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夜酉時三刻,葫蘆巷深處響起一陣悅耳鈴音。
古人認為銅鈴可以辟邪,夜晚出行時必定會佩戴鈴鐺,用來驅邪庇佑。二來在馬車、牛車、驢車上係銅鈴,走動時鈴音先行,也可提醒路人,避免車馬行人碰撞,減少車禍發生的可能。
李綺節聽著熟悉的鈴音,眼睛一亮:肯定是李乙迴來了。
連忙吹滅燈燭,鑽進薑黃色繡蟲草鳥獸的蚊帳裏,拉上竹葉青滿繡團花紋薄被,閉上眼睛裝睡。
李乙和李子恆父子倆趕著一牛車收來的棉花、蠶繭、苧麻、山貨,迴到家中來。
寶珠披了件夾衣,點上油燈,下樓來和進寶一起打開院門,將父子倆讓進院子。
進寶把燈籠掛到桂花樹的枝杈上,照亮整個院子,幫著卸貨。
李子恆手裏掂著兩個油紙包裹,往進寶手心裏一塞:“擱到灶房去,紮紅繩的是甜口的棗泥麻餅,紮白繩的是鹹口的梅菜肉餅,別放混了啊!”
進寶按著李綺節的吩咐,故意裝出一副垂頭喪氣的模樣,不像往常一般機靈,接了包裹,低眉順眼站在一邊,也不說話。
李乙沒瞧見李綺節下樓來,心裏疑惑,卸了車上貨物,問在一旁幫忙搬棉花的寶珠:“三娘呢?又跑出去看別人耍蹴鞠了?”
古代的蹴鞠運動曾經風行一時,上至九五至尊,下到販夫走卒,閑暇時都會以蹴鞠為樂。蹴鞠藝人的收入很高,踢得好的可以揚名立萬,甚至能夠出入皇宮,成為天子近臣。
宋朝時已經形成一套非常成熟的蹴鞠比賽體係,有遍布全國各地的蹴鞠行會——圓社。
圓社會定期組織蹴鞠比賽、選拔年輕有為的蹴鞠人才、評定蹴鞠的技術等級,有些相當於現代的足球俱樂部和青訓學校。
當時達官貴人和民間百姓都爭相把家中子弟送入圓社學習蹴鞠技藝,並以此為榮,就像現代父母攢錢給家中孩子報外語、鋼琴培訓班一樣。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嚴禁軍隊裏的兵士玩蹴鞠,違者會被砍掉雙腳。中國的蹴鞠運動自此開始逐漸衰落,到清朝時,上流社會中已經找不到蹴鞠的身影。
如果蹴鞠運動沒有式微,說不定後世的中國會成為足球霸主,老百姓們就不用為國足操碎心了。
不過這隻是李綺節私底下的腹誹罷了。
軍隊的製度暫時還沒波及到民間,瑤江縣人仍然喜愛蹴鞠。縣裏一幫無所事事的浮浪子弟,閑極無聊,隔三差五會約在一起踢蹴鞠,連深閨婦人們中也有會踢球的。
女子注重名聲,小娘子們不能隨意拋頭露麵。但瑤江縣的民風還算開化,不會總把未出閣的閨女拘在繡樓裏。但逢蹴鞠比賽,大膽的小娘子們都會前去圍觀,坐在兩邊酒肆的二樓廂房看熱鬧。夜裏暮色|降臨,小販商人在沿街擺起貨攤,正好可以在酒肆裏吃茶點、看花燈。
這種遊玩無傷大雅,通常都由哪家德高望重的太太夫人帶領,包下整座酒肆二樓,不許外男進去。
間壁孟娘子就曾帶著葫蘆巷裏的幾家閨秀去酒肆玩過幾迴。
李綺節每次去看蹴鞠比賽都很高興,看她的架勢,似乎也想下場和那些少年公子較量一下腳法。
李乙知道李綺節閑不住,以為她溜出去同閨中姐妹們一起玩耍去了。
寶珠把眼眶揉得通紅,裝出一副委屈神情,遲疑著道:“三娘不舒服,在床上躺著,且下不了床。”
李乙皺眉道:“怎麽又病了?是不是偷嘴吃了涼東西,把肚子吃壞了?”
