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2章 大漢太祖趙進研究(3)
這次真正的危機不管從任何意義來說,都不過是尋常的戰鬥,無論華夏世界還是其他地區的各位帝王,從起家時起,經曆過艱苦卓絕的死鬥, 經曆過九死一生的危險,比起趙進遭受的這次來,都要艱辛許多。
在這次伏擊戰中,趙進第一次顯露了超人的勇氣和武力,他們幾個人麵對百餘名亡命悍匪,以少勝多。
帝王少年時的神異表現,我們都已經看得太多,可這次徐州城外的戰鬥卻不是虛構, 無論官方或是民間, 都有足夠的記錄作為鐵證,要知道,那時候的地方政府和文人們還不需要討好趙進。
附近發生的穀地現在已經有了很風光的名字“升龍穀”,也是富貴閑人們初到徐州必去的所在。
升龍穀伏擊戰在研究者看來,除了證明趙進的確有帝王潛質之外,另外就是對趙進心理有了一個影響,這個影響對大漢帝國建立和鞏固微乎其微,但對於大漢帝國的所有功臣來說卻是福音。
帝王登基後清洗功臣,已經成了權力遊戲的常見玩法,在明太祖朱元璋這裏更是到達了極致,對這種做法,盡管明裏暗裏都有各種詬病譏刺, 但了解政治的人們也認為這種做法是必須的。
在大漢開過的功勳之臣中, 無論是武將首席陳昇,還是文官首席王兆靖,以及下麵負責方方麵麵的元老重臣們,也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而且在大漢帝國穩固下來之後,都通過各種場合表達了自己離開權力中心,退隱安享富貴的心願。
無論古今,無論東方或是西方,這種主動求退也是權力遊戲的常見玩法,身為上位者的趙進理應順水推舟,對內對外都營造出一種和和氣氣,皆大歡喜的局麵,但凡是提出這種心願的重臣們都遭到了嚴厲的申斥。
當趙進做出這個表態的時候,所有人都以為是華夏官麵上常見的禮節,當申斥一次比一次嚴厲,並且有具體措施實行的情況下,大家才意識到趙進這麽做是真心的。
這樣的做法又引起了另一種擔心,縱觀世界,不僅華夏本身,過份寵信功臣近臣會導致權力失衡,會導致被信任的人和家族無節製的濫用權力,會動搖國家的根基,甚至會讓國家滅亡,這並不是危言聳聽,而有種種先例可循。
不過現實讓每個人都鬆了一口氣,趙進依舊保持著對夥伴和親信們的信任,但並不是毫無節製的寵溺和放縱,當任何人犯了錯誤,都會按照規則給予懲罰,這個懲罰既不會他們和太祖皇帝的關係而過重株連,也不會因為和太祖皇帝的關係而高舉輕放。
按照規則辦事,嚴格按照規則辦事,是大漢帝國和從前任何一個華夏王朝的不同,但即便如此,從這種按照“規則”本身,依舊能看出趙進對他夥伴們的情誼和關心,即便這種兄弟情義僅僅保持在這一代,越是下一代就越趨向於傳統的君臣關係。
“情義”“關心”這種充滿溫情的詞匯本不該出現在一位帝王身上,尤其是趙進這種白手起家的初代帝王,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狀況,我們隻能把原因歸結為“升龍穀伏擊戰”其心理的影響。
迴到趙進做事的方法和節奏上,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趙進走出的前幾步並不是太過稀奇,在明帝國的廣大國土上,不止一個人做到了這一點,但這些人或者成為盤剝地方的惡霸,或者成為具有半官方身份的士紳,為自己和家族賺取錢財和土地,追求權勢和享樂或者聲名,他們的目標大都集中在家鄉,一府已經是最大的極限。
趙進完全不同,他從始至終都在謀求實力的增長,謀求讓他那個團體從各方麵變得更強,無論是軍事上,組織上或是經濟上,從某種意義上說,他甚至在思想和文明上也作出了同樣的要求。
在這種謀求增長不斷變強的過程中,趙進擊敗殲滅了一個個被認為和他類似的敵人。
這些敵人來源組成各不相同,有徐州地下社會的暴徒,有形同政權的宗教組織,有合法的,也有非法的,還有把持經濟利益的商會以及行會,在這樣那樣的民間武裝中,明帝國政府和軍方的影子在其中若隱若現。
