麽在意,甚至懶得揭穿而是直接轉發給了朝廷。
若是朝廷無法辨明真偽,肯定會頒下賞賜,到時候少不了他的一份。若是朝廷慧眼如炬看出了捷報的虛假,那也是左夢庚的事兒,和他阿濟格無關。
同時,阿濟格又寫了一份奏疏,派人急遞給“皇叔父攝政王”多爾袞。
阿濟格的奏疏主要是擺困難,大意就是湖廣、魯南、贛西的闖賊未滅,今又有殘明卷入的跡象,大有死灰複燃之勢。宜繼續追剿就地消滅,否則的話必然會成為心腹大患……
這份奏疏的弦外之音就是:我需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長江中遊,根本就無力去配合洪承疇平定江南。
對於阿濟格而言,黃州一戰的損失完全在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雖然大紅狼、李吳山等人擊潰了黃州江防兩營,並且把府庫洗劫一空,還點起大火,將府衙、軍所、碼頭等要害之處付之一炬。但是,這點損失並不足以讓阿濟格傷筋動骨。
真正的影響不在於黃州,而在於整個長江中遊。
黃州一戰的意義,就在於“闖李合流”。
李吳山用事實證明,他擁有足夠的實力可以深入到長江邊上,在給敵人造成麻煩的同時,還能全身而退。受到黃州之戰的鼓舞,本已陷入低潮的闖軍各部紛紛趁勢而起,但卻不是以前那種四處點火各自為戰的局麵,而是沿長江兩岸活動,始終把活動範圍局限在大旗軍的作戰半徑之內。
雖然大旗軍並沒有和長江中遊的闖軍殘部結盟,但卻已經取得了戰略上的默契,相互之間開始協同起來。
對於湖廣的清軍而言,這是一個壞的兆頭。
雖然阿濟格占據了絕對優勢,但卻存在一個明顯的短板:兵力不足。
從湖廣西邊的嶽州,一直到贛西之地,全都是阿濟格的地盤,一條長江橫貫而過。
作為當時最重要的交通運輸動脈,長江的意義怎麽形容都不過分,所以才會出現敵我雙方都沿江列陣的局麵,其實就是為了爭奪長江的控製權。
僅僅是這一段長江,蜿蜒曲折縱橫幾千裏,僅憑阿濟格手下的那點八旗戰兵,分散到各處簡直就好像是在大海裏撒了一把胡椒麵,根本就不會起到多大的作用。
事實上,作為一個經驗豐富的統帥,阿濟格絕對不會把自己的主力分散開來,而是派遣少量精兵守住幾個重要的節點。至於漫長的江防軍務,就隻能交給數量龐大的新附軍了。
作為長江中遊的主宰,從表麵上看阿濟格控製的地盤很大,但真正可以直接控製的範圍卻非常之小。大部分區域,都是由新附軍直接掌控的。
新附軍對英親王阿濟格就是忠心耿耿絕對服從嗎?隻怕未必!
