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子孫後代緬懷父輩的榮光,世世代代傳承下去,是所有人的夢想,連太子殿下也不例外。
隻不過,崇禎皇帝真的沒有那麽多文治武功可以值得追思,否則的話煌煌大明也不會弄到現如今這個山河破碎熄火塌架的淒慘境地。
時至今日,連太子殿下本人也不得不老老實實的承認,除了以雷霆手段鏟除魏忠賢之外,大行崇禎皇帝還真沒有多少值得稱道的功業。
本著為尊者諱的原則,本不應該如此直白的談論崇禎皇帝的生平,就算是談論起來也得多加粉飾,要不然的話就有點“大不敬”的意思了。
但李吳山卻毫不掩飾的談論大行崇禎皇帝的功過是非,而且是當著太子殿下的麵公然談起:
“非是微臣對大行皇帝不敬,僅僅隻是就事論事,為的就是……”
“李侍講不必諱言,我懂。”太子說道:“師言就是傳道受業解惑,一味的歌功頌德反而是害人害己。”
和崇禎皇帝的剛愎操切完全不同,太子為人質樸性情隨和,說好聽一點是“廣納諫言”,說難聽一點則是沒有主心骨。若是在太平歲月裏,一定會成為不錯的守成之君,但是現在……
“國都淪陷先皇殉國,山河破碎社稷蒙塵,太子可知這是為何?”
大明朝落到今天的這步田地,作為一國之君的崇禎皇帝當然要負責任,崇禎皇帝在位的時候,也曾下過幾次“罪己詔”,公開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但一句“天子失德”就把所有的黑鍋全都甩給崇禎,那就有點過分了。
“還請李侍講教我。”
“以前的種種樁樁就不再贅言了,咱們之說這賊虜之事。”
不論大明覆滅的根本原因是什麽,遍布天下的農民軍和遼東的滿清才是最直接的因素,這是誰也無法迴避的現實。
“咱們先說一說賊。”李吳山坐在太子對麵侃侃而談:“所謂的賊,不過是些吃不上飯的流民。與其等著活活餓死,還不如奮起一擊掙個活路……”
造反軍就是餓極了的老百姓,這也是事實。
與其眼睜睜的等著餓死,還不如揭竿而起去造反。左右都是個死,造反終究還有一線生機。
“易地而處,若殿下是那馬上就要餓死的百姓,會不會造反?”
雖然對覆滅了大明朝的反賊恨之入骨,但太子卻不能昧著良心說瞎話。沉默不語過了好半天才開口說道:“會,若我
是那些百姓,肯定也不會做安安餓殍,是一定要造反的。”
“今日且不說如何平定造反的百姓,隻說大勢這兩個字。”李吳山從來都不擅長講那些冠冕堂皇的大道理,而是深入淺出的用事實說話:“當時群賊四起,兩遼征戰多年,朝廷早就支撐不住了。若是能夠先撫內賊再平遼患,或者是先撫兩遼再專一平賊,都不會崩壞至此。”
大明朝本就空虛的可怕,又是兩線作戰,同時對付關內的反賊和關外的八旗,財政吃不消,兵力捉襟見肘。當時早就有過類似的說法——力求避免兩線同時作戰。
先用安撫的手段把各地蜂擁而起的造反軍安定下來,集中實力在關外用兵。或者是先和關外的遼虜達成比較寬鬆的和議,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平定內亂上,無論采用哪種方法都不會造成大明朝的徹底崩壞。
“先皇曾有此意……”迴過頭去看,避免兩線同時作戰是當時的最優解,太子無奈的說道:“隻是因為朝廷內部爭論不斷,在最終沒有實現。”
崇禎皇帝曾經試圖和遼虜議和,好騰出手來對付李闖等造反軍,卻因為朝廷內部的黨爭等等緣故最終失敗。
“當時的情形便如今日一般無二……”李吳山說道:“眼下所麵臨的局麵更甚於先皇,太子明白麽?”
