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本營認為珠江水文、台風和濕熱地區的流行病是比韃靼軍隊更大的麻煩,所以他們選擇冬季出征,盡量減少軍隊因痢疾和熱病造成非戰鬥減員。
珠江幹流向東南流入大海,艦隊挑選東北偏東風駛入內河。主力艦隊駛近虎門,守序舉起望遠鏡。
兩岸的山頭上,有千餘名看熱鬧的百姓。
地主士紳打著陽傘帶著仆人,坐在板凳上,吃著點心喝著茶。普通百姓或是蹲在山坡上嗑瓜子,或是在山頂翹首以盼。
守序向百姓頷首致意。
這是一個正在上演真實戰爭戲的舞台,而他是台上的主角。
舞台中央,十餘艘烏艚船和白艚船在海麵上燃燒,騰起濃濃的黑煙。
另有十餘艘韃軍戰船降旗投降,聯軍槳帆船接舷靠幫,俘虜棄械蹲地等待處置。其餘敵船拚命向上遊逃竄,視野裏隻有一片狼狽的背影。
那是前衛艦隊的戰果,沒什麽難度。
虎門寨城位於珠江左岸,按計劃,虎門之敵由海軍對付。
2師主力超越海軍,向東北方向的東莞挺進,實際上已隔絕了虎門韃兵與廣州主要的地麵聯係。
大角與沙角炮台位於穿鼻洋兩岸,沙角在東,大角在西。這裏的水麵寬達10裏,雖為虎門總口,兩岸的炮台除了給後方報警,沒有用處。
海軍陸戰隊派出4個連,登陸艇冒著很虛弱的鳥銃火力和輕型佛朗機火力在兩岸的大角、沙角炮台側後方登陸。
韃靼人並不看重沙角和大角,這裏的炮台是沙袋竹籃堆砌的臨時工事,守軍各隻有2百餘人。陸戰隊一亮刺刀,不知是哪個部分的綠營兵便棄械而逃。
韃靼人造的炮不算差,工藝水平比當年的明軍強。陸戰隊迴報,在沙角炮台有1門6千斤大炮,泥模鑄造,通長284cm,內膛徑15cm,外膛徑50cm,炮體前細後豐,食藥15斤,炮子15斤。那是1門倍徑比較合理,接近20磅的岸防重炮。
戰艦緩慢上行,珠江水麵逐漸趨窄。珠江泥沙含量少,江水是綠色的。
守序走到船艏樓甲板。
眼前的青山綠水中,上下橫檔島當水麵中流,上橫檔島與東岸的亞娘鞋島距離400丈,距西岸也是400丈,兩處航道位於敵軍炮台有效射程內。
敵軍主防線。
虎門寨城位於亞娘鞋島東岸,遠離珠江主航道,是敵軍的後方司令部。
韃靼人在正麵修築有4座炮台,東岸亞娘鞋島有威遠炮城,西岸有鞏固炮城。
上橫檔島有橫檔山,山下有橫檔月炮城,山上有橫檔炮台。月炮城臨江,3麵環水。
虎門炮台群一共有各色紅夷大炮近150門,其中有許多發射15斤炮彈的岸防重炮。
橫檔島後方是獅子洋,大虎頭島上有兩座山,島南小山為豬頭山,島北略大的山為虎頭山,其上築有大虎炮台,這座炮台炮口朝東,位置偏避,遠離主防線,幾乎沒有用處。
橫檔與威遠之間的東航道是珠江主航道,橫檔與鞏固之間的西航道是珠江輔航道,在主航道上,韃靼人拉起兩道很粗的攔江鐵鎖。
上橫檔南麵250米的下橫檔島無兵駐守。
虎門炮台參考的是澳門要塞防禦體係,葡萄牙人會什麽,韃靼人就會什麽,葡萄牙人沒搞的,韃靼人也沒搞。
由於某些原因,葡萄牙人設計炮台時隻考慮了海防,韃靼人照抄之下,也未考慮來自地麵的威脅,各炮城背後幾乎不設防。
如果隻看海防,虎門炮台是很強大的工事,炮台用條石築基,磚石和條石的主結構,外覆三合土防炮,雖然有很多地方未完工,但也臨時修築了沙袋炮台。
整個炮台要塞防禦體係,共有約5000守軍,由廣東水師總兵張國勳統一指揮。
敵軍重炮很多,用木質帆船與炮台對轟有一定風險,後世英夷有蒸汽船,可以在內河很便利地牽引戰列艦至合適的射擊陣位,守序沒有,攻打炮台難度比英夷稍大,不過聯軍兵力更充足。
放下望遠鏡,守序抬頭看向桅杆,偏東風吹得戰旗唿啦啦響。
“元首?”
