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官騎上戰馬,從觀戰的小丘直馳步兵團方位。
軍官們都穿著顏色鮮豔的製服,這能增加軍官榮譽感,也便於士兵在硝煙彌漫的戰場找到指揮官。
唯有守序穿著一身普通的灰色獵兵軍服。
整整一個滿編胸甲騎兵中隊以縱隊伴隨騎行。
胸甲騎兵是重騎兵,平均身高在175cm以上,戰馬肩高超過148cm。
拋光的胸甲銀光閃閃,軍官胸甲鍍上一層金邊,胸前披著紅色綬帶。
每名騎兵裝備一把直劍和一對燧發手槍。直劍雙麵開刃,全長950mm,寬34mm,厚6mm,黃銅護手。
一個騎兵中隊2連,每連2個排,共172人。每個騎兵左右寬度約為1米,前後距離約為0.6米。騎兵與步兵一樣,以連橫隊為基本隊形,所有隊列變化均基於連橫隊。中隊縱隊4個排順序開進,每連2排橫隊,正麵寬度約為40米。
騎兵是線式戰術時代變化最小的兵種,騎兵總監沃爾特.馮.安格利斯不用擔心他會失業。
安格利斯原本想采用三排騎兵橫隊,守序毫不猶豫地予以拒絕。聯邦騎兵本來就少,采用三排橫隊覆蓋的戰線更短了。
三個步兵營排成分營緊密縱隊等待檢閱,即每營正麵展開兩個連橫隊,各連縱向間隔4分之1個連橫隊寬度。
守序縱馬騎過步兵隊列。
硝煙染黑了年輕的臉龐,汗水順著下巴滴下,臉上黑一塊白一塊。
線列步兵平均身高164cm,個高的站在前排,矮的站後排。
輕步兵平均身高160cm,擲彈兵平均身高170cm。
掌旗兵和2個護騎兵手執團旗站在全團正前方。
陸軍第一團3個營,每個營近1000人,大部分都是16—18歲的孩子。其中又以守序從大陸救迴來的孤兒為主。
陸軍的肉食也許不夠,但魚和植物油管夠,相對充足的營養和訓練賦予了孩子們精瘦卻健壯的體魄。
守序勒住馬韁,戰馬人立而起。他摘下軍帽,在空中揮舞半圈,高聲對新建陸軍第一團說道。
“第一團的士兵們。我看到你們象高山洪流一樣衝擊而來,你們推倒、驅散了所有阻礙你們前進的東西。你們的父母一定會為你們感到驕傲!是的,士兵們,相信你們的軍官,用好你們手中的步槍和刺刀,我們能征服世界!”
此刻,守序從他們眼中仿佛看到有火在燃燒。
守序身後,一名胸甲騎兵抽出直劍舉向天空。
“萬歲!”
軍隊沉默了片刻,接著,所有的士兵高高舉起他們上了刺刀的步槍。
“萬歲!”“萬歲!”
守序臉漲得通紅,甩蹬下馬,
走到掌旗兵麵前。
被硝煙熏黑的團旗在風中飄蕩,軍旗四角點綴著橡樹葉,正中是一隻黑色,展翅翱翔的金雕。
守序牽起軍旗的一角,深深親吻下去。
……
完成任務的線列步兵解散,他們今天打出大約20次齊射,列隊行進3公裏,迴營休息了。廚房準備了大塊燉鯨肉,滿滿都是油脂,給士兵補充體力。
3個獵兵連留在訓練場。
與線列步兵不同,獵兵連更多是老兵,新兵也是來自內陸的移民莊屯。麵對層出不窮的印支虎,網紋蟒,這些移民中的獵人在與大自然的生存搏鬥中練就了一手好槍法。
守序走到一名站得筆直的獵兵麵前。軍服右胸前有一朵白色的鳶尾花,這說明他是一名精英射手。
獵兵穿著灰色的製服,沒有線列步兵紅色製服那麽鮮豔。
裝具與線列步兵差不多,全身一共挎著五條皮帶,分別裝載衣服、三天的食物、水壺鏡子梳子錘子陣線等雜物,還有必不可少的步槍、彈藥和刺刀。
每人的背包裏都有兩件備用上衣,兩雙膠底布麵的軍鞋,兩雙軍襪。
因為是訓練,所以士兵帶齊了全部行囊,在聯邦本土這個季節,日常其實用不著帶這麽多衣服和鞋,比起製式軍鞋,士兵更喜歡穿草鞋,通風透氣。
