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嚇了一跳,畢竟彭先生的態度太反常了,我以為他看到了日本人,也拿起望遠鏡瞧了瞧。
並不是日本人的船,隻是讓我第一眼看起來覺得很奇怪,那艘船甚至比我們幾人乘坐的船還要奇怪,奇怪到我無法形容。
透過望遠鏡的鏡片,那艘船的整個船身看得清清楚楚,船身上下滿是破敗的孔洞,船帆甚至都從中間攔腰折斷。不僅如此,我甚至看到一個有船五分之一的大洞,在船的右側,海水不時的從這個洞向裏麵灌去,我不禁自問:“這也太違反物理常識了吧!這條船都破成這樣了,竟然還能在海上漂!”
一艘破船竟然能讓彭先生有如此變化,我雖然不解,但也明白那艘船絕對不是什麽好東西!
緊張的氣憤瞬間蔓延,金慧斯似乎也知道那艘船是什麽東西,臉色同樣巨變,瞠目結舌的說:“天啊,是鬼船!”
我長這麽大還是第一次聽到鬼船這麽個稱唿,連忙問慧斯:“鬼船是什麽東西!”
她應該清楚鬼船的厲害,眼睛緊緊盯著遠處的破船,對我道:“鬼船是指許多年前失蹤或沉海的船,經過許多年後被發現在海上航行,而船裏空無一人。”
“什麽?啥叫空無一人的船,空無一人的船也能自己行駛?!”我完全不知所以然的問道。
慧斯見不用事實說話,就算跟我說上一百句我也不會明白。
她說:“也不怪你不明白!這都是國外常發生的事情,因為我從小在美國長大,對這方麵知道的比較詳細。早先,由於人類受到科技水平所限,航海始終是種冒險,事故頻繁人所共知,所以沒有人特別留意曾出現的一些奇怪事件。
1872年在世界航海史上發生了一起轟動歐美的“瑪麗亞.色列斯塔”號謎案。為了追蹤事件的發展,歐美的傳媒時不時地掀起一次次的報道高潮,持續數十年之久。一百多年過去了,謎案依舊,事件不僅沒有破解,同樣的事故反而一個接著一個,即使到了近代,類似的事件仍時有發生。科學家為此大傷腦筋,提出了種種解釋,但仍沒有權威的結論。”
緊接著她給我們那些不懂的人,講了一個故事。
事情就從一位俄國人說起,他的名字叫列夫·史克良京。
在他的童年時代,與許多孩子一樣,大自然的秘密常使他著迷。
有一次,他讀到了一則故事,說是在19世紀末,一艘英國的三桅船在大西洋遇到了一艘“聖女”號帆船,發現無人操舵。英國人登上了這艘怪船,船上空無一人,唯一的活物是一隻咪咪哀叫的黑貓。奇怪的是船隻完好且滿載貨物,在船長住艙的桌上還鋪著海圖和儀器。在休息艙裏,鍋裏的湯還散發著熱氣。但在甲板上發現了一把滿是血汙的斧頭,英國船員於是驚恐地返迴了母船,向船長報告了所見。
幾天後,英國人把這艘帆船拖到了母港。但人們始終不明白,“聖女”號上究竟發生了什麽可怕的事情……
這個故事深深地吸引著好奇的史克良京。
以後,他就特別注意收集這方麵的文章,讀了許多類似內容的書刊和報道。原本以為這些是不同的事件,但讀多了,就產生了疑問:這或許講的是同一件事,隻是被人為地編排得越來越離奇,甚至船名也變得十分不同:“瑪麗亞”、“聖女瑪麗”、“瑪麗.謝列斯塔”、“瑪麗亞.蔡列斯特”等。
有人說這是艘英國船,有人說是加拿大的,也有人說是美國的。總之,與所有古老的傳說一樣,傳到後來全走了樣。
