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非莫桑比克南部。
長達35公裏的沙洲深入印度洋,與非洲大陸環抱出一片廣闊的海灣。
海灣根部,馬普托城佇立在馬普托河口(聖埃斯皮裏圖河)左岸。沙洲和內河讓這裏成為難得的天然良港。
馬薩達堡和大衛堡兩座四角星堡夾馬普托河口而守,正值季風轉換期,堡頂的拉古薩共和國國旗與大衛星旗飄蕩的方向不停在變。
洋樓和高腳木屋自馬薩達堡向西麵北麵伸展,形成一座美麗的花園城市。
城市中心是一座四方形的猶太會堂,四處散布著基督教堂,帶穹頂的清真寺,飛簷鬥拱琉璃瓦頂的天妃廟,不同的宗教這裏和諧而處。
馬普托城約有2萬居民,一半是猶太人,剩下主要是本地的斯瓦希裏人和南非的霍屯督人。
少數天主教和新教徒是雇傭兵,商人和航海冒險者。
城外有服從馬普托統治的2萬霍屯督人,斯瓦西裏、黑人農奴,在種植園中為這座城市提供給養,農作物以玉米、土豆和番薯為主。
馬普托生活必需品大多不能自給,必須依靠進口。
海邊風景如畫,藍天白雲,碧海銀灘。沙灘上有許多本地特有樹種,樹下的沙石被海水不停衝擊不停卷走,裸露出蒼勁有力、奇形怪狀的根,這些根堅強地伸入沙土將沙緊緊抓住,維持它們賴以生存的環境,隻這些古老的樹根便是一道靚麗的風景。
朝陽映紅海麵,數百斯瓦西裏人向著麥加方向跪拜,虔誠禱告,統治這座城市的猶太人並未製止。
馬普托是拉古薩共和國的殖民地,實際上卻是一個猶太共和國。
大商人組成執政評議會,小商人成為市議員,歐洲猶太人構成城市中上層階級,埃塞俄比亞猶太人構成中下層階級。
斯瓦西裏自由人、來自南非的霍屯督人,地位更低的農奴構成底層。
軍隊有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猶太人城市衛隊,另一部分是來自歐洲的雇傭軍。
馬普托沒有海軍,但他們有蓋倫武裝商船,也是不可忽視的海上力量。
葡萄牙東非殖民地被阿曼人席卷,這個可憐的弱國從波斯灣一路潰敗到坦桑尼亞,喪失自曼努埃爾一世以來在印度洋西部沿海大部分擴張成果。
葡萄牙人暫時在蒙巴薩的耶穌堡擋住阿曼人,非常勉強,坦桑尼亞依然搖搖欲墜。
馬普托與阿曼之間差了坦桑尼亞和莫桑比克,目前看,撒拉遜人離猶太人還有段距離。
當年,荷蘭疑惑地看著這個新起的殖民地,猶太人向荷蘭人保證,除非荷蘭人允許,否則不摻合印度、東印度—歐洲貿易,猶太商船滿足於印度洋圈內貿易,荷蘭放過這座東非小城。
馬普托氣候宜人,一年中除去最熱的幾天,四季如春。年降雨量800毫米處於很合適的範圍,可以進行農業生產,又不會太濕導致疾病流行。
猶太人小心地在大國縫隙中生存,一步步發展。城市武備、造船器材依賴於從聯邦進口,在聯邦投資的種植園、工廠、債券轉化為馬普托城的堡壘、大炮和士兵。
馬普托在內陸發現了金礦和鑽石,城市發展速度越來越快,來自世界各地的猶太人湧入這座屬於他們自己的城市。
到1659年,馬普陀在東非已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此時即便荷蘭再想進攻也得核算一下成本收益是否劃算。
聯邦商船很少涉足印度洋,保持密切來往的城市隻有馬普托和印度奎隆。
