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國使臣和新羅使臣打得難舍難分, 圍幛內鬧成一團。


    李令月笑得前仰後合, “真該讓三表兄一起來瞧熱鬧!”


    薛紹的傷已經好得差不多了, 但尚藥局奉禦之前叮囑過,要他留在家中休養幾個月後, 才能進宮當值,不可仗著年輕硬朗,不把內傷當迴事。


    薛紹性情隨和,奉禦讓他安心休養,他就真的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除了偶爾邀幾個相熟的夥伴朋友上門吃酒之外,深居簡出, 老老實實待在薛府內宅調養身體。


    李令月不放心, 時不時打發昭善帶著厚禮去薛府探望。


    一來二去的, 宣陽坊的坊民隻要看到有牛車駛到薛府門前,便知是公主的奴仆派人來看薛家三郎了。


    昭善不敢多嘴說什麽, 背地裏找到裴英娘, “奴等頻繁登門, 薛家郎君似乎略有怨言,長此以往, 隻怕對公主的名聲有礙。”


    裴英娘聽了昭善的話,忽然想到一種可能,心頭頓時雪亮:薛紹的傷肯定有貓膩!


    她不由暗罵尚藥局奉禦老奸巨猾,想必是武皇後暗中授意他故意誇大薛紹的傷情,以便阻止李令月和薛紹來往。青春年少的郎君小娘子, 忽然分開幾個月,感情難免會生疏許多,再見麵的時候,誰曉得李令月會不會已經移情別戀了呢?


    薛紹的兩位兄長故意給昭善臉色看,多半是為了讓李令月寒心。他們向來對武皇後敬而遠之,不希望薛紹和李令月太過親近。


    薛紹本人是怎麽想的呢?


    他是否默許兄長冷淡昭善,還是毫不知情,也被瞞在鼓裏?


    李令月和薛紹的感情糾葛,裴英娘不便插手,她隻能勸李令月盡量低調些,“三表兄年輕,臉皮薄,阿姊隔三差五遣人去薛府看望三表兄,三表兄會不好意思的。”


    李令月哈哈笑,細眉眼彎成兩道月牙,“有什麽不好意思的?”


    說是這麽說,為了不讓薛紹難堪,她最近還是收斂了不少,至少不再大張旗鼓往薛府送傷藥。


    今天的菊花宴,薛紹有傷在身不便登山,薛家兩位兄長隨意找了個借口,也沒來。


    李令月想到薛紹不在身邊,麵色微微一黯,有些意興闌珊,挽著裴英娘的胳膊,兩人一道走下緩坡。


    剛好宦者一路找過來,笑嘻嘻道:“公主,聖人傳召。”


    李治不耐煩久坐,早早離開宴席,在帳中休息。


    裴英娘和李令月走進圍幛的時候,已經有一人坐在矮榻前鋪設的簟席上。


    聽到腳步聲,他抬起頭來,深邃的五官俊朗英挺,好看是好看,但眸子黑沉,麵無表情,仿佛拒人於千裏之外。


    李治招手把姐妹倆喚到跟前,一手拉一個,笑著道,“大郎即將遠行,你們倆迴宮以後,一人送他一幅字,當做臨別贈禮。”


    裴英娘點頭應承。執失雲漸不日就要遠赴戰場,為大唐守衛國土,浴血奮戰。李治此舉,是為了勉勵拉攏他。


    李令月不說話,悄悄把裴英娘拽到一邊,“英娘,我好久沒練字了,而且我的字寫得不好,你代我寫一幅吧。”


    裴英娘搖搖頭,笑著說:“阿姊可以改送別的給執失校尉,他不會介意的。”


    老實說,執失雲漸也不像一個會欣賞書法的人。


    李令月鬆了口氣,矮身挨著一隻圓滾滾的坐墩坐下,琢磨該送什麽禮物給執失雲漸。


    琢磨來琢磨去,她最後決定送執失雲漸一件明光鎧,“盔甲贈英雄!”


    她覺得自己的主意特別好,下山的時候,問昭善:“西市可有售賣明光鎧的鋪子?”