隨著一次次勝利,趙進的實力越來越強大,從古至今,無數人在一次次勝利中,在不斷增加的財富和聲望中迷失,或者沉迷享受,或者驕狂自大,或者失去目標,趙進消滅的一個個對手正是這樣。
一個少年,一個出身並不那麽富貴的少年,取得了不管怎麽評價都可以說是輝煌的勝利,取得了在任何時空都值得豔羨的巨額財富,但他卻沒有迷失,克製了年輕人最蓬勃的欲望,去不斷的積累,去不斷的發展,讓自己更加的強大,這就是趙進的冷靜,不,這不能用冷靜來解釋,這是他的計劃。
在趙進的成長過程中,還有一件事令人驚訝,那就是他的前瞻性,無論現在大漢帝國及其附庸的民眾們如何自豪,華夏世界如何的興盛,都沒辦法否認,在趙進成長的那個時代,明帝國作為一個帝國千瘡百孔,可從一個帝國的標準來說還過得去,他依舊是世界上最大的帝國,穩定統治了近二百年,而且還在幾次對內對外的戰爭中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用當時的標準可以說是“中興”,但這個帝國在方方麵麵都已經衰頹了,已經全麵落後於當時的西方世界,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西方文明全麵壓倒東方文明就是個必然的結果。
作為後世的研究者,我們有詳盡的資料,以近乎全知全能者的角度俯瞰曆史長河,我們能得出明帝國那時候已經千瘡百孔,我們能夠得出歐洲實力在迅速的增長,但當時的人並不知道,趙進則敏銳的意識到了這一點。
怎麽會有這樣的膽量去挑戰看起來不可戰勝的龐然巨物,怎麽會有決斷去借鑒當時大部分人認為的歪理邪說,這是很難想象的,關於借鑒歐洲技術和某些理念細節上,某些史學研究者倒是提出了猜想,如今的教會係統尤其堅持認為這個猜測是真相,那就是趙進曾經秘密扣留過傳教士或者來自歐洲的商船,從這些來自西方的人士上得到了很多知識,某些膽大妄為的教會一直在暗地宣傳趙進和身邊的人曾在少年時候因為某位聖徒受洗成了教徒,這種說辭一直被官方嚴厲禁止,而且從官方對教會的全麵打壓來看,這不可能是真的。
他一方麵吸收西方文明中優秀的部分,一方麵將東方的優秀文化發揚光大,對東西方的優秀之處取長補短,加以改進和創新,在這裏,就隻能說是能者無所不能,趙進的前瞻性不光體現在對具體技術的采用上,還體現在具體細節的革新上,甚至可以直接說是發明,在他的整合下,大漢帝國的技術領先於世界,隨著大漢帝國文化、經濟和軍事的全麵爆發,科技也開始淩駕於整個世界,從原來的細節處改善,變成了領先時代。
和趙進同時代的人,或許也有人看出了亂世將至,或許也有人看出了明帝國的外強中幹,或許有人也在加強武備,或許有人在加強武備的同時也在賺錢,但在這裏麵,隻有趙進用方方麵麵的法子讓自己的實力更強大,遠遠領先於其他人的強大。
在沒有獲得官方身份前,在沒有立起得到法理承認的旗號前,趙進的組織和武裝充其量是幕僚和民團以及佃戶,但考察其組織其動員力,卻遠比其他地下勢力正規,甚至遠比明帝國各級政府要正規和有效率,先進的擊敗落後的,又是這樣的理所當然。
很多研究者把注意力放在一場場輝煌的勝利上,或者一個個商業奇跡,比如說,趙進親自創造了幾個巨大的商業都市,將禍亂明帝國的海盜變為合法的海運,建立了規模巨大的官辦工場和農莊,這些勝利和奇跡固然值得讚歎,也是趙進走向頂點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其實很多勝利和奇跡並沒有那麽重要的意義,當趙進完全控製徐州之後,取得天下就已經成了必然。
明帝國的領土千倍於徐州,人口也近乎千倍,更不要說徐州沒有肥沃的田地,沒有珍貴的礦產,作為明帝國交通主幹的大運河又已經改道別處,容易泛濫的黃河是巨大的危險,沒有可憑依的地利,因為幾次黃河決口,運河改道,當地的人口也比同等規模的州要稀少,這些都稱不上是什麽基業。
徐州這邊也不是一無基礎,他有著當時明帝國規模最大的鐵礦之一,眾所周知的是,那個鐵礦的女主人就是大漢帝國太祖皇帝趙進的第一皇後,她當時因為家業被人威脅主動和趙進建立了聯係,在當時堪稱巨大的鐵礦和礦業為趙進軍團提供了裝備,而大量的礦工則比農民更適合成為職業士兵。