一壁說著話,一壁走進裏間房裏。
寶珠將房內的一盞大油燈點上,屋子裏頓時亮堂不少。
李乙一言不發,直接握著一盞油燈,走到樓上廂房來。
先去看過李綺節,見她正合目酣睡,便沒打攪,靜靜看了片刻,幫她掖好踢翻的被角,才下樓去。
房門關上時,李綺節偷偷睜開眼睛,在黑暗中嗤嗤偷笑:對付李乙這種看著好說話、其實古板得要死的老頑固,絕對不能硬碰硬,隻能溫水煮青蛙,徐徐圖之。
高大姐已經擺明了看不上她,她還沒嫁進楊家,婆媳關係就夠她喝一壺了。就算不能拒絕這門親事,怎麽也得先讓李乙知道她的委屈,才好做下一步打算。
樓下八仙桌前,進寶正把高大姐斥責李綺節的事情講給李子恆聽。
李子恆氣得臉色漲紅,一拍案桌:“楊家人憑什麽這麽說三娘!還講不講理了!”
“就憑她是天保的娘。”李乙把油燈放在桌上,瞪了李子恆一眼,“這事我心裏有數,你別跟著瞎起勁兒!”
李子恆冷哼一聲,甕聲甕氣道:“阿爺就知道偏著楊家,不就是出了個縣太爺嘛,有什麽了不起的!”
一甩手,蹬蹬蹬蹬跑上樓,再不肯下來了。
進寶和寶珠不敢說話,埋頭搬東搬西,假裝沒聽見父子倆的口角。
李乙轉身走到院子裏,卸下板車,對著默默嚼草料的老牛歎了口氣,“憨兒子,你懂什麽?”
高大姐如果真的不想和李家結親,犯不著一次次挑李綺節的不是。她這是怕李綺節的脾氣太倔,娶進門以後不好彈壓,所以故意找借口打壓李綺節,以後好拿捏她。
做人兒媳婦的,少不了要忍氣吞聲,這才隻是開頭呢!
李綺節趴在門板上,樓下李子恆和李乙說話的聲音她聽得一清二楚。
她早猜到李乙會選擇裝聾作啞,這個便宜老爹固然疼愛她,但涉及到女子婦德之事,老古董依然是個老古董。
他的思想觀念是從小耳濡目染形成的,幾十年的禮教道德洗腦,不可能說變就變。
得用上水磨工夫,才能一點一點軟化李乙。
大概是白天被高大姐譏刺了幾句,李綺節夜裏做了個夢。
她夢見自己和高大姐一言不合打了起來,李乙、李子恆和楊天保都站在一邊看熱鬧,沒人上前幫忙。
夢裏的高大姐兇神惡煞,爪子鋒利無比,攥著她的頭發使勁扯,“嘶啦”一聲,扯下一塊帶血的頭皮。
“媽呀!”
李綺節大叫一聲,從夢中驚醒。
雖然隻是個夢,她卻能清晰地感受到頭發被扯掉一大團的那種痛楚。趕緊去摸後腦勺,發現頭發還好好的長在自己腦袋上,這才鬆了口氣。
“三娘!”
門外一聲驚叫,寶珠穿著貼身的小襖兒長褲、趿拉著木屐,推開房門,摸黑走到床邊:“官人叫你快些梳洗穿衣!”
“我隻是做了個噩夢。”李綺節掀開蚊帳,打了個哈欠,“沒事了。”
寶珠急得直跺腳:“三娘快些,牛車已經套好了,官人讓咱們連夜出城。”
借著房頂漏下來的月光,李綺節看清寶珠的臉:神色惶急,滿頭大汗。
李綺節心中一窒,“出什麽事了?”
