碼字不易, 謝謝大家的支持!  李旦走得快, 她也走得快, 李旦走得慢, 她也走得慢。


    他忽然停下來不走,裴英娘來不及反應, 一頭撞在他腰間。


    額頭磕在冷硬的玉帶扣上, 被鑲嵌紅寶石的帶扣硌出幾道紅印子, 火辣辣的,有點疼。


    裴英娘呆了一下, 雙腿習慣性地往前一邁, 差點踩在李旦的腳尖上。


    她昨晚睡得不安穩, 還有點迷糊。


    宮女們笑成一團,上前把裴英娘拉開扶穩,揉揉她的額頭,輕聲哄她。


    裴英娘縛發的絲絛和李旦腰上懸的玉佩流蘇纏在一起, 一時竟扯不開。


    宮女怕弄疼她,跪在地上, 小心翼翼解開絲絛。


    裴英娘有點難為情,雙頰燒得通紅,像霜打的茄子一樣,蔫蔫的,不敢看李旦。


    李旦低下頭,看不到裴英娘羞赧的表情,隻能看到小娃娃漆黑柔亮的發頂, 一排八支花骨朵形狀的碧玉金絲珠花擠在一塊兒,熱鬧喜氣。


    他眉峰輕蹙,沒說什麽。


    李治並未起身,長發披散,衣襟半敞,歪在火爐床上,背後墊一隻素緞隱囊,正由武皇後服侍吃藥。


    還未走近,裴英娘就聞到一股濃重的腥氣。


    藥很苦,李治眉心緊皺,強撐著服下半碗,搖搖頭,示意不想吃了。


    武皇後舉著銀碗,柔聲道:“陛下,良藥苦口。”


    李治眉頭皺得越緊。


    武皇後不容他退縮,繼續喂他。


    裴英娘擔憂地看著李治,雖然對方隻是她名義上的皇父,而且收養她極有可能是為了懷念某個已經逝去的人,並不純粹是真的喜愛她,但李治對她的溫和慈愛不是假的。


    看著他被病痛折磨,她心裏有些不好受。


    “小十七來了。”李治勉強吃完藥,看到滿臉憂色的裴英娘,心裏不由一暖,笑著朝她招手,“可用過朝食了?”


    宮女把坐席移到李治身邊,裴英娘屈腿跪坐,“吃了一碗胡麻粥。”


    李治笑了笑,故意逗她:“宮裏的粥飯點心好吃嗎?”


    裴英娘認真地點點頭。


    想了想,添上一句:“有盤叫玉尖麵的點心,尤其好吃。”


    玉尖麵是禦膳之物,裴英娘以前沒吃過。


    李治剛服完藥,口齒酸苦,胃口全無,但不知道為什麽,聽裴英娘這麽一說,忽然覺得有點饞,喃喃道:“玉尖麵?倒是好久沒吃它了。”


    武皇後在銅盆裏洗手,聞言,立刻把宦者叫到殿裏:“朝食就要玉尖麵和麵片餺飥。”


    宦者已經很久沒聽到李治說想吃什麽東西了,不必武皇後強調,一路疾跑至禦膳房,尖聲道:“玉尖麵!快蒸一籠玉尖麵來!”


    禦廚擦擦汗,陪笑道:“蒸籠裏有呢,要裝幾盤?”


    宦者氣得直跺腳:“大家要吃的東西,哪能隨便?重新蒸一籠好的來。大家要是吃得高興,天後自會賞你們!”


