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熟人
正如宋先生說的那樣,將零星鬆散的革命機構合並成一個具備統一目標,統一思想的團體——民黨同盟,對**革命事業而言是一個騰飛式的飛躍。
另一方麵,通過袁兆龍與伍廷芳的矛盾來看,這個強行整合到一起的民主同盟並不如想象中的那樣和諧,內部之間派係林立,貌似神離,恩怨不斷。
就這樣一個離心離德的團體怎麽能與槍炮在手的北洋抗衡?
一根筷子輕輕被折斷,十根筷子找一個力氣大一點的人費些力氣也能折斷,而筷子裏麵放進去一根鐵筷子,另外九根筷子與它牢牢的綁在一起,這就不會被折斷了,如何找到那根支撐起一切的鐵筷子和將所有人力量集中起來的那根繩子,化解和安撫這其中的種種矛盾,胸懷大誌的宋先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兩權分治究竟能不能在**行得通,這個還是要試一試才知道結果。
袁兆龍總之認為不太可能會出現像是國外那樣,在議會上,因為一件雞毛蒜皮的小事,首相和議員爭執不休,甚至是大打出手,亦或者是*統政見與大部分議員不和,經過議員們的集體投票彈劾,導致*統提前結束任期下台…
…袁兆龍認為這些情況在這個時代的**不可能發生,也可以說發生的概率很低很低,因為**幾千年的傳統便是皇帝一人執政,自古就是天無二日,國無二主,一山不容二虎,幾千年的傳統觀念是不可能會被忽然間改變的。
“民主”一詞經過革命黨多年堅持不懈的傳播,老百姓也懂了民主就是自己當家做主,國家大事商量著來的意思,是一個新鮮詞,也高興了好久,但事無三日之好,革命黨與北洋持續一個多月的國運之戰,以及清廷的倒台,發生了太多的事情,死了那麽多的人,流了那麽多的血,老百姓們甚至都不記得革命黨和北洋爭天下打仗的原因是什麽了!
民主一次也被淡忘到後腦勺,都在等著看下一個皇帝是誰,在老百姓的眼裏,這*統就是皇帝,該納的稅一分錢都少不了繳,見了麵還得要三拜九叩。這是需要一個漫長的適應過程,操之過急,太過激烈,引發下一次戰爭的可能性最高。
袁兆龍不希望看到下一次戰爭的發生,湖北也無力再參與任何形式規模的戰爭,現在的湖北zf依然麵臨著嚴峻的財政危機,不斷增加的赤字壓力幾乎讓袁兆龍喘不過氣來。
剛剛通過反腐雷霆行動挽迴了老百姓的民心,袁兆龍不想通過增加稅收這等下策來解決一部分問題,唯恐再失民心。盡快恢複生產力是當務之急,再來一次湖北之戰的話,湖北軍zf就可以直接宣布破產了。
袁兆龍本想通過鄭少成的關係看看能不能從相熟友好的其他地方革命zf那裏拆解些錢來緩緩危急,不過自己已經與伍廷芳關係鬧僵了,這個想法也不可能實現了。
反正幾次三番的借不出錢來,貸不出款,袁兆龍也已經習慣了,大不了,自己這個司令帶著部下們一起去江裏撈魚、下礦挖煤、上山伐木,怎麽還弄不出錢來!
