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皇後要武承嗣散朝之後去蓬萊殿, 她有事情交待他去辦。
至於是什麽事, 武皇後沒說, 武承嗣也不敢多問。
裴英娘差不多有一兩年沒看到武承嗣了,聽說他的侍妾前不久剛剛為他生下庶長子。
他的樣貌沒變多少, 氣質明顯和從前大不一樣, 大概是耀武揚威久了, 身上那點在流放之地養出來的謹慎油滑不見了, 取而代之的是高高在上的傲慢跋扈,走起路來高視闊步,趾高氣揚,活脫脫一個媚上欺下的權臣。
上官瓔珞和房瑤光簇擁著武皇後進殿。
武承嗣站在門檻外邊,點頭哈腰,恭送武皇後。
上官瓔珞迴頭看裴英娘一眼, 眉頭輕蹙,眼底滑過淡淡的憂慮。
裴英娘朝她搖搖頭。
她已經不是以前的十七娘了, 武承嗣不能拿她怎麽樣。
武承嗣看著武皇後走遠,轉過身, 嘴角勾起, “公主別來無恙,多日不見,出落得越發標致了。”
態度敷衍, 語氣隨便。
武承嗣始終把裴英娘看成和他一樣的人。
裴英娘淡淡一笑,眉眼微彎,“令從弟找到差事了?他也老大不小了, 天天流連平康坊,醉生夢死,揮金如土,長久下去,怎麽支撐家業?表兄的那點俸祿,可承受得了?”
武承嗣臉上的笑容一點點淡下去,捏緊雙拳,臉色鐵青。
李治當年下令不許武三思入朝為官,武皇後和武承嗣都沒當一迴事,以為過一段時間,等李治氣平了,隨便找個由頭,這事便能遮掩過去。
誰知李治竟然真的一直不鬆口。
李治多病,頭風發作起來往往十天半個月下不了床,哪有閑情去記住一個小小的武三思,分明是裴英娘一直在暗中提醒李治,李治才會一而再再而三駁迴武三思謝罪的折子。
裴英娘這是在警告他。
武承嗣冷笑一聲,走近幾步,陰沉著臉,咬牙一字一句道:“公主以為聖人能護你到幾時?”
這句話簡直大逆不道,但是武承嗣篤定裴英娘不敢說出去。內朝的大臣們已經吵翻天了,聖人馬上就要為她指婚,嫁出去的養女,能得意幾天?
她不敢得罪武皇後。而聖人遲早會忘了這個養女,到那時,裴英娘還不是得乖乖聽他的話?
就像朝中那些大臣一樣,威逼利誘,聽話的給甜頭,不聽話的扣一個罪名往牢裏一扔,很少有人能在他麵前挺直腰杆。
裴英娘挑眉,用看傻子似的眼神把武承嗣從頭打量到腳,再從腳打量到頭,搖搖頭。
難怪武皇後稱帝以後,始終沒有動過把皇位傳給武家人的念頭,武家子弟,沒有一個人繼承到武皇後的睿智和堅忍。
在沒有絕對實力的時候,不要貿然激怒敵人。
裴英娘斂裙,嘲弄地笑了笑,“表兄這是想步令弟的後塵?還是說,表兄想做第二個武敏之?”
她笑意盈盈,做出要喊人的動作。
武承嗣聳然一驚,立刻後退兩步,群臣在前殿,聖人和姑母在側殿,裴英娘竟然真的豁得出去!
她難道不知道惹怒自己的後果嗎?
他睚眥欲裂,麵上浮起猙獰之色,“你不怕……”
“怕什麽?”
一把鏗鏘清亮的好嗓子,如金石相擊,清脆琳琅,貴氣天成。
說話的人緩步走到裴英娘身前,直視著武承嗣,麵色平靜,但黑白分明的眸子裏有凜冽的怒氣沉浮,唇角噙著一絲冷笑,輕聲道:“武表兄覺得英娘要害怕什麽?”