忙不迭爬起身,披了件綠地金花毛青布夾衫,穿上繡鞋,提著蔥黃畫裙子一角,蹬蹬蹬跑下樓。
樓下點了油燈,李乙和李子恆坐在桌前,神情冷肅,進寶蹲在地下收拾包袱。
“阿爺?”
李綺節走到李乙身邊。
“噓!”
李子恆對李綺節搖搖頭。
李綺節連忙噤聲。
門外傳來一陣沉悶悠遠的鍾聲。
寂靜的深夜裏,鍾聲聽起來有些陰森,一聲連著一聲,從東邊城門到西邊渡口,傳遍瑤江縣城的角角落落。
正是半夜三更時候,寒意一點一點浸上來,堂屋裏涼颼颼的,李綺節忍不住打了個哆嗦。
寶珠連忙取來一件水江紅披風給她披上。
等鍾聲慢慢遠去,李乙沉聲道,“數清楚了,攏共響了多少下?”
進寶在一旁道:“官人,是十一下。”
李子恆點點頭:“阿爺,確實是十一下。”
仿佛是一刹那間,間壁四鄰忽然傳出一陣陣嘈雜人聲,接著是開門、關門發出的吱呀聲,男人和女人吵架,父親在斥責兒子,母親在連聲抱怨,小兒啼哭不止……
靜謐沉寂的秋夜,霎時處處喧鬧,公雞在竹籠裏長鳴,野狗在街邊狂吠,恍如白晝。
整個葫蘆巷的人家似乎都被鍾聲驚醒了。
李乙不再遲疑,霍然站起:“大郎,快送三娘出城,路上不許耽擱!”
李子恆跳起來,抬腳就走:“阿爺放心,我曉得輕重。”
李乙把李綺節抱到板車上坐定,往她懷裏塞了一個青地白花粗布包袱,“三娘別怕,先迴老宅住幾天,等中秋阿爺就家去,別惦記著城裏,聽大伯和嬸娘的話。”
李綺節點點頭,乖巧道:“阿爺,我膽子大著呢!一點都不怕。”
李乙摸摸李綺節的長辮子,歎息一聲。
寶珠抱來一床厚棉被,壓在李綺節身上,把她蓋得嚴嚴實實的,自己也跳上板車,鑽進被子裏。
進寶打開院門,李乙在後麵幫著把板車推出門檻,“往西門走,那邊有夜船。”
巷子裏靜悄悄的,牛車走在黑暗中,牛脖子上掛著的鈴鐺一晃一晃,發出一聲聲清脆的鈴音。
轉彎時,李綺節迴過頭,李乙提著一柄紅紙糊的燈籠,還站在李家門外看著他們。
昏黃的燈光映在他臉上,半明半暗,看不清楚他的神情。
離西門越近,路上的牛車、馬車越多,沒有牛馬的人家,直接徒步出城,每個人都神色匆匆,就像災荒年間逃難的流民。
住在縣城的人家大多家境殷實,小娘子們都是纏的小腳。三寸小腳走得不快,小娘子們眼睜睜看著牛車從身旁經過,自己被遠遠拋在後麵,急得直抹眼淚。
李綺節半躺在板車上,背靠一隻空竹簍,身前壓一層厚厚的棉被,頭上罩著兜帽,看不清外邊的情景,一路走來,都能聽見嚶嚶泣泣的哭聲。
寶珠當年逃過難,看著路邊哭泣的小娘子,有些不忍:“三娘,咱們車上還空著,能不能順帶捎幾個人出城?”
李子恆聽見,沒有迴頭,一鞭子甩在車板上:“就你多嘴!”
