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做領導,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誰能將這份事業持續的傳承下去,並且發揚光大,將國家帶向正途,不知不覺間,袁兆龍險些犯了尋常人常犯的錯誤。誰能做到,誰才是最好的繼承人,至於是誰,
一切隨緣,曆史和時間會給出結果。至於自己的兩個兒子能否繼承他的大業,順其自然吧……畢竟,現在的袁兆龍不過才三十幾歲而已,正值巔峰之年,權力把持在他的手中,一切都將會按照他的構劃前行。一人執掌大權,優勢是高效率,眾多猛將傾心折服,心甘情願的為袁兆龍效力,肝腦塗地,在所不辭。劣勢也在於此,若是有一天的話,袁兆龍忽然間沒了,誰都無法做到像袁兆龍這般掌控大局,必然會分離崩盤,恐怕統一之後,第二次北洋式的分裂在所難免。尤其是趙永亮與孫德祥,以及
台雲峰,三人能力最強,號召力最強!不相上下,堪稱是“鄂係龍虎狗”。
趙永亮對應著北洋之龍,孫德祥對應著北洋之虎,台雲峰則就是北洋之狗了~趙永亮在鄂軍之中的威望僅次於袁兆龍,是每次袁兆龍脫離軍務,代理的第一人選,鄂軍今日之成就,一多半與他脫不了幹係,也是被外界人所認為袁兆龍之後最有實力的競爭者,可是所有人都忘記了,
趙永亮的年紀比袁兆龍還要大了幾歲,卻要尷尬的成為候選人……而孫德祥的威信主要在學生裏邊,年輕軍官大多是軍校出身,從而構成了支持他的基礎力量,憑借於此,才能與趙永亮相抗衡。而台雲峰,多年來遠離鄂係權力中心,脫離主體,自我發展,已成為一股別
樣的“編外力量”,實力不容小覷。
凡是有人的地方,便會存在著鬥爭,後宮之間,佳麗的爭寵湊成了宮鬥劇的主力。
男人,尤其是軍人之間的競爭更為激烈,戰友與戰友之間,亦是如此。
如今的袁兆龍麵臨著同當年袁世凱一樣的處境,協調三巨頭之間的矛盾,成了他的重要任務,敲打他們的同時,更要讓他們擰成一股繩,若是放鬆的話,稍有不慎,便是亂世開端,自己就又成了罪人……預想到這種嚴峻的問題,袁兆龍覺得,革命軍體製的改革又要開始了,他要設立一個“權力圈”,這個圈子不需要很大,隻要將核心的將領們拉攏在一起,形成閉合式的權力樞紐,掌管整個的革命軍全軍隊
伍,畢竟幾十萬人的隊伍,不僅僅僅限於鄂軍這一支隊伍,眼光要放遠。還要考慮照顧其他派係的軍隊情緒,免得被評價稱他是一個隻注重拉攏嫡係,而故意忽略旁係的心胸狹隘之人。軍隊的革新任重道遠,這都是後話,在改革之前,首先要做到的一點則是全國性的統一,三
大絆腳石,第一塊石頭,孫傳芳已經被清理掉了,而吳佩孚這塊石頭,還沒有完全被敲碎,依然在頑強的抵抗。南北兩條戰線同時開戰,吳佩孚基本上已經徹底放棄了在南線與北伐軍的交戰,洛陽被北伐軍攻下,他也不去管,一心一意的想要吃掉馮祥,並且將在南線與北伐軍交手的五個師,調去了北邊,可想而知
,馮祥的壓力會有多大……
在吳佩孚的全力以赴之下,馮祥叫苦不迭,若是被垂死之人拖下水,一起墊背的話,那可就太冤枉了,千古奇冤!迫於無奈,馮祥屢次三番,堅持不懈的向袁兆龍求援,好話說盡,意思很明確,北伐軍趕緊幫他一把,以後,定然以袁兆龍號令為所是從。當確定了馮祥不會再反水之後,袁兆龍向趙永亮發出了通電,差
不多就行了,可別真的讓吳佩孚吃了馮祥,這也是他極其不希望看到的一幕。
