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建設在地麵上一台台巨大的行星發動機,好比是新世界的身份證一樣,看到它沈森就知道自己的猜測八九不離十。


    不管是流浪地球小說還是電影,沈森都有所了解。


    如果說好萊塢大片中世界末日中的想要凸顯的是主角個人的英雄主義,那麽流浪地球的核心概念則是表現家園情懷和大夏自古以來人勝定天,同舟共濟的抗爭精神。


    在流浪地球的世界,故事大約開啟於那個宇宙的三個多世紀前。


    某日,天體物理學家們發現自己世界的太陽內部氫轉化為氦的速度突然加快,於是他們發射了上萬個探測器穿過太陽,最終建立了關於恆星完整精確的數學模型。


    巨型計算機對這個模型計算的結果表明,太陽的演化已向主星序外偏移,氦元素的聚變將在很短的時間內傳遍整個太陽內部,由此產生一次叫氦閃的劇烈爆炸,之後,太陽將變為一顆巨大但暗淡的紅巨星,它膨脹到會將地球包裹在太陽內部運行!


    事實上在這之前的氦閃爆發中,他們星球已被汽化了。


    太陽的災變將炸毀和吞沒太陽係所有適合居住的類地行星,並使所有類木行星完全改變形態和軌道。


    自第一次氦閃後,隨著重元素在太陽中心的反複聚集,太陽氦閃將在一段時間反複發生,其長度可能相當於上千個人類曆史。


    所以,流浪地球世界的人類在以後的太陽係中已無法生存下去,惟一的生路是向外太空恆星際移民。


    流浪地球世界裏,人類的逃亡分為五步。


    第一步,用地球發動機使地球停止轉動,使發動機噴口固定在地球運行的反方向。


    第二步,全功率開動地球發動機,使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飛出太陽係。


    第三步,在外太空繼續加速,飛向比鄰星。


    第四步,在中途使地球重新自轉,掉轉發動機方向,開始減速。


    第五步,地球泊入比鄰星軌道,成為這顆恆星的衛星。


    人們把這五步分別稱為刹車時代、逃逸時代、流浪時代i(加速)、流浪時代ii(減速)、新太陽時代。


    整個移民過程將延續兩千五百年時間,一百代人。


    可謂是一場波瀾壯闊,富有浪漫主義的史詩級大逃亡。


    逃向外太空,關於此項決定人們已達成共識,爭論的焦點在移民方式上。


    如何逃跑,科學家分兩派。


    一派主張帶地球去流浪,一派主張在其他星球上建造小型基地。


    為什麽最終選擇地球派呢?


    一個字,大!


    大,就代表了穩定,各種宇宙粒子流隕石群根本撼不動地球,最多是讓地球表麵多點坑窪。


    巨量的氣體外殼在跑路的前麵一段時間可能會被逃走很多,但沒事兒,隨著太陽越來越遠,剩餘的氣體會變成液體、固體落向地表。


    地殼是相對堅實的庇護所,可以庇護大多數人類躲在裏麵。內核是奔流不息由自帶的裂變同位素供能的液態金屬,幾千年內沒有冷卻的跡象。


    它產生足以抵禦本星區大部分宇宙輻射的巨型磁場,甚至還能自己產生能量幫助碳基生物維持地表之下的溫度。


    巨大的引力不僅讓生物能夠以他們習慣的姿勢勞動行走,還能讓各個部件安分地待在彼此。


    大,就代表了能帶的東西多,吃喝玩樂樣樣俱全。


    流浪地球中,人類已經可以可以把地球上最豐富的幾類元素變成重聚變反應燃料的黑科技。


    換句話說就是鐵以前的所有元素,氫氦鋰鈹硼等等,都可以考慮拿來聚變放能,吃的是土,噴的是火。


    可以說,他們的核能技術在某些層麵已經超過了群星帝國,稱得上當之無愧的黑科技。


    如果大力開發利用核聚變提供足夠的光能,甚至可以模擬一個穩定的地下生態係統。


    帶著地球走,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到了地方不需要重新尋找宜居星球。


    雖然科學家“探明”了不少宜居星球,但那都是理論上的,就像李老頭曾經給沈森說過的那樣,高質量的宜居星球往往可遇不可求。


    萬一到地方了,發現該星球已經沒了,或者實際並不宜居,怎麽辦?


    而帶著地球走,隻要找到合適的恆星,計算好軌道,入軌就行了,大氣啊水啊星球自帶,可以減少許多風險和資源的消耗。


    理論上,到了星係宜居帶的新家以後,恆星的光輝會讓地表上堆積千年的氮、氧升華,氧化氫熔化,並且在行星發動機的幫助下,按照人類特別喜歡的比例重塑氣、液外殼,恢複碳基榮光。


    當然還有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太陽不會在短期內消亡,人們有足夠的時間準備好帶著地球一起走。


    而根據小說中的敘述,不選擇飛船的原因大約有三點。


    一是飛船模式樣本不夠豐富,不足以發展文明。


    第二小飛船的生態很脆弱,無法支撐上千年的飛行。


    第三,目標星係沒有合適的行星。現實以及科學的角度上,建造飛船飛走當然是第一選擇。


    現實以及科學的角度上,建造飛船飛走當然是第一選擇。但在原著中,按照當時人類的科學水平,頂多造出一艘上海那麽大的飛船,而那麽大的飛船又能裝多少人呢?


    要知道太空移民的成本非常高,按照某些資本國度的做法,那一張逃難船票怕不是得三千萬美刀。


    普通群眾,恐怕沒有人能夠坐的起。


    那個時候,什麽火星人,不要說逃向外太空了,先想辦法迎接群眾的滔天怒火吧。


    人類,這一誕生於太陽係的渺小族群,無論最終結果將人類曆史導向何處,他們還是決定,選擇相信希望,選擇帶著地球一起去流浪。


    當然小說和電影隻能描寫出真實世界的千萬分之一,數百年的時間到底發生了多少波瀾壯闊,興衰起伏,喜樂交織的故事誰也說不清楚。


    所以沈森現在想要在非常隱蔽的情況下,弄清楚這個新世界到底是電影裏的流浪地球,還是小說裏的,還是二者混合。


    畢竟電影和小說差距太大裏麵的技術也各有差別。


    不過總得來說,流浪地球世界的技術被沈森看重的大致有以下幾種。


    第一種就是重核聚變技術,技術非常發達,不用多言。


    第二種則是他們用來製造行星發動機的技術和相關的材料技術。


    尤其是是材料技術,可以把讓地球整個的剛體程度上升到恐怖級別,是可以讓地殼能推動地幔,地幔能推動地核的黑科技技術。


    此外小說裏還有記憶遺傳技術,反物質炸彈,以及非常發達的航天技術。


    基本上每一項都可以補足群星的短板,讓群星主要技術領域更上一層樓。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諸天帝國開發指南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月下小劍仙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月下小劍仙並收藏諸天帝國開發指南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