寶珠瑟縮了一下,不敢再吭聲。
西城門前擠了一堆人馬車轎,亂哄哄的,吵成一團。有幾個脾氣衝的直接剝了衣裳,滾在地上廝打。周圍的人視若無睹,沒人願意多管閑事。
李子恆急得抓耳撓腮:“城門堵起來了,怎麽辦?”
李綺節打開李乙剛剛交給她的包袱,摸出一隻灰撲撲的荷包,遞給李子恆:“找守夜的更夫,他們知道小門在哪裏。”
李子恆把牛車係在路邊一棵槐樹下,正想去找人打聽,有人看見他們幾人有牛車使喚,知道他們有油水可榨,主動找上門來,“小相公想出城?一個人一兩銀子。”
寶珠倒吸一口涼氣:一兩銀子,就是一千二百個大錢,幾乎是李家一個月的柴薪米糧錢,這個人真是獅子大開口!
李子恆有些猶豫,李綺節悄聲道:“別磨磨嘰嘰的,先出城再說。”
李子恆從荷包裏倒出一錠碎銀,拋到來人手心:“這是一兩八錢的,等出了城,剩下的再給你。”
來人掂掂碎銀的分量,啐了一口:“小相公倒是精明。你們放心,我姐夫在縣衙裏當差,跟著我走,保管你們能順利出城!”
這人瞧著流裏流氣的,說的話倒是不假。七拐八拐,很快把李子恆幾人帶到一條僻靜的岔道裏,指著盡頭一處窄門,得意洋洋道:“瞧瞧那道小門沒有,直走出去,再往右拐,就是瑤江渡口。”
李子恆鬆了口氣,掏出兩串銅板:“你是楊家九郎吧?勞煩你了。”
楊九郎一把搶過銅板,也沒數,低頭往袖子裏一塞,笑嘻嘻道:“什麽九郎十郎?我不認得。你們可別亂說啊!”
說完,一溜煙兒跑遠。
李子恆搖搖頭,趕著牛車出了小門,再往右手邊的小道走了片刻,穿過一段雜草叢生的泥巴路,果然聽到一陣熟悉的號子聲——那是渡口的船夫們在拉客。
古人認為銅鈴可以辟邪,夜晚出行時必定會佩戴鈴鐺,用來驅邪庇佑。二來在馬車、牛車、驢車上係銅鈴,走動時鈴音先行,也可提醒路人,避免車馬行人碰撞,減少車禍發生的可能。
李綺節聽著熟悉的鈴音,眼睛一亮:肯定是李乙迴來了。
連忙吹滅燈燭,鑽進薑黃色繡蟲草鳥獸的蚊帳裏,拉上竹葉青滿繡團花紋薄被,閉上眼睛裝睡。
李乙和李子恆父子倆趕著一牛車收來的棉花、蠶繭、苧麻、山貨,迴到家中來。
寶珠披了件夾衣,點上油燈,下樓來和進寶一起打開院門,將父子倆讓進院子。
進寶把燈籠掛到桂花樹的枝杈上,照亮整個院子,幫著卸貨。
李子恆手裏掂著兩個油紙包裹,往進寶手心裏一塞:“擱到灶房去,紮紅繩的是甜口的棗泥麻餅,紮白繩的是鹹口的梅菜肉餅,別放混了啊!”
進寶按著李綺節的吩咐,故意裝出一副垂頭喪氣的模樣,不像往常一般機靈,接了包裹,低眉順眼站在一邊,也不說話。
李乙沒瞧見李綺節下樓來,心裏疑惑,卸了車上貨物,問在一旁幫忙搬棉花的寶珠:“三娘呢?又跑出去看別人耍蹴鞠了?”