(本章完)
這次真正的危機不管從任何意義來說,都不過是尋常的戰鬥,無論華夏世界還是其他地區的各位帝王,從起家時起,經曆過艱苦卓絕的死鬥, 經曆過九死一生的危險,比起趙進遭受的這次來,都要艱辛許多。
在這次伏擊戰中,趙進第一次顯露了超人的勇氣和武力,他們幾個人麵對百餘名亡命悍匪,以少勝多。
帝王少年時的神異表現,我們都已經看得太多,可這次徐州城外的戰鬥卻不是虛構, 無論官方或是民間, 都有足夠的記錄作為鐵證,要知道,那時候的地方政府和文人們還不需要討好趙進。
附近發生的穀地現在已經有了很風光的名字“升龍穀”,也是富貴閑人們初到徐州必去的所在。
升龍穀伏擊戰在研究者看來,除了證明趙進的確有帝王潛質之外,另外就是對趙進心理有了一個影響,這個影響對大漢帝國建立和鞏固微乎其微,但對於大漢帝國的所有功臣來說卻是福音。
帝王登基後清洗功臣,已經成了權力遊戲的常見玩法,在明太祖朱元璋這裏更是到達了極致,對這種做法,盡管明裏暗裏都有各種詬病譏刺, 但了解政治的人們也認為這種做法是必須的。
在大漢開過的功勳之臣中, 無論是武將首席陳昇,還是文官首席王兆靖,以及下麵負責方方麵麵的元老重臣們,也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而且在大漢帝國穩固下來之後,都通過各種場合表達了自己離開權力中心,退隱安享富貴的心願。
無論古今,無論東方或是西方,這種主動求退也是權力遊戲的常見玩法,身為上位者的趙進理應順水推舟,對內對外都營造出一種和和氣氣,皆大歡喜的局麵,但凡是提出這種心願的重臣們都遭到了嚴厲的申斥。
當趙進做出這個表態的時候,所有人都以為是華夏官麵上常見的禮節,當申斥一次比一次嚴厲,並且有具體措施實行的情況下,大家才意識到趙進這麽做是真心的。
這樣的做法又引起了另一種擔心,縱觀世界,不僅華夏本身,過份寵信功臣近臣會導致權力失衡,會導致被信任的人和家族無節製的濫用權力,會動搖國家的根基,甚至會讓國家滅亡,這並不是危言聳聽,而有種種先例可循。
不過現實讓每個人都鬆了一口氣,趙進依舊保持著對夥伴和親信們的信任,但並不是毫無節製的寵溺和放縱,當任何人犯了錯誤,都會按照規則給予懲罰,這個懲罰既不會他們和太祖皇帝的關係而過重株連,也不會因為和太祖皇帝的關係而高舉輕放。
按照規則辦事,嚴格按照規則辦事,是大漢帝國和從前任何一個華夏王朝的不同,但即便如此,從這種按照“規則”本身,依舊能看出趙進對他夥伴們的情誼和關心,即便這種兄弟情義僅僅保持在這一代,越是下一代就越趨向於傳統的君臣關係。
“情義”“關心”這種充滿溫情的詞匯本不該出現在一位帝王身上,尤其是趙進這種白手起家的初代帝王,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狀況,我們隻能把原因歸結為“升龍穀伏擊戰”其心理的影響。
迴到趙進做事的方法和節奏上,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趙進走出的前幾步並不是太過稀奇,在明帝國的廣大國土上,不止一個人做到了這一點,但這些人或者成為盤剝地方的惡霸,或者成為具有半官方身份的士紳,為自己和家族賺取錢財和土地,追求權勢和享樂或者聲名,他們的目標大都集中在家鄉,一府已經是最大的極限。
趙進完全不同,他從始至終都在謀求實力的增長,謀求讓他那個團體從各方麵變得更強,無論是軍事上,組織上或是經濟上,從某種意義上說,他甚至在思想和文明上也作出了同樣的要求。
在這種謀求增長不斷變強的過程中,趙進擊敗殲滅了一個個被認為和他類似的敵人。
這些敵人來源組成各不相同,有徐州地下社會的暴徒,有形同政權的宗教組織,有合法的,也有非法的,還有把持經濟利益的商會以及行會,在這樣那樣的民間武裝中,明帝國政府和軍方的影子在其中若隱若現。
隨著一次次勝利,趙進的實力越來越強大,從古至今,無數人在一次次勝利中,在不斷增加的財富和聲望中迷失,或者沉迷享受,或者驕狂自大,或者失去目標,趙進消滅的一個個對手正是這樣。