商人將象牙、黃金、鑽石、黑奴輸入聯邦和印度,帶迴糧食、布匹、印度女人和包括軍火在內的工業製成品。
聯邦與馬普托有關於軍事合作的密約,因為目前的國際環境比較微妙,沒到公開的時候。
馬普托河右岸,有一座懸掛同盟星鳥旗的大型聯邦商館。商館有圍牆,四角有圓形塔樓,外有壕溝。內有倉庫、軍營,這是一座設防商館。
聯邦非洲公司有2艘雙桅縱帆船,2艘三桅東印度大商船常駐馬普托港,總代表斯卡菲爾德手下,約有100名士兵和600人在這裏的社區生活。
原本按計劃,斯卡菲爾德應該帶著手下在馬約特島新建一座殖民地,但經過實地對比科摩羅群島和馬普托的環境,考慮到聯邦不可能在非洲殖民地投入太多資源,斯卡菲爾德把基地搬到馬普托河右岸。金礦與鑽石證明他的選擇沒錯。
士兵負責商館安全,華人雇傭兵、商人與馬普托騎兵一起,進入內陸捕捉霍屯督人與黑人,送到金礦、鑽石礦和種植園,捕獵大象獲取象牙。
潘浩腰掛聯邦製式騎兵刀,頭戴寬沿平氈帽,一身黑色風衣,行走在馬普托的商業街上。
街道兩側是東西方混合式的建築,有中國的黑瓦白牆雕欄畫棟,有意大利文藝複興式的半圓拱券,街上熙熙攘攘,不同膚色的商人與消費者討價還價,充滿活力。
作為一座東西方匯聚的海上貿易城市,在馬普托可以買到中國絲綢,日本刀,西班牙火槍,法國直劍,意大利玻璃,波斯絨毯,和許許多多其他貨物。
奴隸市場充斥著高鼻深目,碧綠眼眸的波斯女奴、阿拉伯女奴,皮膚如黑色綢緞般光滑的東非女,甚至有來自遙遠北方,膚白貌美的羅斯女,那是土耳其人的傑作。
潘浩在東非公司服役近5年,積累下不少身家,他沒想著帶錢迴國,打算在非洲花光了事。
城中的商業街潘浩常來,熟人不少,一路用西班牙語打著招唿。在非洲混的時間長了,日常西班牙語會得七七八八。
轉了半天,潘浩沒買到中意的東西。家裏已有個波斯女人了,要不咬咬牙再買個羅斯女人迴去?潘浩摸了摸荷包,羅斯女是奢侈品,囊中的銀幣不太夠。
潘浩在猶豫是不是迴去找公司借一點錢。他在後江府有產業,世人都知道那裏的蠻荒之地如今發展得挺不錯,是個鐵飯碗,老板應該會借的。
潘浩快要做出決定時,目光被路邊一座盔甲店鋪吸引。潘浩走進盔甲店,內裏散發著淡淡的漆味,應當剛開不久,難怪沒見過。
牆上掛著銀光閃閃的胸甲,半身甲,也不乏波斯和土耳其風格的盔甲。
如果是來非洲以前,潘浩一定會被這些充滿異域風情的鎧甲晃花眼,可他的眼界早已今非昔比。
都是些普通貨色,潘浩心道。
走著走著,潘浩眼前一亮。
一具全身甲吸引了他的注意,鎧甲上的開槽線條圓潤,造型優美貼身,胸甲、胸板和腹甲用鉚釘連接,腹甲下有鏈甲裙,左肩甲大,右肩甲小,最上是帶護頸的武裝盔。
傳說中的米蘭甲。
潘浩的唿吸變得急促,手指米蘭甲,“老板,這個賣多少錢?”
“20英鎊,先生。”
70兩銀子,潘浩有些肉痛,這相當於他一年的基本薪水。
“我買了!”
“先生,你確定嗎?”
“你幾個意思?”
“啊,先生請不要誤會。看著裝,我猜測你是一位戰士。這種全身板甲並不適合現在的戰場,如果你需要防具,我建議買半身甲或是幹脆一塊厚胸甲。”
潘浩冷哼一聲,他當然知道胸甲更實用而且更便宜,但這擋不住他喜歡全身甲。不過店老板提醒是好心,潘浩也沒生氣。
“老板,你不用管我買了幹嘛,我就問你賣不賣?”
