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公元558--638年),字伯施,餘姚(今浙江)人。
虞世南少時過繼給伯父為子,與兄虞世基一起跟吳地名士顧野王學習。十年寒窗苦讀,兩兄弟都勤敏好學。虞世南讀起書來,更是廢寢忘食,個把月頭不疏,臉不洗,都已經成為了習慣,整日在書海裏披風斬浪,如醉如癡。
勤奮用功是件好事,隻不過個人衛生都不講了,卻不值得表揚。但讀書能讀到虞世南這種忘我之境界,實在是難能可貴。
虞世南素以仁孝聞名,文章又寫得溫婉雋麗,深受同鄉才子徐陵的推崇,於是,虞世南在鄉裏也小有名氣。
虞世南的父親於隋文帝時在朝為官,隋滅掉陳後,虞世南兩兄弟也都入朝為官。虞世南的哥哥虞世基也是文采出眾,隻是不及虞世南的博學仁孝,時人都把他們比肩於西晉的陸機、陸雲兩兄弟。
煬帝登基,虞世基善於諂媚奉承,官職逐漸升至內使侍郎,虞世基攻訐同僚,欺下罔上,成為隋朝的一大佞臣。而虞世南性格內向,老成持重,寡欲清心,冷峭肅正,不屑於趨顏附勢,混了十年還隻是一個秘書監。
這就是虞世南的清高孤傲,他的一首托物寓意的詠蟬詩,也正是他自身的真切寫實。
《蟬》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蟬,屬同翅目蟬科,主要分為蚱蟬,就是知了,也叫鳴蟬。鳴鳴蟬,主要生活在山區。伏了蟬,也稱夏至蟬。寒蟬,又叫秋蟬等幾種。隻有雄蟬才會振動體內的蜂鳴器發出“嘶嘶”的叫聲。
在當時,人們單純的認為蟬居於樹的高枝上,餐風飲露,不食人間煙火,是品行高潔的象征。因此,常以蟬入詩,以蟬的高潔寓意自己的品性高潔。
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說:“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
虞世南的《蟬》,以蟬的形態意識喻人的清華俊朗,透射出品性高尚之人不需借助外力,隻要居高清遠,自會聲名遐播。這正是虞世南此詩的寄托比興之妙筆。
潔身自愛的虞世南,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
司花女袁寶兒一直盯著虞世南看,她或許認為虞世南早晨沒洗臉。她也不無道理,因為虞世南在個人衛生的問題上是有前科的。
楊廣見袁寶兒憨態可掬,轉向虞世南說:“虞世南,寶兒對你可真是傾心啊,給她寫首詩如何,也不枉了她對你的一片癡情啊。”
虞世南稍作遲疑,眼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憂鬱:“陛下今天心情愉悅,臣就鬥膽妄為了。”
沉思片刻,抬頭輕吟:“學畫鴉黃半未成,垂肩嚲袖太憨生。緣憨卻得君王惜,常把花枝傍輦行。”
一首《嘲司花女》寫得貼切自然,隻是未免有些過於直白了。
其實,《嘲司花女》隻不過是虞世南的信手塗鴉。虞世南的詩如其書法一樣,清麗中見剛健,倍受時人推崇。
虞世南博學多才,曾向同郡著名書法家智永禪師習書。智永禪師是王羲之的七世孫,深得王體妙傳,虞世南在智永的悉心教誨下,妙得王體真諦,在書法上具有較深的造詣,與當時的歐陽洵、褚遂良、薛稷並稱“初唐四大家”。
《書斷》評虞世南書法:“得大令(王羲之)之宏觀,含王方之正色。姿容秀出,智永存焉。秀嶺危峰,處處間起。行草之際,尤所偏工。及其暮齒,加以遒逸。”
虞世南書法冠絕當世,他的幾首詠物詩,也似信手拈來,寫得精辟奇巧,輕盈飄逸。
“蔥翠梢元質,垂彩映清池。波泛含風影,流搖防露枝。龍鱗漾嶰穀,鳳翅拂漣漪。欲識淩冬性,唯有歲寒知。”一首《賦得臨池竹應製》把竹的清峭冷韌描寫得淋漓盡致,如曆在目,栩栩如生。
“逐舞飄清袖,傳歌共繞梁。動枝生亂影,吹花送遠香。”一首《奉和詠風應魏王教》把風的習性刻畫的傳神生動,於無物似有形。