一個少年,一個出身並不那麽富貴的少年,取得了不管怎麽評價都可以說是輝煌的勝利,取得了在任何時空都值得豔羨的巨額財富,但他卻沒有迷失,克製了年輕人最蓬勃的欲望,去不斷的積累,去不斷的發展,讓自己更加的強大,這就是趙進的冷靜,不,這不能用冷靜來解釋,這是他的計劃。
在趙進的成長過程中,還有一件事令人驚訝,那就是他的前瞻性,無論現在大漢帝國及其附庸的民眾們如何自豪,華夏世界如何的興盛,都沒辦法否認,在趙進成長的那個時代,明帝國作為一個帝國千瘡百孔,可從一個帝國的標準來說還過得去,他依舊是世界上最大的帝國,穩定統治了近二百年,而且還在幾次對內對外的戰爭中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用當時的標準可以說是“中興”,但這個帝國在方方麵麵都已經衰頹了,已經全麵落後於當時的西方世界,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西方文明全麵壓倒東方文明就是個必然的結果。
作為後世的研究者,我們有詳盡的資料,以近乎全知全能者的角度俯瞰曆史長河,我們能得出明帝國那時候已經千瘡百孔,我們能夠得出歐洲實力在迅速的增長,但當時的人並不知道,趙進則敏銳的意識到了這一點。
怎麽會有這樣的膽量去挑戰看起來不可戰勝的龐然巨物,怎麽會有決斷去借鑒當時大部分人認為的歪理邪說,這是很難想象的,關於借鑒歐洲技術和某些理念細節上,某些史學研究者倒是提出了猜想,如今的教會係統尤其堅持認為這個猜測是真相,那就是趙進曾經秘密扣留過傳教士或者來自歐洲的商船,從這些來自西方的人士上得到了很多知識,某些膽大妄為的教會一直在暗地宣傳趙進和身邊的人曾在少年時候因為某位聖徒受洗成了教徒,這種說辭一直被官方嚴厲禁止,而且從官方對教會的全麵打壓來看,這不可能是真的。
他一方麵吸收西方文明中優秀的部分,一方麵將東方的優秀文化發揚光大,對東西方的優秀之處取長補短,加以改進和創新,在這裏,就隻能說是能者無所不能,趙進的前瞻性不光體現在對具體技術的采用上,還體現在具體細節的革新上,甚至可以直接說是發明,在他的整合下,大漢帝國的技術領先於世界,隨著大漢帝國文化、經濟和軍事的全麵爆發,科技也開始淩駕於整個世界,從原來的細節處改善,變成了領先時代。
和趙進同時代的人,或許也有人看出了亂世將至,或許也有人看出了明帝國的外強中幹,或許有人也在加強武備,或許有人在加強武備的同時也在賺錢,但在這裏麵,隻有趙進用方方麵麵的法子讓自己的實力更強大,遠遠領先於其他人的強大。
在沒有獲得官方身份前,在沒有立起得到法理承認的旗號前,趙進的組織和武裝充其量是幕僚和民團以及佃戶,但考察其組織其動員力,卻遠比其他地下勢力正規,甚至遠比明帝國各級政府要正規和有效率,先進的擊敗落後的,又是這樣的理所當然。
很多研究者把注意力放在一場場輝煌的勝利上,或者一個個商業奇跡,比如說,趙進親自創造了幾個巨大的商業都市,將禍亂明帝國的海盜變為合法的海運,建立了規模巨大的官辦工場和農莊,這些勝利和奇跡固然值得讚歎,也是趙進走向頂點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其實很多勝利和奇跡並沒有那麽重要的意義,當趙進完全控製徐州之後,取得天下就已經成了必然。
明帝國的領土千倍於徐州,人口也近乎千倍,更不要說徐州沒有肥沃的田地,沒有珍貴的礦產,作為明帝國交通主幹的大運河又已經改道別處,容易泛濫的黃河是巨大的危險,沒有可憑依的地利,因為幾次黃河決口,運河改道,當地的人口也比同等規模的州要稀少,這些都稱不上是什麽基業。
徐州這邊也不是一無基礎,他有著當時明帝國規模最大的鐵礦之一,眾所周知的是,那個鐵礦的女主人就是大漢帝國太祖皇帝趙進的第一皇後,她當時因為家業被人威脅主動和趙進建立了聯係,在當時堪稱巨大的鐵礦和礦業為趙進軍團提供了裝備,而大量的礦工則比農民更適合成為職業士兵。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