史克良京決心把事件的真相搞個明白。自孩童時代起他就收集了大量的資料,長大後於1963年趁去倫敦出差的機會,專門到大不列顛博物館的圖書館作了查證。那兒似乎保存了一切這這類神秘海事的報刊和書籍。
查證肯定了上述事件並非虛構。船的實名叫“瑪麗亞.謝列斯塔”號,是艘不大的木質帆船,可它在航海史上的名氣絕不亞於哥倫布的旗艦“聖瑪麗”號。它的神秘故事,就像20世紀初發生在西伯利亞的通古斯大爆炸那樣廣為流傳。但圖書館工作人員笑著告訴史克良京先生:“有關這艘船的故事,雖有一大摞書供你讀,可其中99%是虛構的。”
史克良京當然明白這一點,於是他仔細鑒別,終於找到了一份有價值的材料——1873年英國海軍部的一份調查報告。據此他又參照了英國和美國曆史學家的有關研究結果,總算搞清了事件的前後經過。
在西北風的吹送下,英國三桅帆船“簡.格拉棲亞”號已經靠近歐洲海岸。它正完成自紐約至熱那亞(意大利)的煤油運輸任務。1872年12月4日正午,船長根據太陽高度測定了船的位置是北緯38°20′、西經17°37′。從這兒到直布羅陀海峽剩下不到400海裏,隻需2天就可到達了。天氣晴好船隻正常,大衛.莫爾霍斯船長正放心地起步迴自己的住艙就在這時,他聽到前方觀測哨的叫喊“在左舷兩個方位有一艘帆船!”
幾分鍾後,就看到了這艘船的側影,是一艘雙桅帆船。莫爾霍斯船長用單筒望遠鏡望了望,感到十分疑惑:這船走得好怪,怎麽忽左忽右的,有時還使船艏鑽到浪裏,船艏的小三角帆怎會倒在左舷,而後麵的條形帆又偏在右舷,主桅上則完全是空的,怎麽扭來扭去的?操舵的在幹什麽?這樣走法,3個月也到不了美洲。
船越來越近。按常規,“簡.格拉棲亞”號在桅杆上升起了兩麵“e”、s”的旗子,這是旗語,問“貴船如何稱謂?”但對方沒有任何表示。莫爾霍斯船長又舉起望遠鏡,這才察覺,該船無人操縱,所以輪舵會忽左忽右地亂擺
“簡.格拉棲亞”號向不明的船靠去,距它約百米時,船長終於看清了。啊!那艘船正是“瑪麗亞·謝列斯塔”號!真是奇遇,真是奇遇呀!船長十分高興。
由於兩船是相向行駛,一錯開就會越來越遠。兩船相遇時,莫爾霍斯發覺船上有點亂。船長越想越不放心,決定掉轉船頭去探個究竟。
很快,“簡.格拉棲亞”號靠近“瑪麗亞.謝列斯塔”號並與之保持並行。可“瑪麗亞”號上仍不見有人上來。於是船長舉起了喇叭向對方喊話,但仍無迴答。海員們的心情一下子變得沉重而不安。特別是船長,他與“瑪麗亞”號船長美國人勃裏格斯是老朋友,兩人自幼就認識,幾乎同時成了船長,又在同一年結婚,友誼非比尋常。所以莫爾霍斯船長一遇到“瑪麗亞”號總是十分高興。可這次怎麽啦?
船長命令大副帶兩名水手上去看個究竟。船長以憂慮的目光注視著小艇靠上了“瑪麗亞”號,他切切實實地為朋友捏著一把汗。
大副等三人上得甲板,船上沒有人出來詢問。由於係纜已斷,風帆隨風搖擺,一忽兒打在桅杆上,一忽兒又打在橫檔上,劈啪作響。一個怪像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前貨艙是打開的,艙口蓋板朝天放在甲板上。
由於前艙敞開著,艙底已積了不少的水,大約有1米深。亂七八糟的繩纜散在甲板上,有的還甩到了舷外。
總之,一片狼藉,一片寂靜。
......