清軍已經擺開車馬正式南下,大旗軍必須做好迎戰的準備,這個時候實在不適合再和河南的闖軍殘部開戰。
闖賊逼死了崇禎皇帝,太子和闖賊有不共戴天之仇,但大旗軍真的無力兩線作戰。路恭行、程園畢等人雖然有些迂腐,好歹還能認清現實,所以並沒有急吼吼的讓李吳山去消滅近在咫尺的固州軍和商城的闖軍殘部。
在這些人的心目當中,讓賊虜相殺,最好趁著他們殺個兩敗俱傷的時候再去坐收漁翁之利才是最好的選擇。偏偏李吳山沒有那麽做,而是協助造反的固州軍和商城軍擊退了清軍,這就有點超出他們的接受範圍了。
聯弱抗強,並不是多麽高明的戰略,選擇的固州軍和商城闖軍殘部隻能勉強自保,根本就無力威脅到潁州的大旗軍,也是大家都能看清楚的現實。既然李吳山已經出兵了,為什麽沒有直接拿下固州和商城呢?
“以我軍的實力,拿下這兩城應該問題不大,但卻無力固守。”
根本就守不住的地盤,就算是拿下了也沒有用,還會虛耗寶貴的兵力。
“我聽程師傅他們說,李侍講是想招降固州和商城的賊軍
……”
“程園畢說的對,我真的很想招降他們。”李吳山笑道:“但那是完全不可能的,不管是固州的廉金鬥還是商城的闖軍,都不可能投靠過來,至少我李吳山做不到。”
幫了一次忙就指望人家納頭就拜,天底下哪有這麽便宜的事情?
“雖然我不能招降固州和商城,卻有一人可以做到,”李吳山笑眯眯的看著太子:“隻恐太子殿下放不下先皇之恨,不肯招納兩城之軍。”
太子性情隨和,且知眼前的局勢實在兇險,聽了這話毫不猶豫的說道:“隻要能光複大明,先皇之事可既往不咎。”
固州軍戰鬥力卓然,商城的闖軍殘部多是百戰餘生的老兵,若是能夠投靠過來,定然是平添莫大助力,足以讓太子殿下暫時放棄心中的成見了。
“隻要固州和商城兩軍願意棄暗投明歸附我大明,一切全都好說,隻是不知李侍講說的那個人是誰?竟有如此本事能讓兩軍歸附……”
“那人便是殿下你了。”
我?太子愣住了。
“隻要殿下親自去往固州和商城,曉以大義,必然能夠讓兩軍歸附為我所用……”
讓太子親自去往賊軍巢穴,表達出既往不咎的意思,確實足見誠意。但是……萬一有什麽三成兩短……太子失陷的責任誰也擔負不起。
要是程園畢、路恭行等人在旁邊的話,一定會竭力反對。
先皇已經殉國,若是太子再有一丁點的意外,大明朝就算是徹底完了,怎能如此行險?
就在太子詫異之際,旁邊的長平公主竟然笑了:“李侍講想要我去商城招攬闖軍殘部,便明說好了,又何必兜這麽大的一個圈子?”
太子不可能離開大旗軍,更不可能去到闖軍營中遊說,畢竟那些個反賊窮兇極惡,要是翻了臉撕破了麵皮把太子給扣下了,豈不是潑天大禍?
李吳山也不可能真的讓太子去固州或者是商城,他的本意就是希望長平公主能夠出麵。
長平公主顯然比太子殿下要聰明的多,馬上就領會了李吳山的意圖。
作為大明長公主,崇禎皇帝嫡血,去遊說固州的廉金鬥和商城的闖軍殘部,讓他們歸順大明王師,確實有足夠的份量。而且……說句昧心的話語,就算長平公主被賊軍扣住了,也不要緊。
畢竟她隻是個公主!
“既然長平殿下願意為國犯險,那自
然是好的……”李吳山笑道:“我已為殿下準備的妥妥帖帖,可保殿下萬無一失。……”
“若是真的能讓兩軍歸順我大明,便是冒些風險也值了。”長平公主麵色一肅,沉聲問道:“隻是有一事不明,還望李侍講說個清楚。”
“殿下請講。”
“李侍講真的以為隻要我去表明誠意,固州商城兩軍就會誠心歸附麽?”
“當然不能!去一個公主,說幾句好聽的話兒,人家的幾千人馬就會誠心誠意的歸降,天底下哪有這麽便宜的好事兒?”
“那為何……”
“殿下的遊說肯定不能讓固州和商城歸順,但多鐸能!”李吳山笑著說道:“潼關已經失守,歸德的許定國率部投靠清軍,多鐸的十萬大軍已逼近漯水一線……”
聽了這話,長平公主和太子全都勃然色變,驚的目瞪口呆:“潼關破了?李闖完了?這消息……確切麽?”
“千真萬確!”