“當然賣。”
潘浩掏出身上幾乎所有的銀幣,“找個人幫我把盔甲背迴去。”
“沒問題,我們送貨上門。”
潘浩帶著全身甲渡過馬普托河,沿著河邊林蔭大道迴到商館。
南洋有許多像潘浩一樣的明軍殘兵,他們無法忍受枯燥的種地生活,紛紛將分到的土地入股到農業公司,交給職業經理人打理,本人則在各個殖民公司中應募,成為雇傭兵。
不出意外,潘浩被同事嘲笑花大錢買了頭白象,潘浩則迴敬土鱉們沒有欣賞品味。
迴宿舍與波斯愛姬歡樂一番,潘浩神清氣爽,當夜在酒吧一醉方休。
4月下旬,印度洋季風穩定。
東非號、南非號2艘平甲板快速商船離開馬普托,乘西南季風航向印度。
藍天碧海下,潘浩擁著女人,迴望非洲,這裏的冒險生涯正離他遠去。
服役期行將結束,非洲生活很好,但潘浩不打算與公司續約,他要換個地方,尋找新的冒險。
——————————
萬裏之外,同樣受印度洋西南季風影響的彩雲之南。
西營管轄下的雲南原本是連年豐收,百姓安居樂業的太平樂土。
八旗、綠營兵和南明潰軍掃過,雲南鬥米2兩。
各路軍隊奸淫擄掠,百姓母食其女,子棄其父,慘不忍言,青壯被擄掠為奴,老弱殘廢被捉拿吊拷燒烙,勒要窖糧窖銀,房地為之翻盡,廬舍為之焚拆。
永昌戰區(保山)尤其慘,軍民伏屍百裏。
怒江兩岸高山峽穀,雲遮霧罩,江水奔騰南下,水流湍急。
江右岸,高黎貢山峰巒起伏,氣勢雄偉,哪怕在300多年後,這裏也是中國交通最不發達的地區之一。
騰衝衛外圍,南甸宣撫司。
沈炎騎馬走進明軍大營。他左手纏著紗布,血染征袍,胸甲上布滿刀痕箭瘢,早已失去往日的光澤。
營中士卒三三兩兩席地而坐,很多人都帶著傷,冷兵器在曆次戰鬥中多有破損,有些兵沉默地磨刀。
軍中缺營帳、缺武器,火藥幾乎用盡,糧食儲備下降到危險程度。
士卒尚有戰心,可這支軍隊的戰鬥力卻已經很低了。
明軍撤出昆明,永曆帝不允許焚燒糧倉,將數萬大軍一年之食丟給韃靼人。
仁慈的永曆皇帝確實拯救了數十萬雲南百姓的生命,但也讓韃靼人有能力一路追擊,明軍毫無喘息之機,一路潰敗,原本很有實力的軍隊在撤退中垮掉了。
不應該是這樣的。
磨盤山一戰是沈炎見過的最血腥的會戰,西營統禦下的明軍也是沈炎見過戰鬥力最強的明軍,隻要有補給,他們恢複後依然是一支強有力的軍隊。
定國無糧,明軍不得不分散各地就食,他又派出戰鬥力最強的靳統武護衛皇帝。
在天險高黎貢山,定國隻集結到6000兵。就這6000兵打死了固山額真沙裏布在內的十餘位八旗中高級將領,差一點就贏了。
差一點。
磨盤山戰敗,吳三桂追擊相當有力。定國隻能領千餘殘兵南下孟定禦夷府,留吳三省在南甸收集潰軍和家屬,定國甚至連自己的妻子也不及攜帶。
沈炎與鄭藩使臣徐孚遠隨吳三省行動。
吳三省初始隻有100多兵,沈炎的60騎起到關鍵作用,吳三省逐步收攏700餘潰卒,千餘家屬,包括定國妻子也在軍中,軍勢稍振。
沈炎用這700兵在南甸製止了一次兵變,斬殺大學士張良臣,扣下副總兵孫崇雅,收編南甸潰軍,得官157名,士兵2000人,家屬1800人。
此後吳三省又與在瀾滄江、怒江之間順寧府屯駐的馬進忠兒子馬自德建立聯係,製止另一次投降事件。馬自德有官兵家屬兩千人,馬千匹。
西營馬步兵比例高得驚人,有些部隊幾乎達到1人1馬的程度。
沈炎甩鐙下馬。
徐孚遠迎上來道:“若晦,辦成了嗎?”
“是,廖魚已死,其部605兵,400多家屬,150匹馬我都帶迴來了。”
“有糧嗎?”
沈炎搖頭,“沒有。”
徐孚遠長歎一聲,“是了,連韃子都撤兵迴昆明就糧,滇西怎麽可能還有糧?”