“開始吧。”
淩衛號升起進攻信號旗,各分艦隊按指派任務行動。
東航道有攔江鐵鎖,戰鬥不必考慮敵軍戰船威脅。
克羅托號、阿格萊亞號2艘戰列艦與古晉號、泗務號2艘巡洋艦逼近亞娘鞋島上的威遠炮城,那裏是敵軍總炮台,張國勳的總兵旗就在威遠。
歐佛洛緒涅號戰列艦、伯倫希爾號、休伯利安號巡洋艦逼近上橫檔島,與橫檔月炮台對射。
多達30艘槳帆船配屬給兩支炮擊分艦隊,幫助風帆艦進至合適陣位,並給大艦提供掩護,防止敵軍放出火攻船。
炮戰隨即展開,戰艦不必同所有敵軍火炮交戰,由於位置問題,敵軍炮城隻有部分火炮擁有射角,其中橫檔山上的橫檔炮台多數炮口指向東航道,沒有1門火炮在射界內。
4個陸戰連換乘小船,在戰艦掩護下登陸下橫檔島。
上下橫檔兩座島的山丘標高都是28米,陸戰團未配屬加農炮,他們有8門5.5寸榴彈炮,6輕2重,400名陸戰隊員人拉肩抗,在下橫檔島棱線後設立兩處炮兵陣地,簡單校準後,輕榴彈炮向250米外的敵軍月炮台轟擊,重榴彈炮向敵軍山頂炮台射擊。
榴彈炮命中率不及直射的加農炮,但位於棱線後的炮兵陣地在敵軍炮台射界之外,不會受到幹擾,一發接一發榴彈射進敵軍炮城,或是在兵營,或是在衙署,或是在操場上炸開,騰起一團團黑煙。
旗艦淩衛號、戰列艦塔利亞號和巡洋艦賓城號位於第二線。
前線炮戰吸引了所有人注意力,戰艦有中彈,傷亡可以接受。
半小時後,淩衛號掛出信號旗。
乘著一陣東風,淩衛號分隊直入西麵的輔航道,這裏沒有攔江鐵鎖。
淩衛號、塔利亞號、賓城號在西航道正中下錨,推出兩舷艦炮,同時與西岸的鞏固炮台和橫檔炮台交戰。
鞏固炮台有20多門炮,橫檔炮台朝向西航道的火炮隻有14門,敵軍炮位全部露天,3艘戰艦很快就壓製了敵軍炮火。
韃靼人很樂於學習軍事技術,敵軍炮台射出的炮彈與聯邦並無二致,實心彈、榴彈、鏈彈、霰彈都有,唯獨沒有熾熱彈,但熾熱彈使用起來有些風險,海軍也並未用於本次戰鬥。
越秀號等12艘火炮護衛艦超越旗艦分隊,與50艘槳帆船駛入上橫檔島西北麵。
大虎山島在護衛艦隊北麵,那邊是豬頭山的懸崖峭壁,如果豬頭山上有炮台,或許可以掩護上橫檔島後背,可惜的是沒有,大虎炮台在更北的虎頭山。
分艦隊指揮官陳上川分出4艘火炮護衛艦、8艘槳帆護衛艦和40艘明軍槳帆船向上遊偵察攻擊,韃靼人剩餘的水師一定隱藏在某處地方。
其餘8艘護衛艦猛烈轟擊敵軍在上橫檔島後方的敵軍兵營,韃靼兵如同無頭蒼蠅般抱頭鼠竄。
1小時後,西岸鞏固炮台首先被打啞。接著,橫檔炮台朝向西航道的女牆、炮位全被擊垮。
5個陸戰連換乘小艇登陸,陸軍炮兵連的2門5.5寸榴彈炮加強給登陸部隊。
陸戰隊挺著明晃晃的刺刀爬下小艇。
守衛炮台的韃靼人組織了一次反擊,200多人手持各種冷兵器衝出炮城。
獵兵用的線膛槍小隊齊射壓製城頭拉過來的佛朗機輕炮。
陸戰隊簡單列成2排橫隊,3次齊射後,韃靼人的攻擊在硝煙中消逝,留下一地紅櫻白帽和哭爹喊娘的傷兵。
陸戰隊先占領兵營,2門5.5寸輕榴彈炮放列,近距離掩護步兵向上攻擊。
刺刀衝鋒驅散守台敵兵。
陸戰隊用刺刀逼迫俘虜調轉炮口,向山下擁有50門火炮的橫檔月炮台射擊。