    禦廚們聽說是李治想吃玉尖麵,不敢怠慢,洗菜的洗菜,揉麵的揉麵,剁肉的剁肉。幸好禁苑早上剛送來新鮮的鹿肉和熊肉,不然隻能用臘肉代替,陳肉哪有新鮮野味好吃。


    趁著禦廚們拌餡的工夫,專管燒水的小宮女扛起一隻小水缸,把清水注入大鍋中,重新架上蒸籠。


    灶膛裏燒得劈裏啪啦響,管灶火的壯奴把一捆捆鬆枝塞進灶膛,大冷的天,他卻熱得直喘氣。


    內殿中,李旦向李治和武皇後請安。


    他是男子,朝父母行禮時必須跪下。


    裴英娘就跪坐在李治身旁,李旦跪下時,她想躲也沒處躲。隻能直起身,正襟危坐,在李旦下拜時,微微側過身子,以示避讓。


    李治倚著隱囊,問了李旦一些學問上的事,閑話幾句,打發他出去,“知道你孝順,也不用天天都來。”


    武皇後在一旁附和了一句,淡淡道:“你去吧。”


    李旦垂眸,靜靜站了一會兒,躬身退下。


    遠去的背影看起來有些落寞。


    裴英娘暗暗詫異,李治脾性溫和,對她這個隻見了一麵的養女很親切,但對親兒子李旦卻好像很冷淡,這是為什麽?


    宮女們魚貫而入,送來三張食案。唐朝是分食製,用餐時一人一張食案,各吃各的。


    李治和武皇後麵前一人一張,裴英娘跟前也有。


    她舉著銀箸發呆:我已經吃過了呀?


    李治命人把一小盤玉尖麵送到裴英娘的食案上,“小十七不是喜歡吃玉尖麵嗎?再多吃幾個。”


    跪在食案旁的宮女立刻拈起長筷,夾起一枚玉尖麵,遞到裴英娘麵前的銀碟子裏。


    武皇後眼眉舒展,含笑看著裴英娘。


    李治也看著裴英娘笑。


    宮女們不明白帝後在笑什麽,但既然帝後都在笑,那她們最好也得笑。


    一屋子人的目光都匯集在裴英娘身上。


    不就是想看她吃飯嗎?有什麽好怕的?


    裴英娘鼓起勇氣,把銀碟子裏的玉尖麵夾到自己碗裏,輕輕咬下一口。


    麵皮鬆軟,鹿肉、熊肉餡鮮美異常。


    她吃得兩頰鼓鼓的,大眼睛隨著她的動作時而彎起,時而舒展開,神情享受而自在,像隻在溫暖的日光下慵懶漫步的大臉貓。


    李治哈哈大笑,光是看著裴英娘吃,他就覺得胃口好了很多。


    帝後二人不知不覺吃完一碗麵片餺飥,宮女們立刻重新盛上一碗。


    殿外傳來一陣紛亂的腳步聲,七八個宮女簇擁著一位身穿緋紅圓領錦袍的少年踏進內堂。


    少年圓臉,小眼睛,小肚子大喇喇鼓著,把錦袍撐得緊繃繃的,匆匆向李治和武皇後問安,咧嘴笑道:“還沒進殿就聽到阿父的笑聲,不知阿父為何事開懷?也講給我聽聽唄!”


    李治放下筷子,笑而不語。


    李顯輕哼一聲,走到火爐床前,盤腿一坐,一巴掌拍在自己大腿上:“阿父偏心,有了新妹妹,就不喜歡我了!”


    說著話,故意一肘子撞向裴英娘。


    裴英娘猝不及防,險些撲在食案上。


    宮女輕唿一聲,連忙把一碗差點打翻的牛酪漿移開。


    李顯斜著眼睛看裴英娘:“你今年八歲?怎麽生得這麽矮小?是不是從來沒吃飽啊?”


    裴英娘心裏有點不耐煩,撇撇嘴,不搭理李顯的挑釁。


    李顯和裴十郎很像,驕縱任性,她看著就討厭。


    宮女們說七王李顯好相處,八王李旦古板不近人情,她昨天還真信了。


    結果呢,李顯根本不好相處!