長平公主頓時明白了李吳山的戰略部署,重重的點了點頭:“我明白了!”
隻不過,崇禎皇帝真的沒有那麽多文治武功可以值得追思,否則的話煌煌大明也不會弄到現如今這個山河破碎熄火塌架的淒慘境地。
時至今日,連太子殿下本人也不得不老老實實的承認,除了以雷霆手段鏟除魏忠賢之外,大行崇禎皇帝還真沒有多少值得稱道的功業。
本著為尊者諱的原則,本不應該如此直白的談論崇禎皇帝的生平,就算是談論起來也得多加粉飾,要不然的話就有點“大不敬”的意思了。
但李吳山卻毫不掩飾的談論大行崇禎皇帝的功過是非,而且是當著太子殿下的麵公然談起:
“非是微臣對大行皇帝不敬,僅僅隻是就事論事,為的就是……”
“李侍講不必諱言,我懂。”太子說道:“師言就是傳道受業解惑,一味的歌功頌德反而是害人害己。”
和崇禎皇帝的剛愎操切完全不同,太子為人質樸性情隨和,說好聽一點是“廣納諫言”,說難聽一點則是沒有主心骨。若是在太平歲月裏,一定會成為不錯的守成之君,但是現在……
“國都淪陷先皇殉國,山河破碎社稷蒙塵,太子可知這是為何?”
大明朝落到今天的這步田地,作為一國之君的崇禎皇帝當然要負責任,崇禎皇帝在位的時候,也曾下過幾次“罪己詔”,公開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但一句“天子失德”就把所有的黑鍋全都甩給崇禎,那就有點過分了。
“還請李侍講教我。”
“以前的種種樁樁就不再贅言了,咱們之說這賊虜之事。”
不論大明覆滅的根本原因是什麽,遍布天下的農民軍和遼東的滿清才是最直接的因素,這是誰也無法迴避的現實。
“咱們先說一說賊。”李吳山坐在太子對麵侃侃而談:“所謂的賊,不過是些吃不上飯的流民。與其等著活活餓死,還不如奮起一擊掙個活路……”
造反軍就是餓極了的老百姓,這也是事實。
與其眼睜睜的等著餓死,還不如揭竿而起去造反。左右都是個死,造反終究還有一線生機。
“易地而處,若殿下是那馬上就要餓死的百姓,會不會造反?”
雖然對覆滅了大明朝的反賊恨之入骨,但太子卻不能昧著良心說瞎話。沉默不語過了好半天才開口說道:“會,若我
是那些百姓,肯定也不會做安安餓殍,是一定要造反的。”
“今日且不說如何平定造反的百姓,隻說大勢這兩個字。”李吳山從來都不擅長講那些冠冕堂皇的大道理,而是深入淺出的用事實說話:“當時群賊四起,兩遼征戰多年,朝廷早就支撐不住了。若是能夠先撫內賊再平遼患,或者是先撫兩遼再專一平賊,都不會崩壞至此。”
大明朝本就空虛的可怕,又是兩線作戰,同時對付關內的反賊和關外的八旗,財政吃不消,兵力捉襟見肘。當時早就有過類似的說法——力求避免兩線同時作戰。
先用安撫的手段把各地蜂擁而起的造反軍安定下來,集中實力在關外用兵。或者是先和關外的遼虜達成比較寬鬆的和議,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平定內亂上,無論采用哪種方法都不會造成大明朝的徹底崩壞。
“先皇曾有此意……”迴過頭去看,避免兩線同時作戰是當時的最優解,太子無奈的說道:“隻是因為朝廷內部爭論不斷,在最終沒有實現。”
崇禎皇帝曾經試圖和遼虜議和,好騰出手來對付李闖等造反軍,卻因為朝廷內部的黨爭等等緣故最終失敗。
“當時的情形便如今日一般無二……”李吳山說道:“眼下所麵臨的局麵更甚於先皇,太子明白麽?”