來自背後的炮火很快逼迫月炮台豎起降旗。
陸戰隊砍斷東航道的兩道攔江鐵鎖,陸軍第8團1個營登陸西岸,占領鞏固炮台。1個營在亞娘鞋島西北登陸,攀上武山頂。
山頂有韃靼人修建的瞭望台,沒有火炮防禦設施,陸軍輕易就占領了棱線。
韃靼人所有的炮台都是火炮衝外,炮台後方連女牆都沒有,陸軍居高臨下,依托地形和樹木向山下射擊,幾分鍾就徹底摧毀了敵軍抵抗。
綠營兵丟下他們的主帥,四散而跑。
隨著韃靼人大旗倒下,兩岸圍觀群眾們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掌聲。
下午5時,駐守大虎山炮台的綠營兵投降,陸軍順勢攻占虎門寨城,戰鬥結束。
聯軍摧毀敵軍炮台5座,繳獲堪用生鐵炮91門,俘虜敵軍3500人,擊斃敵主帥廣東水師總兵張國勳,搜繳白銀23萬兩。
全軍23人受傷,1人陣亡,除了消耗了點時間,這是場不值一提的會戰。
這得歸功於敵軍炮台體係在設計上的致命缺陷。士兵們甚至開玩笑,元首應當給虎門炮台設計師發一枚大勳章。
俘虜供述,敵軍為興建虎門炮台,在廣州城內調撥了1百萬兩白銀。
無論是明軍還是聯邦陸海軍,人人都是眼前一亮,士氣爆繃。
當夜,艦隊錨泊。
天亮後,陳上川率槳帆艦隊先行出發,攜帶火炮和舟橋物資航向東莞,支援在那邊作戰的陸軍主力。
珠江幹流向東南流入大海,艦隊挑選東北偏東風駛入內河。主力艦隊駛近虎門,守序舉起望遠鏡。
兩岸的山頭上,有千餘名看熱鬧的百姓。
地主士紳打著陽傘帶著仆人,坐在板凳上,吃著點心喝著茶。普通百姓或是蹲在山坡上嗑瓜子,或是在山頂翹首以盼。
守序向百姓頷首致意。
這是一個正在上演真實戰爭戲的舞台,而他是台上的主角。
舞台中央,十餘艘烏艚船和白艚船在海麵上燃燒,騰起濃濃的黑煙。
另有十餘艘韃軍戰船降旗投降,聯軍槳帆船接舷靠幫,俘虜棄械蹲地等待處置。其餘敵船拚命向上遊逃竄,視野裏隻有一片狼狽的背影。
那是前衛艦隊的戰果,沒什麽難度。
虎門寨城位於珠江左岸,按計劃,虎門之敵由海軍對付。
2師主力超越海軍,向東北方向的東莞挺進,實際上已隔絕了虎門韃兵與廣州主要的地麵聯係。
大角與沙角炮台位於穿鼻洋兩岸,沙角在東,大角在西。這裏的水麵寬達10裏,雖為虎門總口,兩岸的炮台除了給後方報警,沒有用處。
海軍陸戰隊派出4個連,登陸艇冒著很虛弱的鳥銃火力和輕型佛朗機火力在兩岸的大角、沙角炮台側後方登陸。
韃靼人並不看重沙角和大角,這裏的炮台是沙袋竹籃堆砌的臨時工事,守軍各隻有2百餘人。陸戰隊一亮刺刀,不知是哪個部分的綠營兵便棄械而逃。
韃靼人造的炮不算差,工藝水平比當年的明軍強。陸戰隊迴報,在沙角炮台有1門6千斤大炮,泥模鑄造,通長284cm,內膛徑15cm,外膛徑50cm,炮體前細後豐,食藥15斤,炮子15斤。那是1門倍徑比較合理,接近20磅的岸防重炮。
戰艦緩慢上行,珠江水麵逐漸趨窄。珠江泥沙含量少,江水是綠色的。
守序走到船艏樓甲板。
眼前的青山綠水中,上下橫檔島當水麵中流,上橫檔島與東岸的亞娘鞋島距離400丈,距西岸也是400丈,兩處航道位於敵軍炮台有效射程內。