    李旦雖然高冷,至少不會刻意針對她。


    裴英娘再次確定,李旦果然是李氏兄弟中最靠譜的老大人選。


    李治兩指微微勾起,輕輕彈一下李顯的腦袋,正色道:“顯兒,小十七以後就是你的小妹妹,莫要欺負她。”


    李顯眼珠子一轉,對著李治甜甜一笑,“阿父,我曉得!我會對十七妹好的!”


    李治點點頭,迴頭去和武皇後說話。


    李顯臉上的笑容立即收起,側過身,俯視著裴英娘,輕嗤一聲:“本王隻有一個妹妹。”


    裴英娘撩起眼皮,迴贈李顯一個白眼,口齒清晰,吐出兩個字:“王兄。”


    你不認我又怎樣?敕旨已經草擬好,我就是你妹妹!


    李顯愣了一下,他平時來往的小娘子,刁蠻的有,溫婉的有,豪爽的有,聰慧的有,木訥的也有,但沒有人和裴英娘一樣,臉皮這麽厚!


    朝食畢,宦者見李治今天竟然吃完兩碗餺飥,麵露喜色,笑向武皇後道喜。


    武皇後眼中含笑:“賞。”


    不止禦膳房,今天伺候用膳的宮女們也都各有賞賜。


    女史匆匆趕來,領著眾人在殿外拜謝。


    等宮女們告退,殿中省的女官向武皇後匯報遷宮事宜。


    武皇後看一眼牆角的蓮花滴漏,道:“陛下受不得顛簸,不必鹵薄出行,預備好車駕,由千牛衛和金吾衛護送,未時前出發。”


    女官麵色為難,“今天不是朝參日,大臣們休沐在家,怕是來不及。”


    武皇後皺眉道:“隻是挪個宮室罷了,用不著文武百官送行。”


    商量好章程,女官和殿中監程福生立刻率領宮女們搬運行李,預備遷宮。


    李治看著宮女們進進出出,想起一事,差人把八王李旦喚到內堂,“你帶小十七迴裴家一趟,讓她和父母拜別。”


    李旦應承下來,掃一眼裴英娘,發現她偷偷睨一眼李顯,像是鬆了口氣。


    裴英娘起身行肅禮,跟著李旦走出大殿,“英娘告退。”


    語調輕快,那副逃過一劫的歡喜雀躍已經藏不住了,似乎隻要離李顯遠一點,她就很高興。


    殿中眾人都把裴英娘的小動作看在眼裏。


    李顯氣得咬牙。


    李治和武皇後相視一笑,這一刻,橫亙在兩人之間的隔膜似乎完全消融了。


    李治本來是打算讓李顯陪裴英娘迴家的,但他心細,看出兩人不對付,怕李顯仗著身份讓裴英娘難堪,這才想到李旦身上。


    說來也奇,長安世家大族家的小娘子,都愛和李顯玩鬧打趣,不敢接近李旦。裴英娘卻相反,和李顯水火不容,卻喜歡黏著李旦。


    早上兩人一起進殿時,她眼巴巴跟在李旦身後,像隻蹣跚學步的小鴨子,模樣可愛極了。


    武皇後瞧出李治心情好,笑道:“陛下,可要賜姓十七娘?”


    由李治開口賜裴英娘李姓,裴英娘皇家公主的身份將更名正言順。


    也更利於她的計劃。


    李治心裏正喜歡,想也不想,點點頭,“既然要養在宮裏,當然得賜姓。”


    武皇後馬上側頭吩咐羊仙姿,“去裴家宣讀陛下口諭。”


