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娘子得意洋洋,眉梢高高挑起,很以刁難住方應物為樂。其實在她心中,方家無論欠三十兩也好五十兩也好,區別不大,隻是圖個口舌痛快。反正他都是還不起的,最後隻能以身還債。
方應物稍稍遠離她幾步,這小妞美則美矣,絕對招惹不得,一不當心就要永墜沉淪了。
隨即他“義正詞嚴”的駁斥道:“人無信則不立,所以規矩大不過約定!當初家父如何寫的欠條,就如何還債,沒有你這樣中途自行加利的道理!”
這很不解風情的頂撞,讓王小娘子感到大失顏麵。隻是開個玩笑而已,又不是真要加利息,她心裏委屈極了,怒氣衝衝道:“反正一個月後就是欠債到期的時候!你好自為之!”
說罷,王小娘子招唿了老家奴,這便走人了。
秀色不可餐。留下了食物就好......方應物目光重新迴到桌上的碗碟,如今他可沒有“不是嗟來之食”的勇氣,關注食物更重於女人。
但此時桌子邊上還站著別人,正是隨同王家小娘子前來的中年人,不過神色尷尬的很。
方應物猜出幾分,此人與自己並不相識,這次估計是想來拜訪自己,所以要讓王家小娘子在中間引見。但中間人還沒完成任務就跑路了,他留在這裏能不尷尬麽。
方應物勉強打起精神,拱拱手見禮道:“閣下怎麽稱唿?”
“敝姓王,乃鄰村中花溪村的人。”那中年人還禮道。
方應物疑惑的問:“閣下與王大戶王員外怎麽稱唿?”
“乃族中堂兄弟也”
“原來是王叔,請入席。”方應物延請道。花溪上中下三村各有不同姓氏,多有姻親往來,叫一聲王叔也算合適。
沒有凳子,桌子被抬到了床邊,兩人坐在床沿上邊吃邊談。
原來這中年人名喚王魁,平常並不在家務農,而是在縣城中與人合夥,經營一家小小的雜貨鋪,算是比小商販稍強一些的小坐商。
今日早晨他到上花溪村走親戚。恰好聽到方秀才家兒子與叔父鬧分家,因為他知道堂侄女與方應物之間糾葛,當即對此事起了興趣,便去祠堂裏圍觀了過程。
方應物不清楚王魁前來拜訪為的是什麽,不過他知道這些食物必然是王魁送來的,王家小娘子並不像是這般細心的人。
王魁的見識,比周圍普通山鄉村民還是多了一些,說起縣內事情頭頭是道,甚至對鄰境的掌故也有所耳聞。“淳安縣地處浙西偏遠之處,再向西邊就是南直隸的徽州府了,想必賢侄也是聽說過的。近些年來,那邊風氣與從前可是有所不相同了。”
原來淳安縣西邊就出了省界啊,方應物聞言問道:“什麽不同?”
王魁感慨道:“徽州府裏有不少百姓出外行商,而且近些年人數越發的多了,風氣愈演愈烈,聽說一連幾年不迴鄉的都有。”
方應物登時反應過來了,王魁說的這些人,敢情就是史上大名鼎鼎的徽商。但他也知道,在當今這成化年間,還沒有到徽商的全盛時候,最多算是萌芽期。
要知道,大明立國才剛一百來年,重農抑商的風氣也才剛剛有所鬆動,但以後商業會興旺起來的。方應物隨口斷言道:“彼輩大有前途,一百年後當獨占江南商幫鼇頭。”
王魁聽到這句話,覺得有點誇大其詞,太言過其實了。但也能聽出方應物的看好意思,於是試探道:“方家賢侄以為商賈之業如何?”
方應物想了想,答道:“無農不穩,無商不富。”
“無商不富說得好!賢侄有沒有興趣與我合夥?”王魁接過話頭道。
從商?那可不是他想要的未來。方應物想也不想的推脫道:“我家徒四壁,身無餘財,無法與王叔合夥。”
王魁熱切的邀請道:“合夥不是隻有出本錢的方式,出人也可以,隻要你肯出力,自然可以得到部分身股。以你的人才,困居村中是委屈了,何不外出闖蕩一番?
更何況賢侄確實有這方麵的才華,不然我也不會上門相邀。今日在祠堂中,賢侄談利算數信口拈來,口才便利心思靈敏,歎為觀止。
而且應付你叔父時,先誘使他現醜,然後氣定神閑的反擊,也頗顯手段,連當鋪取利行情都曉得,真是絕好的幫夥人選。本鄉出了賢侄這等人物,我怎能錯過?”
