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位於山東泰安縣,為五嶽之首。春秋時期的教育家孔子曾登臨泰山。“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孟子 盡心上》。

    《望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這是杜甫二十幾歲時,初遊齊越時所作,抒發了內心的淩雲壯誌和勇於進取的情懷。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人,後遷居鞏縣。

    杜甫漫遊齊越時期,那是一段讓杜甫難忘的快馬輕裘的歡樂時光。祖國的山光水色,各地的風土人情,讓杜甫增長了見識,開拓了眼界。就讓杜甫全身心的去感受那份陽光般的快樂吧,因為在杜甫的一生之中,隻有這段日子是屬於美好的迴憶。此後,他將為民生疾苦奔走唿號,為山河破碎潸然淚下,為衣食生計放下自尊,為國家安定嘔心瀝血,這全當是對杜甫後半生的疾苦給予的補償。

    天寶三年(公元745年),三十三歲的杜甫來到了洛陽,在這裏他遇到了被賜金放還的李白。那一刻是兩顆心靈的碰撞,那一刻是兩片摯情的迸發。讓我們記住曆史上這輝煌的一刻,雙子星座在此不經意的邂逅,締造了唐詩兩種風格的渾融,那燦爛的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交相輝映。

    李白知道,離開長安,意味著實現理想會變得更加渺茫。此時此刻,他又不得不選擇離開,為了理想,為了自尊,雖然滿懷矛盾,滿懷悲憤,雖然隻能在心中吟誦著《行路難》。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饈值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複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行路難》。

    離開長安的李白是痛苦無助的,但讓他感到欣慰的是,他遇到了杜甫,兩人惺惺相惜,一見如故。結下了比血緣還要濃釅的兄弟之情。

    李杜攜手歡娛之際,又喜遇路經此地的高適。此時,李白還沉浸在離開長安的沮喪之中,杜甫經曆了幾年前的科舉失敗,而高適在長安多年求仕也一直失意未果。三個天涯淪落之人就此相逢,結伴同遊梁(今開封)宋(今商丘)。拋卻煩惱,驅逐心中的陰霾,攜手同行,遊覽祖國秀麗的大好山河。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為了各自的理想,三個朋友盤桓數日後,也隻能暫作別離。

    翌年,李白和杜甫又不期而遇於東魯,相聚數日。此次一別,李杜一生就再沒能相見。時間分隔的隻是麵容,彼此間心靈深處的那份默契永遠不會分離,隻要心中有愛,隻要心中有對朋友的深情祝福。

    《贈李白》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杜甫為了心中那份“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遠大目標,西入長安。

    讓杜甫最為鬱悶的是,他還沒能去實現心中的宏偉藍圖,第一步就因為落第而擱淺了。

    “詔天下有一技之長者均可入京應試”,天寶四年(公元746年),朝廷舉辦了一次特試,杜甫欣然前往。

    讓杜甫怎麽也沒有想到的是朝廷的這次特試隻不過是奸相李林甫玩弄的一個忌賢妒才的政治陰謀。杜甫參加的這次特試錄取名額為零,也就是說一個都沒有錄用。為此,李林甫還特地去向玄宗道賀,措辭稱“野無遺賢”。

    玄宗為此事特意詢問了李林甫:“你說‘野無遺賢’是不是就是說賢才棟梁已皆為朝廷所用,在百姓之中已沒有賢良了。”

    李林甫連忙躬身,一臉的諂笑:“恭喜皇上,您都會搶答了。”

    這件事的發展讓杜甫很是困惑,他也不甘心就此放棄。於是,在長安默默地等待時機。在長安漫長的等待中,杜甫看到了上流社會的奢侈腐化,國家政治上存在的種種弊端。讓杜甫清醒的認識了黎民百姓疾苦的根源,對現實的認識上升了一個新的高度。

    杜甫以向皇帝獻賦,向貴胄投贈幹謁的方式在長安等待機會,為了心中的理想,杜甫開始了為期十年的“朝叩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潦倒酸楚生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那時唐詩,那時唐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小謝飛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小謝飛花並收藏那時唐詩,那時唐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