敵軍主防線。
虎門寨城位於亞娘鞋島東岸,遠離珠江主航道,是敵軍的後方司令部。
韃靼人在正麵修築有4座炮台,東岸亞娘鞋島有威遠炮城,西岸有鞏固炮城。
上橫檔島有橫檔山,山下有橫檔月炮城,山上有橫檔炮台。月炮城臨江,3麵環水。
虎門炮台群一共有各色紅夷大炮近150門,其中有許多發射15斤炮彈的岸防重炮。
橫檔島後方是獅子洋,大虎頭島上有兩座山,島南小山為豬頭山,島北略大的山為虎頭山,其上築有大虎炮台,這座炮台炮口朝東,位置偏避,遠離主防線,幾乎沒有用處。
橫檔與威遠之間的東航道是珠江主航道,橫檔與鞏固之間的西航道是珠江輔航道,在主航道上,韃靼人拉起兩道很粗的攔江鐵鎖。
上橫檔南麵250米的下橫檔島無兵駐守。
虎門炮台參考的是澳門要塞防禦體係,葡萄牙人會什麽,韃靼人就會什麽,葡萄牙人沒搞的,韃靼人也沒搞。
由於某些原因,葡萄牙人設計炮台時隻考慮了海防,韃靼人照抄之下,也未考慮來自地麵的威脅,各炮城背後幾乎不設防。
如果隻看海防,虎門炮台是很強大的工事,炮台用條石築基,磚石和條石的主結構,外覆三合土防炮,雖然有很多地方未完工,但也臨時修築了沙袋炮台。
整個炮台要塞防禦體係,共有約5000守軍,由廣東水師總兵張國勳統一指揮。
敵軍重炮很多,用木質帆船與炮台對轟有一定風險,後世英夷有蒸汽船,可以在內河很便利地牽引戰列艦至合適的射擊陣位,守序沒有,攻打炮台難度比英夷稍大,不過聯軍兵力更充足。
放下望遠鏡,守序抬頭看向桅杆,偏東風吹得戰旗唿啦啦響。
“元首?”
“開始吧。”
淩衛號升起進攻信號旗,各分艦隊按指派任務行動。
東航道有攔江鐵鎖,戰鬥不必考慮敵軍戰船威脅。
克羅托號、阿格萊亞號2艘戰列艦與古晉號、泗務號2艘巡洋艦逼近亞娘鞋島上的威遠炮城,那裏是敵軍總炮台,張國勳的總兵旗就在威遠。
歐佛洛緒涅號戰列艦、伯倫希爾號、休伯利安號巡洋艦逼近上橫檔島,與橫檔月炮台對射。
多達30艘槳帆船配屬給兩支炮擊分艦隊,幫助風帆艦進至合適陣位,並給大艦提供掩護,防止敵軍放出火攻船。
炮戰隨即展開,戰艦不必同所有敵軍火炮交戰,由於位置問題,敵軍炮城隻有部分火炮擁有射角,其中橫檔山上的橫檔炮台多數炮口指向東航道,沒有1門火炮在射界內。
4個陸戰連換乘小船,在戰艦掩護下登陸下橫檔島。
上下橫檔兩座島的山丘標高都是28米,陸戰團未配屬加農炮,他們有8門5.5寸榴彈炮,6輕2重,400名陸戰隊員人拉肩抗,在下橫檔島棱線後設立兩處炮兵陣地,簡單校準後,輕榴彈炮向250米外的敵軍月炮台轟擊,重榴彈炮向敵軍山頂炮台射擊。
榴彈炮命中率不及直射的加農炮,但位於棱線後的炮兵陣地在敵軍炮台射界之外,不會受到幹擾,一發接一發榴彈射進敵軍炮城,或是在兵營,或是在衙署,或是在操場上炸開,騰起一團團黑煙。
旗艦淩衛號、戰列艦塔利亞號和巡洋艦賓城號位於第二線。
前線炮戰吸引了所有人注意力,戰艦有中彈,傷亡可以接受。
半小時後,淩衛號掛出信號旗。
乘著一陣東風,淩衛號分隊直入西麵的輔航道,這裏沒有攔江鐵鎖。
