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兩日,蕭遙正式發布戰書,代表蒙古國四王子殿下忽必烈向全天下宣布與全真教開戰。【】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為,這場全真之戰即將一觸即發時,一直按兵不動,甚至都沒什麽大動作的蕭遙卻並未按著眾人設想,立即大舉興兵攻山。而他這種宣而不戰的做法,不僅讓旁觀諸眾捉摸不透,就連忽必烈也是如同雲山霧罩,趕忙差人前來秘詢,直到蕭遙將之前的計劃統統上稟後,忽必烈一聽,頓時大為稱讚,這才再不過問。
宣戰後的兩日之中,整個中原武林便如一潭亙古寒池,表麵上一片寧靜,波瀾不驚,連平日裏那些慣於爭勇鬥狠的門派,刹那間也都像是銷聲匿跡了一般,再也不見蹤影,然而在這般的平靜之下,卻是暗流湧動,便如暴風雨來臨前的那種壓抑,充滿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沉悶。所有的江湖人士,現在在茶樓酒肆這些平日裏都是大聲說話,大口喝酒的地方碰見時,卻都盡可能地沉默不語,實在避無可避時,也不再高談闊論,而是輕聲細語地說上兩句,就會趕忙散開,且話題明顯同樣是有所避諱。對此大家心照不宣,相互間都十分配合,整個中原武林,一時間被一種詭異的氣氛團團包裹著,不止是那些打算借此機會有所作為的幫派,就連置身事外的小門派或者跑單幫的勢力,也都被這種氛圍所感染,一個個噤若寒蟬,默默等著爆發的那一天。
而現在這樣的局麵相當於將人半死不活地吊在半空中,不管是與之相關還是不相關的人都十分難受。性格暴烈好戰的,心中想的是:“要打就打,要殺就殺,咱們痛痛快快地戰上一場,豈不快哉?像這樣宣而不戰地有一日拖一日,這當真是難受之極,別扭之極。現在就算是照老子身上砍個五百刀,也勝過這樣天天受煎熬得強。”
而性格稍顯懦弱的便會想:“若是決定不打的話,那當初何必宣戰?現在既然宣戰,可是又遲遲不開戰,這是什麽意思?雖說現在的處境仍是十分平安,但這種不知死亡何時降臨的感覺,真是讓人如置火焚。要是真決定不打的話,那就早點撤兵,雙方握手言和多好,為何非要鬧成現在這般你死我活的局麵?”
但不管外界有多少的議論與猜測,眼下隻有一人仍是穩坐釣魚台,且心神絲毫不受影響,他就是一手造成這種局麵的蕭遙蕭將軍。
他自公開宣戰後,便大肆遣人,對中原武林暗中監測,待得知眼見自己宣而不戰,難以捉摸後,那些本來蠢蠢欲動的幫派,便漸漸有些沉不住氣了,一個個焦躁難安,便如熱鍋上的螞蟻。聞知此訊,蕭遙頓時為之大喜,知道出手的時機已是漸漸成熟了起來。
他知道這些幫派若是論及奇謀鬼策、縱橫天下的權術之道,或許還錯的遠,但要說順水推舟、見風使舵的功夫,那可是一等一的行家。正因如此,蕭遙才特意想出了這麽一個宣而不戰的辦法,先令所有人都以為大戰必起,然後令其做好充足的準備等待,這就等於是劍出鞘,戰鼓擂,正是對方士氣最旺的時候。這時自己若是率軍出擊的話,那就是直接撞在了對方的槍口上,所遇到的阻礙和困難將是最大的,但有道是一鼓作氣,再而竭,三而衰,這話卻是一點沒錯兒。蕭遙現在宣戰後卻避戰兩日,這一錯開,就恰好讓對方的滿腔戰意無處發泄,便似一拳打在了棉花上,而己方則完全能借此機會養精蓄銳,慢慢地將士氣提升上去;加上對手也並非正規的軍隊,而是一群心思各異的烏合之眾,因此在這一刻意的拖延之下,相互間本就沒有完全統一到一塊去的思想,定會馬上出現不和諧的現象,而這樣的不和諧,正是此時蕭遙最需要的局麵。