    李顯聞言,撇撇嘴巴,神情頗為不屑。


    金城坊在宮城西邊,出了安福門直接往西走就行,李旦卻吩咐金吾衛往南走。


    二輪車經過皇城,沿著朱雀大街徐徐前行。


    朱雀大街貫通長安南北,北至皇城朱雀門,南通明德門,寬度達一百五十米。


    街旁種植成排的槐樹和榆樹,街邊是又深又寬的排水溝,再遠處,是一座座威嚴高聳的坊牆,王公貴族們的宅院分布在坊牆之後。


    屋脊琉瓦探出坊牆,微風拂過,簷下的護花鈴隨風搖動,發出一陣陣悅耳鈴音。


    裴英娘趴在車窗上,往外探看。


    沿路的風景單調乏味,除了高大的坊牆和一排排大樹,還是高大的坊牆和一排排大樹。


    她看了一會兒,正覺得無聊,忽然發現車隊拐了個彎,開始往西麵走。


    過了三坊之地,車隊停下。


    騎馬走在最前頭的李旦翻身下馬,長靴踩在泥地上,泥水飛濺。


    他走到二輪車旁,“在這等著。”


    裴英娘看他轉身要走,連忙道:“八王要去西市嗎?還沒到開張的時候呢!”


    光德坊和京兆府公廨已經過了,再往西兩坊之地是光禿禿的城牆,李旦的目的,想必是坐落在皇城西南角的西市。


    長安規劃嚴格,商貿交易集中在東、西兩市,由市署統一管理。


    西市的店肆主要販賣胡商們沿著絲綢之路運進長安的外國貨品,東市則主要經營國內貨物。


    東西兩市匯聚天下奇珍異寶,不管是吃的、喝的、住的、行的、玩的,還是西域的香料,波斯的寶石,草原的牲畜,甚至連來自中亞的奴隸,都能在東西兩市買到。


    兩市每天午後開張,日落前關門,風雨不輟。


    李旦聽到裴英娘的話,愣了一下。


    他對自己要求嚴格,不論在東都洛陽,還是長安,都認真遵照安排度日。一般上午在書室練字讀書,下午去禁苑練習騎射,很少隨王公子弟們一起出宮遊玩。偶爾被李顯拉著逛西市,大多是在下午時分,那時候皇城的官吏們已經放衙,正成群結隊外出尋歡,是最熱鬧的時候。


    他出行總有奴仆簇擁,根本沒注意其他細節。


    為李旦牽馬的戶奴楊知恩看主人露出遲疑之色,小聲道:“郎主,市鼓響後,西市才開門。”


    裴英娘賣力表現自己,眨巴著眼睛道:“八王想買什麽?若是不急的話,等我們從金城坊出來,西市應該開張了,到時候再從這邊走好了。”


    西市有很多稀奇古怪的玩意兒,別說李旦,裴英娘自己也想去逛逛。


    李旦沒有錯過裴英娘眼中的向往和羨慕,想起李治看她時親切柔和的目光,墨黑眼底劃過一抹失落。


    阿父倚重太子,寵愛七兄,連一個不相幹的女娃娃都能獲得他的喜愛,他卻什麽都沒有。


    他的眼神越來越冷。


    裴英娘不由惴惴,她說錯話了?


    學書法,一般是從歐陽詢的楷書開始練起,三年之後再學顏柳。把橫、豎、撇、捺、點、折、勾、提八個基本筆畫學得爐火純青了,學其他字體基本上水到渠成。


    這是裴英娘上輩子練字的經驗,不知道適不適用於現在,她記得顏真卿在安史之亂時期好像鎮守平原郡,那他這會子可能還沒出生?


    裴英娘厚著臉皮找李旦求教,李旦盯著她看了許久,表情有點匪夷所思的意思。


    裴英娘冷汗涔涔:我隻是想練字而已,用不著這麽嚴肅吧?