虞世南少時過繼給伯父為子,與兄虞世基一起跟吳地名士顧野王學習。十年寒窗苦讀,兩兄弟都勤敏好學。虞世南讀起書來,更是廢寢忘食,個把月頭不疏,臉不洗,都已經成為了習慣,整日在書海裏披風斬浪,如醉如癡。
勤奮用功是件好事,隻不過個人衛生都不講了,卻不值得表揚。但讀書能讀到虞世南這種忘我之境界,實在是難能可貴。
虞世南素以仁孝聞名,文章又寫得溫婉雋麗,深受同鄉才子徐陵的推崇,於是,虞世南在鄉裏也小有名氣。
虞世南的父親於隋文帝時在朝為官,隋滅掉陳後,虞世南兩兄弟也都入朝為官。虞世南的哥哥虞世基也是文采出眾,隻是不及虞世南的博學仁孝,時人都把他們比肩於西晉的陸機、陸雲兩兄弟。
煬帝登基,虞世基善於諂媚奉承,官職逐漸升至內使侍郎,虞世基攻訐同僚,欺下罔上,成為隋朝的一大佞臣。而虞世南性格內向,老成持重,寡欲清心,冷峭肅正,不屑於趨顏附勢,混了十年還隻是一個秘書監。
這就是虞世南的清高孤傲,他的一首托物寓意的詠蟬詩,也正是他自身的真切寫實。
《蟬》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蟬,屬同翅目蟬科,主要分為蚱蟬,就是知了,也叫鳴蟬。鳴鳴蟬,主要生活在山區。伏了蟬,也稱夏至蟬。寒蟬,又叫秋蟬等幾種。隻有雄蟬才會振動體內的蜂鳴器發出“嘶嘶”的叫聲。
在當時,人們單純的認為蟬居於樹的高枝上,餐風飲露,不食人間煙火,是品行高潔的象征。因此,常以蟬入詩,以蟬的高潔寓意自己的品性高潔。
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說:“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
虞世南的《蟬》,以蟬的形態意識喻人的清華俊朗,透射出品性高尚之人不需借助外力,隻要居高清遠,自會聲名遐播。這正是虞世南此詩的寄托比興之妙筆。
潔身自愛的虞世南,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
司花女袁寶兒一直盯著虞世南看,她或許認為虞世南早晨沒洗臉。她也不無道理,因為虞世南在個人衛生的問題上是有前科的。
楊廣見袁寶兒憨態可掬,轉向虞世南說:“虞世南,寶兒對你可真是傾心啊,給她寫首詩如何,也不枉了她對你的一片癡情啊。”
虞世南稍作遲疑,眼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憂鬱:“陛下今天心情愉悅,臣就鬥膽妄為了。”
沉思片刻,抬頭輕吟:“學畫鴉黃半未成,垂肩嚲袖太憨生。緣憨卻得君王惜,常把花枝傍輦行。”
一首《嘲司花女》寫得貼切自然,隻是未免有些過於直白了。
其實,《嘲司花女》隻不過是虞世南的信手塗鴉。虞世南的詩如其書法一樣,清麗中見剛健,倍受時人推崇。
虞世南博學多才,曾向同郡著名書法家智永禪師習書。智永禪師是王羲之的七世孫,深得王體妙傳,虞世南在智永的悉心教誨下,妙得王體真諦,在書法上具有較深的造詣,與當時的歐陽洵、褚遂良、薛稷並稱“初唐四大家”。
《書斷》評虞世南書法:“得大令(王羲之)之宏觀,含王方之正色。姿容秀出,智永存焉。秀嶺危峰,處處間起。行草之際,尤所偏工。及其暮齒,加以遒逸。”
虞世南書法冠絕當世,他的幾首詠物詩,也似信手拈來,寫得精辟奇巧,輕盈飄逸。
“蔥翠梢元質,垂彩映清池。波泛含風影,流搖防露枝。龍鱗漾嶰穀,鳳翅拂漣漪。欲識淩冬性,唯有歲寒知。”一首《賦得臨池竹應製》把竹的清峭冷韌描寫得淋漓盡致,如曆在目,栩栩如生。
“逐舞飄清袖,傳歌共繞梁。動枝生亂影,吹花送遠香。”一首《奉和詠風應魏王教》把風的習性刻畫的傳神生動,於無物似有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