    昭善沒來記得答話,裴英娘先出聲阻止她的異想天開,“執失校尉是武將,家中肯定常備盔甲,阿姊送別的吧。”


    臨別贈禮隻是個象征,主要是為了表示李治對執失雲漸的重視,送些尋常物件就夠了。煞有介事送一副明光鎧的話,含義就不一樣了,李令月敢送,執失雲漸不一定敢收。


    “盔甲也不行麽?”


    李令月撇撇嘴,她出手大方,送別人的東西,哪一件不是價值千金的寶貝?一套明光鎧而已,她根本沒當迴事。反正她不會把自己寫的字送出去,上學時她雖然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但基本的審美還是有的,她知道自己的字寫得實在不好看。


    裴英娘想起剛進宮那會兒,李令月三天兩頭往東閣送寶石、珍珠的日子,對李令月來說,價值連城的南珠,也不過是泥丸土石一般,算不得什麽,讓她隨便挑一樣贈禮,確實有點難為她,不由失笑,“盔甲不行,弓箭鞍轡,或者匕首什麽的,應該能送,阿姊隨意挑一樣好了。”


    李令月不想多費腦筋,迴到寢殿,幹脆讓昭善從庫房裏尋出一把西域藩國進貢的寶劍,“聽說這把寶劍削鐵如泥,我沒試過,料想那些胡人不敢哄騙我,宮裏隻有這一把,給大郎拿去防身。”


    裴英娘笑而不語,寶劍雖好,但不管是戰場上,還是平時比鬥,已經很少有人使劍了,朝中官員們平時佩戴寶劍,隻是為了風雅而已。


    不過,李令月送寶劍給執失雲漸倒是不錯,至少不會像送明光鎧那樣引來太多矚目。


    昭善把寶劍收起來,預備等執失雲漸出發那天送過去。


    李令月自覺可以應付李治的囑咐,開始有閑情關心裴英娘,“你的字寫好了?”


    裴英娘眉頭輕蹙,“還沒呢。”


    她有些發愁,不知該寫什麽合適,文人們臨別時喜歡吟詩誦句,她肚子裏墨水有限,寫不出詩賦。


    最後她決定抄經書。


    入秋後,東閣的花木漸漸褪去繁盛,葉子落盡了,庭院顯得蕭疏冷清,唯有水車仍舊兢兢業業地轉動著,流水澆在太湖石上,淅淅瀝瀝響。


    裴英娘一大早爬起床,吃過早膳,命人鋪紙磨墨,預備用功。


    昨天她打算抄經書,但經書卷帙浩繁,她一時之間不知道應該抄哪一部的哪一篇比較合適,隻能托人去問上官瓔珞。


    上官瓔珞挑了幾篇合適的給她送來,她得盡快抄完,挑幾篇好的給李治過目。


    書案一角擺了隻小巧的盤式博山薰爐,爐頂雕刻成海外仙山的樣式,仙鶴、神龜趴伏在層巒疊嶂的山巔上,姿態閑適,香煙從雕鏤的縫隙處絲絲縷縷逸出。


    裴英娘低頭寫了會兒字,放下紫毫筆,揉揉手腕。


    半夏送上茶食和溫熱的酪漿。


    裴英娘吃了半盤醍醐餅,喝了兩盞杏酪,斜倚在憑幾上,昏昏欲睡。


    書室南麵大敞,夏天掛竹簾,冬天用圍幛屏風遮擋。今天豔陽高照,她讓宮婢把屏風撤下去了,光線落在空蕩蕩的迴廊裏,護花鈴輕輕搖晃,空氣裏有細微的粉塵浮動。


    靜謐中,迴廊另一頭傳來踏踏的腳步聲,一雙對繡鹿紋錦緞皂靴緩緩踱到書室前。


    裴英娘仰起臉,不自覺堆起一臉笑,“阿兄!”


    李治行動不便,腳步聲遲緩沉重。李令月活潑嬌憨,腳步聲急促歡快。武皇後不管去哪兒,都前唿後擁,有大批女官、宮婢隨從,腳步聲整齊劃一。


    唯有李旦的腳步聲是從容不迫,不驕不躁的。


    李旦頭頂軟襆,腳踏羅靴,穿一件茶褐色翻領窄袖胡服,身姿如鬆,風流瀟灑,神色卻鄭重嚴肅,“換身衣裳,我帶你出宮去。”


    “出宮?”裴英娘直起腰,“去哪兒?”