淩衛號、塔利亞號、賓城號在西航道正中下錨,推出兩舷艦炮,同時與西岸的鞏固炮台和橫檔炮台交戰。
鞏固炮台有20多門炮,橫檔炮台朝向西航道的火炮隻有14門,敵軍炮位全部露天,3艘戰艦很快就壓製了敵軍炮火。
韃靼人很樂於學習軍事技術,敵軍炮台射出的炮彈與聯邦並無二致,實心彈、榴彈、鏈彈、霰彈都有,唯獨沒有熾熱彈,但熾熱彈使用起來有些風險,海軍也並未用於本次戰鬥。
越秀號等12艘火炮護衛艦超越旗艦分隊,與50艘槳帆船駛入上橫檔島西北麵。
大虎山島在護衛艦隊北麵,那邊是豬頭山的懸崖峭壁,如果豬頭山上有炮台,或許可以掩護上橫檔島後背,可惜的是沒有,大虎炮台在更北的虎頭山。
分艦隊指揮官陳上川分出4艘火炮護衛艦、8艘槳帆護衛艦和40艘明軍槳帆船向上遊偵察攻擊,韃靼人剩餘的水師一定隱藏在某處地方。
其餘8艘護衛艦猛烈轟擊敵軍在上橫檔島後方的敵軍兵營,韃靼兵如同無頭蒼蠅般抱頭鼠竄。
1小時後,西岸鞏固炮台首先被打啞。接著,橫檔炮台朝向西航道的女牆、炮位全被擊垮。
5個陸戰連換乘小艇登陸,陸軍炮兵連的2門5.5寸榴彈炮加強給登陸部隊。
陸戰隊挺著明晃晃的刺刀爬下小艇。
守衛炮台的韃靼人組織了一次反擊,200多人手持各種冷兵器衝出炮城。
獵兵用的線膛槍小隊齊射壓製城頭拉過來的佛朗機輕炮。
陸戰隊簡單列成2排橫隊,3次齊射後,韃靼人的攻擊在硝煙中消逝,留下一地紅櫻白帽和哭爹喊娘的傷兵。
陸戰隊先占領兵營,2門5.5寸輕榴彈炮放列,近距離掩護步兵向上攻擊。
刺刀衝鋒驅散守台敵兵。
陸戰隊用刺刀逼迫俘虜調轉炮口,向山下擁有50門火炮的橫檔月炮台射擊。
來自背後的炮火很快逼迫月炮台豎起降旗。
陸戰隊砍斷東航道的兩道攔江鐵鎖,陸軍第8團1個營登陸西岸,占領鞏固炮台。1個營在亞娘鞋島西北登陸,攀上武山頂。
山頂有韃靼人修建的瞭望台,沒有火炮防禦設施,陸軍輕易就占領了棱線。
韃靼人所有的炮台都是火炮衝外,炮台後方連女牆都沒有,陸軍居高臨下,依托地形和樹木向山下射擊,幾分鍾就徹底摧毀了敵軍抵抗。
綠營兵丟下他們的主帥,四散而跑。
隨著韃靼人大旗倒下,兩岸圍觀群眾們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掌聲。
下午5時,駐守大虎山炮台的綠營兵投降,陸軍順勢攻占虎門寨城,戰鬥結束。
聯軍摧毀敵軍炮台5座,繳獲堪用生鐵炮91門,俘虜敵軍3500人,擊斃敵主帥廣東水師總兵張國勳,搜繳白銀23萬兩。
全軍23人受傷,1人陣亡,除了消耗了點時間,這是場不值一提的會戰。
這得歸功於敵軍炮台體係在設計上的致命缺陷。士兵們甚至開玩笑,元首應當給虎門炮台設計師發一枚大勳章。
俘虜供述,敵軍為興建虎門炮台,在廣州城內調撥了1百萬兩白銀。
無論是明軍還是聯邦陸海軍,人人都是眼前一亮,士氣爆繃。
當夜,艦隊錨泊。
天亮後,陳上川率槳帆艦隊先行出發,攜帶火炮和舟橋物資航向東莞,支援在那邊作戰的陸軍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