武承嗣壓下心中惱意,堆起一臉笑,拱拱手,幹巴巴道:“相王。”
李旦淡淡掃他一眼。
武皇後獨斷專行,醉心攬權,和兒女們不大親近,很少表露出慈母之態。但她對幾個兒女還是很疼愛的。
武承嗣身為武皇後的侄子,比別人更清楚武皇後的忌諱。他可以隨心所欲構害欺辱大臣,但絕不能對幾位親王不利。
太子李弘多次頂撞武皇後,已然遭到厭棄,六王李賢近幾年公然和武皇後唱反調,也是個不老實的。武承嗣不怕得罪太子或者是李賢,因為武皇後需要有人幫她敲打兩個桀驁不馴的兒子。
但英王李顯和相王李旦不曾參與朝政,兄弟倆一個胸無大誌,碌碌無為,一個韜光隱晦,深不可測。在沒有利益糾葛之時,武皇後樂得溺愛自己的小兒子,絕不會允許武承嗣冒犯李顯和李旦。
武承嗣不敢在李旦麵前造次,勉強說笑幾句,見李旦沒有搭理他的意思,屈身告辭。
李旦著一身石青色錦袍,頭頂紫金冠,背影寬闊高大,光線透過廊簷下低懸的竹簾,籠在他肩頭,金線織繡出的幾何紋閃動著耀眼的光芒。
裴英娘不由得想起小時候跟在李旦身後去見李治時的情景。
那時候李旦能輕輕鬆鬆把她抱起來,現在她長高了,李旦在她眼裏依然還是那麽偉岸可靠。
她忍不住低喊一聲:“阿兄!”
語氣依賴,帶著撒嬌的意味,仿佛迴到幾年前。
嬌軟的唿喊讓李旦僵了一下。
他合上雙目,深吸一口氣,徐徐轉過身,“長這麽大,還是隻會用那一招嚇人?嗯?”
裴英娘還以為李旦會和以前那樣揉揉她的頭頂呢,歪著腦袋等半天,沒看到李旦抬手,不知為什麽,竟覺得有些悻悻然,笑著道:“昔日盧國公靠三板斧走遍天下,我這是效仿盧國公,一招鮮,吃遍天。”
對付喜歡欺軟怕硬,表麵上看囂張威風,實則外強中幹的武承嗣,哪用費什麽心機呀,嚇住他就夠了。
李旦臉上浮起一抹清淺的笑容,像秋夜的星光,清冷黯淡,泛著絲絲涼意。
他猶豫了一下,還是抬起手揉了揉裴英娘的頭發,“你從哪裏聽來的這些市井流言?盧國公屢立奇功,矯健悍勇,是位福將。這話莫當著程將軍的麵說。”
他說話時,既有鏗鏘冷漠的時候,也能溫情似水。
裴英娘點點頭,“我曉得,這話我隻在阿兄麵前說。”
程錦堂是盧國公的重孫子,她不會大大咧咧當著程錦堂的麵拿盧國公開玩笑。
一陣腳步聲由遠及近,宦者們攙扶著李治走上石階。
執失雲漸跟在李治身後,目光似有意,又似無意,和李旦的視線交錯了一下。
李旦扭頭吩咐站在廊下的馮德:“送公主迴東閣。”
馮德應喏。
李治拍拍裴英娘的手,“去吧。”
前殿響起鍾聲,內朝要開始了。
裴英娘沒有迴東閣,出了紫宸殿,徑直去找李令月。
她走了沒一會兒,執失雲漸也告退去了前殿。
廊下隻剩下李治和李旦父子二人,宮人們看出兩人要談正事,遠遠避開了。
等其他人都走了,李治問李旦:“你是怎麽說動你母親的?”
李旦抬起眼簾,日光漫進迴廊,落在他幽黑的眼瞳裏,“母親有她的考量,我隻是提了一個建議而已。”
廊前花木扶疏,階前一片木槿花開得熱鬧喜人,幾經風吹雨打,花色依然鮮亮。
李治指節微微曲起,輕輕敲打著彩漆欄杆,“你明明厭惡武家人,為什麽讓十七改姓武?”
