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慶元年(公元656年),高宗李治在武後的極力慫恿下,黜皇太子李忠(其母為宮妃,後過繼王皇後)為梁王,貶至房州。改立五子,即高宗與武後的長子李弘為太子。之後,又貶李忠為庶人,流放黔州。李忠患得患失,神情恍惚,不久,在黔州自縊。
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太子李弘病歿於倚雲殿。高宗追贈“孝敬皇帝”,立六子李賢為皇太子。後李賢因違逆武後懿意,被武後廢黜,遭流放病死,改立李顯(李哲)為皇太子。
幾年間,太子如此頻繁的更替,絕對是一個罕見的現象。讓人不禁對武後的冷酷道路以目,對高宗的無能無話可說。
弘道元年(公元683年),高宗李治病逝。太子李顯繼位,即唐中宗。這個大唐的第四代皇帝實在是可憐,剛想在有限的時間裏有所作為,次年二月,便被武後廢黜,貶為廬陵王,軟禁均州(今湖北丹江口)。改立李旦為帝,即唐睿宗,改元文明。
而這位大唐第五位帝王比他哥哥的境況還慘,混的還窩囊,整個一傀儡皇帝,其母武後執掌朝政大權。
武後攫取了大唐的最高權力,一麵對武氏宗族扶植提拔,一麵對李氏皇室黜免殺戮。一時間,朝廷內外籠罩在一片窒息的氛圍中。人人岌岌可危,充斥著對武後飛揚跋扈的仇視情緒。
眉州刺史徐敬業被武後貶為柳州司馬,心中怨恨。與弟弟徐敬猷,好友史薛璋等一批同病相憐的官員,齊聚揚州,以“匡扶唐室,擁戴廬陵王”號令天下,起兵造反。
徐敬業又下令起草討武氏檄文,在各州縣明令頒布。
檄文就是兩軍交戰時文人通過語言的巧妙運用,壯自己聲威,滅敵軍氣銳的一種文書。《討武曌檄》通篇義正詞嚴,氣勢如長虹貫日,飛瀑擊石,令讀者心潮澎湃,扼腕歎息,不禁義憤填膺,舍身從戎,不過十幾日,徐敬業就聚集了幾十萬兵士。
檄文起到了激奮人心之效果,但作檄文往往是要付出代價的。王勃的一篇《檄英王雞》讓他飲恨京城,可見罵雞都得看主人,何況這一次是罵人。而被罵的這位又有著俯視四海,至高無上的生殺大權,恐怕就不會隻是被逐出京城這麽簡單。
武後第一時間就把檄文拿在手裏,心平氣和的閱覽了一遍。
“偽臨朝武氏者,人非溫順,地實寒微。昔充太宗下陳,嚐以更衣入侍。洎乎晚節,穢亂春宮。密隱先帝之私,陰圖後庭之嬖。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
檄文單刀直入,首句以一偽字對武後的政權加以否定,接著從忠孝仁貞各方麵揭露武後的兇殘、陰險、淫蕩和貪婪。
武後一臉的不屑,此無異於莽漢粗口,潑婦罵街,隻不過罵得比較有文采罷了。簡直不值一哂。
“班聲動而悲風起,劍氣衝而南鬥平。喑嗚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以此製敵,何敵不摧。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此句以一股威懾之勢渲染義軍一往無前的浩大聲威。武後不禁輕輕頷首讚許。
“一抔之土未幹,六尺之孤安在。”“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此句以高宗屍骨未寒,太子李顯就已被貶廬陵王的事實,揭露武氏心存不軌的陰險狡詐,末句明確天下必將歸屬李唐。
武後看到這裏,臉色微變,迴頭問道:“是何人寫出如此精湛文筆?”
