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四章 生產關係
略顯顛簸的馬車上,銀雀兒抓著一把幹炒鹹香豆,嚼的“嘎嘣”有聲:“韓師傅,這一迴的炒豆子好像沒有上一次炒的好吃啊,是不是火候沒有把握好?”
“俺做了半輩子的廚子,掌了幾十年的勺,若是連炒豆的火候都掌握不住,還有是臉麵伺候咱們家老爺!”胖乎乎的廚師韓師傅從來的都是一副笑麵佛的形象,似乎永遠都不會發怒。隻有別人質疑他的廚藝之時,這位老廚才會表現出有火氣的樣子來:“幹炒鹹香豆是要現鈔現吃味道才好,你吃的這些是咱們出來的時候就炒好的,早就反潮了,當然會失了味道沒了焦脆的口感,你卻誣我廚藝不好,真是要把我活活氣死……”
銀雀兒素來就知道韓師傅的脾氣,趕緊笑嘻嘻的轉過話題:“韓師傅,你到過南京不?”
韓師傅做出一副見多識廣的樣子:“要說這南京城,真是龍盤虎踞帝王之地,是全天下頂頂繁華的所在。南京城裏的姐兒個頂個的俊俏,哥兒們也全都是風流倜儻一表人才,而且呀,這南京城的人,全都很有錢,每頓飯都是有魚有肉,南京的鹹鴨子更是一絕……”
“韓師傅,你到底去沒有去過南京啊?”
“沒有,我隻是聽別人說起過……”韓師傅笑道:“要不是跟著咱們家老爺出來,我這輩子連縣城都沒有去過幾次,一直都在大旗莊了,怎麽會千裏迢迢的來到南京?不過也快了,今天咱們就能去南京城仔細的看看了……”
“這車子顛的,屁股都要爛掉了,還有韓師傅你帶的這些個鍋碗瓢盆……還有你這三把菜刀,叮叮當當的響了一路。”銀雀兒嘻嘻的笑著跳下車去:“不和韓師傅坐一起了,我去前麵姊姊的車上眯一覺。”
“去吧,去吧,金雀姑娘的車子還舒服一些。”
金雀兒坐的是一輛四輪雙挽的篷車,這樣的車子空間更大,也更舒適。金雀兒不僅在車裏鋪設了綿軟的墊子,還專門支架起一張小小的折疊桌,用作讀寫。
當銀雀兒跳上車子以後,原本還算寬敞的車廂就顯得有些狹窄了。
金雀兒看都沒有看妹妹一眼,目光始終停留在書本上。
“姊姊,你看的是甚麽書?怎麽如此的入迷?”
“《史記》!”
“我聽人說,《史記》可厚可厚了,三天三夜都讀不完,這拿的這本卻隻有這麽薄薄的幾頁紙,莫不是欺我不識字隨口胡說的吧?”
金雀兒抿嘴兒一笑:“我這傻妹妹也變得聰明起來了,我讀的確實是《史記》,隻不過不是全本,而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叫做《秦始皇本紀》。”
“秦始皇哦,我知道,就是那個很厲害的皇帝,滅了好幾個國家,是那個吧?”
“秦滅六國。”
“你看得懂嗎?”
“以前看不懂,但是現在卻看懂了。”金雀兒把書本湊到妹妹眼前,指著字裏行間那一行行小字說道:“咱們動身的時候,我仔細收拾老爺的書房,偶然翻出了老爺以前讀過的《史記》,結合老爺做的批注,也就能看懂了,而且越看越懂。”
“這裏頭說的都是些什麽故事,你給我講講唄……”
“難得我這傻妹妹有了讀書的心思,我便給你好好的說道說道。”金雀兒開始誦讀起來:“秦並海內兼諸侯,南麵稱帝以養四海,你知道這幾句話是什麽意思嗎?”
“不知道。”
“意思就是,秦國統一了天下,成千古第一大帝國……”
“我早就曉得這些,根本就不用看書本。”
金雀兒笑道:“我也早就知曉這些,但這《秦始皇本紀》一定需要結合老爺的批注,再行閱讀那就很有意思了。”
“老爺批注了些啥?”
“老爺的批注就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統一已是必然,分封製一定無法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必然會完蛋。”
這句話的口吻像極了老李吳山李老爺,一聽就知道是出自老爺的親筆。隻可惜,銀雀兒根本就不明白這句話的含義。
“啥叫生產力?生產關係有是個什麽物件兒?老爺的這些話,我怎麽全都不懂?”
關於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等等這些名詞,金雀兒早就聽李吳山說起過,但卻一直都無法真正領會這兩個詞的含義。李吳山親自為她批注的那本《萬國輿誌》當中也曾經屢屢提及過這兩個名詞,當時的金雀兒還是不明白。
這幾天來,因為窮極無聊,開始在路途中閱讀李吳山批注的《史記》。
對於年輕的金雀兒而言,《史記》這樣的史書實在沒有什麽趣味性,所以隻是走馬觀花不求甚解的隨意翻閱,而且是專門挑揀李吳山曾經做過批注的章節來閱讀。
隨著閱讀的深入,尤其是有了李吳山的批注之後,金雀兒已察覺到一個規律:縱觀幾千年的曆史,每當社會發生重大變革之時,生產力和生產關係這倆名詞就會在批注中出現。
有了這麽多例子,再加上金雀兒的仔細揣摩,已經漸漸弄懂了這兩個詞的真實含義。
“咱們老爺說的這個生產力,其實就是……就是人們生產物資財貨的能力,我這麽說你能明白嗎?”