武皇後和李治說,同樣的借口不能用兩次,李令月很快就要出降,裴英娘也嫁人的話,太刻意了,吐蕃使臣未必心服口服。唯有準許裴英娘出家修道,才能打發走吐蕃使臣的同時,讓他們挑不出錯來。
但是出家總得找個像樣的理由,這事才能更順理成章,總不能說裴英娘閑來無事,忽然想當修真女冠吧?
武皇後提議裴英娘改成武姓,認在武家門下,出家為榮國夫人祈福。
她笑眯眯和李治商量:“就說英娘見武家子嗣凋零,為了孝順我,自願放棄李姓,出家為她外祖母祈福。陛下感動於她的誠孝,依然保留她的品階,除了她從此改姓武以外,一切照舊。”
古人曾雲忠孝難兩全,孝悌之道在前,國法都得讓步,裴英娘自願為母解憂,一片孝心,誰敢非議?
聽完武皇後的話,李治不由愕然,足足呆了半刻鍾才反應過來。
說是一切照舊,但改成武姓,十七從此就是武家人了,怎麽可能還和以前一樣?!
武皇後不會無緣無故起這樣的心思。
李治知道武皇後確實早就有把十七和武家綁在一條船上的想法,當年她之所以勸他為十七賜姓,其實是為了給十七一個公主身份,以後再下詔把她嫁入武家。如此,武家人可以娶一個名義上的李唐公主,借以抬高身份。
李治對武皇後的念頭心知肚明,順水推舟給了十七名分,但並不想讓十七嫁入武家。
武皇後看出李治和李令月都真心喜歡十七,武家人又實在挑不出一個能配得上公主的優秀子弟,隻能暫且放棄這個計劃。
李治沒有想到武皇後仍然不願放棄,娶不了十七,就另辟蹊徑,把十七變成武家的人?
這個主意,絕不是武皇後突然靈機一動想出來的,肯定有人對武皇後說了什麽,武皇後才會起這樣的心思。
而那個人,除了李旦,李治再想不到第二個人身上!
李治臉上陰雲密布。
他這個年紀最小、默默無聞的兒子,果然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要麽甘於沉寂,一出手,就攪個天翻地覆。
他竟然連自己的父親和母親都敢算計!
從禮部官員獻上抄錄的吐蕃國書以來,朝野震動,人人忙亂,唯獨李旦從容不迫,抓住時機,逼得李治不得不改變初衷,一點一點軟化妥協。
細細想來,好像一切都在李旦的謀算之下。
李治猶豫遲疑,左右搖擺,一直拿不定主意。
李旦沒有給他喘口氣的機會,見縫插針,推波助瀾,逼得他現在必須做出最後的決定。
大臣們在前殿等候,十七明確拒絕過執失雲漸,武皇後虎視眈眈……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但是事實上,傳說中的吐蕃使臣至今還不見人影!
“這樣阿父才能放心。”
麵對李治怒意翻湧、山雨欲來的責問,李旦沒有慌亂,平靜道,“我明白阿父的顧慮。您怕什麽,擔心什麽,我就先解決什麽。英娘成了武家人,阿父還會堅持把她許配給執失雲漸嗎?”