並不是日本人的船,隻是讓我第一眼看起來覺得很奇怪,那艘船甚至比我們幾人乘坐的船還要奇怪,奇怪到我無法形容。
透過望遠鏡的鏡片,那艘船的整個船身看得清清楚楚,船身上下滿是破敗的孔洞,船帆甚至都從中間攔腰折斷。不僅如此,我甚至看到一個有船五分之一的大洞,在船的右側,海水不時的從這個洞向裏麵灌去,我不禁自問:“這也太違反物理常識了吧!這條船都破成這樣了,竟然還能在海上漂!”
一艘破船竟然能讓彭先生有如此變化,我雖然不解,但也明白那艘船絕對不是什麽好東西!
緊張的氣憤瞬間蔓延,金慧斯似乎也知道那艘船是什麽東西,臉色同樣巨變,瞠目結舌的說:“天啊,是鬼船!”
我長這麽大還是第一次聽到鬼船這麽個稱唿,連忙問慧斯:“鬼船是什麽東西!”
她應該清楚鬼船的厲害,眼睛緊緊盯著遠處的破船,對我道:“鬼船是指許多年前失蹤或沉海的船,經過許多年後被發現在海上航行,而船裏空無一人。”
“什麽?啥叫空無一人的船,空無一人的船也能自己行駛?!”我完全不知所以然的問道。
慧斯見不用事實說話,就算跟我說上一百句我也不會明白。
她說:“也不怪你不明白!這都是國外常發生的事情,因為我從小在美國長大,對這方麵知道的比較詳細。早先,由於人類受到科技水平所限,航海始終是種冒險,事故頻繁人所共知,所以沒有人特別留意曾出現的一些奇怪事件。
1872年在世界航海史上發生了一起轟動歐美的“瑪麗亞.色列斯塔”號謎案。為了追蹤事件的發展,歐美的傳媒時不時地掀起一次次的報道高潮,持續數十年之久。一百多年過去了,謎案依舊,事件不僅沒有破解,同樣的事故反而一個接著一個,即使到了近代,類似的事件仍時有發生。科學家為此大傷腦筋,提出了種種解釋,但仍沒有權威的結論。”
緊接著她給我們那些不懂的人,講了一個故事。
事情就從一位俄國人說起,他的名字叫列夫·史克良京。
在他的童年時代,與許多孩子一樣,大自然的秘密常使他著迷。
有一次,他讀到了一則故事,說是在19世紀末,一艘英國的三桅船在大西洋遇到了一艘“聖女”號帆船,發現無人操舵。英國人登上了這艘怪船,船上空無一人,唯一的活物是一隻咪咪哀叫的黑貓。奇怪的是船隻完好且滿載貨物,在船長住艙的桌上還鋪著海圖和儀器。在休息艙裏,鍋裏的湯還散發著熱氣。但在甲板上發現了一把滿是血汙的斧頭,英國船員於是驚恐地返迴了母船,向船長報告了所見。
幾天後,英國人把這艘帆船拖到了母港。但人們始終不明白,“聖女”號上究竟發生了什麽可怕的事情……
這個故事深深地吸引著好奇的史克良京。
以後,他就特別注意收集這方麵的文章,讀了許多類似內容的書刊和報道。原本以為這些是不同的事件,但讀多了,就產生了疑問:這或許講的是同一件事,隻是被人為地編排得越來越離奇,甚至船名也變得十分不同:“瑪麗亞”、“聖女瑪麗”、“瑪麗.謝列斯塔”、“瑪麗亞.蔡列斯特”等。
有人說這是艘英國船,有人說是加拿大的,也有人說是美國的。總之,與所有古老的傳說一樣,傳到後來全走了樣。
史克良京決心把事件的真相搞個明白。自孩童時代起他就收集了大量的資料,長大後於1963年趁去倫敦出差的機會,專門到大不列顛博物館的圖書館作了查證。那兒似乎保存了一切這這類神秘海事的報刊和書籍。