袁兆龍的話,趙永亮不會不聽,身在洛陽的他,集結了三個軍五萬人,出兵鄭州方向,救援馮祥。北伐軍還是參戰了,沒有給吳佩孚複仇的機會,不得不承認,直軍終於是徹底崩盤了……麵對北伐軍的猛烈進攻,再加上馮祥的拚命反撲,再強壯的漢子也頂不住這等規模的打擊。敗了,終歸還是敗了,走上了同孫傳芳一樣失敗的老路,盡管這都是預料之中的事情。可是吳佩孚的心中感受更
多的是憋屈,差一點兒,隻差一點而就能致馮祥於死地了!可惜,無奈何,功虧一簣……吳佩孚想要複仇的願景,還是在袁兆龍的強力幹預之下,徹底破滅了……通電下野,這是吳佩孚唯一的途徑。還是放棄了再做無畏的抵抗,他畢竟不是袁兆龍的對手,坦然的接受了下野的事實。不過,令他意外和吃驚的是,他收到了來自袁兆龍的電報,電報上說,袁兆龍素來
仰慕和敬重他,隻要是他誠心誠意的加入國、民政府,必然厚待與他,高官俸祿不在話下,甚至說,繼續統兵也是沒有問題的,前提是,必須要改換門庭,接受他袁兆龍的改編和任命。顯而易見,和對孫傳芳不同,袁兆龍對吳佩孚更多的是欣賞,吳佩孚的這前半生裏,除了曹琨之外,再無向任何人低過頭,尤其是麵臨洋人的拉攏,更是堅決的予以拒絕,如此具備民族氣節的軍閥,當世
可謂僅此一人而已。忠誠和仁義,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人格談不上高尚,但是足夠完整。袁兆龍看得上眼的人不多,吳佩孚絕對算是一個,拉攏他,也是求之不得,隻要是吳佩孚願意歸順於他,在不觸碰底線的情
況下,任何的條件,袁兆龍都敢於答應!
至於大權在手,會不會造反,袁兆龍確信他不會,對於吳佩孚這種性格的人來說,要麽就是拒絕,要麽就會堅守承諾,一諾千金,萬金不改!
令人遺憾的是,麵對袁兆龍的美意,吳佩孚還是選擇了拒絕……難道,他是傻嗎?當然不是。吳佩孚有著自己的原則。
一切隨緣,曆史和時間會給出結果。至於自己的兩個兒子能否繼承他的大業,順其自然吧……畢竟,現在的袁兆龍不過才三十幾歲而已,正值巔峰之年,權力把持在他的手中,一切都將會按照他的構劃前行。一人執掌大權,優勢是高效率,眾多猛將傾心折服,心甘情願的為袁兆龍效力,肝腦塗地,在所不辭。劣勢也在於此,若是有一天的話,袁兆龍忽然間沒了,誰都無法做到像袁兆龍這般掌控大局,必然會分離崩盤,恐怕統一之後,第二次北洋式的分裂在所難免。尤其是趙永亮與孫德祥,以及
台雲峰,三人能力最強,號召力最強!不相上下,堪稱是“鄂係龍虎狗”。
趙永亮對應著北洋之龍,孫德祥對應著北洋之虎,台雲峰則就是北洋之狗了~趙永亮在鄂軍之中的威望僅次於袁兆龍,是每次袁兆龍脫離軍務,代理的第一人選,鄂軍今日之成就,一多半與他脫不了幹係,也是被外界人所認為袁兆龍之後最有實力的競爭者,可是所有人都忘記了,
趙永亮的年紀比袁兆龍還要大了幾歲,卻要尷尬的成為候選人……而孫德祥的威信主要在學生裏邊,年輕軍官大多是軍校出身,從而構成了支持他的基礎力量,憑借於此,才能與趙永亮相抗衡。而台雲峰,多年來遠離鄂係權力中心,脫離主體,自我發展,已成為一股別
樣的“編外力量”,實力不容小覷。
凡是有人的地方,便會存在著鬥爭,後宮之間,佳麗的爭寵湊成了宮鬥劇的主力。
男人,尤其是軍人之間的競爭更為激烈,戰友與戰友之間,亦是如此。