李治神色微微一頓,沉默良久,長歎一口氣。
如果十七變成武英娘,那就不可能、也沒有必要讓她繼續保持中立。
先有他的重視愛護,後又有武姓傍身,十七將來能更加遊刃有餘地應對波雲詭譎的朝堂動蕩。
李治應該為十七感到欣慰,李旦把能想到都想到了,甚至比他這個做父親的想得更長遠。
但是他心裏並沒有歡喜,反而隱隱有些不安焦躁。
就和他當年沒有想到武皇後有朝一日會獨攬朝政一樣,李旦也開始脫離他的掌控了。
作者有話要說: 關於武承嗣為什麽老惹十七,說明兩點:
一,武皇後出於恩威並施的考慮,對武承嗣偶爾欺負別人的行為視而不見。武承嗣始終把握分寸,隻敢私底下過過嘴癮,威脅恐嚇一下,不敢做出實質性傷害舉動。
二,武承嗣膽子這麽大的根本原因是他覺得十七和他境遇相似,不相信李治真心喜歡十七。而且他這幾年把很多地位尊崇的大臣拉下馬,自信心爆棚,覺得十七肯定也怕他。
至於是什麽事, 武皇後沒說, 武承嗣也不敢多問。
裴英娘差不多有一兩年沒看到武承嗣了,聽說他的侍妾前不久剛剛為他生下庶長子。
他的樣貌沒變多少, 氣質明顯和從前大不一樣, 大概是耀武揚威久了, 身上那點在流放之地養出來的謹慎油滑不見了, 取而代之的是高高在上的傲慢跋扈,走起路來高視闊步,趾高氣揚,活脫脫一個媚上欺下的權臣。
上官瓔珞和房瑤光簇擁著武皇後進殿。
武承嗣站在門檻外邊,點頭哈腰,恭送武皇後。
上官瓔珞迴頭看裴英娘一眼, 眉頭輕蹙,眼底滑過淡淡的憂慮。
裴英娘朝她搖搖頭。
她已經不是以前的十七娘了, 武承嗣不能拿她怎麽樣。
武承嗣看著武皇後走遠,轉過身, 嘴角勾起, “公主別來無恙,多日不見,出落得越發標致了。”
態度敷衍, 語氣隨便。
武承嗣始終把裴英娘看成和他一樣的人。
裴英娘淡淡一笑,眉眼微彎,“令從弟找到差事了?他也老大不小了, 天天流連平康坊,醉生夢死,揮金如土,長久下去,怎麽支撐家業?表兄的那點俸祿,可承受得了?”
武承嗣臉上的笑容一點點淡下去,捏緊雙拳,臉色鐵青。
李治當年下令不許武三思入朝為官,武皇後和武承嗣都沒當一迴事,以為過一段時間,等李治氣平了,隨便找個由頭,這事便能遮掩過去。
誰知李治竟然真的一直不鬆口。
李治多病,頭風發作起來往往十天半個月下不了床,哪有閑情去記住一個小小的武三思,分明是裴英娘一直在暗中提醒李治,李治才會一而再再而三駁迴武三思謝罪的折子。
裴英娘這是在警告他。
武承嗣冷笑一聲,走近幾步,陰沉著臉,咬牙一字一句道:“公主以為聖人能護你到幾時?”
這句話簡直大逆不道,但是武承嗣篤定裴英娘不敢說出去。內朝的大臣們已經吵翻天了,聖人馬上就要為她指婚,嫁出去的養女,能得意幾天?
她不敢得罪武皇後。而聖人遲早會忘了這個養女,到那時,裴英娘還不是得乖乖聽他的話?
就像朝中那些大臣一樣,威逼利誘,聽話的給甜頭,不聽話的扣一個罪名往牢裏一扔,很少有人能在他麵前挺直腰杆。
裴英娘挑眉,用看傻子似的眼神把武承嗣從頭打量到腳,再從腳打量到頭,搖搖頭。
難怪武皇後稱帝以後,始終沒有動過把皇位傳給武家人的念頭,武家子弟,沒有一個人繼承到武皇後的睿智和堅忍。
在沒有絕對實力的時候,不要貿然激怒敵人。
裴英娘斂裙,嘲弄地笑了笑,“表兄這是想步令弟的後塵?還是說,表兄想做第二個武敏之?”
她笑意盈盈,做出要喊人的動作。
武承嗣聳然一驚,立刻後退兩步,群臣在前殿,聖人和姑母在側殿,裴英娘竟然真的豁得出去!
她難道不知道惹怒自己的後果嗎?
他睚眥欲裂,麵上浮起猙獰之色,“你不怕……”
“怕什麽?”
一把鏗鏘清亮的好嗓子,如金石相擊,清脆琳琅,貴氣天成。
說話的人緩步走到裴英娘身前,直視著武承嗣,麵色平靜,但黑白分明的眸子裏有凜冽的怒氣沉浮,唇角噙著一絲冷笑,輕聲道:“武表兄覺得英娘要害怕什麽?”