“不能。”
“好吧,那我舉一個例子,比如說手裏的豆子……”
“我的豆子和老爺的書本有關係?”
“有,而且關係很大。”金雀兒說道:“這豆子是從何而來?”
“田地裏長出來的。”
“若是無人管理,豆子能長出來嗎?”
“當然不能,沒有農人播種、耕耘、除草和收獲,豆子就長不好,也收不了多少。”
“現在用什麽東西種豆子?”
對於農活,銀雀兒一點都不陌生,因為在大旗莊的時候,莊子上一多半的田地都在李吳山李老爺的名下。
“種豆子當然要耬車,除草要鋤頭,收獲要鐮刀和釗刀……”
“那我就以鋤頭為例,鋤頭是什麽樣子你應該知道吧?”
鋤頭?銀雀兒當然知道,而且知道的非常清楚,不就是一個木柄再加上一個鐵鋤麽。
“以前的鋤頭卻不是這個樣子,上古時代,人們還沒有冶煉的能力,也就造不出堅硬的鐵鋤,隻能使用木鋤。木鋤當然沒有鐵鋤好用,一個農夫就算是累死也耕種不了多少田地,更沒有好的收成。這就需要很多很多的農夫聚集起來,大家一起生產一起除草,才能稍微有些收獲,這便是上古商周時代的公田製度。到了秦漢時期,鐵器開始廣泛使用,已不需要那麽人來耕種同一塊土地了,大家自然就會分開,各自去耕種自家的田地也能夠吃夠用,這就是生產力的發展了……”
“至於生產關係。商周時代,無論是耕種還是其他……”金雀兒正說的起勁兒,忽然看到妹妹銀雀兒完全就是一副雙目茫然的樣子,知道她根本就沒有聽到心裏去,也知道再這麽幹巴巴的講述下去,銀雀兒就快要睡著了。
看到姐姐忽然住口,銀雀兒才用不確定的語氣問道:“講完了嗎?”
“我……好吧,講完了。”
“完全不知道你在說些什麽。”
略顯顛簸的馬車上,銀雀兒抓著一把幹炒鹹香豆,嚼的“嘎嘣”有聲:“韓師傅,這一迴的炒豆子好像沒有上一次炒的好吃啊,是不是火候沒有把握好?”
“俺做了半輩子的廚子,掌了幾十年的勺,若是連炒豆的火候都掌握不住,還有是臉麵伺候咱們家老爺!”胖乎乎的廚師韓師傅從來的都是一副笑麵佛的形象,似乎永遠都不會發怒。隻有別人質疑他的廚藝之時,這位老廚才會表現出有火氣的樣子來:“幹炒鹹香豆是要現鈔現吃味道才好,你吃的這些是咱們出來的時候就炒好的,早就反潮了,當然會失了味道沒了焦脆的口感,你卻誣我廚藝不好,真是要把我活活氣死……”
銀雀兒素來就知道韓師傅的脾氣,趕緊笑嘻嘻的轉過話題:“韓師傅,你到過南京不?”
韓師傅做出一副見多識廣的樣子:“要說這南京城,真是龍盤虎踞帝王之地,是全天下頂頂繁華的所在。南京城裏的姐兒個頂個的俊俏,哥兒們也全都是風流倜儻一表人才,而且呀,這南京城的人,全都很有錢,每頓飯都是有魚有肉,南京的鹹鴨子更是一絕……”
“韓師傅,你到底去沒有去過南京啊?”
“沒有,我隻是聽別人說起過……”韓師傅笑道:“要不是跟著咱們家老爺出來,我這輩子連縣城都沒有去過幾次,一直都在大旗莊了,怎麽會千裏迢迢的來到南京?不過也快了,今天咱們就能去南京城仔細的看看了……”
“這車子顛的,屁股都要爛掉了,還有韓師傅你帶的這些個鍋碗瓢盆……還有你這三把菜刀,叮叮當當的響了一路。”銀雀兒嘻嘻的笑著跳下車去:“不和韓師傅坐一起了,我去前麵姊姊的車上眯一覺。”
“去吧,去吧,金雀姑娘的車子還舒服一些。”
金雀兒坐的是一輛四輪雙挽的篷車,這樣的車子空間更大,也更舒適。金雀兒不僅在車裏鋪設了綿軟的墊子,還專門支架起一張小小的折疊桌,用作讀寫。
當銀雀兒跳上車子以後,原本還算寬敞的車廂就顯得有些狹窄了。
金雀兒看都沒有看妹妹一眼,目光始終停留在書本上。
“姊姊,你看的是甚麽書?怎麽如此的入迷?”