    李旦站在書案前,輕聲說,“去城外。你有什麽要送給馬氏的東西,一並收拾了。”


    裴英娘臉上的笑容微微凝滯,一聲不吭站起來。


    馬氏的案子審理了幾個月,最後判了流刑。


    裴英娘曾央求李旦,想親自為馬氏送行,李旦但是沒說好,也沒說不好。


    她以為李旦拒絕了自己的請求,原來他一直放在心上。


    恰好前幾天尚衣局把新裁的男袍送來了。裴英娘迴到寢殿,換下身上穿的退紅色寶相花紋襦裙,罩一件方勝錦圓領袍衫,脫下腳上穿的紅地錦繡絲履,另換上一雙羅皮靴。


    半夏手舉螺鈿八角銅鏡,圍著裴英娘轉一圈,似乎覺得很新奇。


    忍冬拿著篦子,問裴英娘:“公主想梳什麽髻?”


    裴英娘想了想,“梳個和阿兄一樣的。”


    她換過裝束,急急忙忙往外走。


    李旦站在廊簷底下等她,聽到腳步聲,迴過頭來,看到一個穿男袍的少年郎走到自己麵前。


    唇紅齒白,頭發烏黑,不仔細看,別人可能真的會把她當成是哪家嬌生慣養的公侯王孫。


    李旦怔愣片刻,盯著裴英娘看了好一會兒。


    “阿兄?”裴英娘推推李旦的胳膊。


    李旦猛然驚醒,輕咳兩聲,“不必去阿父那邊請示,我已經交代好了。”


    時下穿男裝的貴族女子並不少見,裴英娘不覺得自己穿男袍有什麽奇怪的。平時出去玩,當然可以怎麽漂亮怎麽裝扮,今天是去為馬氏送行,還是得謹慎低調些。


    既穿了男袍,裴英娘蠢蠢欲動,想自己騎馬。


    李旦不同意,她隻好作罷,仍舊乘坐卷棚車出行。


    拉車的壯牛頸間掛了一串鈴鐺。裴英娘靠坐在車壁上,聽著清脆悠長的鈴聲和車輪子緩緩軋過長街的咕嚕聲,不知不覺睡著了。


    卷棚車上下顛簸,她睡得不沉。


    一隻骨節分明的手掀開簾子,光線湧入車廂。


    裴英娘睜開眼睛。


    李旦等她清醒,淡淡道:“不是想騎馬麽?”


    出城之後道路坑坑窪窪,乘坐牛車太顛簸了。裴英娘覺得自己就像一隻在鍋裏不停翻騰的麵餅,已經快顛熟了。聽到能騎馬,輕輕籲出一口氣。


    李旦退後一步,示意身後的婦人把裴英娘抱下卷棚車。


    馬奴牽馬上前,裴英娘發現他牽著的赫然是自己在宮中常騎的那匹三花馬。


    原來李旦早就準備好了呀!


    兩人並轡而行,奴仆護衛隨伺左右。


    剛剛抱裴英娘下車的婦人也騎馬綴在隊列之後,全神貫注地盯著裴英娘,以防她出什麽意外。


    裴英娘的騎術還有點生疏,李旦刻意放慢速度,時不時瞥她一眼,看她緊緊抓著韁繩,姿態放鬆,看樣子似乎並不害怕緊張,濃眉微微一挑。


    她向來是這樣的,連任性時也不願給別人添麻煩,如果沒有□□分的把握,不會貿然提出請求。


    他放下心來,但還是讓婦人不離裴英娘左右。


    往西走了二十多裏,在最前方領路的楊知恩勒緊韁繩,停在道旁的一座草棚前。


    李旦已經打點好了,裴英娘左右環顧一圈,沒有看到差役、武侯之類的人,唯有寥寥幾個頭紮紅巾的男子守在草棚周圍。


    半夏撩起蘆心布簾子,裴英娘走進草棚,隻聽“噗通”一聲,一個衣著簡素的婦人跪倒在她麵前,“蒙公主搭救,妾無以為報!”