對王魁的誠意,方應物是相信的,這年頭出門經商需要用到人手時,誰不拉幾個同鄉同族的人幹?隻有這樣才可靠放心,這也是一個個地域性商幫興起的原因。
如果身處嘉靖萬曆朝,方應物說不定就答應了,但現在不行。他熟讀明史材料,自然知道一些社會發展進程。
幾十年後商業風氣興起時,半儒半商算是個時尚的事兒,但是成化朝社會風氣雖然已經開始鬆動,不過仍在嬗變過程中,遠沒有一百多年後那麽開放。當下士子經商還是很非主流的事情,想做讀書人就不要經商,會被鄙視和排斥的。
王魁以為方應物有賺不了錢的顧慮,解釋商機道:“賢侄莫不是擔心賺不了錢?且聽我一言,我們淳安縣雖然地處偏僻,縣境內山陵密布,道路不通,但是水流也很多。這裏地處新安江上遊,下遊直通錢塘江到杭州府,距離不過三百裏而已,行船極其便利,運貨往來其實不難。
鄰境徽州府那邊都是販運茶葉木材出境,獲利甚豐,我們這裏一樣有茶葉和木材,難道不能效仿麽?起碼運到杭州府不成問題。”
對王魁的分析,方應物也是讚同的。雖然他對本縣情況不是很明白,畢竟上輩子研究明史更多的是宏觀方麵,不可能把所有地方誌都看過,特別是淳安縣這種不出名的小縣。
但方應物聽得出,王魁所言很有道理。山中有特產,同時與杭州府這種大都會之間水路便利,這就是最大的商機所在了。
這王魁擺出了如此大的誠意,方應物眼見虛晃不開,隻得如實答道:“實不相瞞,我欲效仿家父,走那功名之路,所以王叔的好意隻能心領了!如若將來功不成名不就,說不得還要指望王叔給幾碗飯吃。”
王魁猜來猜去,就沒猜到方應物打算去考功名,吃驚道:“賢侄意欲投身舉業?”
見那王魁一副不能置信的表情,方應物很是不爽,心中的傲氣又被觸動了。這明擺著就是認為他不可能在這條道路上出頭,也太小瞧人了。便反問道:“怎麽?王叔以為不可?”
王魁皺眉撓撓頭,這個問題不好正麵迴答,所以旁敲側擊道:“賢侄不是不可以,但不知賢侄可否考慮過,這功名之路充滿艱難險阻。其實等於一種豪賭,有錢人家不惜本錢固然無所謂。但不富裕的人家如果過於執著於此,很容易就血本無歸,窮困潦倒。”
王魁所言,方應物豈能不知?不過他還沒想得太長遠,他的短期目標隻是混個秀才身份而已,然後再觀望下一步如何。
方應物不是憑空幻想,他也有他的把握。首先這輩子上了七年社學,接受了比較完整的古典教育,在社學裏算是相對出色的一個;其次前生的記憶和見識還在。兩者結合,起碼具備了衝擊秀才的可能性。
當然他最大的把握還在於周圍這個“得天獨厚”的環境。他在前世乃是飽讀各種史料的人,他知道在明代有很多交通閉塞的窮困山區縣,不但人煙稀少,而且文化教育極其落後,而他的機會就在這裏麵。
在這種地方,讀書能讀出頭的人才真心稀少,甚至隻要能寫能寫幾句通順文章,往往就會被地方官拉進縣學成為生員秀才。雖然嚴格來說,程序往往很不規範,但教化一項關係到地方官的政績,也就顧不得那麽多了。
據方應物觀察,他身處的這個地方也是在崇山峻嶺裏的,大概就是上述這種生員錄取率很高的情況。可以說,這就是方應物目前最大的底氣或者說信念了!
如果他身處蘇州、吉安這種最著名的科舉強府,初級縣試都有數千人報考的地方,他早就沒信心了。那些地方真是千軍萬馬獨木橋,縣學最終錄取率常年低於百分之一,他憑什麽和別人拚關係和文才?趁早另謀他路去罷。
但淳安縣隻是個山區小縣,教育水平隻怕連正常的縣州都比不上。所以對於考秀才,方應物已經下了決心,無論如何必須去試試看,闖一闖那縣試、府試、院試三關,不然這輩子都不會甘心的。
若真能考中秀才,這輩子的路就非常好走了。就算不能中舉人,也可以做很多事,比如抄襲詩詞士林揚名;比如熬資曆成為老貢生,去國子監讀書選官;比如依仗士子身份包攬詞訟收取好處......