急也沒用,車到山前必有路,先勒緊褲腰帶撐過這個1912年再說吧。
“宋先生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心懷百姓的好人,隻可惜,這個時代裏,壞人太多,好人未必會有好下場。”
這是袁兆龍在離開教堂的時候當著徐紹禎的麵說過的最後一句話。
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這是第二次來上海了,第一次是去南京為了見孫先生,路過上海,特地停下看看,這一次也不著急迴湖北,索性就在這裏多待幾天,徐紹禎也放下了手裏的事務,專程陪著袁兆龍在上海灘溜達,英法俄美租界來迴轉。
袁兆龍傳奇的武昌起義之旅成了一段佳話,成為一段佳話,廣為傳頌。
徐紹禎侃侃而談,給袁兆龍講述了一段不亞於他的同樣勵誌的經過:武昌起義槍炮聲一響,帶動了全國性的起義浪潮,漫天的革命烽火,各地紛紛響應,新軍第九鎮駐紮在南京,鎮統製徐紹禎率領麾下第九鎮全體在秣陵關起義。
與武昌起義不同的是,袁兆龍率領的湖北新軍擊敗了湖北新軍司令張彪,逼死了總督瑞澄,將勝利的旗幟插在了武昌的城頭上。但陣亡了三百多弟兄們的第九鎮起義軍卻沒能打敗北洋悍將張彪駐守的雨花台,秣陵關起義失敗,但拉開了江浙滬光複之戰的序幕。
秣陵關起義失敗後,上海同盟會策動江浙滬三軍聯合作戰,正式成立江浙滬聯軍,總司令為徐紹禎,總兵力約兩萬餘人的聯軍兵分三路,激戰紫金山、血戰雨花台、收複烏龍山、夜襲天堡城,會師南京!
江浙滬聯軍總司令徐紹禎與在湖北稱雄的袁兆龍被孫先生評價為起義雙傑!
徐、袁二人,論起排位來,袁兆龍還要在徐紹禎的後麵,袁兆龍不過是一省司令,而徐紹禎統帥江蘇、浙江,兩地三軍,占據東南半壁江山!
隻是風光一時的江浙滬聯軍在後來沒能延續起義時候的神勇,與前來鎮壓的段祺瑞交戰過程中表現不佳,連連失利,幾天的功夫丟掉了上海,段祺瑞的前鋒部隊一度幾乎攻到南京城下。
“隻可惜徐某才疏學淺,沒有袁兄的卓越才能,將部隊帶的一團糟,換做是袁兄來帶江浙滬聯軍的話,恐怕早就直搗京城,生擒那小皇帝了!”
袁兆龍搖頭擺手道:“別這麽說,江浙情況與湖北不同,倘若讓袁某來帶的話,部隊都未必指揮的動。”這可真不是袁兆龍謙虛,他之所以能在湖北建功立業,占是因為當時的湖北革命軍群龍無首,缺一個具有號召力的領袖,撿了一個大便宜。
但南京就不同了,地界要比遠在內地的湖北要好,同盟會等革命團體很多,有聲望的革命者更是多不勝數,讓一個初出茅廬籍籍無名的年輕人怎麽能震懾得住他們,唯有第九鎮統製徐紹禎才有這個資格和聲威。
尺有所長,寸有所短,這個道理不難理解。
“袁兆龍?是你嗎?”從背後傳來一聲驚喜中帶著不確定的聲音,聲音脆脆的,柔柔的,聽起來像是個女孩子,有點兒耳熟。
袁兆龍迴頭望去,一眼認了出來。
“戴若彤?”
“真的是你!”
沒有認錯人,戴若彤歡喜的湊到袁兆龍的麵前,一股淡淡的茉莉花清香衝進了袁兆龍的鼻子裏。
“哈哈哈,才一月多時間不見,戴小姐又漂亮了。”
戴若彤今天的打扮,一身粉色的洋裝,長長的波浪卷燙發,一個粉色的洋帽歪戴在頭上。聽到袁兆龍誇自己漂亮,戴若彤捂嘴輕笑,心裏美滋滋的。
“嘻嘻,是啊,你是好久都沒見過我了,而我可是天天的都能從報紙上見到你,袁大司令,最近你可是挺忙的呀,在湖北又整出了大動靜。”
袁兆龍微笑道:“袁某所作所為都是為了老百姓,為民謀福,算不得什麽。天涯何處不相逢,能在上海看到戴小姐你,這讓袁某感到十分驚喜。”
“是啊,我也感到很驚喜,隨便出門溜達兩圈,老遠就看見像你,又怕認錯,湊進了才知道果真是你。”
“若彤,我們該走了。”
戴若彤身邊響起一句半生不硬的**話,袁兆龍這才注意到,原來戴若彤的身邊還跟著一個洋鬼子。
正如宋先生說的那樣,將零星鬆散的革命機構合並成一個具備統一目標,統一思想的團體——民黨同盟,對**革命事業而言是一個騰飛式的飛躍。
另一方麵,通過袁兆龍與伍廷芳的矛盾來看,這個強行整合到一起的民主同盟並不如想象中的那樣和諧,內部之間派係林立,貌似神離,恩怨不斷。
就這樣一個離心離德的團體怎麽能與槍炮在手的北洋抗衡?