    裴英娘示意半夏扶起馬氏。


    馬氏眼圈微紅,在獄中待了幾個月,她仍舊麵容整潔,舉止絲毫沒有畏縮怯弱之態,身上穿的粗布衣裙雖然已經漿洗得發白,但幹淨挺括,連一絲皺褶都沒有。


    裴英娘支走半夏,草棚裏隻剩下她和馬氏。


    馬氏笑了笑,“公主不必為我憂心,能夠僥幸撿迴一條命,已經是托公主的福了。”


    草棚裏設有坐榻幾案,李旦已經派人提前打掃過了,幾上還備了茶水茶食。


    裴英娘為馬氏斟了一杯茶,馬氏連忙道:“哪敢勞煩公主……”


    裴英娘打斷她的話,“阿嬸,如今判決已經定下來了,我想問阿嬸一句話。”


    馬氏似有所覺,臉上神情驟變。


    裴英娘已經猜到答案,猶豫了一下,還是問出一直盤旋在心底的疑問:“推倒蔡老大的人,到底是誰?”


    光是聽半夏轉述,裴英娘就覺得有些不對勁。蔡老大死後,馬氏的反應太鎮定了,她幾乎是迫不及待地去衙門認罪,而且似乎怕事情鬧大,既不去找張氏求助,也沒想過求自己幫忙,隻想悄無聲息地了結這樁錯手傷人的案子。


    如果不是蔡四郎把事情宣揚出來,馬氏早就定了死罪。


    “公主。”馬氏臉上的血色瞬間褪盡,手腳發顫,趴伏在地,“求公主看在以往的情麵上……”


    她主動投罪時,毫無畏懼,被判流刑時,平靜淡然,但此刻卻渾身發抖。


    裴英娘之前隻是懷疑,並沒有往深裏想,在看到馬氏的那一刻,才確認自己的猜測。


    馬氏是個老實本分的婦人,在灶房宰殺雞鴨時都會於心不忍,不停念誦往生咒,如果蔡老大真的是她失手殺死的,她不會表現得這麽慷慨從容。


    裴英娘長歎一聲,“阿嬸放心,我不會說出去的。”


    如果想說的話,她早就說了。


    推倒蔡老大的人,是蔡四郎。馬氏代替兒子認罪,寧死也要保住兒子,她把真相說出來,馬氏固然能逃過流刑的懲罰,然後呢?子弑父,可不僅僅隻會判一個流刑,蔡四郎必死無疑。


    如果她說出真相,馬氏永生永世不會原諒她。


    沒了獨子,馬氏痛不欲生,又能苟活幾年?


    為人父母,有像裴拾遺和褚氏那樣因為舊怨遷怒到女兒身上的爺娘,也有像馬氏這樣的母親,可以為兒女犧牲自己的性命。


    馬氏淚如雨下,“公主,四郎隻有五歲大的時候,我就入府當了奴婢,他那時候連路都走不穩,就流落街頭,到處討飯吃。他才十四歲,身上的疤一條摞一條,找不到一塊好的地方!別人家的小郎家中再窮,至少有父母疼寵,四郎除了一個天天打罵他的阿耶,什麽都沒有。都怪我當年太軟弱了,沒有盡到為人母的責任,如果我狠得下心,早點和蔡老大義絕,四郎不會吃那麽多苦……”


    她絮絮叨叨說了一通話,忽然頓住,苦笑一聲,“以前在裴府時,我也經常這樣拉著公主說話。”


    在裴府時,馬氏十分惦念下落不明的蔡四郎,但身為奴仆,無法自由外出,她隻能把一腔慈母之情投諸在年紀小的裴英娘身上,時不時省下一些點心果品,給她當零嘴。


    裴英娘不用上學,不用承歡父母膝下,不用和兄姐一塊嬉鬧,隻能和婢女們一塊兒玩。後來和馬氏混熟了,便常常去灶房找她討吃的。


    她坐在廊簷底下吃東西的時候,馬氏坐在一旁,笑眯眯盯著她看,絮絮叨叨說些家長裏短,瑣碎小事。其中說得最多的,就是蔡四郎小時候有多頑皮,多聰明。


    裴英娘知道馬氏有多麽想念蔡四郎。


    她把跪著不肯起身的馬氏扶起來,“阿嬸有沒有想過,蔡四郎是怎麽想的?”