當初黃州之戰剛剛打響的時候,按照常理推算,阿濟格就應該親提八旗主力戰兵火速馳援,因為他駐守的武昌府距離黃州很近,而且是順江而下,非常的方便快捷。
但他卻沒有那麽做,而是任憑慢吞吞的左夢庚好像烏龜爬一樣逆流而上。
之所以如此舍近求遠,一來是因為他不敢輕易帶領主力離開武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敵情不明。
直到現在,阿濟格都不知道黃州遭襲的詳細過程,至於敵軍有多少人馬,兵力如何部署等等技術性細節,更是因為嚴重缺乏第一手的戰報,根本就沒有一個準確的概念。
不管是李國英還是徐恩盛,戰事一起就會本能的向自己的“少主”左夢庚求援,戰敗之後甚至沒有給阿濟格打報告,直接就去找下遊的左夢庚去了。
雖然左良玉早就死了,但李國英和徐恩盛他們這一批人,還是把左夢庚當做是自己的“少主”,而不是直接效忠於阿濟格本人,這讓阿濟格很無奈。
當年的左良玉號稱“百萬大軍”,左良玉死後他的兒子左夢庚繼承了這筆遺產。雖然左部人馬絕對不可能真的有百萬之眾,林林總總的拚湊一下,二十幾萬還是有的。
雖然左部人馬的戰鬥力是出了名的低下,終究有這個規模打底,若是善加利用,未必就不能開創出一個全新的局麵。正是出於利用左部人馬的考慮,阿濟格並沒有因為黃州一戰的失利太過於苛則,而是對左夢庚的捷報持默認的態度。
隻是左部人馬並不直接向阿濟格本人效忠,這是一個很大的障礙,阿濟格一直都在處心積慮的想著把這些人馬收為己用,卻苦於沒有機會……
“大清和碩英親王,靖遠大將軍敬啟:賊匪犯黃州,職部聞訊,親率大軍七萬,水陸並進以擊賊……上仰萬歲齊天洪福,中承靖遠大將軍調度有方,下賴將士用命死戰,於丙寅日克複黃州,今地方睦淨軍民歡騰,特此報捷!”
這份捷報的落款是:提督江右諸省軍務總兵官左!
這是左夢庚發來的捷報。
隨同捷報一起發過來的還有一份有功人員名單,並賊匪首級兩千餘。
捷報和戰功人員俱全,還有戰獲的首級,足以證明左夢庚率部和進犯黃州的賊匪展開激戰,並且取得了輝煌大勝。
但是,阿濟格終究是不傻子,他若是相信了這份捷報,隻能說明他的智商有問題。
這份捷報,連一個字都不能相信!
黃州是左夢庚的防區,黃州大戰打響之後,左夢庚確實親提兩路大軍水陸並進,洶洶七萬多人馬沿江而上,旗號遮天蔽日戰船阻塞江流,場麵可真是不小。
但也就僅僅隻是擺一個場麵而已,事實上左夢庚的數萬大軍根本就不可能“與敵激戰”,因為時間不對。
早在八日之前,進犯黃州的“賊匪”就已撤離了,而左夢庚的大軍是在四天之前才開赴過去的。也就是說,是李吳山、大紅狼等人離開黃州四天之後,左夢庚才到達。
雙方根本就沒有碰麵,那還“激戰”個屁呀!
至於說那兩千多“賊匪”首級,哪怕是用腳丫子想想也能知道真相:殺良冒功。
殺死一些老百姓,把腦袋砍下來送給朝廷,說成是斬獲的首級,借此邀功領賞。反正死人也不會開口喊冤,他們說什麽就是什麽了。
殺良冒功是左部人馬的“優良傳統”,早在十餘年前他們就這麽幹了,在河南的時候又充分發揚光大。在和闖軍在河南大戰的時候,雖然左部人馬敗多勝少,但每次都能斬獲很多首級。至於這些首級是從哪兒來的……那還用問嗎?
必然是斬殺百姓而來!
