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死了?
聽到這個消息之後,崇禎皇帝喜不自勝,卻又不敢深信,趕緊追問了一句:“消息當真?”
“是錦衣衛傳過來的消息,偽清新立了一個幾歲的娃娃為偽酋皇……”
(一直以來,人們都把錦衣衛當做是內衛特務組織,是專門對內的。其實這是一個誤區,錦衣衛從建立之初就是軍事組織,是為軍隊服務的。崇禎朝雖然取締了錦衣衛,但還保留了一部分建製和原始職能)
連新一任的大清皇帝人選都有了,皇太極必然是死的不能再死了。
這麽多年以來,這是崇禎皇帝聽到的最大的好消息。
雖然崇禎皇帝把偽酋皇洪太恨之入骨,卻不得不承認他確實是個雄才大略之輩,平定蒙古征服朝鮮,改金為清等等這些都是他做出來的。
如今洪太一死,娃娃偽酋皇繼位,主少國疑肯定壓服不住那些驕兵悍將,內部爭鬥必然更趨激烈,正是大明朝的好機會。
至於皇太極到底是怎麽死的,則是眾說紛紜,根本就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密報裏說是多爾袞下手幹掉了皇太極,但這個說法頗多漏洞,最不能說服之處就在於,既然多爾袞已經橫下一條心幹掉了皇太極,做的就是篡奪帝位之事。連弑殺君王的事情走做下了,為何不直接來個黃袍加身自己登基稱帝,還要對一個小娃娃俯首稱臣?
這明顯不合常理。
根據偽清官方的說法,皇太極是因病而死,正式的對外口徑就是:上有恙,於寢宮坐崩。
這話就更加的不可信了。
皇太極正值春秋之年,身子骨硬朗的很,稍微害了丁點微不足道的小病,就一命嗚唿了?這種話連鬼都不會相信。
關於皇太極的死,眾說紛紜本就是一樁懸案。
直到這個時候,崇禎皇帝才猛然想起那份捷報。
大旗莊民團的捷報!
從時間節點上推算,民團報捷前後正是虜酋洪太身死前後。
難道說那份報捷文書是真的?
皇太極之死和李吳山的捷報一樣,都是破綻重重漏洞百出,從邏輯上根本無法自圓其說,但人們普遍更相信願意相信的東西。
在崇禎皇帝的內心之中,他更加願意相信偽酋皇是死於大明壯士之手,而且是被陣斬格斃,因為皇太極的這個死法對大明太有利了。
隻要把這個消息公布
出去,對於民心士氣都是一個巨大的鼓舞,隱隱之中還帶著“天命所歸”的神秘氣息:我大明受上天眷顧,所有反對大明的都不過是跳梁之醜,肯定長久不了,洪太被我大明勇士當場格殺也是命數使然。
一想到這些,崇禎皇帝就變得異常興奮,似乎隱隱看到大明朝中興的影子。
朕兢兢業業這麽多年,時時事事謹小慎微,自然就應該得到上天眷顧,總算是看到了一絲曙光。
“傳周應泓。”
周應泓是禦史台的官員,負責調查青泥河一戰之事。
“那個武備李者是怎麽說的?”
“迴萬歲,無論臣如何問詢,那李吳山隻是咬死了一個說辭,隻說斬殺的就是偽酋皇洪太本人。”
“他真是這麽說的?”
“千真萬確。”
這種事情,光憑李吳山一個人紅口白牙的說肯定不管用,所謂孤證不立就是這個意思。
要想證實此事,還需要其他的佐證。
“路恭行是怎麽說的?”
