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六章 代理*統
黎元洪收拾東西,離開了北京,沒有去天津,而是直接迴了黃陂老家,做一個黃陂居士。
迴湖北老家倒也是個不錯的選擇,雖說當不了大*統,但在袁兆龍的手底下謀一份差事還是不成問題的,住的近一點,也方便出山不是嗎?
況且袁兆龍當初不是承諾過,鄂軍的大門隨時為自己敞開嗎。相信他怎麽也不會虧待自己。所以說,黎元洪不愁下崗再就業的問題。
或許歇上一段日子之後,袁兆龍就會請他做官,畢竟兩人之間的交情和關係擺在那裏,得之我命失之我幸,不做大*統未必會是件糟糕的事情。
不過,黎元洪辭職的時候也玩了一個小小的花招,並沒有恢複段祺瑞的職位,所以,理論上來說,段祺瑞主導了討逆軍推倒張勳,身份上仍然是一個無業遊民……
並不是zf職員。
從憲法和民主的角度而言,段祺瑞掌握的權力和身份其實是不對等的。
國會和兩院都被張勳強行解散,一切都要重來,由一個閑散人員主導顯然不合規矩。
這讓段祺瑞極為惱怒,破口大罵黎元洪這個老王八都他娘的滾蛋了,還坑老子一把!
沒辦法,黎元洪又沒有別的辦法對付段祺瑞,隻能通過這種下三濫不入流的小花招陰他一下了。
那麽,該由誰來主持大局呢?
一個令段祺瑞更討厭更無奈的人要來了——馮國璋!
段祺瑞多年的老朋友、死對頭,以和他叫板為樂趣的北洋之狗!
黎元洪繼任大*統*統的時候,為了製衡自己,特地將馮國璋任命為副*統,企圖借助他的力量來對抗自己。
人長得不美,但想的挺美,最後這如意算盤也沒打成功。
馮國璋坐鎮東南五六年之久,江浙一帶的土皇帝,對京城虎視眈眈多年,尤其是錯過*統之位,更是耿耿於懷。
*統辭職,*理被罷官,有資格主持代理國政的人選除了他馮國璋之外,還有第二個嗎?
等了好久終於等到了今天,馮國璋堂而皇之的率領部眾進京赴任。
馮國璋一來,支持段祺瑞的黨羽們直唿狼來了!
一個比黎元洪更大的boss來了!
馮國璋是段祺瑞最討厭,最不想見到的對手,爭鬥了幾十年都沒有分出勝負,如今兩人又要繼續鬥下去,說實話,段祺瑞真的挺反感的。
彼此之間的套路相互知曉明了,誰都奈何不了誰,時而東風壓倒西風,時而西風壓過東風。
min國排行前五名的重量級的角色段祺瑞、馮國璋、袁兆龍三個人齊聚北京城。
諸如“四大金剛”、“五虎將”等等,能征善戰的將軍們也都來了不少,京城再度熱鬧非凡。
角逐*統,三個最有資格的人都到了。馮國璋,名正言順,副*統代理大*統職務,乃是憲法規定。
段祺瑞,三造共和之功,古今未有之,尤其是這一次鏟除張勳之禍,更是蓋世奇功,也有資格競爭一把。
袁兆龍,背後代表著以孫先生為首的z華革命黨以及南派派係軍閥,名聲與威望,不在他們二位之下!三人中,尤以段祺瑞實力最強。
不管怎麽看,都應該是由他來接任*統最合適,經過黎元洪執政這段時間以來發生的種種事情,社會各界都發覺,**需要一位強有力的鐵腕*統才能穩定住局麵。
軍閥這麽多,分裂勢力多如牛毛,若是中央執政zf弱勢,隻會亂上加亂。若是黎元洪能夠像袁**一樣強勢的話,何至於會出現張勳複辟的鬧劇呢?
還會有段祺瑞爭權這一說嗎?
社會的發展正在朝著袁兆龍當時說的那樣發展,袁**死以後,你們就會知道,袁**執政的時期是多麽的幸福了……
“看著吧,**的曆史馬上就要進入一頁新的篇章中,一個更殘酷的時代就要降臨了,等到那個時候到來,你們就會知道,袁**的時代是多麽的可愛了。”
這是當年在袁**退位時候,袁兆龍同部下們說的原話。
通俗的來講,袁**活著的時候,雖說北洋內部麵和心不和,各懷鬼胎,但袁**的威望擺在那裏,誰也不敢做出太出格的事情,想一下,有哪個將軍敢像今天這樣互相的爭來爭去?