明明知道捷報和首級全都假的沒邊兒了,阿濟格卻並不怎麽在意,甚至懶得揭穿而是直接轉發給了朝廷。
若是朝廷無法辨明真偽,肯定會頒下賞賜,到時候少不了他的一份。若是朝廷慧眼如炬看出了捷報的虛假,那也是左夢庚的事兒,和他阿濟格無關。
同時,阿濟格又寫了一份奏疏,派人急遞給“皇叔父攝政王”多爾袞。
阿濟格的奏疏主要是擺困難,大意就是湖廣、魯南、贛西的闖賊未滅,今又有殘明卷入的跡象,大有死灰複燃之勢。宜繼續追剿就地消滅,否則的話必然會成為心腹大患……
這份奏疏的弦外之音就是:我需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長江中遊,根本就無力去配合洪承疇平定江南。
對於阿濟格而言,黃州一戰的損失完全在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雖然大紅狼、李吳山等人擊潰了黃州江防兩營,並且把府庫洗劫一空,還點起大火,將府衙、軍所、碼頭等要害之處付之一炬。但是,這點損失並不足以讓阿濟格傷筋動骨。
真正的影響不在於黃州,而在於整個長江中遊。
黃州一戰的意義,就在於“闖李合流”。
李吳山用事實證明,他擁有足夠的實力可以深入到長江邊上,在給敵人造成麻煩的同時,還能全身而退。受到黃州之戰的鼓舞,本已陷入低潮的闖軍各部紛紛趁勢而起,但卻不是以前那種四處點火各自為戰的局麵,而是沿長江兩岸活動,始終把活動範圍局限在大旗軍的作戰半徑之內。
雖然大旗軍並沒有和長江中遊的闖軍殘部結盟,但卻已經取得了戰略上的默契,相互之間開始協同起來。
對於湖廣的清軍而言,這是一個壞的兆頭。
雖然阿濟格占據了絕對優勢,但卻存在一個明顯的短板:兵力不足。
從湖廣西邊的嶽州,一直到贛西之地,全都是阿濟格的地盤,一條長江橫貫而過。
作為當時最重要的交通運輸動脈,長江的意義怎麽形容都不過分,所以才會出現敵我雙方都沿江列陣的局麵,其實就是為了爭奪長江的控製權。
僅僅是這一段長江,蜿蜒曲折縱橫幾千裏,僅憑阿濟格手下的那點八旗戰兵,分散到各處簡直就好像是在大海裏撒了一把胡椒麵,根本就不會起到多大的作用。
事實上,作為一個經驗豐富的統帥,阿濟格絕對不會把自己的主力分散開來,而是派遣少量精兵守住幾個重要的節點。至於漫長的江防軍務,就隻能交給數量龐大的新附軍了。
作為長江中遊的主宰,從表麵上看阿濟格控製的地盤很大,但真正可以直接控製的範圍卻非常之小。大部分區域,都是由新附軍直接掌控的。
新附軍對英親王阿濟格就是忠心耿耿絕對服從嗎?隻怕未必!
當初黃州之戰剛剛打響的時候,按照常理推算,阿濟格就應該親提八旗主力戰兵火速馳援,因為他駐守的武昌府距離黃州很近,而且是順江而下,非常的方便快捷。
但他卻沒有那麽做,而是任憑慢吞吞的左夢庚好像烏龜爬一樣逆流而上。
之所以如此舍近求遠,一來是因為他不敢輕易帶領主力離開武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敵情不明。
直到現在,阿濟格都不知道黃州遭襲的詳細過程,至於敵軍有多少人馬,兵力如何部署等等技術性細節,更是因為嚴重缺乏第一手的戰報,根本就沒有一個準確的概念。
不管是李國英還是徐恩盛,戰事一起就會本能的向自己的“少主”左夢庚求援,戰敗之後甚至沒有給阿濟格打報告,直接就去找下遊的左夢庚去了。
雖然左良玉早就死了,但李國英和徐恩盛他們這一批人,還是把左夢庚當做是自己的“少主”,而不是直接效忠於阿濟格本人,這讓阿濟格很無奈。
當年的左良玉號稱“百萬大軍”,左良玉死後他的兒子左夢庚繼承了這筆遺產。雖然左部人馬絕對不可能真的有百萬之眾,林林總總的拚湊一下,二十幾萬還是有的。
雖然左部人馬的戰鬥力是出了名的低下,終究有這個規模打底,若是善加利用,未必就不能開創出一個全新的局麵。正是出於利用左部人馬的考慮,阿濟格並沒有因為黃州一戰的失利太過於苛則,而是對左夢庚的捷報持默認的態度。
隻是左部人馬並不直接向阿濟格本人效忠,這是一個很大的障礙,阿濟格一直都在處心積慮的想著把這些人馬收為己用,卻苦於沒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