王魁搖搖頭,仿佛看到了誤入迷途的人,對方應物誠懇說:“賢侄聽我一句勸,雖然隻是秀才,但也是千難萬險,你父親當年廢寢忘食的用功,然後再加上繳天之幸才得以進學,就這還折損了部分家業。你萬萬不可過於執迷不悟,在這上頭孤注一擲荒廢了自家生計。”
方應物覺得王魁的話不對頭,簡直是門縫裏看人,把人看扁了。別人是別人,但他可不是一般人!
他兩世為人接受過七年古典教育、九年義務教育、三年高中教育、六年大學教育,具有明代政治史、社會史專精的明史專家!
雖然術業有專攻,他不是最擅長寫八股、考科舉的,肯定無法與全國頂尖的科舉精英去競爭席位,但在這種山區小縣考個秀才總該不難罷。
方應物遂傲然道:“不瞞王叔,放到文風鼎盛的大地方不敢說,在本縣我對進學還是有六七成把握的,值得去試試看。”
他竟然敢說有六七成的把握?王魁聽到後瞠目結舌,極度震驚道:“賢侄豪氣幹雲,絕非池中之物也!壯哉,壯哉!”
方應物有些不可思議,這王魁的反應似乎有些過度了。
又見王魁撫須感歎道:“想我淳安縣自李唐以來,科舉鼎盛,人才輩出。我看過縣誌記載,曆代至今出過二百名進士。
僅國朝定鼎以來,我淳安縣就出過三十名進士,特別是自永樂朝起,幾乎每榜都有兩三名我淳安籍的進士。
而且現今當朝首輔商輅也是我們淳安縣仁壽鄉芝山人,在正統年間連中三元,更為吾縣榮耀!
可那都是別的幾個鄉的,我們花溪兩岸從未出過文魁。賢侄的勇氣和膽量實在讓我欽佩!可惜此處無有好酒,否則當浮一大白為賢侄功名之路壯行!”
二百?三十?每榜兩三個?幾滴汗水悄然的從方應物的額頭滲了出來,他的心在流淚......
他居然不知道,淳安這樣的山區小縣,應該是教育文化很落後的,怎麽會這樣恐怖加變態?這不科學啊,讓不掌握情況的他徹底判斷失誤了。
連中三元的商輅大神他是知道的,可忽略了商輅也是淳安人哪。
可歎方應物雖然精通明史,但也不可能窮盡浩如煙海的所有地方史誌。過於自信的他,卻沒料到事物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而他所在的淳安縣就是比較特殊的一個......
同時今生記憶支離破碎,住在深山村中見識也很狹窄,實在缺乏有關信息。
此時方應物已經木然的沒有思維能力了,隻想不顧體麵的罵大街。
他以為開啟的是容易模式,誰知是最困難模式;他以為用投胎到了鶴立雞群的地方,誰知這默默無聞的不起眼小縣居然是超級死亡之組。
開什麽玩笑,全國每榜進士不過兩三百人,每次都能有兩三個淳安縣的,這是什麽比例?這是什麽教育水準?
難怪王魁十分不看好自己去走功名之路,並非求瞧不起自己,而是縣內的科舉競爭已經是激烈到了慘無人道的地步,出頭成神的概率確實太低了,偏偏自己一時氣盛放出了六七成把握的大話。
縣裏若都是隨便就能考中進士的讀書人,那自己號稱六七成考中秀才的把握,簡直就是坐井之蛙、狂妄自大。
前途暗淡呐......方應物呆呆的坐在床沿,半晌無語。手中筷子不知不覺從手裏掉了出來,恰好此時天上響起了一聲春雷。
“正好好說話,怎麽掉了筷子?”王魁奇怪的問道。
方應物擦了擦汗,“迅雷不及掩耳,受了驚動。”
王魁更驚訝了,“你這樣無畏的壯士,也害怕打雷?”
方應物沒繼續談論打雷話題,強撐住場麵道:“低調,低調,關於我的事情不要傳出去。先請借縣誌一閱。”
“哦,賢侄是想低調扮豬吃虎,以收一鳴驚人之效麽,我很期待賢侄震驚全縣的那一天啊。”王魁若有所悟道。
——————————————————
一個大章節,求幾張推薦票!