與火繩槍手相比,燧發槍兵不再需要背負1裏長的火繩參戰,但他們的負重沒有減輕,軍隊傾向於讓士兵背負最大的物資以保證在盡量少的輜重馬的條件下,維持更長時間的戰鬥力。
一個士兵的全部負重超過30公斤,背著如此沉重的行囊打仗會很累。
1年多前,還是試驗營的陸軍第一團參與了征服南方幾個小國的實戰。
戰鬥中很多士兵丟棄了他們的背包,減輕負重上陣在戰時當然很有利。但這給後續戰鬥造成很大困擾,因為丟棄的背包戰後相當一部分找不到了。作為懲罰,陸軍讓士兵自己出錢重新買迴裝備。
“把你的武器給我看看。“
“是,元首。“
守序打開獵兵的彈藥盒,一共有60發定裝子彈,比線列步兵少20發,裏麵還有兩塊備用硝石。
燧發槍的燧石夾在擊錘上,有個薄而平直的石刃。士兵扣下扳機,石刃刮擦擊砧產生火花,擊砧被刮擦的同時移動,打開藥池蓋,火花引燃火藥。
燧石多次使用後,石刃變鈍,打火效果就差了,所以燧石是易耗品。一般一塊燧石打30次建議更換。
火繩槍擊發率一般在50%,燧發槍擊發效果比火繩槍更好,陸軍目前試驗得到的結果,燧發槍大約有7成可以成功一次打響。
與線列步兵一樣,獵兵所用的刺刀是套筒式,區別在套入方式上。
陸軍試驗了很多種刺刀套筒。這個時代,肯定無法生產足夠精度的卡座刺刀,而套筒刺刀與槍管之間的連接也是大問題,不可能生產出正好匹配槍管的套筒,所以就需要一些額外的固定件。
各種帶彈性件的刺刀陸續被淘汰,問題都是可靠性差並且價格貴。
剩下的套筒有兩種。
獵兵刺刀套筒上有個帶卡槽的螺栓,套上去後旋轉擰緊。
線列步兵的刺刀套筒上有一個之字形的開槽,將槍管準星套入開槽內,用一個套環旋轉卡住。
陸軍反複試驗,定裝了後一種刺刀。
獵兵使用的套筒刺刀倒不是有什麽額外的好處,隻是作為批量生產的競品,螺栓套筒數量有點多,丟了可惜,就配發給很少參與刺刀衝鋒的獵兵使用。
精英獵兵最特殊的裝備是那杆步槍。
這是一杆帶膛線的來複槍。
槍身下有一根鐵製推彈杆,這是一項極為重要的技術改良,歐洲的燧發槍和火繩槍都使用木製推彈杆,極大限製了裝填速度。
鐵製推彈杆目前全球隻有聯邦裝備了,這根鐵杆很硬,重1斤多,增加了士兵額外負重,但與加快裝填速度相比,缺點不值一提。
與燧發槍一樣,線膛槍不是什麽稀罕東西,1500年前歐洲就有了線膛槍。當時的膛線比較淺,而且是直線。
1550年左右,歐洲一支火繩擊發的線膛槍價格比兩套普通板甲略低,雖然貴但也不是什麽了不起的東西。
歐洲線膛槍數量還是很多的,很多家境富裕的獵人都會買一杆,能讓打獵效率成倍提高。
歐洲軍隊當然也裝備了線膛槍,但沒作為製式兵器,數量很少。
聯邦陸軍基本與歐洲主流陸軍同步換裝燧發槍,這東西不是高科技,差距隻在工藝水平。比較起來,得益於三亞優質鐵礦石,又是用木炭和精煉爐練出來的熟鐵,造的槍管比歐洲多數產品質量更好。
線膛槍就不同了。
線膛槍之所以沒在歐洲成為軍隊主流裝備,有兩個問題。
第一是裝填速度太慢,為了保證子彈能夠旋轉,必須將彈丸嵌入膛線,因此子彈直徑大於彈丸內徑,裝填子彈時得用木槌把子彈敲到位。
第二是膛線損耗很快,每次敲擊都是在傷害膛線。
這兩個問題對民間獵手來說並不重要,但對軍隊就是致命問題了。線膛槍三四分鍾才能打1發,同時間燧發槍打出8—10次齊射,不成比例。
針對這個問題,有人提出修改意見。
既然目標是讓鉛製彈丸楔入膛線,而鉛很軟,那保持槍管口徑大於子彈,但縮小最後的彈膛,裝入子彈後用鐵通條用力捶打,鉛彈變形擴張,一樣能貼住膛線。
