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耀亢:“兩位將軍,出兵前還有兩件事要辦。第一,修建足夠的住處。北風一起天寒地凍,島上多南兵,我們必須在降溫前給將士們修好禦寒之所。第二,島上居民打了一些水井,我們最好多打幾口,再修些水池積蓄雨水。”


    北方不比南方。南方島嶼搭些草棚、竹棚就能住人,對建築規格要求比較低,大部分沿海明軍就是這樣解決了住宿問題。北方就不成了,住所對禦寒要求很高。


    “中丞,我給你留1300人,隻能辛苦你了,剩下的士兵必須出擊。我們第一波進攻最有力,韃子也最沒防備,不能再拖。”


    “這……好吧,你們計劃打哪個縣?”


    張鵬飛冷笑一聲,“打縣城太便宜韃子了,我直接打登州。”


    “啊?”


    “哦嗬嗬嗬。”顧容笑得非常開心,一點也不意外。


    北中國沿海,江淮之間海外有5條沙,海潮甚急,大船和尖底戰船難以接近,過長江口就得向東開一天再北上,以避開水下沙壩。


    天津口外也是沙線分歧,這些水下泥沙每年都在變動,隻有最熟悉海徑的水手才能引水,曲折入港。而且大沽口外20裏有一道攔港沙,大船和尖底戰船難以接近。


    在這兩處登陸要冒很大風險,沒有蒸汽動力船,風帆船在這些曲折的航道中行駛很困難,一陣亂流風就可能把戰船拍死在沙壩上。


    韃靼人的生命線是大運河,淮安清江埔和天津是運河最重要的節點。韃靼人可以在閩浙地區攢出4,500艘戰船,在關係帝都安危的渤海黃海卻隻留下20幾艘船。就是因為江北和天津的水下沙壩是韃靼人最好的海防設施。


    北中國隻有山東半島、遼東半島無大河淤積的泥沙,海岸便於登陸,而攻擊遼東半島經濟效益明顯不如山東。


    巴納比很快就知道張鵬飛的決定,他有7艘船,船長會議也就是7名成員。


    疤臉羅傑斯用匕首敲敲桌子,吸引船長們的注意力。


    “中國人是不是瘋了?我聽說登州是北中國最主要的要塞。”


    巴納比桀桀笑了幾聲,“瘋子好,我喜歡瘋子的計劃。”


    “首領你是認真的嗎?”


    “認真不認真不重要,親愛的羅傑斯。我隻知道登州是山東半島北麵最有錢的城市,而錢是最重要的東西。”


    “這……首領。”


    “羅傑斯,除非搶到西班牙寶船,不然我們海上搶船能搞幾個錢?想想看,打下一座城市,會有多少錢在向你招收?”


    “難道我們不應該先派人摸清楚那座要塞的兵力布防情況再攻擊嗎?”


    “我親愛的兄弟,張曾是那座城市的指揮官之一,他了解要塞的每一處設施。”


    “可那已經是10年前的事,隻有上帝才知道期間發生了多少變化。”


    “恩,我承認你說的沒錯。不過我還是決定與他們一起出擊。”


    “為什麽?”


    “因為我是比你更成功的船長,直覺告訴我,我們一定能贏。”


    “****”


    巴納比看著其他的船長,“我話講完,誰讚成,誰反對?”


    “讚成”“讚成”


    ……


    船長會議通過。


    巴納比咧嘴一笑,扭頭對羅傑斯說道,“親愛的羅傑斯船長,你的船留守營地,我們得在這裏住上很長一段時間,所以你得把家給安頓好。”


    “******”


    抗議是沒用的,羅傑斯的雙桅船和各船留守人員共140人看家,巴納比率580人加入張鵬飛出征的船隊。


    為簡化指揮結構,張鵬飛留下全部朝鮮兵和900明軍,再給守軍留下17條戰船。


    其餘3600官兵乘坐50艘戰船駛出海洋島。


    張鵬飛敢打登州堅城,當然有他的理由。


    韃靼人建威消防,選取天下要害城市部署綠營兵。


    登萊3營陸師由韃靼人在1644年設立,編製很大,三營相加兵額近萬。這是繼承了明朝登萊鎮、登萊巡撫的曆史傳統。


    山東綠營兵在韃靼人南下中立下汗馬功勞,臨清、沂州兩鎮綠營死死壓住了當時駐守在淮西的南明劉澤清鎮,直到最後收降數萬明軍。柯永盛率領的綠營臨清鎮甚至向南一直打到贛州,奪下了對後來局勢發展影響深遠的要塞。