始終維持著一超多強的局麵,維護著麵上的穩定。
作為**最強的軍事派係——北洋派係,北洋不分裂,便是天下太平,縱管會有地方性起義,但仍無礙大局。
袁**死後,失去了最強者製衡的北洋瞬間土崩瓦解,一超多強的局麵正式結束,失去了領袖的北洋軍閥們,個個以為老子天下第一,誰也不服誰。
最要命的是,最強的段祺瑞同第二強的馮國璋之間並沒有拉開太大的差距,而且第三的袁兆龍和第四的張作霖正在迎頭趕上!
亂局已然出現,誰也奈何不了誰!
三大巨頭齊聚京城,勢必要掀起一場腥風血雨,龍爭虎鬥在所難免,而且三人都抱著同樣的目的而來,大*統到底花落誰家呢?
北京城裏有一條瓦舍胡同,胡同裏有一個茶館兒,茶館兒占地不到一百平方米,裏邊擺著十幾張八仙桌,每張桌子圍著四條長椅。
茶館兒不大,可也有百十個年頭了。
茶館兒屋頂房梁上掛著一個籃子,籃子裏放著鎮店之寶,一塊收藏了多年的普洱茶,茶餅外麵用白紙包裹著,白紙上印著一塊紅色的官印,大清嘉慶十一年。
據說這塊茶餅是當年老掌櫃從皇宮裏弄出來的寶貝疙瘩,傳到現任掌櫃這裏,已經是三代人了。
據說,這塊茶餅的年紀和茶館兒一樣大。
茶館兒位置不太好,正好在個胡同末稍兒,但經營了百來年,茶館兒的生意始終不錯,發不了大財,也破不了產。
胡同裏的老少爺們、閑散的漢子、遛狗逗鳥的遺老遺少,都喜歡到這茶館兒裏坐下來,扔下五枚銅板,沏一壺便宜的茶葉末,約上幾個好友一起吹吹牛逼,談古論今。
再加五文錢,就能再上點瓜子、幹果,吃著喝著,悠閑舒服的慢節奏生活。
百來年,人來人往,茶館兒的掌櫃都換了三代人,但仍是這個茶館兒,仍是這些桌椅板凳,時間久了,坐的椅子以及八仙桌都被來客們磨得發亮。
黎元洪收拾東西,離開了北京,沒有去天津,而是直接迴了黃陂老家,做一個黃陂居士。
迴湖北老家倒也是個不錯的選擇,雖說當不了大*統,但在袁兆龍的手底下謀一份差事還是不成問題的,住的近一點,也方便出山不是嗎?
況且袁兆龍當初不是承諾過,鄂軍的大門隨時為自己敞開嗎。相信他怎麽也不會虧待自己。所以說,黎元洪不愁下崗再就業的問題。
或許歇上一段日子之後,袁兆龍就會請他做官,畢竟兩人之間的交情和關係擺在那裏,得之我命失之我幸,不做大*統未必會是件糟糕的事情。
不過,黎元洪辭職的時候也玩了一個小小的花招,並沒有恢複段祺瑞的職位,所以,理論上來說,段祺瑞主導了討逆軍推倒張勳,身份上仍然是一個無業遊民……
並不是zf職員。
從憲法和民主的角度而言,段祺瑞掌握的權力和身份其實是不對等的。
國會和兩院都被張勳強行解散,一切都要重來,由一個閑散人員主導顯然不合規矩。
這讓段祺瑞極為惱怒,破口大罵黎元洪這個老王八都他娘的滾蛋了,還坑老子一把!
沒辦法,黎元洪又沒有別的辦法對付段祺瑞,隻能通過這種下三濫不入流的小花招陰他一下了。
那麽,該由誰來主持大局呢?
一個令段祺瑞更討厭更無奈的人要來了——馮國璋!
段祺瑞多年的老朋友、死對頭,以和他叫板為樂趣的北洋之狗!
黎元洪繼任大*統*統的時候,為了製衡自己,特地將馮國璋任命為副*統,企圖借助他的力量來對抗自己。
人長得不美,但想的挺美,最後這如意算盤也沒打成功。
馮國璋坐鎮東南五六年之久,江浙一帶的土皇帝,對京城虎視眈眈多年,尤其是錯過*統之位,更是耿耿於懷。
*統辭職,*理被罷官,有資格主持代理國政的人選除了他馮國璋之外,還有第二個嗎?
等了好久終於等到了今天,馮國璋堂而皇之的率領部眾進京赴任。
馮國璋一來,支持段祺瑞的黨羽們直唿狼來了!