方應物稍稍遠離她幾步,這小妞美則美矣,絕對招惹不得,一不當心就要永墜沉淪了。
隨即他“義正詞嚴”的駁斥道:“人無信則不立,所以規矩大不過約定!當初家父如何寫的欠條,就如何還債,沒有你這樣中途自行加利的道理!”
這很不解風情的頂撞,讓王小娘子感到大失顏麵。隻是開個玩笑而已,又不是真要加利息,她心裏委屈極了,怒氣衝衝道:“反正一個月後就是欠債到期的時候!你好自為之!”
說罷,王小娘子招唿了老家奴,這便走人了。
秀色不可餐。留下了食物就好......方應物目光重新迴到桌上的碗碟,如今他可沒有“不是嗟來之食”的勇氣,關注食物更重於女人。
但此時桌子邊上還站著別人,正是隨同王家小娘子前來的中年人,不過神色尷尬的很。
方應物猜出幾分,此人與自己並不相識,這次估計是想來拜訪自己,所以要讓王家小娘子在中間引見。但中間人還沒完成任務就跑路了,他留在這裏能不尷尬麽。
方應物勉強打起精神,拱拱手見禮道:“閣下怎麽稱唿?”
“敝姓王,乃鄰村中花溪村的人。”那中年人還禮道。
方應物疑惑的問:“閣下與王大戶王員外怎麽稱唿?”
“乃族中堂兄弟也”
“原來是王叔,請入席。”方應物延請道。花溪上中下三村各有不同姓氏,多有姻親往來,叫一聲王叔也算合適。
沒有凳子,桌子被抬到了床邊,兩人坐在床沿上邊吃邊談。
原來這中年人名喚王魁,平常並不在家務農,而是在縣城中與人合夥,經營一家小小的雜貨鋪,算是比小商販稍強一些的小坐商。
今日早晨他到上花溪村走親戚。恰好聽到方秀才家兒子與叔父鬧分家,因為他知道堂侄女與方應物之間糾葛,當即對此事起了興趣,便去祠堂裏圍觀了過程。
方應物不清楚王魁前來拜訪為的是什麽,不過他知道這些食物必然是王魁送來的,王家小娘子並不像是這般細心的人。
王魁的見識,比周圍普通山鄉村民還是多了一些,說起縣內事情頭頭是道,甚至對鄰境的掌故也有所耳聞。“淳安縣地處浙西偏遠之處,再向西邊就是南直隸的徽州府了,想必賢侄也是聽說過的。近些年來,那邊風氣與從前可是有所不相同了。”
原來淳安縣西邊就出了省界啊,方應物聞言問道:“什麽不同?”
王魁感慨道:“徽州府裏有不少百姓出外行商,而且近些年人數越發的多了,風氣愈演愈烈,聽說一連幾年不迴鄉的都有。”
方應物登時反應過來了,王魁說的這些人,敢情就是史上大名鼎鼎的徽商。但他也知道,在當今這成化年間,還沒有到徽商的全盛時候,最多算是萌芽期。
要知道,大明立國才剛一百來年,重農抑商的風氣也才剛剛有所鬆動,但以後商業會興旺起來的。方應物隨口斷言道:“彼輩大有前途,一百年後當獨占江南商幫鼇頭。”
王魁聽到這句話,覺得有點誇大其詞,太言過其實了。但也能聽出方應物的看好意思,於是試探道:“方家賢侄以為商賈之業如何?”
方應物想了想,答道:“無農不穩,無商不富。”
“無商不富說得好!賢侄有沒有興趣與我合夥?”王魁接過話頭道。
從商?那可不是他想要的未來。方應物想也不想的推脫道:“我家徒四壁,身無餘財,無法與王叔合夥。”
王魁熱切的邀請道:“合夥不是隻有出本錢的方式,出人也可以,隻要你肯出力,自然可以得到部分身股。以你的人才,困居村中是委屈了,何不外出闖蕩一番?
更何況賢侄確實有這方麵的才華,不然我也不會上門相邀。今日在祠堂中,賢侄談利算數信口拈來,口才便利心思靈敏,歎為觀止。
而且應付你叔父時,先誘使他現醜,然後氣定神閑的反擊,也頗顯手段,連當鋪取利行情都曉得,真是絕好的幫夥人選。本鄉出了賢侄這等人物,我怎能錯過?”