    綠營分散駐紮在各個汛地,彈壓地方。綠營不僅是野戰部隊,那隻是綠營諸多屬性中的一個小方麵。更多時候,綠營兵是維持治安的警察、整修河道的雜役、做點小生意的商人。


    每逢戰事,皇帝老兒發下出征行裝銀,從各個汛地抽兵,這裏抽4,5個兵,那裏抽7,8條槍,湊個2,3千兵,這就是大軍了。


    山東綠營在韃靼人進攻南方的戰事中經常被抽,尤其以運河沿線戰鬥力略強的部隊為主。這樣在軍餉分配、戰後補充上,山東巡撫、總兵們肯定優先考慮西麵的野戰部隊。


    登萊三營長期拿不到足額軍餉,生活很苦,病亡逃亡也得不到補充。登萊巡撫被裁撤後,沿海綠營兵沒了幫他們說話的人,生活就更苦了。


    綠營戰兵足額拿餉,一年也隻有24兩銀糧的收入,這隻能勉強維持全家人溫飽,他還要從這些收入裏麵拿錢出來購買軍服、火藥應付日常訓練,完全不夠花。


    登萊這3個營剩下的兵力不足1644年設定兵額的一半,隻剩下3,4000人。就是這點兵,還要分散駐紮在大半個膠東半島的汛地上,這個煙墩兩三個兵,那個所城二三十個兵。


    這肯定不夠,所以山東維持麵上的海防依然要靠衛所。


    明朝後期有2大毒瘤,宗室和衛所,所謂文官士紳與這倆世襲貴族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明朝在衛所世襲軍官身上消耗了無數社會資源。


    衛所世襲軍官家族既有人繼承軍職,也有人考科舉做文官,同時掌握地方文武大權,形成一個可怕的衛所士紳體係,這些衛所軍官家族優免徭役不納田賦,山東更是全免徭役。


    如山東成山衛,這個最小的衛竟然有高達17個世襲指揮。


    朱元璋設立衛所時說的養兵百萬,不耗百姓一文那是徹頭徹尾的扯淡。


    邊疆地區有分地的空間,但內地、沿海衛所隻有很少的地能用於耕作,衛所從一開始就依靠地方截留銀糧養兵。


    百姓何辜?哪裏養得起那麽多貴族。


    朱元璋、朱棣留給後人的衛所軍戶既是明朝的統治基礎,也是滅亡明朝的根本原因。


    明朝後期既要維持鎮戍製下的野戰部隊,也要維持衛所世襲軍戶,這是不可能做到的。


    崇禎帝大約是看明白了這個問題,曆代明皇,也隻有崇禎有膽子對衛所特權開刀,某期進士,他未錄一個軍戶,但他也隻能做到這種程度了。


    韃靼人入關,他們不用背負明朝的包袱。但衛所積重難返,改起來很複雜。


    韃靼人整理全國衛所大體原則為取消衛所軍事功能,軍戶改屯丁,世官改流官,軍戶小兵成為佃農,不再是世襲軍官的農奴,如民戶一般納糧征稅。原本供養衛所的地方截留銀糧上繳中央,隻此一項,就給韃靼朝廷帶去1000萬兩的中央財政收入。


    韃靼人考慮到實際困難,所以在順治初年整理改革全國大部分衛所後,依然保留了山東海防衛所部分軍事功能。威海、成山、大嵩、靖海、靈山、鼇山六衛仍然像在明朝一般享有特權,不納稅不服徭役,錄取生員、舉人名額比民戶更多。


    韃靼人後來也想把衛所全撤空,但阻力太大,撤不動。


    山東文武,半個省的士紳全反對撤衛所。


    軍戶考科舉有優待,衛所士紳自然在地方有很強的話語權。(最後終結衛所的是雍正那個愣頭青,他下決心用殺頭相威脅,才把山東沿海六衛撤幹淨,軍戶改平民,照常納稅。)


    當年明軍水師黃蜚率領登州數萬軍民泛海南下,撤空了登州城,但他不可能撤空膠東地區所有軍戶。這些剩下的軍戶成為韃靼人在山東海防重要組成部分。


    用韃靼軍官的話說,邊海屯民與州縣相隔較遠,與衛官親近,偶有汛防不及之處,衛官傳唿,屯民立應,大有益於海疆。以綠營汛兵為核心,有事命衛所守備千總召集屯丁民壯上城固守或是協助緝捕,這確實是不錯的做法,但這隻能應付小規模的海盜侵襲。


    韃靼人此時尚未在全國修建澳門式海防炮台,海防設施依然是明軍遺留下來的那些工事。韃靼人在登萊二府沿海6衛一共有100座炮台,這些炮台全是在衛所煙墩基礎上略加改建而成,並非永久式的炮台工事。


    所謂炮台不過一個三層高的夯土堆,墩台下有3間營房,頂上有間擋雨的木製茅草亭。


    按編製,每座煙墩炮台需要5名綠營兵駐守。這種海防設施就是做樣子給不懂行的上官看的,因為軍餉不足,墩台平時隻有1,2個兵看門,營房是空的,無人駐守。如果有上官來巡查,才會派人去做做樣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1640四海揚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人生一場康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人生一場康波並收藏1640四海揚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