    馬氏拂去眼角的淚珠,伸手輕撫著額角的一塊傷疤,傷口是最近留下的,“他自然是不肯的,我對他說,如果他敢去認罪,我馬上一頭碰死。他不信,後來有了這個傷口,他才肯聽話。”


    裴英娘有點明白蔡四郎為什麽會孤注一擲,到處拉人下水了,不是因為憤怒,而是因為愧疚。


    馬氏淡淡一笑,“公主不必為我傷心,四郎是為了救我才無意間推倒他父親的,如果不是他迴來得及時,我早被蔡大掐死了。”


    裴英娘微微一歎。


    馬氏抬起手,想和以前一樣捏捏裴英娘的臉頰,猶豫了一下,又收迴去,臉上露出謙卑的笑容,“公主才多大,應該笑口常開,無憂無慮,不必因為我這種人傷感。”


    啪嗒一聲,半夏掀開簾子,進房添茶水。


    臨別前,裴英娘告訴馬氏,“我已經讓人把蔡四郎送去益州了,阿嬸到益州的時候,正好母子團聚。”


    馬氏笑中帶淚,再一次拜謝裴英娘,“公主,我這一走,不知還有沒有相見之日。”她從袖中掏出一隻柳葉絡子,塞到裴英娘手心裏,“給公主當個念想。”


    送走馬氏,裴英娘攥著柳葉絡子,久久無言。


    裴府的灶房有四口大灶,夏天的時候裏頭熱得像蒸籠一樣,待不住人。到了冬天,從早到晚燒柴火,灶房比別的地方暖和。


    她冬天常常待在灶房裏,既可以烤火,還能吃到馬氏親手做的茶食點心,比一個人待在冷清的閨房好多了。


    馬氏總和她念叨,小娘子是貴人,哪能一天到晚待在奴仆們的地方呢?


    後來看到她被裴十郎欺負,而裴拾遺冷眼旁觀,一味偏袒侄子後,馬氏不再提起那些話。


    裴英娘還記得灶房汙濁但是暖烘烘的空氣,大鍋裏的沸水咕嘟咕嘟冒著雪白的水花,蒸籠裏是白胖香甜的乳酥、輕高麵,膀大腰圓的廚娘拎起一隻大水桶,在廊簷下洗刷廚具,汙水緩緩爬過水溝,從洞口流出去,匯入裏坊的排水溝中。


    那時候她覺得灶房是裴府最好玩的地方,馬氏是天底下最能幹的廚娘。


    半夏故意指著路邊的枯樹大驚小怪,想逗裴英娘說話。


    裴英娘眼簾微抬,趴在車窗上,沉默不語。


    迴去的路上經過東市,李旦打發人去李顯的王府傳話,領著裴英娘在東市閑逛,買了些亂七八糟的小玩意兒,然後去英王府蹭飯吃。


    東市店鋪林立,繁華熱鬧。


    市鼓響後,店肆陸續開張。綢緞衣帽鋪子,珠寶首飾鋪子,胭脂水粉鋪子,還有酒樓、邸店、客舍、蒸餅鋪,家家顧客盈門,生意興隆。


    賣胡餅的食店門前排起長隊,巷曲拐彎的地方水泄不通,摩肩擦踵。


    裴英娘拉著李旦的袖子,緊緊跟在他身邊。左看看,右看看,看到什麽都想買,可惜今天出來得匆忙,她沒帶金錠。


    李旦注意到她望著胡餅店時戀戀不舍的目光,嘴角微微揚起,果然是孩子,這麽好哄,剛才還沒精打采,一轉眼,又開朗起來了。


    他朝楊知恩點點頭。


    楊知恩會意,揣著銅錢前去排隊。不一會兒,帶著熱乎乎的胡餅迴來。


    “甜口的鹹口的都有,甜的是芝麻胡餅,鹹的是羊肉胡餅。”


    裴英娘眼睛一亮,接過胡餅,迫不及待咬一口,輕嘶一聲,直吸氣。


    剛出爐的胡餅,著實燙人。


    李旦皺眉,扭頭看著楊知恩,“茶。”


    楊知恩犯難了,外邊沒有賣茶的地方,去哪兒找茶?