因此,待各方探報紛紛傳來時,蕭遙審時度勢,立知時機已經成熟,於是趕忙叫來楊過與金輪法王,命二人即刻開始著手準備。二人自前兩天分別與蕭遙談過後,不管是否心甘情願,現在反正卻都是一樣地用心做事,因此一得吩咐,根本沒費多少功夫,一支盡皆由招賢館中高手組成的隊伍便秘密在大興城中聚集。
金輪法王遵從蕭遙的指示,召集的這些人中,武功最低的隻能與馬光佐相仿,有的甚至還略有不如,但即便如此,由於他們各有所長,因此在江湖中,基本上也都能夠算是一流的高手了,而這樣的一群人聚在一起,所代表的力量幾乎已經能與武林中一般的中小門派相抗衡了。當蕭遙帶著楊過,二人一起出現在這兩百人的麵前時,他分明能看到楊過眼中漸漸升騰起來的那種驚喜之意,而他心中也明白,恐怕唯有此時,楊過才第一次真正地感受到,“報仇”對他而言,並不再隻是一個那般遙遠的詞匯了。
另一邊,由於蕭遙已經公開對全真教宣戰,因此耶律齊也已遵從忽必烈的吩咐,來到了他的身邊,隨時聽候差遣。而蕭遙知道前番他奉命離間全真教內部時,已成功地將趙誌敬拉攏了過來,因此在與金輪法王和楊過分別密談過後,便吩咐耶律齊秘密修書一封,送到趙誌敬的手裏,令他無論發生了什麽事,在教內都要堅持求和,主張與蒙古軍隊妥協。於是,在蕭遙故意宣而不戰的那兩日中,全真教內部的爭論便一直沒有結束。
其實與上次蕭遙前來敕封的情況一樣,全真教內,仍是李誌常、王誌坦等人為主戰派,堅持抵抗到底,決不妥協,而趙誌敬一脈的弟子則以全真教百年基業,不能毀於一旦為由,主張與蒙古修好。這兩方勢力不斷爭執,但卻是誰也說服不了誰。在外患難除的情況下,便隻得將目光瞄向教派內部的中間派。但這兩方都不知道的是,這些所謂的中間派,正是完顏萍一直暗中收攏的那些人。
蕭遙在戰前便已料到了此節,知道遲早有此一日,因此早就傳訊給了完顏萍,叮囑她無論何時,都不要輕易暴露了自己的勢力,是以現在直到兵臨城下,完顏萍一係的人奉她安排,態度一直十分曖昧,既不表態支持抗爭到底,卻又不聲援趙誌敬的求和,而是保持中立。這三方勢力,相互間都企圖拉攏吞並對方,以增加己方的實力,但這般博弈,卻是誰都沒有能夠得逞。
恰在此時,一個如期而至的意外,卻令這三方再也沒有了內鬥的心思。他們所有的精力,都被一個突然攻上山來,自稱為“飛劍門”的幫派死死地牽扯住了。
宣戰後的兩日之中,整個中原武林便如一潭亙古寒池,表麵上一片寧靜,波瀾不驚,連平日裏那些慣於爭勇鬥狠的門派,刹那間也都像是銷聲匿跡了一般,再也不見蹤影,然而在這般的平靜之下,卻是暗流湧動,便如暴風雨來臨前的那種壓抑,充滿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沉悶。所有的江湖人士,現在在茶樓酒肆這些平日裏都是大聲說話,大口喝酒的地方碰見時,卻都盡可能地沉默不語,實在避無可避時,也不再高談闊論,而是輕聲細語地說上兩句,就會趕忙散開,且話題明顯同樣是有所避諱。對此大家心照不宣,相互間都十分配合,整個中原武林,一時間被一種詭異的氣氛團團包裹著,不止是那些打算借此機會有所作為的幫派,就連置身事外的小門派或者跑單幫的勢力,也都被這種氛圍所感染,一個個噤若寒蟬,默默等著爆發的那一天。
而現在這樣的局麵相當於將人半死不活地吊在半空中,不管是與之相關還是不相關的人都十分難受。性格暴烈好戰的,心中想的是:“要打就打,要殺就殺,咱們痛痛快快地戰上一場,豈不快哉?像這樣宣而不戰地有一日拖一日,這當真是難受之極,別扭之極。現在就算是照老子身上砍個五百刀,也勝過這樣天天受煎熬得強。”
而性格稍顯懦弱的便會想:“若是決定不打的話,那當初何必宣戰?現在既然宣戰,可是又遲遲不開戰,這是什麽意思?雖說現在的處境仍是十分平安,但這種不知死亡何時降臨的感覺,真是讓人如置火焚。要是真決定不打的話,那就早點撤兵,雙方握手言和多好,為何非要鬧成現在這般你死我活的局麵?”