清軍已經擺開車馬正式南下,大旗軍必須做好迎戰的準備,這個時候實在不適合再和河南的闖軍殘部開戰。
闖賊逼死了崇禎皇帝,太子和闖賊有不共戴天之仇,但大旗軍真的無力兩線作戰。路恭行、程園畢等人雖然有些迂腐,好歹還能認清現實,所以並沒有急吼吼的讓李吳山去消滅近在咫尺的固州軍和商城的闖軍殘部。
在這些人的心目當中,讓賊虜相殺,最好趁著他們殺個兩敗俱傷的時候再去坐收漁翁之利才是最好的選擇。偏偏李吳山沒有那麽做,而是協助造反的固州軍和商城軍擊退了清軍,這就有點超出他們的接受範圍了。
聯弱抗強,並不是多麽高明的戰略,選擇的固州軍和商城闖軍殘部隻能勉強自保,根本就無力威脅到潁州的大旗軍,也是大家都能看清楚的現實。既然李吳山已經出兵了,為什麽沒有直接拿下固州和商城呢?
“以我軍的實力,拿下這兩城應該問題不大,但卻無力固守。”
根本就守不住的地盤,就算是拿下了也沒有用,還會虛耗寶貴的兵力。
“我聽程師傅他們說,李侍講是想招降固州和商城的賊軍
……”
“程園畢說的對,我真的很想招降他們。”李吳山笑道:“但那是完全不可能的,不管是固州的廉金鬥還是商城的闖軍,都不可能投靠過來,至少我李吳山做不到。”
幫了一次忙就指望人家納頭就拜,天底下哪有這麽便宜的事情?
“雖然我不能招降固州和商城,卻有一人可以做到,”李吳山笑眯眯的看著太子:“隻恐太子殿下放不下先皇之恨,不肯招納兩城之軍。”
太子性情隨和,且知眼前的局勢實在兇險,聽了這話毫不猶豫的說道:“隻要能光複大明,先皇之事可既往不咎。”
固州軍戰鬥力卓然,商城的闖軍殘部多是百戰餘生的老兵,若是能夠投靠過來,定然是平添莫大助力,足以讓太子殿下暫時放棄心中的成見了。
“隻要固州和商城兩軍願意棄暗投明歸附我大明,一切全都好說,隻是不知李侍講說的那個人是誰?竟有如此本事能讓兩軍歸附……”
“那人便是殿下你了。”
我?太子愣住了。
“隻要殿下親自去往固州和商城,曉以大義,必然能夠讓兩軍歸附為我所用……”
讓太子親自去往賊軍巢穴,表達出既往不咎的意思,確實足見誠意。但是……萬一有什麽三成兩短……太子失陷的責任誰也擔負不起。
要是程園畢、路恭行等人在旁邊的話,一定會竭力反對。
先皇已經殉國,若是太子再有一丁點的意外,大明朝就算是徹底完了,怎能如此行險?
就在太子詫異之際,旁邊的長平公主竟然笑了:“李侍講想要我去商城招攬闖軍殘部,便明說好了,又何必兜這麽大的一個圈子?”
太子不可能離開大旗軍,更不可能去到闖軍營中遊說,畢竟那些個反賊窮兇極惡,要是翻了臉撕破了麵皮把太子給扣下了,豈不是潑天大禍?
李吳山也不可能真的讓太子去固州或者是商城,他的本意就是希望長平公主能夠出麵。
長平公主顯然比太子殿下要聰明的多,馬上就領會了李吳山的意圖。
作為大明長公主,崇禎皇帝嫡血,去遊說固州的廉金鬥和商城的闖軍殘部,讓他們歸順大明王師,確實有足夠的份量。而且……說句昧心的話語,就算長平公主被賊軍扣住了,也不要緊。
畢竟她隻是個公主!
“既然長平殿下願意為國犯險,那自
然是好的……”李吳山笑道:“我已為殿下準備的妥妥帖帖,可保殿下萬無一失。……”
“若是真的能讓兩軍歸順我大明,便是冒些風險也值了。”長平公主麵色一肅,沉聲問道:“隻是有一事不明,還望李侍講說個清楚。”
“殿下請講。”
“李侍講真的以為隻要我去表明誠意,固州商城兩軍就會誠心歸附麽?”
“當然不能!去一個公主,說幾句好聽的話兒,人家的幾千人馬就會誠心誠意的歸降,天底下哪有這麽便宜的好事兒?”
“那為何……”
“殿下的遊說肯定不能讓固州和商城歸順,但多鐸能!”李吳山笑著說道:“潼關已經失守,歸德的許定國率部投靠清軍,多鐸的十萬大軍已逼近漯水一線……”
聽了這話,長平公主和太子全都勃然色變,驚的目瞪口呆:“潼關破了?李闖完了?這消息……確切麽?”
“千真萬確!”
長平公主頓時明白了李吳山的戰略部署,重重的點了點頭:“我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