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宗李豫受命於危難之際,在自己手中結束了長達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帶來的負麵影響是殘酷的,也是顯而易見的,是一代甚至幾代人都無法忘卻平抹的記憶。唐朝開始進入了藩鎮割據的時期,唐皇室的統治從此變得孱弱無力,從而帶來的是社會的動蕩和經濟的滑坡,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大曆十年(公元776年),魏博節度使田承嗣叛亂,相繼攻占相、衛等州,朝廷卻已無力討伐。從李輔國到程元振,從程元振到魚朝恩,代宗全身心的致力於同宦官之間的滲透與反滲透,控製與反控製,演變與反演變之中。

    在這一時期,出現了把人情物候、風花雪月融貫於憫亂哀時的情緒中,對社會悲觀失望,但內心卻期望在困厄中奮發向上的主旋律。以盧綸、錢起、韓翃、司空曙、苗發、崔峒、耿湋、夏侯審、吉中孚、李端為代表,在那個空虛夢魘的年代如破冰的春草萌發出了頑強的生命力,被譽為“大曆十才子”。

    盧綸(公元767--798年),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濟)人。

    《晚次鄂州》

    雲開遠見漢陽城,猶是孤帆一日程。估客晝眠知浪靜,舟人夜語覺潮生。

    三湘哀鬢逢秋色,萬裏歸心對月明。舊業已隨征戰盡,更堪江上鼓鼙聲。

    盧綸在戰亂行旅漂泊中,傾吐著縈懷思鄉和憂國愁思的淒苦愁腸的心曲。

    錢起(公元722--780年),字仲文,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天寶十年進士,任考功郎中,世稱“錢考功”。與郎士元齊名,時稱“前有沈宋,後有錢郎”。

    錢起在天寶十年參加省試中,馳騁想象,描繪了美麗而神秘的湘靈形象,編織了一幅亦真亦幻的瑰麗夢境,他的命題作文成了唐曆代公認的試帖詩的範本。

    《湘靈鼓瑟》

    善鼓雲和瑟,常聞帝子靈。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

    苦調淒金石,清音入杳冥。蒼梧來怨慕,白芷動芳馨。

    流水傳湘浦,悲風過洞庭。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司空曙(公元720--790年),字文初,廣平(今河北)人,天寶進士,官水部郎中。

    在司空曙贈予表弟盧綸的詩中,抒發了兄弟之間的真摯情誼,表現了自己雖宦途坎坷,境遇清寒,卻不改為人初衷的清流本質。

    《喜見外弟盧綸見宿》

    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

    以我獨沉久,愧君相見頻。平生自有分,況是蔡家親。

    韓翃(公元?--785年),字君平,南陽(今河南)人。

    韓翃於天寶十三年中進士,寶應元年為淄青節度使幕府從事,後閑居長安十年之久。後被德宗所賞識,官職遽升,此中還有一小插曲。

    建中初,德宗賞識他《寒食》一詩,故下旨任命韓翃為駕部郎中、知製誥。時江淮刺史與韓翃重名,吏部上表德宗與哪一個韓翃,德宗為此又親下批文:“春城無處不飛花,與此韓翃。”一時朝野競相傳為美談。

    《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李端(公元743--782年),字正己,趙州(今河北趙縣)人。李端是大曆十才子中最年輕也是最有才華的詩人,風格清麗溫婉,晚年辭官隱居湖南衡陽,自號衡嶽幽人,詩風流露出了一種消極的避世思想。

    他的《聽箏》一詩,將彈箏女子為博取心上人的關注,故意彈錯琴弦的細膩心理和嬌羞情態,描摹的出神入化。

    《聽箏》

    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大曆十才子的其餘五位成就不如前者,而且存詩較少。

    唐大曆十才子所代表的詩歌流派,比較注重詩的形式技巧,雖不乏精警之語,但總體來說略顯雕琢痕跡。侍僧皎然評大曆詩風:“大曆中詞人,竊占青山、白雲、春風、芳草等為己有。”雖在繼承盛唐詩風上,氣格略顯低下,但究其原因,實是時代風氣使詩的內容僻狹。

    大曆時期,郎士元以清麗嫻雅的詩風與錢起並稱“錢郎”,而李益則代表了中唐邊塞詩風的恢弘氣象。

    郎士元(公元?--?年),字君胄,中山(今河北定縣)人。

    他的一首聽笙詩,以笙曲的美妙音色,引發出聽者的朦朧幻想,從而烘托出笙曲飄渺如夢的視聽感覺。

    《聽鄰家吹笙》

    鳳吹聲如隔彩霞,不知牆外是誰家。

    重門深鎖無尋處,疑有碧桃千樹花。

    李益(公元748--829年),字君虞,涼州姑臧(今甘肅武威)人。長於七絕,以邊塞詩聞名。

    《夜上受降城聞笛》

    迴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李益將思鄉的情緒與蘆管的淒美樂聲和諧的融為一體,將詩情畫意與邊塞特有的節奏完美統一,意境空靈,為天下傳唱,成為中唐邊塞詩的絕響。

    在唐詩過渡至中唐時,還有一位具有舉足輕重作用的詩人,他就是自詡為“五言長城”的劉長卿。

    劉長卿(公元?--約789年),字文房,宣城(今安徽宣城)人。天寶十四年進士,以詩馳名“上元、寶應間。”

    代宗大曆八年(公元773年),劉長卿因剛而犯上由淮西鄂運留後貶為睦州(今浙江建德)司馬。

    一個暮秋的黃昏,劉長卿孑然一身來到長沙賈誼故居。賈誼是漢武帝時期著名的政論家,因權貴排斥,被貶長沙王太傅三年,後雖返還,終不被重用,抑鬱而死。

    《長沙過賈誼宅》

    三年貶謫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

    漢文有道思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劉長卿憑吊故人,暗傷自己悲楚的命運。屈原不會知道,百年之後賈誼曾來湘水吊祭。而賈誼又哪能知曉,千年後的劉長卿迎著蕭瑟的秋風前來對自己憑吊。秋風掃過,落葉紛飛,那裏是詩人壓抑的滴滴淚水,那裏是詩人徒唿奈何的聲聲悲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那時唐詩,那時唐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小謝飛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小謝飛花並收藏那時唐詩,那時唐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