古代的蹴鞠運動曾經風行一時,上至九五至尊,下到販夫走卒,閑暇時都會以蹴鞠為樂。蹴鞠藝人的收入很高,踢得好的可以揚名立萬,甚至能夠出入皇宮,成為天子近臣。
宋朝時已經形成一套非常成熟的蹴鞠比賽體係,有遍布全國各地的蹴鞠行會——圓社。
圓社會定期組織蹴鞠比賽、選拔年輕有為的蹴鞠人才、評定蹴鞠的技術等級,有些相當於現代的足球俱樂部和青訓學校。
當時達官貴人和民間百姓都爭相把家中子弟送入圓社學習蹴鞠技藝,並以此為榮,就像現代父母攢錢給家中孩子報外語、鋼琴培訓班一樣。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嚴禁軍隊裏的兵士玩蹴鞠,違者會被砍掉雙腳。中國的蹴鞠運動自此開始逐漸衰落,到清朝時,上流社會中已經找不到蹴鞠的身影。
如果蹴鞠運動沒有式微,說不定後世的中國會成為足球霸主,老百姓們就不用為國足操碎心了。
不過這隻是李綺節私底下的腹誹罷了。
軍隊的製度暫時還沒波及到民間,瑤江縣人仍然喜愛蹴鞠。縣裏一幫無所事事的浮浪子弟,閑極無聊,隔三差五會約在一起踢蹴鞠,連深閨婦人們中也有會踢球的。
女子注重名聲,小娘子們不能隨意拋頭露麵。但瑤江縣的民風還算開化,不會總把未出閣的閨女拘在繡樓裏。但逢蹴鞠比賽,大膽的小娘子們都會前去圍觀,坐在兩邊酒肆的二樓廂房看熱鬧。夜裏暮色|降臨,小販商人在沿街擺起貨攤,正好可以在酒肆裏吃茶點、看花燈。
這種遊玩無傷大雅,通常都由哪家德高望重的太太夫人帶領,包下整座酒肆二樓,不許外男進去。
間壁孟娘子就曾帶著葫蘆巷裏的幾家閨秀去酒肆玩過幾迴。
李綺節每次去看蹴鞠比賽都很高興,看她的架勢,似乎也想下場和那些少年公子較量一下腳法。
李乙知道李綺節閑不住,以為她溜出去同閨中姐妹們一起玩耍去了。
寶珠把眼眶揉得通紅,裝出一副委屈神情,遲疑著道:“三娘不舒服,在床上躺著,且下不了床。”
李乙皺眉道:“怎麽又病了?是不是偷嘴吃了涼東西,把肚子吃壞了?”
一壁說著話,一壁走進裏間房裏。
寶珠將房內的一盞大油燈點上,屋子裏頓時亮堂不少。
李乙一言不發,直接握著一盞油燈,走到樓上廂房來。
先去看過李綺節,見她正合目酣睡,便沒打攪,靜靜看了片刻,幫她掖好踢翻的被角,才下樓去。
房門關上時,李綺節偷偷睜開眼睛,在黑暗中嗤嗤偷笑:對付李乙這種看著好說話、其實古板得要死的老頑固,絕對不能硬碰硬,隻能溫水煮青蛙,徐徐圖之。
高大姐已經擺明了看不上她,她還沒嫁進楊家,婆媳關係就夠她喝一壺了。就算不能拒絕這門親事,怎麽也得先讓李乙知道她的委屈,才好做下一步打算。
樓下八仙桌前,進寶正把高大姐斥責李綺節的事情講給李子恆聽。
李子恆氣得臉色漲紅,一拍案桌:“楊家人憑什麽這麽說三娘!還講不講理了!”
“就憑她是天保的娘。”李乙把油燈放在桌上,瞪了李子恆一眼,“這事我心裏有數,你別跟著瞎起勁兒!”
李子恆冷哼一聲,甕聲甕氣道:“阿爺就知道偏著楊家,不就是出了個縣太爺嘛,有什麽了不起的!”
一甩手,蹬蹬蹬蹬跑上樓,再不肯下來了。
進寶和寶珠不敢說話,埋頭搬東搬西,假裝沒聽見父子倆的口角。
李乙轉身走到院子裏,卸下板車,對著默默嚼草料的老牛歎了口氣,“憨兒子,你懂什麽?”