一根筷子輕輕被折斷,十根筷子找一個力氣大一點的人費些力氣也能折斷,而筷子裏麵放進去一根鐵筷子,另外九根筷子與它牢牢的綁在一起,這就不會被折斷了,如何找到那根支撐起一切的鐵筷子和將所有人力量集中起來的那根繩子,化解和安撫這其中的種種矛盾,胸懷大誌的宋先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兩權分治究竟能不能在**行得通,這個還是要試一試才知道結果。
袁兆龍總之認為不太可能會出現像是國外那樣,在議會上,因為一件雞毛蒜皮的小事,首相和議員爭執不休,甚至是大打出手,亦或者是*統政見與大部分議員不和,經過議員們的集體投票彈劾,導致*統提前結束任期下台…
…袁兆龍認為這些情況在這個時代的**不可能發生,也可以說發生的概率很低很低,因為**幾千年的傳統便是皇帝一人執政,自古就是天無二日,國無二主,一山不容二虎,幾千年的傳統觀念是不可能會被忽然間改變的。
“民主”一詞經過革命黨多年堅持不懈的傳播,老百姓也懂了民主就是自己當家做主,國家大事商量著來的意思,是一個新鮮詞,也高興了好久,但事無三日之好,革命黨與北洋持續一個多月的國運之戰,以及清廷的倒台,發生了太多的事情,死了那麽多的人,流了那麽多的血,老百姓們甚至都不記得革命黨和北洋爭天下打仗的原因是什麽了!
民主一次也被淡忘到後腦勺,都在等著看下一個皇帝是誰,在老百姓的眼裏,這*統就是皇帝,該納的稅一分錢都少不了繳,見了麵還得要三拜九叩。這是需要一個漫長的適應過程,操之過急,太過激烈,引發下一次戰爭的可能性最高。
袁兆龍不希望看到下一次戰爭的發生,湖北也無力再參與任何形式規模的戰爭,現在的湖北zf依然麵臨著嚴峻的財政危機,不斷增加的赤字壓力幾乎讓袁兆龍喘不過氣來。
剛剛通過反腐雷霆行動挽迴了老百姓的民心,袁兆龍不想通過增加稅收這等下策來解決一部分問題,唯恐再失民心。盡快恢複生產力是當務之急,再來一次湖北之戰的話,湖北軍zf就可以直接宣布破產了。
袁兆龍本想通過鄭少成的關係看看能不能從相熟友好的其他地方革命zf那裏拆解些錢來緩緩危急,不過自己已經與伍廷芳關係鬧僵了,這個想法也不可能實現了。
反正幾次三番的借不出錢來,貸不出款,袁兆龍也已經習慣了,大不了,自己這個司令帶著部下們一起去江裏撈魚、下礦挖煤、上山伐木,怎麽還弄不出錢來!