武承嗣壓下心中惱意,堆起一臉笑,拱拱手,幹巴巴道:“相王。”
李旦淡淡掃他一眼。
武皇後獨斷專行,醉心攬權,和兒女們不大親近,很少表露出慈母之態。但她對幾個兒女還是很疼愛的。
武承嗣身為武皇後的侄子,比別人更清楚武皇後的忌諱。他可以隨心所欲構害欺辱大臣,但絕不能對幾位親王不利。
太子李弘多次頂撞武皇後,已然遭到厭棄,六王李賢近幾年公然和武皇後唱反調,也是個不老實的。武承嗣不怕得罪太子或者是李賢,因為武皇後需要有人幫她敲打兩個桀驁不馴的兒子。
但英王李顯和相王李旦不曾參與朝政,兄弟倆一個胸無大誌,碌碌無為,一個韜光隱晦,深不可測。在沒有利益糾葛之時,武皇後樂得溺愛自己的小兒子,絕不會允許武承嗣冒犯李顯和李旦。
武承嗣不敢在李旦麵前造次,勉強說笑幾句,見李旦沒有搭理他的意思,屈身告辭。
李旦著一身石青色錦袍,頭頂紫金冠,背影寬闊高大,光線透過廊簷下低懸的竹簾,籠在他肩頭,金線織繡出的幾何紋閃動著耀眼的光芒。
裴英娘不由得想起小時候跟在李旦身後去見李治時的情景。
那時候李旦能輕輕鬆鬆把她抱起來,現在她長高了,李旦在她眼裏依然還是那麽偉岸可靠。
她忍不住低喊一聲:“阿兄!”
語氣依賴,帶著撒嬌的意味,仿佛迴到幾年前。
嬌軟的唿喊讓李旦僵了一下。
他合上雙目,深吸一口氣,徐徐轉過身,“長這麽大,還是隻會用那一招嚇人?嗯?”
裴英娘還以為李旦會和以前那樣揉揉她的頭頂呢,歪著腦袋等半天,沒看到李旦抬手,不知為什麽,竟覺得有些悻悻然,笑著道:“昔日盧國公靠三板斧走遍天下,我這是效仿盧國公,一招鮮,吃遍天。”
對付喜歡欺軟怕硬,表麵上看囂張威風,實則外強中幹的武承嗣,哪用費什麽心機呀,嚇住他就夠了。
李旦臉上浮起一抹清淺的笑容,像秋夜的星光,清冷黯淡,泛著絲絲涼意。
他猶豫了一下,還是抬起手揉了揉裴英娘的頭發,“你從哪裏聽來的這些市井流言?盧國公屢立奇功,矯健悍勇,是位福將。這話莫當著程將軍的麵說。”
他說話時,既有鏗鏘冷漠的時候,也能溫情似水。
裴英娘點點頭,“我曉得,這話我隻在阿兄麵前說。”
程錦堂是盧國公的重孫子,她不會大大咧咧當著程錦堂的麵拿盧國公開玩笑。
一陣腳步聲由遠及近,宦者們攙扶著李治走上石階。
執失雲漸跟在李治身後,目光似有意,又似無意,和李旦的視線交錯了一下。
李旦扭頭吩咐站在廊下的馮德:“送公主迴東閣。”
馮德應喏。
李治拍拍裴英娘的手,“去吧。”
前殿響起鍾聲,內朝要開始了。
裴英娘沒有迴東閣,出了紫宸殿,徑直去找李令月。
她走了沒一會兒,執失雲漸也告退去了前殿。
廊下隻剩下李治和李旦父子二人,宮人們看出兩人要談正事,遠遠避開了。
等其他人都走了,李治問李旦:“你是怎麽說動你母親的?”
李旦抬起眼簾,日光漫進迴廊,落在他幽黑的眼瞳裏,“母親有她的考量,我隻是提了一個建議而已。”
廊前花木扶疏,階前一片木槿花開得熱鬧喜人,幾經風吹雨打,花色依然鮮亮。
李治指節微微曲起,輕輕敲打著彩漆欄杆,“你明明厭惡武家人,為什麽讓十七改姓武?”
武皇後和李治說,同樣的借口不能用兩次,李令月很快就要出降,裴英娘也嫁人的話,太刻意了,吐蕃使臣未必心服口服。唯有準許裴英娘出家修道,才能打發走吐蕃使臣的同時,讓他們挑不出錯來。
但是出家總得找個像樣的理由,這事才能更順理成章,總不能說裴英娘閑來無事,忽然想當修真女冠吧?