“《史記》!”
“我聽人說,《史記》可厚可厚了,三天三夜都讀不完,這拿的這本卻隻有這麽薄薄的幾頁紙,莫不是欺我不識字隨口胡說的吧?”
金雀兒抿嘴兒一笑:“我這傻妹妹也變得聰明起來了,我讀的確實是《史記》,隻不過不是全本,而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叫做《秦始皇本紀》。”
“秦始皇哦,我知道,就是那個很厲害的皇帝,滅了好幾個國家,是那個吧?”
“秦滅六國。”
“你看得懂嗎?”
“以前看不懂,但是現在卻看懂了。”金雀兒把書本湊到妹妹眼前,指著字裏行間那一行行小字說道:“咱們動身的時候,我仔細收拾老爺的書房,偶然翻出了老爺以前讀過的《史記》,結合老爺做的批注,也就能看懂了,而且越看越懂。”
“這裏頭說的都是些什麽故事,你給我講講唄……”
“難得我這傻妹妹有了讀書的心思,我便給你好好的說道說道。”金雀兒開始誦讀起來:“秦並海內兼諸侯,南麵稱帝以養四海,你知道這幾句話是什麽意思嗎?”
“不知道。”
“意思就是,秦國統一了天下,成千古第一大帝國……”
“我早就曉得這些,根本就不用看書本。”
金雀兒笑道:“我也早就知曉這些,但這《秦始皇本紀》一定需要結合老爺的批注,再行閱讀那就很有意思了。”
“老爺批注了些啥?”
“老爺的批注就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統一已是必然,分封製一定無法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必然會完蛋。”
這句話的口吻像極了老李吳山李老爺,一聽就知道是出自老爺的親筆。隻可惜,銀雀兒根本就不明白這句話的含義。
“啥叫生產力?生產關係有是個什麽物件兒?老爺的這些話,我怎麽全都不懂?”
關於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等等這些名詞,金雀兒早就聽李吳山說起過,但卻一直都無法真正領會這兩個詞的含義。李吳山親自為她批注的那本《萬國輿誌》當中也曾經屢屢提及過這兩個名詞,當時的金雀兒還是不明白。
這幾天來,因為窮極無聊,開始在路途中閱讀李吳山批注的《史記》。
對於年輕的金雀兒而言,《史記》這樣的史書實在沒有什麽趣味性,所以隻是走馬觀花不求甚解的隨意翻閱,而且是專門挑揀李吳山曾經做過批注的章節來閱讀。
隨著閱讀的深入,尤其是有了李吳山的批注之後,金雀兒已察覺到一個規律:縱觀幾千年的曆史,每當社會發生重大變革之時,生產力和生產關係這倆名詞就會在批注中出現。
有了這麽多例子,再加上金雀兒的仔細揣摩,已經漸漸弄懂了這兩個詞的真實含義。
“咱們老爺說的這個生產力,其實就是……就是人們生產物資財貨的能力,我這麽說你能明白嗎?”
“不能。”
“好吧,那我舉一個例子,比如說手裏的豆子……”
“我的豆子和老爺的書本有關係?”
“有,而且關係很大。”金雀兒說道:“這豆子是從何而來?”
“田地裏長出來的。”
“若是無人管理,豆子能長出來嗎?”
“當然不能,沒有農人播種、耕耘、除草和收獲,豆子就長不好,也收不了多少。”
“現在用什麽東西種豆子?”
對於農活,銀雀兒一點都不陌生,因為在大旗莊的時候,莊子上一多半的田地都在李吳山李老爺的名下。
“種豆子當然要耬車,除草要鋤頭,收獲要鐮刀和釗刀……”
“那我就以鋤頭為例,鋤頭是什麽樣子你應該知道吧?”
鋤頭?銀雀兒當然知道,而且知道的非常清楚,不就是一個木柄再加上一個鐵鋤麽。
“以前的鋤頭卻不是這個樣子,上古時代,人們還沒有冶煉的能力,也就造不出堅硬的鐵鋤,隻能使用木鋤。木鋤當然沒有鐵鋤好用,一個農夫就算是累死也耕種不了多少田地,更沒有好的收成。這就需要很多很多的農夫聚集起來,大家一起生產一起除草,才能稍微有些收獲,這便是上古商周時代的公田製度。到了秦漢時期,鐵器開始廣泛使用,已不需要那麽人來耕種同一塊土地了,大家自然就會分開,各自去耕種自家的田地也能夠吃夠用,這就是生產力的發展了……”
“至於生產關係。商周時代,無論是耕種還是其他……”金雀兒正說的起勁兒,忽然看到妹妹銀雀兒完全就是一副雙目茫然的樣子,知道她根本就沒有聽到心裏去,也知道再這麽幹巴巴的講述下去,銀雀兒就快要睡著了。
看到姐姐忽然住口,銀雀兒才用不確定的語氣問道:“講完了嗎?”
“我……好吧,講完了。”
“完全不知道你在說些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