急也沒用,車到山前必有路,先勒緊褲腰帶撐過這個1912年再說吧。
“宋先生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心懷百姓的好人,隻可惜,這個時代裏,壞人太多,好人未必會有好下場。”
這是袁兆龍在離開教堂的時候當著徐紹禎的麵說過的最後一句話。
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這是第二次來上海了,第一次是去南京為了見孫先生,路過上海,特地停下看看,這一次也不著急迴湖北,索性就在這裏多待幾天,徐紹禎也放下了手裏的事務,專程陪著袁兆龍在上海灘溜達,英法俄美租界來迴轉。
袁兆龍傳奇的武昌起義之旅成了一段佳話,成為一段佳話,廣為傳頌。
徐紹禎侃侃而談,給袁兆龍講述了一段不亞於他的同樣勵誌的經過:武昌起義槍炮聲一響,帶動了全國性的起義浪潮,漫天的革命烽火,各地紛紛響應,新軍第九鎮駐紮在南京,鎮統製徐紹禎率領麾下第九鎮全體在秣陵關起義。
與武昌起義不同的是,袁兆龍率領的湖北新軍擊敗了湖北新軍司令張彪,逼死了總督瑞澄,將勝利的旗幟插在了武昌的城頭上。但陣亡了三百多弟兄們的第九鎮起義軍卻沒能打敗北洋悍將張彪駐守的雨花台,秣陵關起義失敗,但拉開了江浙滬光複之戰的序幕。
秣陵關起義失敗後,上海同盟會策動江浙滬三軍聯合作戰,正式成立江浙滬聯軍,總司令為徐紹禎,總兵力約兩萬餘人的聯軍兵分三路,激戰紫金山、血戰雨花台、收複烏龍山、夜襲天堡城,會師南京!
江浙滬聯軍總司令徐紹禎與在湖北稱雄的袁兆龍被孫先生評價為起義雙傑!
徐、袁二人,論起排位來,袁兆龍還要在徐紹禎的後麵,袁兆龍不過是一省司令,而徐紹禎統帥江蘇、浙江,兩地三軍,占據東南半壁江山!
隻是風光一時的江浙滬聯軍在後來沒能延續起義時候的神勇,與前來鎮壓的段祺瑞交戰過程中表現不佳,連連失利,幾天的功夫丟掉了上海,段祺瑞的前鋒部隊一度幾乎攻到南京城下。
“隻可惜徐某才疏學淺,沒有袁兄的卓越才能,將部隊帶的一團糟,換做是袁兄來帶江浙滬聯軍的話,恐怕早就直搗京城,生擒那小皇帝了!”
袁兆龍搖頭擺手道:“別這麽說,江浙情況與湖北不同,倘若讓袁某來帶的話,部隊都未必指揮的動。”這可真不是袁兆龍謙虛,他之所以能在湖北建功立業,占是因為當時的湖北革命軍群龍無首,缺一個具有號召力的領袖,撿了一個大便宜。
但南京就不同了,地界要比遠在內地的湖北要好,同盟會等革命團體很多,有聲望的革命者更是多不勝數,讓一個初出茅廬籍籍無名的年輕人怎麽能震懾得住他們,唯有第九鎮統製徐紹禎才有這個資格和聲威。
尺有所長,寸有所短,這個道理不難理解。
“袁兆龍?是你嗎?”從背後傳來一聲驚喜中帶著不確定的聲音,聲音脆脆的,柔柔的,聽起來像是個女孩子,有點兒耳熟。
袁兆龍迴頭望去,一眼認了出來。
“戴若彤?”
“真的是你!”
沒有認錯人,戴若彤歡喜的湊到袁兆龍的麵前,一股淡淡的茉莉花清香衝進了袁兆龍的鼻子裏。
“哈哈哈,才一月多時間不見,戴小姐又漂亮了。”
戴若彤今天的打扮,一身粉色的洋裝,長長的波浪卷燙發,一個粉色的洋帽歪戴在頭上。聽到袁兆龍誇自己漂亮,戴若彤捂嘴輕笑,心裏美滋滋的。
“嘻嘻,是啊,你是好久都沒見過我了,而我可是天天的都能從報紙上見到你,袁大司令,最近你可是挺忙的呀,在湖北又整出了大動靜。”
袁兆龍微笑道:“袁某所作所為都是為了老百姓,為民謀福,算不得什麽。天涯何處不相逢,能在上海看到戴小姐你,這讓袁某感到十分驚喜。”
“是啊,我也感到很驚喜,隨便出門溜達兩圈,老遠就看見像你,又怕認錯,湊進了才知道果真是你。”
“若彤,我們該走了。”
戴若彤身邊響起一句半生不硬的**話,袁兆龍這才注意到,原來戴若彤的身邊還跟著一個洋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