    李旦站起身,從架子上一堆堆的卷軸中抽出一卷書。


    時下造紙術早已經普及中原大地,但裝訂成冊的線裝書本還沒出現。宮中的書籍典章全是一卷一卷的紙軸,打開的時候,像展開一幅畫似的,要徐徐卷動書軸,一點點展開。


    所以古人才有“讀書破萬卷”的說法,而不是什麽“讀書破萬本”。


    裴英娘解開書卷的繩子,打開卷冊,發現是一篇手抄的《雁塔聖教序》。


    李旦修長的指節在書卷上滑過,指尖刻意在題序上停留了一會兒,輕笑出聲。


    笑聲裏有幾分促狹意味。


    裴英娘雙頰通紅。


    褚遂良是真正開啟唐代楷書門戶的書法大家,他的《雁塔聖教序》被人稱作是有唐各碑之冠,後來的顏真卿正是受褚遂良影響,開創出自己風格的。


    外祖父的《雁塔聖教序》是楷書範本,她竟然還跑來問李旦應該先臨摹哪本經書小楷!


    難怪李旦會用那種詫異的眼神看她。


    裴英娘羞臊不已,覺得自己快被燒熟了。


    李旦看一眼她發紅的耳根,嘴角微微彎起,找出另一本書冊,“這是《九成宮醴泉銘》,這一卷更適合打基礎,練字要有恆心,不用急於一時。”


    裴英娘乖乖答應,抱著兩卷書冊,落荒而逃。


    迴到自己的小閣子。一疊聲讓半夏鋪紙研磨,不能讓李旦小瞧了!


    夜裏,李旦忽然把近身伺候的宦者馮德叫到內殿。


    馮德小心翼翼道:“大王有何事吩咐?”


    李旦指指書案,“送到永安公主那裏去。”


    馮德躬身應喏,飛快瞥一眼書案,發現漆盤裏放著幾支宣城紫毫筆,一尊白瓷辟雍硯,一塊上好的墨錠。


    他認出那幾支紫毫筆是今年江南西道進貢的貢品,八王院攏共隻得四管,八王竟然一管不留,全部送給永安公主。


    馮德心思電轉,很快摸清永安公主在李旦心中的分量,往東閣去的時候,笑容格外燦爛。


    一刻鍾後,馮德去而複返,“公主謝過大王的饋贈。”


    他頓了一下,有點心虛,吞吞吐吐道:“這是公主迴贈給大王的謝禮。”


    李旦抬起眼簾,什麽謝禮,讓馮德的臉色這麽難看?


    這時,宮人舉著一盤拳頭大的石榴上前。


    十二隻石榴,一個不多,一個不少。


    馮德垂著腦袋,心裏七上八下的。


    李旦笑了笑,想起裴英娘在宴席上專心吃羊肉粥的樣子,她還小,大概覺得送別人好吃的東西,是最大的誠意吧。


    說起來,白天是他欠考慮了。裴拾遺顯然對親女不慈,小十七在父親的忽視中長大,又沒有生母護佑,不知外祖父擅長楷書的名聲,情有可原。


    他不該嘲笑她的。


    李旦歎口氣,“擺在書案邊上。”


    宮女應喏,把石榴擱在書案角落裏,堆成寶塔形狀。


    李旦沒再說什麽,繼續伏案讀書。攤開的卷冊很快摞得高高的。


    馮德悄悄鬆口氣。


    李旦頭天給裴英娘送筆墨文具,第二天闔宮都知道裴英娘要練書法。


    李令月頭一個極力反對。


    這天兄妹幾人在含涼殿前齊聚,李令月把裴英娘拉到一邊,離李旦遠遠的,輕聲勸她:“八王兄學書法學迂了,整天木頭似的一本正經,哪像個意氣風發的少年郎?你可不能再陷進去!”


    裴英娘委婉道:“我愛靜,練這個合我的脾性。”


    李令月看她堅持,隻得道:“那先說好啊,每天最多隻許練一個時辰!”


    裴英娘點點頭,愛好是用來陶冶性情的,她對自己向來寬容,沒打算練成外祖父那樣的書法大家。


    李顯湊到姐妹倆身邊,使勁潑冷水:“小娘子年紀不大,口氣不小,就憑你那一把蘆柴棒子似的小胳膊,也想學書法?”


    作者有話要說:  發現一章寫不完……sorry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第一公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羅青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羅青梅並收藏大唐第一公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