如今的袁兆龍麵臨著同當年袁世凱一樣的處境,協調三巨頭之間的矛盾,成了他的重要任務,敲打他們的同時,更要讓他們擰成一股繩,若是放鬆的話,稍有不慎,便是亂世開端,自己就又成了罪人……預想到這種嚴峻的問題,袁兆龍覺得,革命軍體製的改革又要開始了,他要設立一個“權力圈”,這個圈子不需要很大,隻要將核心的將領們拉攏在一起,形成閉合式的權力樞紐,掌管整個的革命軍全軍隊
伍,畢竟幾十萬人的隊伍,不僅僅僅限於鄂軍這一支隊伍,眼光要放遠。還要考慮照顧其他派係的軍隊情緒,免得被評價稱他是一個隻注重拉攏嫡係,而故意忽略旁係的心胸狹隘之人。軍隊的革新任重道遠,這都是後話,在改革之前,首先要做到的一點則是全國性的統一,三
大絆腳石,第一塊石頭,孫傳芳已經被清理掉了,而吳佩孚這塊石頭,還沒有完全被敲碎,依然在頑強的抵抗。南北兩條戰線同時開戰,吳佩孚基本上已經徹底放棄了在南線與北伐軍的交戰,洛陽被北伐軍攻下,他也不去管,一心一意的想要吃掉馮祥,並且將在南線與北伐軍交手的五個師,調去了北邊,可想而知
,馮祥的壓力會有多大……
在吳佩孚的全力以赴之下,馮祥叫苦不迭,若是被垂死之人拖下水,一起墊背的話,那可就太冤枉了,千古奇冤!迫於無奈,馮祥屢次三番,堅持不懈的向袁兆龍求援,好話說盡,意思很明確,北伐軍趕緊幫他一把,以後,定然以袁兆龍號令為所是從。當確定了馮祥不會再反水之後,袁兆龍向趙永亮發出了通電,差
不多就行了,可別真的讓吳佩孚吃了馮祥,這也是他極其不希望看到的一幕。
袁兆龍的話,趙永亮不會不聽,身在洛陽的他,集結了三個軍五萬人,出兵鄭州方向,救援馮祥。北伐軍還是參戰了,沒有給吳佩孚複仇的機會,不得不承認,直軍終於是徹底崩盤了……麵對北伐軍的猛烈進攻,再加上馮祥的拚命反撲,再強壯的漢子也頂不住這等規模的打擊。敗了,終歸還是敗了,走上了同孫傳芳一樣失敗的老路,盡管這都是預料之中的事情。可是吳佩孚的心中感受更
多的是憋屈,差一點兒,隻差一點而就能致馮祥於死地了!可惜,無奈何,功虧一簣……吳佩孚想要複仇的願景,還是在袁兆龍的強力幹預之下,徹底破滅了……通電下野,這是吳佩孚唯一的途徑。還是放棄了再做無畏的抵抗,他畢竟不是袁兆龍的對手,坦然的接受了下野的事實。不過,令他意外和吃驚的是,他收到了來自袁兆龍的電報,電報上說,袁兆龍素來
仰慕和敬重他,隻要是他誠心誠意的加入國、民政府,必然厚待與他,高官俸祿不在話下,甚至說,繼續統兵也是沒有問題的,前提是,必須要改換門庭,接受他袁兆龍的改編和任命。顯而易見,和對孫傳芳不同,袁兆龍對吳佩孚更多的是欣賞,吳佩孚的這前半生裏,除了曹琨之外,再無向任何人低過頭,尤其是麵臨洋人的拉攏,更是堅決的予以拒絕,如此具備民族氣節的軍閥,當世
可謂僅此一人而已。忠誠和仁義,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人格談不上高尚,但是足夠完整。袁兆龍看得上眼的人不多,吳佩孚絕對算是一個,拉攏他,也是求之不得,隻要是吳佩孚願意歸順於他,在不觸碰底線的情
況下,任何的條件,袁兆龍都敢於答應!
至於大權在手,會不會造反,袁兆龍確信他不會,對於吳佩孚這種性格的人來說,要麽就是拒絕,要麽就會堅守承諾,一諾千金,萬金不改!
令人遺憾的是,麵對袁兆龍的美意,吳佩孚還是選擇了拒絕……難道,他是傻嗎?當然不是。吳佩孚有著自己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