斬殺皇太極的那一戰,是路恭行率領巡河營和李吳山的民團一起打下來的,既然要調查李吳山,路恭行肯定也跑不了,同樣在調查的範圍之內。
“路恭行說的語焉不詳,隻是說捉到一個身穿金盔金甲的大將,想來一定是偽清的重要人物。後來又通過敵兵之口證實,那人確實是老奴努爾哈赤的嫡血,必是偽清的宗室。隻是當時場麵紛亂,來不及仔細詢問姓名和身份。”周應泓道:“據臣多方問詢,巡河營與大旗莊民團多有不睦,似無串通一氣蒙蔽聖聽的可能。”
在激戰當中,李吳山把巡河兵們賣了個幹淨徹底,這種賣隊友的行為當然惹惱了那些老兵痞子們,所以在接受調查的時候,沒有人幫他說好話。
雙方的關係很不好,當然沒有理由和李吳山一道編造謊言。
有了巡河營的證詞作為佐證,還有繳獲的那麵黑水金龍大纛,更有帶著愛新覺羅家族徽記的佩刀作為物證,結合眼下的局勢,這事已經可以算是水落石出真相大白了。
李吳山沒有說謊,他砍死的那個人就是偽酋皇洪太!
仔細想想也確實是這麽個道理:但凡李吳山稍微有一丁點的智商,也不會編造出那麽容易戳破的謊言。這邊剛剛報上格斃洪太的捷報,洪太本人卻是盛京活的好好的,這種謊言簡直就是不攻自破,除非那李吳山有未卜先知之
能,早早就知道了洪太的死期。
未卜先知……那根本就不可能的事情嘛,世間怎麽可能會有未卜先知一說?
“還有一事,需報萬歲知曉。”周應泓繼續說道:“今日來,京城中頗多傳聞,都在瘋傳我大明勇士陣斬洪太之事,早已街知巷聞婦孺皆知了……”
大明朝的很多情報,都是民間都已經傳的沸沸揚揚之後,官方才最後一個知道,對於這種事情,連崇禎皇帝都早已見怪不怪了。
這事已經可以確定了:李吳山的捷報千真萬確。
“一區區鄉野氓夫,尚知響應朝廷詔令,出錢出糧組建民團為國效力為君分憂,可見民心在我大明。民心所向,縱是有些個坎坷,亦能如履平川,分明就是中興之兆。”這個時候的崇禎皇帝已經有些陶醉了,“於血戰之中格斃偽酋,一來是那洪太早已神厭鬼惡死期已至,再者也是那李吳山用心實事,此等忠勇之士當重重褒獎,以彰我大明賞罰分明之意。天下人看了,必然群起效之……”
格斃洪太,這份功勞已大到了天上去,加官進爵是肯定的,就算是破格提拔重用也不為過。一來是為了酬功,同時也準備把李吳山樹立成為一個榜樣式的標杆人物,給全天下的忠勇之士看看,表達出一個清晰的意思——隻要真心為朝廷做事,朝廷定然不吝封賞。
“那李氏吳山者,是個什麽出身呀?”
“迴萬歲的問,那李吳山沒有出身,隻是個白丁。在鄉下有些田產,捐了個分巡武備的微末官職而已”
白丁?