但不管外界有多少的議論與猜測,眼下隻有一人仍是穩坐釣魚台,且心神絲毫不受影響,他就是一手造成這種局麵的蕭遙蕭將軍。
他自公開宣戰後,便大肆遣人,對中原武林暗中監測,待得知眼見自己宣而不戰,難以捉摸後,那些本來蠢蠢欲動的幫派,便漸漸有些沉不住氣了,一個個焦躁難安,便如熱鍋上的螞蟻。聞知此訊,蕭遙頓時為之大喜,知道出手的時機已是漸漸成熟了起來。
他知道這些幫派若是論及奇謀鬼策、縱橫天下的權術之道,或許還錯的遠,但要說順水推舟、見風使舵的功夫,那可是一等一的行家。正因如此,蕭遙才特意想出了這麽一個宣而不戰的辦法,先令所有人都以為大戰必起,然後令其做好充足的準備等待,這就等於是劍出鞘,戰鼓擂,正是對方士氣最旺的時候。這時自己若是率軍出擊的話,那就是直接撞在了對方的槍口上,所遇到的阻礙和困難將是最大的,但有道是一鼓作氣,再而竭,三而衰,這話卻是一點沒錯兒。蕭遙現在宣戰後卻避戰兩日,這一錯開,就恰好讓對方的滿腔戰意無處發泄,便似一拳打在了棉花上,而己方則完全能借此機會養精蓄銳,慢慢地將士氣提升上去;加上對手也並非正規的軍隊,而是一群心思各異的烏合之眾,因此在這一刻意的拖延之下,相互間本就沒有完全統一到一塊去的思想,定會馬上出現不和諧的現象,而這樣的不和諧,正是此時蕭遙最需要的局麵。
因此,待各方探報紛紛傳來時,蕭遙審時度勢,立知時機已經成熟,於是趕忙叫來楊過與金輪法王,命二人即刻開始著手準備。二人自前兩天分別與蕭遙談過後,不管是否心甘情願,現在反正卻都是一樣地用心做事,因此一得吩咐,根本沒費多少功夫,一支盡皆由招賢館中高手組成的隊伍便秘密在大興城中聚集。
金輪法王遵從蕭遙的指示,召集的這些人中,武功最低的隻能與馬光佐相仿,有的甚至還略有不如,但即便如此,由於他們各有所長,因此在江湖中,基本上也都能夠算是一流的高手了,而這樣的一群人聚在一起,所代表的力量幾乎已經能與武林中一般的中小門派相抗衡了。當蕭遙帶著楊過,二人一起出現在這兩百人的麵前時,他分明能看到楊過眼中漸漸升騰起來的那種驚喜之意,而他心中也明白,恐怕唯有此時,楊過才第一次真正地感受到,“報仇”對他而言,並不再隻是一個那般遙遠的詞匯了。
另一邊,由於蕭遙已經公開對全真教宣戰,因此耶律齊也已遵從忽必烈的吩咐,來到了他的身邊,隨時聽候差遣。而蕭遙知道前番他奉命離間全真教內部時,已成功地將趙誌敬拉攏了過來,因此在與金輪法王和楊過分別密談過後,便吩咐耶律齊秘密修書一封,送到趙誌敬的手裏,令他無論發生了什麽事,在教內都要堅持求和,主張與蒙古軍隊妥協。於是,在蕭遙故意宣而不戰的那兩日中,全真教內部的爭論便一直沒有結束。
其實與上次蕭遙前來敕封的情況一樣,全真教內,仍是李誌常、王誌坦等人為主戰派,堅持抵抗到底,決不妥協,而趙誌敬一脈的弟子則以全真教百年基業,不能毀於一旦為由,主張與蒙古修好。這兩方勢力不斷爭執,但卻是誰也說服不了誰。在外患難除的情況下,便隻得將目光瞄向教派內部的中間派。但這兩方都不知道的是,這些所謂的中間派,正是完顏萍一直暗中收攏的那些人。
蕭遙在戰前便已料到了此節,知道遲早有此一日,因此早就傳訊給了完顏萍,叮囑她無論何時,都不要輕易暴露了自己的勢力,是以現在直到兵臨城下,完顏萍一係的人奉她安排,態度一直十分曖昧,既不表態支持抗爭到底,卻又不聲援趙誌敬的求和,而是保持中立。這三方勢力,相互間都企圖拉攏吞並對方,以增加己方的實力,但這般博弈,卻是誰都沒有能夠得逞。
恰在此時,一個如期而至的意外,卻令這三方再也沒有了內鬥的心思。他們所有的精力,都被一個突然攻上山來,自稱為“飛劍門”的幫派死死地牽扯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