設計簡單有效,修改後的線膛槍裝填速度大大提高,但隨之也帶來另一個問題,鉛彈變形過於劇烈且不規則,影響射擊精度。
後來有士兵自己融鉛把子彈做成圓柱形,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子彈變形的問題,但沒解決。而且槍管前後直徑不一,加工難度也比較大。
陸軍換了個思路,既然需要子彈變形,在直徑前後一致的槍管尾部增加一根短鋼棒也能達到目的。
鉛彈捅到底後用力捶打,短鋼棒頂住子彈,彈底就會撐開與膛線緊貼,彈頭不規則變化不那麽劇烈,可以接受。
最終方案下製造的來複槍,在對400步,1.2米寬,1.8米高的目標靶100發射擊測試中,命中了20發。平均每10發子彈花費25分鍾。
在200步,這個成績提高到48發,平均每10發子彈花費時間降到11分鍾。
對400步遠,10米寬,1.8米高,3厘米厚的杉木板射擊中,100發命中51發,其中26發穿透,這說明在400步的距離,線膛槍依然有比較充沛的殺傷力。
這樣的射擊成績讓人咋舌,陸軍迅速接受了線膛槍。
滑膛槍非常可靠,是可以傳家的武器,打1萬發不出問題很正常。
來複槍就不行了,膛線被摩擦燒蝕,槍管後部的鋼棒承受最多的衝擊,使用壽命不高。而且這東西一旦壞了很難修。
價格與可靠性共同決定了,滑膛槍依然是聯邦陸軍的主戰武器,來複槍隻用於裝備輕步兵連中的精英射手,他們更多是以散兵線而非齊射投入戰鬥。
軍官們都穿著顏色鮮豔的製服,這能增加軍官榮譽感,也便於士兵在硝煙彌漫的戰場找到指揮官。
唯有守序穿著一身普通的灰色獵兵軍服。
整整一個滿編胸甲騎兵中隊以縱隊伴隨騎行。
胸甲騎兵是重騎兵,平均身高在175cm以上,戰馬肩高超過148cm。
拋光的胸甲銀光閃閃,軍官胸甲鍍上一層金邊,胸前披著紅色綬帶。
每名騎兵裝備一把直劍和一對燧發手槍。直劍雙麵開刃,全長950mm,寬34mm,厚6mm,黃銅護手。
一個騎兵中隊2連,每連2個排,共172人。每個騎兵左右寬度約為1米,前後距離約為0.6米。騎兵與步兵一樣,以連橫隊為基本隊形,所有隊列變化均基於連橫隊。中隊縱隊4個排順序開進,每連2排橫隊,正麵寬度約為40米。
騎兵是線式戰術時代變化最小的兵種,騎兵總監沃爾特.馮.安格利斯不用擔心他會失業。
安格利斯原本想采用三排騎兵橫隊,守序毫不猶豫地予以拒絕。聯邦騎兵本來就少,采用三排橫隊覆蓋的戰線更短了。
三個步兵營排成分營緊密縱隊等待檢閱,即每營正麵展開兩個連橫隊,各連縱向間隔4分之1個連橫隊寬度。
守序縱馬騎過步兵隊列。
硝煙染黑了年輕的臉龐,汗水順著下巴滴下,臉上黑一塊白一塊。
線列步兵平均身高164cm,個高的站在前排,矮的站後排。
輕步兵平均身高160cm,擲彈兵平均身高170cm。
掌旗兵和2個護騎兵手執團旗站在全團正前方。
陸軍第一團3個營,每個營近1000人,大部分都是16—18歲的孩子。其中又以守序從大陸救迴來的孤兒為主。
陸軍的肉食也許不夠,但魚和植物油管夠,相對充足的營養和訓練賦予了孩子們精瘦卻健壯的體魄。
守序勒住馬韁,戰馬人立而起。他摘下軍帽,在空中揮舞半圈,高聲對新建陸軍第一團說道。
“第一團的士兵們。我看到你們象高山洪流一樣衝擊而來,你們推倒、驅散了所有阻礙你們前進的東西。你們的父母一定會為你們感到驕傲!是的,士兵們,相信你們的軍官,用好你們手中的步槍和刺刀,我們能征服世界!”
