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平、赤峰、九門口,全他媽都被奉軍給占了去了,瞧瞧你們這一個個的,難道都是窩囊廢不成!”
吳佩孚朝著手下的軍官們大發雷霆。戰局逐漸惡化,越來越朝著不利於直軍一麵的方向發展,吳佩孚感覺不妙,事情進展的遠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麽順利,經過了兩年之後,奉軍居然有了一種脫胎換骨的改變,極大地刷新了因為上一次戰爭之
後給他留下的印象,從一個軟柿子變成了鐵柿子。
“大帥,真不賴我們呀,他們的飛機將咱們的炮兵陣地給打掉了,飛機飛在天上,咱們的子彈和炮彈夠不到飛機,還有,咱們的援兵們遲遲不到,局麵打不開,單靠咱們這點兵力實在是沒辦法呀。”軍官們叫屈。奉軍愈戰愈勇,直到這個時候,他們才逐漸的意識到,原來他們這25萬大軍都是吹出來的,真正開打的時候,部隊都哪裏去了呢?援兵又在哪兒呢?“混賬,你居然還敢抱怨,找死是不是!”
吳佩孚更怒了。
這種憤怒更多的是來源於對馮祥和王承斌,直軍所謂的25萬人,將近十萬人都在馮祥哪裏,還要三萬多在王承斌的手中,因此,實際掌控在吳佩孚手中的兵力,寥寥無幾,遠不如奉軍所投入之大。
本以為能夠通過進攻葫蘆島的方式直接打開通向奉軍後方的進攻途徑,若是拿下葫蘆島,登陸遼東半島的話,無疑是在張作霖的心口上紮上了一枚釘子!
若是打開局麵之後,吳佩孚自信依靠手中現有的兵力來對付張作霖這17萬兵馬,綽綽有餘,可結果卻是,被頑強的奉軍將其阻擊住,行動計劃失敗,而且張作霖還調集了更多的海軍和陸軍保護遼東半島……一著不慎滿盤皆輸,錯過了最好的良機,越發的覺得天平開始朝著奉軍那邊傾斜了。如果不想接受失敗的下場,必然要盡全力來扭轉頹勢。可馮祥和王承斌掉線,直接讓吳佩孚失去了後手,從何處調兵呢
?
孫傳芳?這小子能靠得住嗎?
毫無疑問,吳佩孚遇到了難題。
“大帥稍安勿躁,根據消息,馮祥已經調集部隊,開始向京城防線運動了,少說也有五六萬人之多,隻要是他一來,定可解咱們的燃眉之急。”
“唉,但願如此吧。”
吳佩孚歎了口氣,沒辦法,本以為自己掌控大局,掌控全局命運,可不成想,關鍵時刻起到關鍵作用的,居然還是他尋常看不上的這幫家夥。日後,定要好好地跟他們算這一筆賬不可!吳佩孚已經做好了秋後算賬的準備,不過,眼下之局麵,想順利的活到秋後,首先要把這個春天和夏天順利的度過去。山海關萬萬丟不得!山海關是京城的最重要門戶,山海關若被奉軍所占去的話,等同
於門戶大開,守住險峻之地,對於直軍日後的作戰,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山海關絕不能丟,哪怕是拚直最後一兵一卒!
……第二次直奉戰爭成為遠東最大的風波,這場遠東最大規模程度的戰爭,吸引了多數人的目光,其中,尤其是日本和美國,對這場戰局最為關注,這場戰爭的勝負走向,關係到兩國對於亞洲戰略全局的部署。美國佬在意的是,袁兆龍在這場戰爭中能夠發揮到多少的作用,畢竟作為盟友,單純的拉攏袁兆龍是不存在的,袁兆龍必須拿出來合格的成績單才能夠讓他們之間的“友情”持續下去,若是吳佩孚擊敗了
張作霖,然後統一了全國,那拉攏袁兆龍的意義何在呢?於情於理,美國佬都不希望袁兆龍是被消滅的那一個。而日本則是更加不遺餘力的支持張作霖,大批的裝備和給養,已經從日本的本土和殖民地調集了過來,日本方麵期盼著張作霖能夠盡快的完成統一大業,從而達到控製奉係軍閥,繼而控製北洋政府,然後
控製整個中國的惡毒計劃……鬼子甚至已經開始考慮起了直接出兵協助張作霖的行動計劃,不過顧及到美國佬的意見,從而被迫打消了這個念頭。不管是從國內意義還是國際意義來講,這一場直奉戰爭,已經不再是一場單純的軍閥內
鬥。
或許,就連交戰雙方都沒有想到過這種問題,不過,洋人的念頭和思想對他們而言都不重要了,此時此刻,勝利才是他們唯一的追求……
“全部立正,站好!作為一個軍人,連軍姿這種最起碼的基本功做不好,與廢物還有什麽兩樣!”