白丁好啊。
一介白丁,正好提拔。
這種人出身很低,又沒有受到官場陳腐習氣的沾染,更沒有那麽多亂七八糟的人際關係,便如渾金璞玉一般,一旦提拔起來必然感恩戴德加倍的報效朝廷。
“著吏科議一議,給個合適的封賞。”崇禎皇帝雖貴為大明之主,但很多事情也不能做到一言而決。給李吳山什麽樣的封賞還得按照朝廷體製進行:“朕意高封厚賞,莫寒了天心忠勇之士的心。”
“是。”
就這樣,給李吳山議功論賞的程序就正式啟動了。
吏科大大小小十幾個官員,一連議了五七日,最終還是沒有能夠拿出一個章程。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李吳山的身份太過於特殊了。
他不是正經的科舉出身,又是因戰功受賞,很難進入比較清貴的文
官係統。若是按照朝廷體製遵循以往的舊曆,充其量也就是升半品一級,弄個相當於千戶的武官職位而已。
這倒不是說什麽功高賞薄,而是因為李吳山的那個分巡武備的官職是捐來的。捐官有一個上限,尤其是地方武職,更是限製的厲害。
最終,吏科又把皮球踢給了崇禎皇帝,由皇帝本人“聖意天裁”。
“這李氏吳山者,不在文武本職之內,若是封的太高了,便是破壞朝廷體製。若是賞的太薄,豈不是寒了天下忠勇之士的心?”左思右想仔細權衡之後,崇禎皇帝終於拿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法子:“那李吳山不過二十多歲,若是一下子封賞太甚,恐怕會失了銳意進取之心,不如慢慢曆練逐步提拔,也好讓他繼續實心用事。不如先賞他一個顯爵……”
現如今的大明朝,最不缺的就是官僚了。
每一個職位之後,都有好幾個甚至十好幾個等候補缺的官員,早已是僧多粥少無法安排的局麵,確實不大好為李吳山安排實實在在的職位。而且他是捐獻的官員,統領的又是民團而不是官軍,真的不好放出去獨當一麵,不如先給個顯赫的爵位用來酬功。
所謂的爵位,其實就是一種榮譽稱號性質的東西,甚至可以直接用錢來買。雖然還不至於這的到了爛大街的地步,卻一點都不稀奇了。
“二等忠勇伯”這樣的爵位絕對不算低了,若是放在大明開國初年,隻有那些身經百戰的開國元勳才能配得上這個爵位。到了崇禎年間,雖說“二等伯”依舊是個很顯赫很風光的爵位,但含金量卻沒有那麽高了。
“就一個二等忠勇伯即可。”崇禎皇帝說道:“擬旨,詔李吳山進京奏對,屆時再論實封。”
崇禎皇帝的意思就是:先賞一個榮譽稱號性質的爵位安撫一下,然後麵見一下這個李吳山,親自考察一下他的言行和為人,然後再根據實際情況酌情考慮實際的封賞。
聽到這個消息之後,崇禎皇帝喜不自勝,卻又不敢深信,趕緊追問了一句:“消息當真?”
“是錦衣衛傳過來的消息,偽清新立了一個幾歲的娃娃為偽酋皇……”
(一直以來,人們都把錦衣衛當做是內衛特務組織,是專門對內的。其實這是一個誤區,錦衣衛從建立之初就是軍事組織,是為軍隊服務的。崇禎朝雖然取締了錦衣衛,但還保留了一部分建製和原始職能)
連新一任的大清皇帝人選都有了,皇太極必然是死的不能再死了。
這麽多年以來,這是崇禎皇帝聽到的最大的好消息。
雖然崇禎皇帝把偽酋皇洪太恨之入骨,卻不得不承認他確實是個雄才大略之輩,平定蒙古征服朝鮮,改金為清等等這些都是他做出來的。
如今洪太一死,娃娃偽酋皇繼位,主少國疑肯定壓服不住那些驕兵悍將,內部爭鬥必然更趨激烈,正是大明朝的好機會。
至於皇太極到底是怎麽死的,則是眾說紛紜,根本就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密報裏說是多爾袞下手幹掉了皇太極,但這個說法頗多漏洞,最不能說服之處就在於,既然多爾袞已經橫下一條心幹掉了皇太極,做的就是篡奪帝位之事。連弑殺君王的事情走做下了,為何不直接來個黃袍加身自己登基稱帝,還要對一個小娃娃俯首稱臣?
這明顯不合常理。
根據偽清官方的說法,皇太極是因病而死,正式的對外口徑就是:上有恙,於寢宮坐崩。
這話就更加的不可信了。
皇太極正值春秋之年,身子骨硬朗的很,稍微害了丁點微不足道的小病,就一命嗚唿了?這種話連鬼都不會相信。
關於皇太極的死,眾說紛紜本就是一樁懸案。
直到這個時候,崇禎皇帝才猛然想起那份捷報。
大旗莊民團的捷報!