此刻,守序從他們眼中仿佛看到有火在燃燒。
守序身後,一名胸甲騎兵抽出直劍舉向天空。
“萬歲!”
軍隊沉默了片刻,接著,所有的士兵高高舉起他們上了刺刀的步槍。
“萬歲!”“萬歲!”
守序臉漲得通紅,甩蹬下馬,
走到掌旗兵麵前。
被硝煙熏黑的團旗在風中飄蕩,軍旗四角點綴著橡樹葉,正中是一隻黑色,展翅翱翔的金雕。
守序牽起軍旗的一角,深深親吻下去。
……
完成任務的線列步兵解散,他們今天打出大約20次齊射,列隊行進3公裏,迴營休息了。廚房準備了大塊燉鯨肉,滿滿都是油脂,給士兵補充體力。
3個獵兵連留在訓練場。
與線列步兵不同,獵兵連更多是老兵,新兵也是來自內陸的移民莊屯。麵對層出不窮的印支虎,網紋蟒,這些移民中的獵人在與大自然的生存搏鬥中練就了一手好槍法。
守序走到一名站得筆直的獵兵麵前。軍服右胸前有一朵白色的鳶尾花,這說明他是一名精英射手。
獵兵穿著灰色的製服,沒有線列步兵紅色製服那麽鮮豔。
裝具與線列步兵差不多,全身一共挎著五條皮帶,分別裝載衣服、三天的食物、水壺鏡子梳子錘子陣線等雜物,還有必不可少的步槍、彈藥和刺刀。
每人的背包裏都有兩件備用上衣,兩雙膠底布麵的軍鞋,兩雙軍襪。
因為是訓練,所以士兵帶齊了全部行囊,在聯邦本土這個季節,日常其實用不著帶這麽多衣服和鞋,比起製式軍鞋,士兵更喜歡穿草鞋,通風透氣。
與火繩槍手相比,燧發槍兵不再需要背負1裏長的火繩參戰,但他們的負重沒有減輕,軍隊傾向於讓士兵背負最大的物資以保證在盡量少的輜重馬的條件下,維持更長時間的戰鬥力。
一個士兵的全部負重超過30公斤,背著如此沉重的行囊打仗會很累。
1年多前,還是試驗營的陸軍第一團參與了征服南方幾個小國的實戰。
戰鬥中很多士兵丟棄了他們的背包,減輕負重上陣在戰時當然很有利。但這給後續戰鬥造成很大困擾,因為丟棄的背包戰後相當一部分找不到了。作為懲罰,陸軍讓士兵自己出錢重新買迴裝備。
“把你的武器給我看看。“
“是,元首。“
守序打開獵兵的彈藥盒,一共有60發定裝子彈,比線列步兵少20發,裏麵還有兩塊備用硝石。
燧發槍的燧石夾在擊錘上,有個薄而平直的石刃。士兵扣下扳機,石刃刮擦擊砧產生火花,擊砧被刮擦的同時移動,打開藥池蓋,火花引燃火藥。
燧石多次使用後,石刃變鈍,打火效果就差了,所以燧石是易耗品。一般一塊燧石打30次建議更換。
火繩槍擊發率一般在50%,燧發槍擊發效果比火繩槍更好,陸軍目前試驗得到的結果,燧發槍大約有7成可以成功一次打響。
與線列步兵一樣,獵兵所用的刺刀是套筒式,區別在套入方式上。
陸軍試驗了很多種刺刀套筒。這個時代,肯定無法生產足夠精度的卡座刺刀,而套筒刺刀與槍管之間的連接也是大問題,不可能生產出正好匹配槍管的套筒,所以就需要一些額外的固定件。
各種帶彈性件的刺刀陸續被淘汰,問題都是可靠性差並且價格貴。
剩下的套筒有兩種。
獵兵刺刀套筒上有個帶卡槽的螺栓,套上去後旋轉擰緊。
線列步兵的刺刀套筒上有一個之字形的開槽,將槍管準星套入開槽內,用一個套環旋轉卡住。
陸軍反複試驗,定裝了後一種刺刀。
獵兵使用的套筒刺刀倒不是有什麽額外的好處,隻是作為批量生產的競品,螺栓套筒數量有點多,丟了可惜,就配發給很少參與刺刀衝鋒的獵兵使用。
