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某一個特殊的時間節點迴顧過去一段時間發生的事情,總是會有一些特別的收獲。


    1996年的第一個季度已經過去了一半,如果此時迴顧一下過去六個月時間裏發生的點點滴滴,將這一段時間裏好萊塢的重大新聞串聯起來,腦海裏就可以構建出一幅恢弘的藍圖,然後,就不難發現,在這近半年時間裏,好萊塢的所有動向似乎一切都來源於八月份的一個事件,一個看似平淡無奇、彷佛每天都會在好萊塢上演的普通事件:八月反抗行動。


    這一場由年輕火山們掀起的革。命,浩浩蕩蕩地將後續影響力一直連綿到了現在,無冕之王的權威形象和地位有史以來第一次受到了嚴峻的挑戰,而新聞產業的發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轉折。不僅僅是針對好萊塢,對於整個社會都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此後的“七宗罪”、“道歉(apologize)”更是將這一話題推上了巔峰。


    這一場轟轟烈烈的八月反抗行動,它的源頭赫然就是“死囚漫步”,起源於雨果在拍攝過程中所經曆的嚴重情況,隨後失去控製以至於一發不可收拾。


    所以,當“死囚漫步”上映時,北美所有觀眾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麽叫做“萬眾矚目”,幾乎每一個人都在好奇著雨果在“死囚漫步”裏的表現到底如何。果不其然,無論是觀眾還是影評人都對雨果的演出給予了最高矚目,而雨果在這部作品之中的表演強勢地得到了眾口一致的讚譽,這也一舉將雨果的聲勢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頂點。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金球獎拉開了序幕,劇情類最佳男主角、音樂喜劇類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編劇的四項提名更是清楚地向人們展示了如今雨果無人能敵的強大聲勢,也體現了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對雨果的肯定。但結局卻出乎了所有人的預料,而“死囚漫步”更是直接被淹沒在無數作品的衝擊之中,這幾乎讓所有人一片嘩然,更是引來了媒體的口誅筆伐。


    一個月時間過去了,金球獎與雨果的故事雖然依舊是話題焦點,但已經逐漸降溫,如果就此持續下去,等奧斯卡在三月底來臨時,負麵影響就已經可以幾乎忽略不計了。可現實是如此殘酷,也是如此有趣,在這個關口,第四十六屆柏林電影節來了。


    本屆柏林電影節幾乎吸引了全球範圍內的視線,在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金熊獎的歸屬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最終大幕落下,“理智與情感”勇奪金熊獎,這也是繼金球獎、北美廣播影評人協會獎、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之後,這部作品贏得的第四座重要頭銜。


    從目前各大頒獎典禮的走勢來看,顯然“豬寶貝”和“理智與情感”在最佳影片的爭奪之中是處於領先位置的,而這恰恰就是金球獎劇情類和音樂喜劇類最佳影片的獲得者,這無疑也是對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權威的一個重要肯定。


    但問題不在於“理智與情感”,從來都不在於“理智與情感”。


    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給予了雨果四項提名,這說明了什麽?說明了他們對雨果實力的認可;隨後金球獎又將最佳影片分別頒發給了“豬寶貝”和“理智與情感”,與其他重要頒獎典禮的走勢一致,這說明了什麽?說明了他們沒有昏頭,依舊是具備和所有人相似審美標準的。


    那麽,在這樣的情況下,金球獎卻忽視了雨果在“死囚漫步”裏精彩絕倫的演出,反而是嘉獎了“日出之前”,這又說明了什麽?分蛋糕,隻是點綴著草莓的那塊不屬於雨果,好萊塢記者協會隻是為了堵住悠悠眾口給了雨果一塊沒有奶油的蛋糕而已。


    當然,所有人都知道,各大頒獎典禮的審美本來就有所不同,“死囚漫步”在其他頒獎典禮上也不是大殺四方的,尼古拉斯-凱奇在“遠離賭城”裏的表現也是值得肯定的。如果僅僅如此,那麽人們也就是議論議論,根本無法讓金球獎傷筋動骨——就好像過去一個月時間裏一樣。


    現在,柏林電影節卻用一座最佳男演員銀熊獎表達了對雨果的嘉獎,特別在金熊獎歸屬於“理智與情感”的情況下,這就越發讓金球獎的位置尷尬起來,那一座銀熊獎就猶如一記響亮的耳光,狠狠摔在了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的臉上,那疼痛和恥辱深入骨髓。


    人們不由提出疑問:尼古拉斯的確很優秀,但他真的優秀到足以戰勝雨果嗎?即使是“遠離賭城”裏的演出都不見得能夠超越“死囚漫步”,更何況此前的表演曆史來看,尼古拉斯也遠遠遜色於雨果。那麽,這場遊戲又是如何出現這樣的結果呢?