從時間節點上推算,民團報捷前後正是虜酋洪太身死前後。
難道說那份報捷文書是真的?
皇太極之死和李吳山的捷報一樣,都是破綻重重漏洞百出,從邏輯上根本無法自圓其說,但人們普遍更相信願意相信的東西。
在崇禎皇帝的內心之中,他更加願意相信偽酋皇是死於大明壯士之手,而且是被陣斬格斃,因為皇太極的這個死法對大明太有利了。
隻要把這個消息公布
出去,對於民心士氣都是一個巨大的鼓舞,隱隱之中還帶著“天命所歸”的神秘氣息:我大明受上天眷顧,所有反對大明的都不過是跳梁之醜,肯定長久不了,洪太被我大明勇士當場格殺也是命數使然。
一想到這些,崇禎皇帝就變得異常興奮,似乎隱隱看到大明朝中興的影子。
朕兢兢業業這麽多年,時時事事謹小慎微,自然就應該得到上天眷顧,總算是看到了一絲曙光。
“傳周應泓。”
周應泓是禦史台的官員,負責調查青泥河一戰之事。
“那個武備李者是怎麽說的?”
“迴萬歲,無論臣如何問詢,那李吳山隻是咬死了一個說辭,隻說斬殺的就是偽酋皇洪太本人。”
“他真是這麽說的?”
“千真萬確。”
這種事情,光憑李吳山一個人紅口白牙的說肯定不管用,所謂孤證不立就是這個意思。
要想證實此事,還需要其他的佐證。
“路恭行是怎麽說的?”
斬殺皇太極的那一戰,是路恭行率領巡河營和李吳山的民團一起打下來的,既然要調查李吳山,路恭行肯定也跑不了,同樣在調查的範圍之內。
“路恭行說的語焉不詳,隻是說捉到一個身穿金盔金甲的大將,想來一定是偽清的重要人物。後來又通過敵兵之口證實,那人確實是老奴努爾哈赤的嫡血,必是偽清的宗室。隻是當時場麵紛亂,來不及仔細詢問姓名和身份。”周應泓道:“據臣多方問詢,巡河營與大旗莊民團多有不睦,似無串通一氣蒙蔽聖聽的可能。”
在激戰當中,李吳山把巡河兵們賣了個幹淨徹底,這種賣隊友的行為當然惹惱了那些老兵痞子們,所以在接受調查的時候,沒有人幫他說好話。
雙方的關係很不好,當然沒有理由和李吳山一道編造謊言。
有了巡河營的證詞作為佐證,還有繳獲的那麵黑水金龍大纛,更有帶著愛新覺羅家族徽記的佩刀作為物證,結合眼下的局勢,這事已經可以算是水落石出真相大白了。
李吳山沒有說謊,他砍死的那個人就是偽酋皇洪太!
仔細想想也確實是這麽個道理:但凡李吳山稍微有一丁點的智商,也不會編造出那麽容易戳破的謊言。這邊剛剛報上格斃洪太的捷報,洪太本人卻是盛京活的好好的,這種謊言簡直就是不攻自破,除非那李吳山有未卜先知之
能,早早就知道了洪太的死期。
未卜先知……那根本就不可能的事情嘛,世間怎麽可能會有未卜先知一說?