對王魁的誠意,方應物是相信的,這年頭出門經商需要用到人手時,誰不拉幾個同鄉同族的人幹?隻有這樣才可靠放心,這也是一個個地域性商幫興起的原因。
如果身處嘉靖萬曆朝,方應物說不定就答應了,但現在不行。他熟讀明史材料,自然知道一些社會發展進程。
幾十年後商業風氣興起時,半儒半商算是個時尚的事兒,但是成化朝社會風氣雖然已經開始鬆動,不過仍在嬗變過程中,遠沒有一百多年後那麽開放。當下士子經商還是很非主流的事情,想做讀書人就不要經商,會被鄙視和排斥的。
王魁以為方應物有賺不了錢的顧慮,解釋商機道:“賢侄莫不是擔心賺不了錢?且聽我一言,我們淳安縣雖然地處偏僻,縣境內山陵密布,道路不通,但是水流也很多。這裏地處新安江上遊,下遊直通錢塘江到杭州府,距離不過三百裏而已,行船極其便利,運貨往來其實不難。
鄰境徽州府那邊都是販運茶葉木材出境,獲利甚豐,我們這裏一樣有茶葉和木材,難道不能效仿麽?起碼運到杭州府不成問題。”
對王魁的分析,方應物也是讚同的。雖然他對本縣情況不是很明白,畢竟上輩子研究明史更多的是宏觀方麵,不可能把所有地方誌都看過,特別是淳安縣這種不出名的小縣。
但方應物聽得出,王魁所言很有道理。山中有特產,同時與杭州府這種大都會之間水路便利,這就是最大的商機所在了。
這王魁擺出了如此大的誠意,方應物眼見虛晃不開,隻得如實答道:“實不相瞞,我欲效仿家父,走那功名之路,所以王叔的好意隻能心領了!如若將來功不成名不就,說不得還要指望王叔給幾碗飯吃。”
王魁猜來猜去,就沒猜到方應物打算去考功名,吃驚道:“賢侄意欲投身舉業?”
見那王魁一副不能置信的表情,方應物很是不爽,心中的傲氣又被觸動了。這明擺著就是認為他不可能在這條道路上出頭,也太小瞧人了。便反問道:“怎麽?王叔以為不可?”
王魁皺眉撓撓頭,這個問題不好正麵迴答,所以旁敲側擊道:“賢侄不是不可以,但不知賢侄可否考慮過,這功名之路充滿艱難險阻。其實等於一種豪賭,有錢人家不惜本錢固然無所謂。但不富裕的人家如果過於執著於此,很容易就血本無歸,窮困潦倒。”
王魁所言,方應物豈能不知?不過他還沒想得太長遠,他的短期目標隻是混個秀才身份而已,然後再觀望下一步如何。
方應物不是憑空幻想,他也有他的把握。首先這輩子上了七年社學,接受了比較完整的古典教育,在社學裏算是相對出色的一個;其次前生的記憶和見識還在。兩者結合,起碼具備了衝擊秀才的可能性。
當然他最大的把握還在於周圍這個“得天獨厚”的環境。他在前世乃是飽讀各種史料的人,他知道在明代有很多交通閉塞的窮困山區縣,不但人煙稀少,而且文化教育極其落後,而他的機會就在這裏麵。
在這種地方,讀書能讀出頭的人才真心稀少,甚至隻要能寫能寫幾句通順文章,往往就會被地方官拉進縣學成為生員秀才。雖然嚴格來說,程序往往很不規範,但教化一項關係到地方官的政績,也就顧不得那麽多了。
據方應物觀察,他身處的這個地方也是在崇山峻嶺裏的,大概就是上述這種生員錄取率很高的情況。可以說,這就是方應物目前最大的底氣或者說信念了!
如果他身處蘇州、吉安這種最著名的科舉強府,初級縣試都有數千人報考的地方,他早就沒信心了。那些地方真是千軍萬馬獨木橋,縣學最終錄取率常年低於百分之一,他憑什麽和別人拚關係和文才?趁早另謀他路去罷。
但淳安縣隻是個山區小縣,教育水平隻怕連正常的縣州都比不上。所以對於考秀才,方應物已經下了決心,無論如何必須去試試看,闖一闖那縣試、府試、院試三關,不然這輩子都不會甘心的。
若真能考中秀才,這輩子的路就非常好走了。就算不能中舉人,也可以做很多事,比如抄襲詩詞士林揚名;比如熬資曆成為老貢生,去國子監讀書選官;比如依仗士子身份包攬詞訟收取好處......