同為外藩使臣,曆經萬水千山始抵昆明,卻撞見一片混亂中的滇京撤退,徐孚遠和沈炎都被困在其中,兩人越走越近。
吳三省從後營走出來
後營集中了僅剩的營帳,交給眷屬使用。兵將除了傷員,包括吳三省在內,都隻能睡露天。
吳三省看到沈炎身上新增的傷口,躬身行禮,“三省恨不能身替將軍受此傷。”
“小傷,都督言重了。”
徐孚遠也道:“吳都重任在肩,須臾不得離開大營,外麵的事就交給沈將軍吧。”
吳三省,“多虧有二位相助,我才能收集到這麽多官兵。”
沈炎在親兵幫助下解開胸甲,“加上廖魚的人,我們有4200兵,2000匹馬,4500家屬。”
徐孚遠:“可糧食即便省著吃也隻能堅持20天,我們得盡快決定下一步行止。”
向東反攻首先排除。
明軍西撤和韃靼人追擊在東麵掃了兩遍,怒江對岸保山百姓遍地餓殍,即便韃軍全部撤迴昆明,任何反攻計劃也都是不切實際的妄想。
沈炎:“晉王有消息嗎?”
吳三省搖頭,“我們有其他所有人的消息,就是沒有晉王的。”
徐孚遠:“晉王不在孟連了?”
“不在,晉王走時帶走當地全部糧食,他的行蹤隱藏很好,當地人也不知晉王去了哪裏。”
“會不會去了緬甸?”
“正月底,鞏殿下(白文選)自鎮南州翻懸崖峭壁撤到隴川,二月下旬從木邦進緬甸。四月,高文貴、吳子聖過銅鐵關,沿天子入緬的道路把沿線掃蕩了一遍,滇西入緬就這兩條路,都沒有晉王的消息。”
各路明軍紛紛入緬不止是為了迎永曆帝,更是為了在緬甸收糧。
“晉王兵少,不會有危險吧?”
“靳統武2000兵在孟連與晉王會和,有3000兵在,晉王不會有事。”
徐孚遠:“其實我們也沒什麽好選的。向西走直至邊界的糧食已被高文貴、吳子聖收光。西北則是怒江大峽穀,路途崎嶇,更要翻越雪山,馬保劉鎮國在麗江降了,我們更不能去。”
沈炎:“隻能向南,去找晉王。”
“路上斷糧怎麽辦?”
沈炎看著自己的坐騎,“殺馬。”
長達35公裏的沙洲深入印度洋,與非洲大陸環抱出一片廣闊的海灣。
海灣根部,馬普托城佇立在馬普托河口(聖埃斯皮裏圖河)左岸。沙洲和內河讓這裏成為難得的天然良港。
馬薩達堡和大衛堡兩座四角星堡夾馬普托河口而守,正值季風轉換期,堡頂的拉古薩共和國國旗與大衛星旗飄蕩的方向不停在變。
洋樓和高腳木屋自馬薩達堡向西麵北麵伸展,形成一座美麗的花園城市。
城市中心是一座四方形的猶太會堂,四處散布著基督教堂,帶穹頂的清真寺,飛簷鬥拱琉璃瓦頂的天妃廟,不同的宗教這裏和諧而處。
馬普托城約有2萬居民,一半是猶太人,剩下主要是本地的斯瓦希裏人和南非的霍屯督人。
少數天主教和新教徒是雇傭兵,商人和航海冒險者。
城外有服從馬普托統治的2萬霍屯督人,斯瓦西裏、黑人農奴,在種植園中為這座城市提供給養,農作物以玉米、土豆和番薯為主。
馬普托生活必需品大多不能自給,必須依靠進口。
海邊風景如畫,藍天白雲,碧海銀灘。沙灘上有許多本地特有樹種,樹下的沙石被海水不停衝擊不停卷走,裸露出蒼勁有力、奇形怪狀的根,這些根堅強地伸入沙土將沙緊緊抓住,維持它們賴以生存的環境,隻這些古老的樹根便是一道靚麗的風景。
朝陽映紅海麵,數百斯瓦西裏人向著麥加方向跪拜,虔誠禱告,統治這座城市的猶太人並未製止。
馬普托是拉古薩共和國的殖民地,實際上卻是一個猶太共和國。
大商人組成執政評議會,小商人成為市議員,歐洲猶太人構成城市中上層階級,埃塞俄比亞猶太人構成中下層階級。
斯瓦西裏自由人、來自南非的霍屯督人,地位更低的農奴構成底層。
軍隊有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猶太人城市衛隊,另一部分是來自歐洲的雇傭軍。
馬普托沒有海軍,但他們有蓋倫武裝商船,也是不可忽視的海上力量。
葡萄牙東非殖民地被阿曼人席卷,這個可憐的弱國從波斯灣一路潰敗到坦桑尼亞,喪失自曼努埃爾一世以來在印度洋西部沿海大部分擴張成果。