“此為駱賓王所作。”
武後愀然而怨:“宰相如何錯過此人。”
武後的意思是說,如此才華出眾之人,宰相為何沒能為我所用。罵人的能讓被罵的人讚賞,古今稀有。除了罵人的要有非凡的才能,而被罵的還要有寬廣的心胸才行。
駱賓王(公元640?--684年),字觀光,鶩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
父親嚴格的教育,加之自己勤奮努力,讓駱賓王成為“雖不能縱逸韻於霜皋,唳野致九天之響。而頗亦蓄餘芳於露薄,垂熏有十步之芳”的飽學之士。
由於父親的去世,讓駱賓王與母親失去了生活依靠,無奈下移居兗州瑕丘縣,過著耘耕的貧苦生活。
多年的寒窗苦讀,駱賓王不想畢生所學付之東流。告別親朋好友,駱賓王奔赴長安,期望在科舉中金榜題名。由於缺乏應有的社會經驗,對科場的人情世故又一竅不通。等到放榜之日,必定是名落孫山。駱賓王隻能無奈的接受現實,迴鄉苦讀,以求來年再試。
經人舉薦,駱賓王入高祖十六子道王李元慶府中任職,雖說隻是個閑職,但有了接觸社會的機會,多少還讓駱賓王擺脫了一些生活上的窘境。
三年後,道王李元慶讓府中任職的一些文人自述其能,以此作為向朝廷舉薦的依據。其實這是初唐任用官員很普遍的一種做法。可是駱賓王卻很不理解,他同多數知識分子一樣,堅守著文人那種清高的品行。覺得隻要具有真才實學,沒必要自吹自擂。竟恥於自炫,辭不奉命。
千裏馬唿喚伯樂,但毛遂自薦也不失一個不錯的選擇。正是文人的那種清高自賞,讓駱賓王與美好前途失之交臂。
這就不能怪李元慶沒有人情味了,駱賓王離開道王府,返迴兗州,又過起了耕讀的閑逸生活。
母親體弱多病,生活的沉重壓力,加之駱賓王心中的願望難以實現。日子久了,駱賓王的心情日漸消沉。
駱賓王又求人推薦,這一次運氣還不錯,被授予了一個九品的奉禮郎。但不久就遭人排擠,正當駱賓王進退維穀之際,時值匈奴侵犯西北邊境,曾經叱吒沙場,三箭定天山的薛仁貴被任命為行軍大總管,奉命征伐。駱賓王自求入薛部行軍,開始了漫漫征程的軍旅生涯。
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太子李弘病歿於倚雲殿。高宗追贈“孝敬皇帝”,立六子李賢為皇太子。後李賢因違逆武後懿意,被武後廢黜,遭流放病死,改立李顯(李哲)為皇太子。
幾年間,太子如此頻繁的更替,絕對是一個罕見的現象。讓人不禁對武後的冷酷道路以目,對高宗的無能無話可說。
弘道元年(公元683年),高宗李治病逝。太子李顯繼位,即唐中宗。這個大唐的第四代皇帝實在是可憐,剛想在有限的時間裏有所作為,次年二月,便被武後廢黜,貶為廬陵王,軟禁均州(今湖北丹江口)。改立李旦為帝,即唐睿宗,改元文明。
而這位大唐第五位帝王比他哥哥的境況還慘,混的還窩囊,整個一傀儡皇帝,其母武後執掌朝政大權。
武後攫取了大唐的最高權力,一麵對武氏宗族扶植提拔,一麵對李氏皇室黜免殺戮。一時間,朝廷內外籠罩在一片窒息的氛圍中。人人岌岌可危,充斥著對武後飛揚跋扈的仇視情緒。
眉州刺史徐敬業被武後貶為柳州司馬,心中怨恨。與弟弟徐敬猷,好友史薛璋等一批同病相憐的官員,齊聚揚州,以“匡扶唐室,擁戴廬陵王”號令天下,起兵造反。
徐敬業又下令起草討武氏檄文,在各州縣明令頒布。
檄文就是兩軍交戰時文人通過語言的巧妙運用,壯自己聲威,滅敵軍氣銳的一種文書。《討武曌檄》通篇義正詞嚴,氣勢如長虹貫日,飛瀑擊石,令讀者心潮澎湃,扼腕歎息,不禁義憤填膺,舍身從戎,不過十幾日,徐敬業就聚集了幾十萬兵士。