王魁搖搖頭,仿佛看到了誤入迷途的人,對方應物誠懇說:“賢侄聽我一句勸,雖然隻是秀才,但也是千難萬險,你父親當年廢寢忘食的用功,然後再加上繳天之幸才得以進學,就這還折損了部分家業。你萬萬不可過於執迷不悟,在這上頭孤注一擲荒廢了自家生計。”
方應物覺得王魁的話不對頭,簡直是門縫裏看人,把人看扁了。別人是別人,但他可不是一般人!
他兩世為人接受過七年古典教育、九年義務教育、三年高中教育、六年大學教育,具有明代政治史、社會史專精的明史專家!
雖然術業有專攻,他不是最擅長寫八股、考科舉的,肯定無法與全國頂尖的科舉精英去競爭席位,但在這種山區小縣考個秀才總該不難罷。
方應物遂傲然道:“不瞞王叔,放到文風鼎盛的大地方不敢說,在本縣我對進學還是有六七成把握的,值得去試試看。”
他竟然敢說有六七成的把握?王魁聽到後瞠目結舌,極度震驚道:“賢侄豪氣幹雲,絕非池中之物也!壯哉,壯哉!”
方應物有些不可思議,這王魁的反應似乎有些過度了。
又見王魁撫須感歎道:“想我淳安縣自李唐以來,科舉鼎盛,人才輩出。我看過縣誌記載,曆代至今出過二百名進士。
僅國朝定鼎以來,我淳安縣就出過三十名進士,特別是自永樂朝起,幾乎每榜都有兩三名我淳安籍的進士。
而且現今當朝首輔商輅也是我們淳安縣仁壽鄉芝山人,在正統年間連中三元,更為吾縣榮耀!
可那都是別的幾個鄉的,我們花溪兩岸從未出過文魁。賢侄的勇氣和膽量實在讓我欽佩!可惜此處無有好酒,否則當浮一大白為賢侄功名之路壯行!”
二百?三十?每榜兩三個?幾滴汗水悄然的從方應物的額頭滲了出來,他的心在流淚......
他居然不知道,淳安這樣的山區小縣,應該是教育文化很落後的,怎麽會這樣恐怖加變態?這不科學啊,讓不掌握情況的他徹底判斷失誤了。
連中三元的商輅大神他是知道的,可忽略了商輅也是淳安人哪。
可歎方應物雖然精通明史,但也不可能窮盡浩如煙海的所有地方史誌。過於自信的他,卻沒料到事物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而他所在的淳安縣就是比較特殊的一個......
同時今生記憶支離破碎,住在深山村中見識也很狹窄,實在缺乏有關信息。
此時方應物已經木然的沒有思維能力了,隻想不顧體麵的罵大街。
他以為開啟的是容易模式,誰知是最困難模式;他以為用投胎到了鶴立雞群的地方,誰知這默默無聞的不起眼小縣居然是超級死亡之組。
開什麽玩笑,全國每榜進士不過兩三百人,每次都能有兩三個淳安縣的,這是什麽比例?這是什麽教育水準?
難怪王魁十分不看好自己去走功名之路,並非求瞧不起自己,而是縣內的科舉競爭已經是激烈到了慘無人道的地步,出頭成神的概率確實太低了,偏偏自己一時氣盛放出了六七成把握的大話。
縣裏若都是隨便就能考中進士的讀書人,那自己號稱六七成考中秀才的把握,簡直就是坐井之蛙、狂妄自大。
前途暗淡呐......方應物呆呆的坐在床沿,半晌無語。手中筷子不知不覺從手裏掉了出來,恰好此時天上響起了一聲春雷。
“正好好說話,怎麽掉了筷子?”王魁奇怪的問道。
方應物擦了擦汗,“迅雷不及掩耳,受了驚動。”
王魁更驚訝了,“你這樣無畏的壯士,也害怕打雷?”
方應物沒繼續談論打雷話題,強撐住場麵道:“低調,低調,關於我的事情不要傳出去。先請借縣誌一閱。”
“哦,賢侄是想低調扮豬吃虎,以收一鳴驚人之效麽,我很期待賢侄震驚全縣的那一天啊。”王魁若有所悟道。
——————————————————
一個大章節,求幾張推薦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