    護衛上前道,“前頭有家賣熟水、濁酒的食店,他家朱大娘子和我相熟,郎君放心,他們家的湯水幹幹淨淨,仆常來她家吃酒的。坊間隻有朱大娘子會煮茶。”


    李旦點點頭,拉著燙得說不出話的裴英娘走到食店裏。


    裴英娘伸出小舌尖,兩隻小巴掌像扇子一樣,對著舌尖扇風,含糊不清吐出一個字:“春!”


    半夏疑惑不解,“公主要什麽?”


    李旦搖搖頭,吩咐護衛,“不必煮茶,來一碗燒春。”


    淡綠色的濁酒盛在陶碗裏盛上來,半夏看著陶碗,麵露嫌棄之色。


    裴英娘顧不上其他,端著陶碗小口啜飲,濁酒對她來說甜滋滋的,根本不算酒。


    喝完半碗燒春,她長長吐出一口氣,李旦真是太講究了,這時候還找什麽茶!直接來碗白水就好了!等那個什麽朱大娘子煮好茶,她早把剩下的胡餅吃完了。


    而且,朱大娘子煮的茶肯定是蔥薑桂皮茶。


    裴英娘還想吃胡餅,李旦隻許她吃一個,“外麵的東西不能多吃。”


    何況待會兒還要去英王府吃飯。


    裴英娘沒有堅持,反正她隻是想嚐個新鮮而已。


    李旦和裴英娘登門造訪,李顯熱情得不得了,連裴英娘都受到他近乎於討好的款待。


    不是李顯娶親後突然成熟,懂得善待別人了——趙觀音不許他出門,他在王府裏無所事事,連鬥雞都提不起興趣,這時候不管是誰上門來看他,哪怕是裴英娘,他也覺得她親切可愛!


    宴席上琳琅滿目,菜色豐盛至極。


    英王府豢養了舞姬、歌伎。吃飯的時候,頭戴彩冠,肩披縵衫,著七彩羅裙的舞姬們在庭前翩翩起舞。李顯嫌不夠熱鬧,讓人把最近從西域商人那兒買來的胡姬叫到宴席上,鋪上絨毯,命胡姬在毯上表演胡旋舞。


    正埋頭吃漢宮棋的裴英娘抬起頭,饒有興致地盯著雪膚碧眼的胡姬看了又看。


    胡姬遙遙下拜,瑤鼻櫻唇,雪膚花貌,頭發是淡淡的金黃色,襯著她一雙綠色的深邃眼瞳,有種近乎於攝人心魄的美。袒領上襦外麵罩了件半透明的羅衫,雪白的膚色從紗衫中透出來,腰肢不堪一握,彩裙下露出一雙雪白的赤足,腳腕上戴了彩寶珠串,更顯得玲瓏窈窕,柔媚可人。


    李旦麵色一沉,看一眼裴英娘,扭過臉,盯著李顯,壓低聲音說:“姑祖母眼裏揉不得沙子,你不要失了分寸。”


    李顯啊了一聲,左右看看,努力裝傻,“你說什麽?”


    李旦冷笑一聲,不說話了。


    李顯戰戰兢兢,等著李旦發落自己,沒想到他竟然一句話都不說,心裏有點忐忑不安。


    直到吃完飯,宮婢撤下食案,送上果品酪漿,李旦也沒說什麽。


    送走李旦和裴英娘,李顯悄悄抹汗,“果然什麽事都瞞不住阿弟。”


    正值下午,衙門放衙,坊市開張,是長安城白天中最熱鬧的時候。


    街市上人來人往,牛車緩緩走在長街上,裴英娘吃飽喝足,靠在卷棚車裏打盹。


    快到宮門前時,有人認出李旦的車駕,策馬迎上前,高聲催促:“八王,公主,快去含涼殿!”


    聲音聽起來很耳熟,似乎是李治身邊的近侍。


    裴英娘忽然一陣心悸,睜開眼睛。


    作者有話要說:  每天上午10點更新,如果大家看不見更新,肯定是係統抽了,可以換手機頁麵瀏覽,或者網頁瀏覽。


    如果哪天不更新的話,會在文案裏請假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第一公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羅青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羅青梅並收藏大唐第一公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