葡萄牙人暫時在蒙巴薩的耶穌堡擋住阿曼人,非常勉強,坦桑尼亞依然搖搖欲墜。
馬普托與阿曼之間差了坦桑尼亞和莫桑比克,目前看,撒拉遜人離猶太人還有段距離。
當年,荷蘭疑惑地看著這個新起的殖民地,猶太人向荷蘭人保證,除非荷蘭人允許,否則不摻合印度、東印度—歐洲貿易,猶太商船滿足於印度洋圈內貿易,荷蘭放過這座東非小城。
馬普托氣候宜人,一年中除去最熱的幾天,四季如春。年降雨量800毫米處於很合適的範圍,可以進行農業生產,又不會太濕導致疾病流行。
猶太人小心地在大國縫隙中生存,一步步發展。城市武備、造船器材依賴於從聯邦進口,在聯邦投資的種植園、工廠、債券轉化為馬普托城的堡壘、大炮和士兵。
馬普托在內陸發現了金礦和鑽石,城市發展速度越來越快,來自世界各地的猶太人湧入這座屬於他們自己的城市。
到1659年,馬普陀在東非已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此時即便荷蘭再想進攻也得核算一下成本收益是否劃算。
聯邦商船很少涉足印度洋,保持密切來往的城市隻有馬普托和印度奎隆。
商人將象牙、黃金、鑽石、黑奴輸入聯邦和印度,帶迴糧食、布匹、印度女人和包括軍火在內的工業製成品。
聯邦與馬普托有關於軍事合作的密約,因為目前的國際環境比較微妙,沒到公開的時候。
馬普托河右岸,有一座懸掛同盟星鳥旗的大型聯邦商館。商館有圍牆,四角有圓形塔樓,外有壕溝。內有倉庫、軍營,這是一座設防商館。
聯邦非洲公司有2艘雙桅縱帆船,2艘三桅東印度大商船常駐馬普托港,總代表斯卡菲爾德手下,約有100名士兵和600人在這裏的社區生活。
原本按計劃,斯卡菲爾德應該帶著手下在馬約特島新建一座殖民地,但經過實地對比科摩羅群島和馬普托的環境,考慮到聯邦不可能在非洲殖民地投入太多資源,斯卡菲爾德把基地搬到馬普托河右岸。金礦與鑽石證明他的選擇沒錯。
士兵負責商館安全,華人雇傭兵、商人與馬普托騎兵一起,進入內陸捕捉霍屯督人與黑人,送到金礦、鑽石礦和種植園,捕獵大象獲取象牙。
潘浩腰掛聯邦製式騎兵刀,頭戴寬沿平氈帽,一身黑色風衣,行走在馬普托的商業街上。
街道兩側是東西方混合式的建築,有中國的黑瓦白牆雕欄畫棟,有意大利文藝複興式的半圓拱券,街上熙熙攘攘,不同膚色的商人與消費者討價還價,充滿活力。
作為一座東西方匯聚的海上貿易城市,在馬普托可以買到中國絲綢,日本刀,西班牙火槍,法國直劍,意大利玻璃,波斯絨毯,和許許多多其他貨物。
奴隸市場充斥著高鼻深目,碧綠眼眸的波斯女奴、阿拉伯女奴,皮膚如黑色綢緞般光滑的東非女,甚至有來自遙遠北方,膚白貌美的羅斯女,那是土耳其人的傑作。
潘浩在東非公司服役近5年,積累下不少身家,他沒想著帶錢迴國,打算在非洲花光了事。
城中的商業街潘浩常來,熟人不少,一路用西班牙語打著招唿。在非洲混的時間長了,日常西班牙語會得七七八八。
轉了半天,潘浩沒買到中意的東西。家裏已有個波斯女人了,要不咬咬牙再買個羅斯女人迴去?潘浩摸了摸荷包,羅斯女是奢侈品,囊中的銀幣不太夠。
潘浩在猶豫是不是迴去找公司借一點錢。他在後江府有產業,世人都知道那裏的蠻荒之地如今發展得挺不錯,是個鐵飯碗,老板應該會借的。
潘浩快要做出決定時,目光被路邊一座盔甲店鋪吸引。潘浩走進盔甲店,內裏散發著淡淡的漆味,應當剛開不久,難怪沒見過。
牆上掛著銀光閃閃的胸甲,半身甲,也不乏波斯和土耳其風格的盔甲。
如果是來非洲以前,潘浩一定會被這些充滿異域風情的鎧甲晃花眼,可他的眼界早已今非昔比。
都是些普通貨色,潘浩心道。
走著走著,潘浩眼前一亮。
一具全身甲吸引了他的注意,鎧甲上的開槽線條圓潤,造型優美貼身,胸甲、胸板和腹甲用鉚釘連接,腹甲下有鏈甲裙,左肩甲大,右肩甲小,最上是帶護頸的武裝盔。
傳說中的米蘭甲。
潘浩的唿吸變得急促,手指米蘭甲,“老板,這個賣多少錢?”