武皇後提議裴英娘改成武姓,認在武家門下,出家為榮國夫人祈福。
她笑眯眯和李治商量:“就說英娘見武家子嗣凋零,為了孝順我,自願放棄李姓,出家為她外祖母祈福。陛下感動於她的誠孝,依然保留她的品階,除了她從此改姓武以外,一切照舊。”
古人曾雲忠孝難兩全,孝悌之道在前,國法都得讓步,裴英娘自願為母解憂,一片孝心,誰敢非議?
聽完武皇後的話,李治不由愕然,足足呆了半刻鍾才反應過來。
說是一切照舊,但改成武姓,十七從此就是武家人了,怎麽可能還和以前一樣?!
武皇後不會無緣無故起這樣的心思。
李治知道武皇後確實早就有把十七和武家綁在一條船上的想法,當年她之所以勸他為十七賜姓,其實是為了給十七一個公主身份,以後再下詔把她嫁入武家。如此,武家人可以娶一個名義上的李唐公主,借以抬高身份。
李治對武皇後的念頭心知肚明,順水推舟給了十七名分,但並不想讓十七嫁入武家。
武皇後看出李治和李令月都真心喜歡十七,武家人又實在挑不出一個能配得上公主的優秀子弟,隻能暫且放棄這個計劃。
李治沒有想到武皇後仍然不願放棄,娶不了十七,就另辟蹊徑,把十七變成武家的人?
這個主意,絕不是武皇後突然靈機一動想出來的,肯定有人對武皇後說了什麽,武皇後才會起這樣的心思。
而那個人,除了李旦,李治再想不到第二個人身上!
李治臉上陰雲密布。
他這個年紀最小、默默無聞的兒子,果然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要麽甘於沉寂,一出手,就攪個天翻地覆。
他竟然連自己的父親和母親都敢算計!
從禮部官員獻上抄錄的吐蕃國書以來,朝野震動,人人忙亂,唯獨李旦從容不迫,抓住時機,逼得李治不得不改變初衷,一點一點軟化妥協。
細細想來,好像一切都在李旦的謀算之下。
李治猶豫遲疑,左右搖擺,一直拿不定主意。
李旦沒有給他喘口氣的機會,見縫插針,推波助瀾,逼得他現在必須做出最後的決定。
大臣們在前殿等候,十七明確拒絕過執失雲漸,武皇後虎視眈眈……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但是事實上,傳說中的吐蕃使臣至今還不見人影!
“這樣阿父才能放心。”
麵對李治怒意翻湧、山雨欲來的責問,李旦沒有慌亂,平靜道,“我明白阿父的顧慮。您怕什麽,擔心什麽,我就先解決什麽。英娘成了武家人,阿父還會堅持把她許配給執失雲漸嗎?”
李治神色微微一頓,沉默良久,長歎一口氣。
如果十七變成武英娘,那就不可能、也沒有必要讓她繼續保持中立。
先有他的重視愛護,後又有武姓傍身,十七將來能更加遊刃有餘地應對波雲詭譎的朝堂動蕩。
李治應該為十七感到欣慰,李旦把能想到都想到了,甚至比他這個做父親的想得更長遠。
但是他心裏並沒有歡喜,反而隱隱有些不安焦躁。
就和他當年沒有想到武皇後有朝一日會獨攬朝政一樣,李旦也開始脫離他的掌控了。
作者有話要說: 關於武承嗣為什麽老惹十七,說明兩點:
一,武皇後出於恩威並施的考慮,對武承嗣偶爾欺負別人的行為視而不見。武承嗣始終把握分寸,隻敢私底下過過嘴癮,威脅恐嚇一下,不敢做出實質性傷害舉動。
二,武承嗣膽子這麽大的根本原因是他覺得十七和他境遇相似,不相信李治真心喜歡十七。而且他這幾年把很多地位尊崇的大臣拉下馬,自信心爆棚,覺得十七肯定也怕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