查證肯定了上述事件並非虛構。船的實名叫“瑪麗亞.謝列斯塔”號,是艘不大的木質帆船,可它在航海史上的名氣絕不亞於哥倫布的旗艦“聖瑪麗”號。它的神秘故事,就像20世紀初發生在西伯利亞的通古斯大爆炸那樣廣為流傳。但圖書館工作人員笑著告訴史克良京先生:“有關這艘船的故事,雖有一大摞書供你讀,可其中99%是虛構的。”
史克良京當然明白這一點,於是他仔細鑒別,終於找到了一份有價值的材料——1873年英國海軍部的一份調查報告。據此他又參照了英國和美國曆史學家的有關研究結果,總算搞清了事件的前後經過。
在西北風的吹送下,英國三桅帆船“簡.格拉棲亞”號已經靠近歐洲海岸。它正完成自紐約至熱那亞(意大利)的煤油運輸任務。1872年12月4日正午,船長根據太陽高度測定了船的位置是北緯38°20′、西經17°37′。從這兒到直布羅陀海峽剩下不到400海裏,隻需2天就可到達了。天氣晴好船隻正常,大衛.莫爾霍斯船長正放心地起步迴自己的住艙就在這時,他聽到前方觀測哨的叫喊“在左舷兩個方位有一艘帆船!”
幾分鍾後,就看到了這艘船的側影,是一艘雙桅帆船。莫爾霍斯船長用單筒望遠鏡望了望,感到十分疑惑:這船走得好怪,怎麽忽左忽右的,有時還使船艏鑽到浪裏,船艏的小三角帆怎會倒在左舷,而後麵的條形帆又偏在右舷,主桅上則完全是空的,怎麽扭來扭去的?操舵的在幹什麽?這樣走法,3個月也到不了美洲。
船越來越近。按常規,“簡.格拉棲亞”號在桅杆上升起了兩麵“e”、s”的旗子,這是旗語,問“貴船如何稱謂?”但對方沒有任何表示。莫爾霍斯船長又舉起望遠鏡,這才察覺,該船無人操縱,所以輪舵會忽左忽右地亂擺
“簡.格拉棲亞”號向不明的船靠去,距它約百米時,船長終於看清了。啊!那艘船正是“瑪麗亞·謝列斯塔”號!真是奇遇,真是奇遇呀!船長十分高興。
由於兩船是相向行駛,一錯開就會越來越遠。兩船相遇時,莫爾霍斯發覺船上有點亂。船長越想越不放心,決定掉轉船頭去探個究竟。
很快,“簡.格拉棲亞”號靠近“瑪麗亞.謝列斯塔”號並與之保持並行。可“瑪麗亞”號上仍不見有人上來。於是船長舉起了喇叭向對方喊話,但仍無迴答。海員們的心情一下子變得沉重而不安。特別是船長,他與“瑪麗亞”號船長美國人勃裏格斯是老朋友,兩人自幼就認識,幾乎同時成了船長,又在同一年結婚,友誼非比尋常。所以莫爾霍斯船長一遇到“瑪麗亞”號總是十分高興。可這次怎麽啦?
船長命令大副帶兩名水手上去看個究竟。船長以憂慮的目光注視著小艇靠上了“瑪麗亞”號,他切切實實地為朋友捏著一把汗。
大副等三人上得甲板,船上沒有人出來詢問。由於係纜已斷,風帆隨風搖擺,一忽兒打在桅杆上,一忽兒又打在橫檔上,劈啪作響。一個怪像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前貨艙是打開的,艙口蓋板朝天放在甲板上。
由於前艙敞開著,艙底已積了不少的水,大約有1米深。亂七八糟的繩纜散在甲板上,有的還甩到了舷外。
總之,一片狼藉,一片寂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