“還有一事,需報萬歲知曉。”周應泓繼續說道:“今日來,京城中頗多傳聞,都在瘋傳我大明勇士陣斬洪太之事,早已街知巷聞婦孺皆知了……”
大明朝的很多情報,都是民間都已經傳的沸沸揚揚之後,官方才最後一個知道,對於這種事情,連崇禎皇帝都早已見怪不怪了。
這事已經可以確定了:李吳山的捷報千真萬確。
“一區區鄉野氓夫,尚知響應朝廷詔令,出錢出糧組建民團為國效力為君分憂,可見民心在我大明。民心所向,縱是有些個坎坷,亦能如履平川,分明就是中興之兆。”這個時候的崇禎皇帝已經有些陶醉了,“於血戰之中格斃偽酋,一來是那洪太早已神厭鬼惡死期已至,再者也是那李吳山用心實事,此等忠勇之士當重重褒獎,以彰我大明賞罰分明之意。天下人看了,必然群起效之……”
格斃洪太,這份功勞已大到了天上去,加官進爵是肯定的,就算是破格提拔重用也不為過。一來是為了酬功,同時也準備把李吳山樹立成為一個榜樣式的標杆人物,給全天下的忠勇之士看看,表達出一個清晰的意思——隻要真心為朝廷做事,朝廷定然不吝封賞。
“那李氏吳山者,是個什麽出身呀?”
“迴萬歲的問,那李吳山沒有出身,隻是個白丁。在鄉下有些田產,捐了個分巡武備的微末官職而已”
白丁?
白丁好啊。
一介白丁,正好提拔。
這種人出身很低,又沒有受到官場陳腐習氣的沾染,更沒有那麽多亂七八糟的人際關係,便如渾金璞玉一般,一旦提拔起來必然感恩戴德加倍的報效朝廷。
“著吏科議一議,給個合適的封賞。”崇禎皇帝雖貴為大明之主,但很多事情也不能做到一言而決。給李吳山什麽樣的封賞還得按照朝廷體製進行:“朕意高封厚賞,莫寒了天心忠勇之士的心。”
“是。”
就這樣,給李吳山議功論賞的程序就正式啟動了。
吏科大大小小十幾個官員,一連議了五七日,最終還是沒有能夠拿出一個章程。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李吳山的身份太過於特殊了。
他不是正經的科舉出身,又是因戰功受賞,很難進入比較清貴的文
官係統。若是按照朝廷體製遵循以往的舊曆,充其量也就是升半品一級,弄個相當於千戶的武官職位而已。
這倒不是說什麽功高賞薄,而是因為李吳山的那個分巡武備的官職是捐來的。捐官有一個上限,尤其是地方武職,更是限製的厲害。
最終,吏科又把皮球踢給了崇禎皇帝,由皇帝本人“聖意天裁”。
“這李氏吳山者,不在文武本職之內,若是封的太高了,便是破壞朝廷體製。若是賞的太薄,豈不是寒了天下忠勇之士的心?”左思右想仔細權衡之後,崇禎皇帝終於拿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法子:“那李吳山不過二十多歲,若是一下子封賞太甚,恐怕會失了銳意進取之心,不如慢慢曆練逐步提拔,也好讓他繼續實心用事。不如先賞他一個顯爵……”
現如今的大明朝,最不缺的就是官僚了。
每一個職位之後,都有好幾個甚至十好幾個等候補缺的官員,早已是僧多粥少無法安排的局麵,確實不大好為李吳山安排實實在在的職位。而且他是捐獻的官員,統領的又是民團而不是官軍,真的不好放出去獨當一麵,不如先給個顯赫的爵位用來酬功。
所謂的爵位,其實就是一種榮譽稱號性質的東西,甚至可以直接用錢來買。雖然還不至於這的到了爛大街的地步,卻一點都不稀奇了。
“二等忠勇伯”這樣的爵位絕對不算低了,若是放在大明開國初年,隻有那些身經百戰的開國元勳才能配得上這個爵位。到了崇禎年間,雖說“二等伯”依舊是個很顯赫很風光的爵位,但含金量卻沒有那麽高了。
“就一個二等忠勇伯即可。”崇禎皇帝說道:“擬旨,詔李吳山進京奏對,屆時再論實封。”
崇禎皇帝的意思就是:先賞一個榮譽稱號性質的爵位安撫一下,然後麵見一下這個李吳山,親自考察一下他的言行和為人,然後再根據實際情況酌情考慮實際的封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