    也許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的個人審美取向是如此,無可厚非;但也許……也許是因為尼古拉斯屬於國際創新藝術家公司,雨果屬於奮進精英經紀公司——在這一屆金球獎上前者大獲全勝,後者一獎未得;也許是因為尼古拉斯是屬於科波拉家族的成員,而雨果的父親則是朝記者鳴槍的一名老牛仔;也許是因為雨果拒絕出席金球獎的行為惹了某些人不高興……


    僅僅隻是一個“也許”,卻誕生出了無數可能性,這一次,根本不需要各大媒體煽風點火,觀眾們心中就自己開始嘀咕了。


    這一場分蛋糕的遊戲,著實變得有趣起來。


    觀眾們不是專業的影評人,他們不會認真地討論雨果和尼古拉斯的演技到底孰優孰劣,他們也不會像學院教授一般認真分析雨果和尼古拉斯的表演方法到底是方法派還是表現派,他們在乎的是自己的觀影感受。


    八月反抗行動所帶來的超高期待之後,讓觀眾心裏設定了一個標杆:雨果到底表演有多麽出色,居然陷入了人格分裂的窘境。而當“死囚漫步”上映之後,雨果精彩絕倫的表演達到了——甚至是超過了這一標杆時,觀眾內心的驚濤駭浪就是難以抑製的,即使雨果在各大頒獎典禮實現獎項的橫掃,在他們看來也是理所當然的。


    簡單來說,觀眾們認可了雨果。相對而言,即使影評人一再強調尼古拉斯的演出也是不遜色於雨果的,觀眾內心的認同感也無法達到同樣的高度。金球獎之後,觀眾就已經頗有微詞了,現在柏林電影節再一催化,他們就對金球獎更加嗤之以鼻了。


    麵對這樣的情況,新聞媒體一個個都幸災樂禍,他們顯然最希望看到的就是這樣的局麵,而這一次,甚至不需要他們煽風點火,觀眾們內心的標尺就已經給出了答案。


    “雨果-蘭開斯特柏林勇猛擒熊!”這是“洛杉磯時報”的標題,沒有提到金球獎,沒有刻意煽情,隻是簡單地陳述了事實,在文章之中,他們認為雨果的傑出表演得到了評審團的一致認可。


    “九名評審的一致選擇:雨果-蘭開斯特。”這是“展映”在柏林電影節結束之後,以官方場刊的身份揭曉了獎項評選的幕後故事,在文章之中,他們引用了評審團主席尼基塔的話語,“這是我們所有評審唯一沒有經過討論,舉手表決時就達成一致的獎項。隻要認真觀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閉上眼睛細細品味電影裏那雙深沉而錯雜的眼神,他們就會知道我們做出了最為正確的選擇。”


    “戛納之後,柏林登頂!”這是“紐約時報”的新聞標題,沒有刻意提起這個獎項的重要性,而是就事論事,強調了過去幾年時間裏雨果所創造的輝煌,在報道內容裏他們對這位未滿三十歲的男演員也是讚不絕口。


    其實這基本就是各大媒體的態度了,像“舊金山紀事報”那樣以激進的標題“以銀熊獎向金球獎發起質疑”進行報道的媒體,畢竟還是少數。但是媒體們對雨果的肯定,對“死囚漫步”的肯定,卻是毋庸置疑的,眾口一致地表示雨果的得獎完全是實至名歸,這正好給了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沉重的一擊!這是繼金球獎頒獎典禮結束之後千夫所指的亂局之後,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所承受的二重打擊。


    這一次的爭論從表麵上看來,根本沒有一個月前千夫所指的喧鬧和嘈雜,幾乎可以說是雲淡風輕、風平浪靜,但恰恰相反,隱藏在這種平靜之下的議論和爭議,卻對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造成了沉重的打擊,金球獎的權威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質疑,甚至有人開始懷疑協會成員內部腐敗的事實,比起媒體的譴責或者經濟的損失,失去觀眾的支持,這才是最為致命的。


    在這場隱藏在平靜海平麵之下的競爭之中,每一次出拳和迴擊都不露聲色,遭受打擊的那一方也始終隻能是啞巴吃黃連。奮進精英經紀公司吃了一次黃連,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也吃了一次黃連,但是現在對決卻悄無聲息地升級了,金球獎直接就受了內傷,滿腔的血腥味,卻偏偏不能顯露出來,還必須把血漿硬生生吞下去,然後思考著接下來應該怎麽辦?


    此時此刻的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頓時就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瑪嘉娜應該怎麽辦?邁克爾又會怎麽辦?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巨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七七家d貓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七七家d貓貓並收藏巨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