“20英鎊,先生。”
70兩銀子,潘浩有些肉痛,這相當於他一年的基本薪水。
“我買了!”
“先生,你確定嗎?”
“你幾個意思?”
“啊,先生請不要誤會。看著裝,我猜測你是一位戰士。這種全身板甲並不適合現在的戰場,如果你需要防具,我建議買半身甲或是幹脆一塊厚胸甲。”
潘浩冷哼一聲,他當然知道胸甲更實用而且更便宜,但這擋不住他喜歡全身甲。不過店老板提醒是好心,潘浩也沒生氣。
“老板,你不用管我買了幹嘛,我就問你賣不賣?”
“當然賣。”
潘浩掏出身上幾乎所有的銀幣,“找個人幫我把盔甲背迴去。”
“沒問題,我們送貨上門。”
潘浩帶著全身甲渡過馬普托河,沿著河邊林蔭大道迴到商館。
南洋有許多像潘浩一樣的明軍殘兵,他們無法忍受枯燥的種地生活,紛紛將分到的土地入股到農業公司,交給職業經理人打理,本人則在各個殖民公司中應募,成為雇傭兵。
不出意外,潘浩被同事嘲笑花大錢買了頭白象,潘浩則迴敬土鱉們沒有欣賞品味。
迴宿舍與波斯愛姬歡樂一番,潘浩神清氣爽,當夜在酒吧一醉方休。
4月下旬,印度洋季風穩定。
東非號、南非號2艘平甲板快速商船離開馬普托,乘西南季風航向印度。
藍天碧海下,潘浩擁著女人,迴望非洲,這裏的冒險生涯正離他遠去。
服役期行將結束,非洲生活很好,但潘浩不打算與公司續約,他要換個地方,尋找新的冒險。
——————————
萬裏之外,同樣受印度洋西南季風影響的彩雲之南。
西營管轄下的雲南原本是連年豐收,百姓安居樂業的太平樂土。
八旗、綠營兵和南明潰軍掃過,雲南鬥米2兩。
各路軍隊奸淫擄掠,百姓母食其女,子棄其父,慘不忍言,青壯被擄掠為奴,老弱殘廢被捉拿吊拷燒烙,勒要窖糧窖銀,房地為之翻盡,廬舍為之焚拆。
永昌戰區(保山)尤其慘,軍民伏屍百裏。
怒江兩岸高山峽穀,雲遮霧罩,江水奔騰南下,水流湍急。
江右岸,高黎貢山峰巒起伏,氣勢雄偉,哪怕在300多年後,這裏也是中國交通最不發達的地區之一。
騰衝衛外圍,南甸宣撫司。
沈炎騎馬走進明軍大營。他左手纏著紗布,血染征袍,胸甲上布滿刀痕箭瘢,早已失去往日的光澤。
營中士卒三三兩兩席地而坐,很多人都帶著傷,冷兵器在曆次戰鬥中多有破損,有些兵沉默地磨刀。
軍中缺營帳、缺武器,火藥幾乎用盡,糧食儲備下降到危險程度。
士卒尚有戰心,可這支軍隊的戰鬥力卻已經很低了。
明軍撤出昆明,永曆帝不允許焚燒糧倉,將數萬大軍一年之食丟給韃靼人。
仁慈的永曆皇帝確實拯救了數十萬雲南百姓的生命,但也讓韃靼人有能力一路追擊,明軍毫無喘息之機,一路潰敗,原本很有實力的軍隊在撤退中垮掉了。
不應該是這樣的。
磨盤山一戰是沈炎見過的最血腥的會戰,西營統禦下的明軍也是沈炎見過戰鬥力最強的明軍,隻要有補給,他們恢複後依然是一支強有力的軍隊。
定國無糧,明軍不得不分散各地就食,他又派出戰鬥力最強的靳統武護衛皇帝。
在天險高黎貢山,定國隻集結到6000兵。就這6000兵打死了固山額真沙裏布在內的十餘位八旗中高級將領,差一點就贏了。
差一點。