一個比黎元洪更大的boss來了!
馮國璋是段祺瑞最討厭,最不想見到的對手,爭鬥了幾十年都沒有分出勝負,如今兩人又要繼續鬥下去,說實話,段祺瑞真的挺反感的。
彼此之間的套路相互知曉明了,誰都奈何不了誰,時而東風壓倒西風,時而西風壓過東風。
min國排行前五名的重量級的角色段祺瑞、馮國璋、袁兆龍三個人齊聚北京城。
諸如“四大金剛”、“五虎將”等等,能征善戰的將軍們也都來了不少,京城再度熱鬧非凡。
角逐*統,三個最有資格的人都到了。馮國璋,名正言順,副*統代理大*統職務,乃是憲法規定。
段祺瑞,三造共和之功,古今未有之,尤其是這一次鏟除張勳之禍,更是蓋世奇功,也有資格競爭一把。
袁兆龍,背後代表著以孫先生為首的z華革命黨以及南派派係軍閥,名聲與威望,不在他們二位之下!三人中,尤以段祺瑞實力最強。
不管怎麽看,都應該是由他來接任*統最合適,經過黎元洪執政這段時間以來發生的種種事情,社會各界都發覺,**需要一位強有力的鐵腕*統才能穩定住局麵。
軍閥這麽多,分裂勢力多如牛毛,若是中央執政zf弱勢,隻會亂上加亂。若是黎元洪能夠像袁**一樣強勢的話,何至於會出現張勳複辟的鬧劇呢?
還會有段祺瑞爭權這一說嗎?
社會的發展正在朝著袁兆龍當時說的那樣發展,袁**死以後,你們就會知道,袁**執政的時期是多麽的幸福了……
“看著吧,**的曆史馬上就要進入一頁新的篇章中,一個更殘酷的時代就要降臨了,等到那個時候到來,你們就會知道,袁**的時代是多麽的可愛了。”
這是當年在袁**退位時候,袁兆龍同部下們說的原話。
通俗的來講,袁**活著的時候,雖說北洋內部麵和心不和,各懷鬼胎,但袁**的威望擺在那裏,誰也不敢做出太出格的事情,想一下,有哪個將軍敢像今天這樣互相的爭來爭去?
始終維持著一超多強的局麵,維護著麵上的穩定。
作為**最強的軍事派係——北洋派係,北洋不分裂,便是天下太平,縱管會有地方性起義,但仍無礙大局。
袁**死後,失去了最強者製衡的北洋瞬間土崩瓦解,一超多強的局麵正式結束,失去了領袖的北洋軍閥們,個個以為老子天下第一,誰也不服誰。
最要命的是,最強的段祺瑞同第二強的馮國璋之間並沒有拉開太大的差距,而且第三的袁兆龍和第四的張作霖正在迎頭趕上!
亂局已然出現,誰也奈何不了誰!
三大巨頭齊聚京城,勢必要掀起一場腥風血雨,龍爭虎鬥在所難免,而且三人都抱著同樣的目的而來,大*統到底花落誰家呢?
北京城裏有一條瓦舍胡同,胡同裏有一個茶館兒,茶館兒占地不到一百平方米,裏邊擺著十幾張八仙桌,每張桌子圍著四條長椅。
茶館兒不大,可也有百十個年頭了。
茶館兒屋頂房梁上掛著一個籃子,籃子裏放著鎮店之寶,一塊收藏了多年的普洱茶,茶餅外麵用白紙包裹著,白紙上印著一塊紅色的官印,大清嘉慶十一年。
據說這塊茶餅是當年老掌櫃從皇宮裏弄出來的寶貝疙瘩,傳到現任掌櫃這裏,已經是三代人了。
據說,這塊茶餅的年紀和茶館兒一樣大。
茶館兒位置不太好,正好在個胡同末稍兒,但經營了百來年,茶館兒的生意始終不錯,發不了大財,也破不了產。
胡同裏的老少爺們、閑散的漢子、遛狗逗鳥的遺老遺少,都喜歡到這茶館兒裏坐下來,扔下五枚銅板,沏一壺便宜的茶葉末,約上幾個好友一起吹吹牛逼,談古論今。
再加五文錢,就能再上點瓜子、幹果,吃著喝著,悠閑舒服的慢節奏生活。
百來年,人來人往,茶館兒的掌櫃都換了三代人,但仍是這個茶館兒,仍是這些桌椅板凳,時間久了,坐的椅子以及八仙桌都被來客們磨得發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