黃埔軍校中,嚴厲的蘇式教官正在指導學生們站軍姿,筆挺,筆直,紋絲不動。為了訓練學生們的意誌力,教官特地挑了一個大太陽毒辣的正午時分,火辣辣的陽光灼射著每一個人的肌膚,感受著蒸騰和滾燙的感覺,每個人幾乎都是頭昏腦漲,總有一種,下一秒鍾就堅持不下去的感
覺。可沒有一個人叫苦和喊退出,因為這個洋人教官也是如此,和他們一起經受著同樣的痛苦,同樣的陽光、同樣的溫度,可是教官臉上卻沒有流出來一滴汗水,對於教官而言,或許這種程度的訓練,隻是家
常便飯罷了。
教官都沒退出,學生們都隻能咬牙堅持。哪怕是搖搖欲墜……
當有學生堅持不住的時候,便會有一根教鞭抽打在他們的身上,令他們頓時精神飽滿!
“再重申一遍,誰要是堅持不住了,趕緊打報告,去休息,撐不住了,就不要逞強!”
教官時不時的看著時間,每隔二十五分鍾左右,便會將這句話重複一邊。
不過令他感到欣慰的是,即便如此,依然是沒有一個學生選擇退出,而全都選擇了堅持。這令他極大地改變了對中國人的印象,十多年前,他作為俄軍士兵的時候,曾經來到過中國一次,那時候的中國軍人,衣衫襤褸,頭上盤著辮子,一個個的瘦骨嶙峋。夥食也是差到了極點,不管吃得飽,還是吃不飽,都是一碗飯。教官嚐過飯菜的滋味,難以下咽……
吳佩孚朝著手下的軍官們大發雷霆。戰局逐漸惡化,越來越朝著不利於直軍一麵的方向發展,吳佩孚感覺不妙,事情進展的遠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麽順利,經過了兩年之後,奉軍居然有了一種脫胎換骨的改變,極大地刷新了因為上一次戰爭之
後給他留下的印象,從一個軟柿子變成了鐵柿子。
“大帥,真不賴我們呀,他們的飛機將咱們的炮兵陣地給打掉了,飛機飛在天上,咱們的子彈和炮彈夠不到飛機,還有,咱們的援兵們遲遲不到,局麵打不開,單靠咱們這點兵力實在是沒辦法呀。”軍官們叫屈。奉軍愈戰愈勇,直到這個時候,他們才逐漸的意識到,原來他們這25萬大軍都是吹出來的,真正開打的時候,部隊都哪裏去了呢?援兵又在哪兒呢?“混賬,你居然還敢抱怨,找死是不是!”
吳佩孚更怒了。
這種憤怒更多的是來源於對馮祥和王承斌,直軍所謂的25萬人,將近十萬人都在馮祥哪裏,還要三萬多在王承斌的手中,因此,實際掌控在吳佩孚手中的兵力,寥寥無幾,遠不如奉軍所投入之大。
本以為能夠通過進攻葫蘆島的方式直接打開通向奉軍後方的進攻途徑,若是拿下葫蘆島,登陸遼東半島的話,無疑是在張作霖的心口上紮上了一枚釘子!
若是打開局麵之後,吳佩孚自信依靠手中現有的兵力來對付張作霖這17萬兵馬,綽綽有餘,可結果卻是,被頑強的奉軍將其阻擊住,行動計劃失敗,而且張作霖還調集了更多的海軍和陸軍保護遼東半島……一著不慎滿盤皆輸,錯過了最好的良機,越發的覺得天平開始朝著奉軍那邊傾斜了。如果不想接受失敗的下場,必然要盡全力來扭轉頹勢。可馮祥和王承斌掉線,直接讓吳佩孚失去了後手,從何處調兵呢
?