磨盤山戰敗,吳三桂追擊相當有力。定國隻能領千餘殘兵南下孟定禦夷府,留吳三省在南甸收集潰軍和家屬,定國甚至連自己的妻子也不及攜帶。
沈炎與鄭藩使臣徐孚遠隨吳三省行動。
吳三省初始隻有100多兵,沈炎的60騎起到關鍵作用,吳三省逐步收攏700餘潰卒,千餘家屬,包括定國妻子也在軍中,軍勢稍振。
沈炎用這700兵在南甸製止了一次兵變,斬殺大學士張良臣,扣下副總兵孫崇雅,收編南甸潰軍,得官157名,士兵2000人,家屬1800人。
此後吳三省又與在瀾滄江、怒江之間順寧府屯駐的馬進忠兒子馬自德建立聯係,製止另一次投降事件。馬自德有官兵家屬兩千人,馬千匹。
西營馬步兵比例高得驚人,有些部隊幾乎達到1人1馬的程度。
沈炎甩鐙下馬。
徐孚遠迎上來道:“若晦,辦成了嗎?”
“是,廖魚已死,其部605兵,400多家屬,150匹馬我都帶迴來了。”
“有糧嗎?”
沈炎搖頭,“沒有。”
徐孚遠長歎一聲,“是了,連韃子都撤兵迴昆明就糧,滇西怎麽可能還有糧?”
同為外藩使臣,曆經萬水千山始抵昆明,卻撞見一片混亂中的滇京撤退,徐孚遠和沈炎都被困在其中,兩人越走越近。
吳三省從後營走出來
後營集中了僅剩的營帳,交給眷屬使用。兵將除了傷員,包括吳三省在內,都隻能睡露天。
吳三省看到沈炎身上新增的傷口,躬身行禮,“三省恨不能身替將軍受此傷。”
“小傷,都督言重了。”
徐孚遠也道:“吳都重任在肩,須臾不得離開大營,外麵的事就交給沈將軍吧。”
吳三省,“多虧有二位相助,我才能收集到這麽多官兵。”
沈炎在親兵幫助下解開胸甲,“加上廖魚的人,我們有4200兵,2000匹馬,4500家屬。”
徐孚遠:“可糧食即便省著吃也隻能堅持20天,我們得盡快決定下一步行止。”
向東反攻首先排除。
明軍西撤和韃靼人追擊在東麵掃了兩遍,怒江對岸保山百姓遍地餓殍,即便韃軍全部撤迴昆明,任何反攻計劃也都是不切實際的妄想。
沈炎:“晉王有消息嗎?”
吳三省搖頭,“我們有其他所有人的消息,就是沒有晉王的。”
徐孚遠:“晉王不在孟連了?”
“不在,晉王走時帶走當地全部糧食,他的行蹤隱藏很好,當地人也不知晉王去了哪裏。”
“會不會去了緬甸?”
“正月底,鞏殿下(白文選)自鎮南州翻懸崖峭壁撤到隴川,二月下旬從木邦進緬甸。四月,高文貴、吳子聖過銅鐵關,沿天子入緬的道路把沿線掃蕩了一遍,滇西入緬就這兩條路,都沒有晉王的消息。”
各路明軍紛紛入緬不止是為了迎永曆帝,更是為了在緬甸收糧。
“晉王兵少,不會有危險吧?”
“靳統武2000兵在孟連與晉王會和,有3000兵在,晉王不會有事。”
徐孚遠:“其實我們也沒什麽好選的。向西走直至邊界的糧食已被高文貴、吳子聖收光。西北則是怒江大峽穀,路途崎嶇,更要翻越雪山,馬保劉鎮國在麗江降了,我們更不能去。”
沈炎:“隻能向南,去找晉王。”
“路上斷糧怎麽辦?”
沈炎看著自己的坐騎,“殺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