檄文起到了激奮人心之效果,但作檄文往往是要付出代價的。王勃的一篇《檄英王雞》讓他飲恨京城,可見罵雞都得看主人,何況這一次是罵人。而被罵的這位又有著俯視四海,至高無上的生殺大權,恐怕就不會隻是被逐出京城這麽簡單。
武後第一時間就把檄文拿在手裏,心平氣和的閱覽了一遍。
“偽臨朝武氏者,人非溫順,地實寒微。昔充太宗下陳,嚐以更衣入侍。洎乎晚節,穢亂春宮。密隱先帝之私,陰圖後庭之嬖。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
檄文單刀直入,首句以一偽字對武後的政權加以否定,接著從忠孝仁貞各方麵揭露武後的兇殘、陰險、淫蕩和貪婪。
武後一臉的不屑,此無異於莽漢粗口,潑婦罵街,隻不過罵得比較有文采罷了。簡直不值一哂。
“班聲動而悲風起,劍氣衝而南鬥平。喑嗚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以此製敵,何敵不摧。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此句以一股威懾之勢渲染義軍一往無前的浩大聲威。武後不禁輕輕頷首讚許。
“一抔之土未幹,六尺之孤安在。”“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此句以高宗屍骨未寒,太子李顯就已被貶廬陵王的事實,揭露武氏心存不軌的陰險狡詐,末句明確天下必將歸屬李唐。
武後看到這裏,臉色微變,迴頭問道:“是何人寫出如此精湛文筆?”
“此為駱賓王所作。”
武後愀然而怨:“宰相如何錯過此人。”
武後的意思是說,如此才華出眾之人,宰相為何沒能為我所用。罵人的能讓被罵的人讚賞,古今稀有。除了罵人的要有非凡的才能,而被罵的還要有寬廣的心胸才行。
駱賓王(公元640?--684年),字觀光,鶩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
父親嚴格的教育,加之自己勤奮努力,讓駱賓王成為“雖不能縱逸韻於霜皋,唳野致九天之響。而頗亦蓄餘芳於露薄,垂熏有十步之芳”的飽學之士。
由於父親的去世,讓駱賓王與母親失去了生活依靠,無奈下移居兗州瑕丘縣,過著耘耕的貧苦生活。
多年的寒窗苦讀,駱賓王不想畢生所學付之東流。告別親朋好友,駱賓王奔赴長安,期望在科舉中金榜題名。由於缺乏應有的社會經驗,對科場的人情世故又一竅不通。等到放榜之日,必定是名落孫山。駱賓王隻能無奈的接受現實,迴鄉苦讀,以求來年再試。
經人舉薦,駱賓王入高祖十六子道王李元慶府中任職,雖說隻是個閑職,但有了接觸社會的機會,多少還讓駱賓王擺脫了一些生活上的窘境。
三年後,道王李元慶讓府中任職的一些文人自述其能,以此作為向朝廷舉薦的依據。其實這是初唐任用官員很普遍的一種做法。可是駱賓王卻很不理解,他同多數知識分子一樣,堅守著文人那種清高的品行。覺得隻要具有真才實學,沒必要自吹自擂。竟恥於自炫,辭不奉命。
千裏馬唿喚伯樂,但毛遂自薦也不失一個不錯的選擇。正是文人的那種清高自賞,讓駱賓王與美好前途失之交臂。
這就不能怪李元慶沒有人情味了,駱賓王離開道王府,返迴兗州,又過起了耕讀的閑逸生活。
母親體弱多病,生活的沉重壓力,加之駱賓王心中的願望難以實現。日子久了,駱賓王的心情日漸消沉。
駱賓王又求人推薦,這一次運氣還不錯,被授予了一個九品的奉禮郎。但不久就遭人排擠,正當駱賓王進退維穀之際,時值匈奴侵犯西北邊境,曾經叱吒沙場,三箭定天山的薛仁貴被任命為行軍大總管,奉命征伐。駱賓王自求入薛部行軍,開始了漫漫征程的軍旅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