孫傳芳?這小子能靠得住嗎?
毫無疑問,吳佩孚遇到了難題。
“大帥稍安勿躁,根據消息,馮祥已經調集部隊,開始向京城防線運動了,少說也有五六萬人之多,隻要是他一來,定可解咱們的燃眉之急。”
“唉,但願如此吧。”
吳佩孚歎了口氣,沒辦法,本以為自己掌控大局,掌控全局命運,可不成想,關鍵時刻起到關鍵作用的,居然還是他尋常看不上的這幫家夥。日後,定要好好地跟他們算這一筆賬不可!吳佩孚已經做好了秋後算賬的準備,不過,眼下之局麵,想順利的活到秋後,首先要把這個春天和夏天順利的度過去。山海關萬萬丟不得!山海關是京城的最重要門戶,山海關若被奉軍所占去的話,等同
於門戶大開,守住險峻之地,對於直軍日後的作戰,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山海關絕不能丟,哪怕是拚直最後一兵一卒!
……第二次直奉戰爭成為遠東最大的風波,這場遠東最大規模程度的戰爭,吸引了多數人的目光,其中,尤其是日本和美國,對這場戰局最為關注,這場戰爭的勝負走向,關係到兩國對於亞洲戰略全局的部署。美國佬在意的是,袁兆龍在這場戰爭中能夠發揮到多少的作用,畢竟作為盟友,單純的拉攏袁兆龍是不存在的,袁兆龍必須拿出來合格的成績單才能夠讓他們之間的“友情”持續下去,若是吳佩孚擊敗了
張作霖,然後統一了全國,那拉攏袁兆龍的意義何在呢?於情於理,美國佬都不希望袁兆龍是被消滅的那一個。而日本則是更加不遺餘力的支持張作霖,大批的裝備和給養,已經從日本的本土和殖民地調集了過來,日本方麵期盼著張作霖能夠盡快的完成統一大業,從而達到控製奉係軍閥,繼而控製北洋政府,然後
控製整個中國的惡毒計劃……鬼子甚至已經開始考慮起了直接出兵協助張作霖的行動計劃,不過顧及到美國佬的意見,從而被迫打消了這個念頭。不管是從國內意義還是國際意義來講,這一場直奉戰爭,已經不再是一場單純的軍閥內
鬥。
或許,就連交戰雙方都沒有想到過這種問題,不過,洋人的念頭和思想對他們而言都不重要了,此時此刻,勝利才是他們唯一的追求……
“全部立正,站好!作為一個軍人,連軍姿這種最起碼的基本功做不好,與廢物還有什麽兩樣!”
黃埔軍校中,嚴厲的蘇式教官正在指導學生們站軍姿,筆挺,筆直,紋絲不動。為了訓練學生們的意誌力,教官特地挑了一個大太陽毒辣的正午時分,火辣辣的陽光灼射著每一個人的肌膚,感受著蒸騰和滾燙的感覺,每個人幾乎都是頭昏腦漲,總有一種,下一秒鍾就堅持不下去的感
覺。可沒有一個人叫苦和喊退出,因為這個洋人教官也是如此,和他們一起經受著同樣的痛苦,同樣的陽光、同樣的溫度,可是教官臉上卻沒有流出來一滴汗水,對於教官而言,或許這種程度的訓練,隻是家
常便飯罷了。
教官都沒退出,學生們都隻能咬牙堅持。哪怕是搖搖欲墜……
當有學生堅持不住的時候,便會有一根教鞭抽打在他們的身上,令他們頓時精神飽滿!
“再重申一遍,誰要是堅持不住了,趕緊打報告,去休息,撐不住了,就不要逞強!”
教官時不時的看著時間,每隔二十五分鍾左右,便會將這句話重複一邊。
不過令他感到欣慰的是,即便如此,依然是沒有一個學生選擇退出,而全都選擇了堅持。這令他極大地改變了對中國人的印象,十多年前,他作為俄軍士兵的時候,曾經來到過中國一次,那時候的中國軍人,衣衫襤褸,頭上盤著辮子,一個個的瘦骨嶙峋。夥食也是差到了極點,不管吃得飽,還是吃不飽,都是一碗飯。教官嚐過飯菜的滋味,難以下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