高大姐如果真的不想和李家結親,犯不著一次次挑李綺節的不是。她這是怕李綺節的脾氣太倔,娶進門以後不好彈壓,所以故意找借口打壓李綺節,以後好拿捏她。
做人兒媳婦的,少不了要忍氣吞聲,這才隻是開頭呢!
李綺節趴在門板上,樓下李子恆和李乙說話的聲音她聽得一清二楚。
她早猜到李乙會選擇裝聾作啞,這個便宜老爹固然疼愛她,但涉及到女子婦德之事,老古董依然是個老古董。
他的思想觀念是從小耳濡目染形成的,幾十年的禮教道德洗腦,不可能說變就變。
得用上水磨工夫,才能一點一點軟化李乙。
大概是白天被高大姐譏刺了幾句,李綺節夜裏做了個夢。
她夢見自己和高大姐一言不合打了起來,李乙、李子恆和楊天保都站在一邊看熱鬧,沒人上前幫忙。
夢裏的高大姐兇神惡煞,爪子鋒利無比,攥著她的頭發使勁扯,“嘶啦”一聲,扯下一塊帶血的頭皮。
“媽呀!”
李綺節大叫一聲,從夢中驚醒。
雖然隻是個夢,她卻能清晰地感受到頭發被扯掉一大團的那種痛楚。趕緊去摸後腦勺,發現頭發還好好的長在自己腦袋上,這才鬆了口氣。
“三娘!”
門外一聲驚叫,寶珠穿著貼身的小襖兒長褲、趿拉著木屐,推開房門,摸黑走到床邊:“官人叫你快些梳洗穿衣!”
“我隻是做了個噩夢。”李綺節掀開蚊帳,打了個哈欠,“沒事了。”
寶珠急得直跺腳:“三娘快些,牛車已經套好了,官人讓咱們連夜出城。”
借著房頂漏下來的月光,李綺節看清寶珠的臉:神色惶急,滿頭大汗。
李綺節心中一窒,“出什麽事了?”
忙不迭爬起身,披了件綠地金花毛青布夾衫,穿上繡鞋,提著蔥黃畫裙子一角,蹬蹬蹬跑下樓。
樓下點了油燈,李乙和李子恆坐在桌前,神情冷肅,進寶蹲在地下收拾包袱。
“阿爺?”
李綺節走到李乙身邊。
“噓!”
李子恆對李綺節搖搖頭。
李綺節連忙噤聲。
門外傳來一陣沉悶悠遠的鍾聲。
寂靜的深夜裏,鍾聲聽起來有些陰森,一聲連著一聲,從東邊城門到西邊渡口,傳遍瑤江縣城的角角落落。
正是半夜三更時候,寒意一點一點浸上來,堂屋裏涼颼颼的,李綺節忍不住打了個哆嗦。
寶珠連忙取來一件水江紅披風給她披上。
等鍾聲慢慢遠去,李乙沉聲道,“數清楚了,攏共響了多少下?”
進寶在一旁道:“官人,是十一下。”
李子恆點點頭:“阿爺,確實是十一下。”
仿佛是一刹那間,間壁四鄰忽然傳出一陣陣嘈雜人聲,接著是開門、關門發出的吱呀聲,男人和女人吵架,父親在斥責兒子,母親在連聲抱怨,小兒啼哭不止……
靜謐沉寂的秋夜,霎時處處喧鬧,公雞在竹籠裏長鳴,野狗在街邊狂吠,恍如白晝。
整個葫蘆巷的人家似乎都被鍾聲驚醒了。
李乙不再遲疑,霍然站起:“大郎,快送三娘出城,路上不許耽擱!”