精英獵兵最特殊的裝備是那杆步槍。
這是一杆帶膛線的來複槍。
槍身下有一根鐵製推彈杆,這是一項極為重要的技術改良,歐洲的燧發槍和火繩槍都使用木製推彈杆,極大限製了裝填速度。
鐵製推彈杆目前全球隻有聯邦裝備了,這根鐵杆很硬,重1斤多,增加了士兵額外負重,但與加快裝填速度相比,缺點不值一提。
與燧發槍一樣,線膛槍不是什麽稀罕東西,1500年前歐洲就有了線膛槍。當時的膛線比較淺,而且是直線。
1550年左右,歐洲一支火繩擊發的線膛槍價格比兩套普通板甲略低,雖然貴但也不是什麽了不起的東西。
歐洲線膛槍數量還是很多的,很多家境富裕的獵人都會買一杆,能讓打獵效率成倍提高。
歐洲軍隊當然也裝備了線膛槍,但沒作為製式兵器,數量很少。
聯邦陸軍基本與歐洲主流陸軍同步換裝燧發槍,這東西不是高科技,差距隻在工藝水平。比較起來,得益於三亞優質鐵礦石,又是用木炭和精煉爐練出來的熟鐵,造的槍管比歐洲多數產品質量更好。
線膛槍就不同了。
線膛槍之所以沒在歐洲成為軍隊主流裝備,有兩個問題。
第一是裝填速度太慢,為了保證子彈能夠旋轉,必須將彈丸嵌入膛線,因此子彈直徑大於彈丸內徑,裝填子彈時得用木槌把子彈敲到位。
第二是膛線損耗很快,每次敲擊都是在傷害膛線。
這兩個問題對民間獵手來說並不重要,但對軍隊就是致命問題了。線膛槍三四分鍾才能打1發,同時間燧發槍打出8—10次齊射,不成比例。
針對這個問題,有人提出修改意見。
既然目標是讓鉛製彈丸楔入膛線,而鉛很軟,那保持槍管口徑大於子彈,但縮小最後的彈膛,裝入子彈後用鐵通條用力捶打,鉛彈變形擴張,一樣能貼住膛線。
設計簡單有效,修改後的線膛槍裝填速度大大提高,但隨之也帶來另一個問題,鉛彈變形過於劇烈且不規則,影響射擊精度。
後來有士兵自己融鉛把子彈做成圓柱形,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子彈變形的問題,但沒解決。而且槍管前後直徑不一,加工難度也比較大。
陸軍換了個思路,既然需要子彈變形,在直徑前後一致的槍管尾部增加一根短鋼棒也能達到目的。
鉛彈捅到底後用力捶打,短鋼棒頂住子彈,彈底就會撐開與膛線緊貼,彈頭不規則變化不那麽劇烈,可以接受。
最終方案下製造的來複槍,在對400步,1.2米寬,1.8米高的目標靶100發射擊測試中,命中了20發。平均每10發子彈花費25分鍾。
在200步,這個成績提高到48發,平均每10發子彈花費時間降到11分鍾。
對400步遠,10米寬,1.8米高,3厘米厚的杉木板射擊中,100發命中51發,其中26發穿透,這說明在400步的距離,線膛槍依然有比較充沛的殺傷力。
這樣的射擊成績讓人咋舌,陸軍迅速接受了線膛槍。
滑膛槍非常可靠,是可以傳家的武器,打1萬發不出問題很正常。
來複槍就不行了,膛線被摩擦燒蝕,槍管後部的鋼棒承受最多的衝擊,使用壽命不高。而且這東西一旦壞了很難修。
價格與可靠性共同決定了,滑膛槍依然是聯邦陸軍的主戰武器,來複槍隻用於裝備輕步兵連中的精英射手,他們更多是以散兵線而非齊射投入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