李子恆跳起來,抬腳就走:“阿爺放心,我曉得輕重。”
李乙把李綺節抱到板車上坐定,往她懷裏塞了一個青地白花粗布包袱,“三娘別怕,先迴老宅住幾天,等中秋阿爺就家去,別惦記著城裏,聽大伯和嬸娘的話。”
李綺節點點頭,乖巧道:“阿爺,我膽子大著呢!一點都不怕。”
李乙摸摸李綺節的長辮子,歎息一聲。
寶珠抱來一床厚棉被,壓在李綺節身上,把她蓋得嚴嚴實實的,自己也跳上板車,鑽進被子裏。
進寶打開院門,李乙在後麵幫著把板車推出門檻,“往西門走,那邊有夜船。”
巷子裏靜悄悄的,牛車走在黑暗中,牛脖子上掛著的鈴鐺一晃一晃,發出一聲聲清脆的鈴音。
轉彎時,李綺節迴過頭,李乙提著一柄紅紙糊的燈籠,還站在李家門外看著他們。
昏黃的燈光映在他臉上,半明半暗,看不清楚他的神情。
離西門越近,路上的牛車、馬車越多,沒有牛馬的人家,直接徒步出城,每個人都神色匆匆,就像災荒年間逃難的流民。
住在縣城的人家大多家境殷實,小娘子們都是纏的小腳。三寸小腳走得不快,小娘子們眼睜睜看著牛車從身旁經過,自己被遠遠拋在後麵,急得直抹眼淚。
李綺節半躺在板車上,背靠一隻空竹簍,身前壓一層厚厚的棉被,頭上罩著兜帽,看不清外邊的情景,一路走來,都能聽見嚶嚶泣泣的哭聲。
寶珠當年逃過難,看著路邊哭泣的小娘子,有些不忍:“三娘,咱們車上還空著,能不能順帶捎幾個人出城?”
李子恆聽見,沒有迴頭,一鞭子甩在車板上:“就你多嘴!”
寶珠瑟縮了一下,不敢再吭聲。
西城門前擠了一堆人馬車轎,亂哄哄的,吵成一團。有幾個脾氣衝的直接剝了衣裳,滾在地上廝打。周圍的人視若無睹,沒人願意多管閑事。
李子恆急得抓耳撓腮:“城門堵起來了,怎麽辦?”
李綺節打開李乙剛剛交給她的包袱,摸出一隻灰撲撲的荷包,遞給李子恆:“找守夜的更夫,他們知道小門在哪裏。”
李子恆把牛車係在路邊一棵槐樹下,正想去找人打聽,有人看見他們幾人有牛車使喚,知道他們有油水可榨,主動找上門來,“小相公想出城?一個人一兩銀子。”
寶珠倒吸一口涼氣:一兩銀子,就是一千二百個大錢,幾乎是李家一個月的柴薪米糧錢,這個人真是獅子大開口!
李子恆有些猶豫,李綺節悄聲道:“別磨磨嘰嘰的,先出城再說。”
李子恆從荷包裏倒出一錠碎銀,拋到來人手心:“這是一兩八錢的,等出了城,剩下的再給你。”
來人掂掂碎銀的分量,啐了一口:“小相公倒是精明。你們放心,我姐夫在縣衙裏當差,跟著我走,保管你們能順利出城!”
這人瞧著流裏流氣的,說的話倒是不假。七拐八拐,很快把李子恆幾人帶到一條僻靜的岔道裏,指著盡頭一處窄門,得意洋洋道:“瞧瞧那道小門沒有,直走出去,再往右拐,就是瑤江渡口。”
李子恆鬆了口氣,掏出兩串銅板:“你是楊家九郎吧?勞煩你了。”
楊九郎一把搶過銅板,也沒數,低頭往袖子裏一塞,笑嘻嘻道:“什麽九郎十郎?我不認得。你們可別亂說啊!”
說完,一溜煙兒跑遠。
李子恆搖搖頭,趕著牛車出了小門,再往右手邊的小道走了片刻,穿過一段雜草叢生的泥巴路,果然聽到一陣熟悉的號子聲——那是渡口的船夫們在拉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