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答道:“某乃潁上人也,姓單,名福。久聞將軍納士招賢,欲來投托,未敢輒造,故行歌於市,以動尊聽耳。”
魏延大喜,請徐庶移駕郎陵縣府。
等進了縣府大廳,魏延臉色一正,再次躬身施禮:“久聞元直先生大名,今日得幸先生大駕光臨,在下感激不盡,還請元直先生看在天下蒼生,助在下一臂之力!”
徐庶大驚失色:“將軍怎知在下原來的名字?”
魏延朗聲笑道:“我欲圖大事就矣,麾下不缺勇猛大將,也不缺治世能臣,怎奈缺乏智謀之士,我便遍尋荊襄之地,得知水鏡先生門下有高才,其中便有元直先生。我方知,元直先生棄武從文,短短數載,才華便勝卻他人讀數十年書,實乃高才……中平六年,你為了幫友人報仇……”
隨後,魏延把徐庶這前半生做的事情都說了一遍。
中平六年,徐庶為人報仇而殺人,隨後用土白粉塗於臉上,披散著頭發逃走,被官吏抓住。官吏問徐庶叫什麽名字,徐庶一句話也不說,官吏於是把徐庶綁在柱子上,作出準備肢解的樣子,並擊鼓下令周圍市場裏的人出來辨認,人們都不敢說認識這個人。後來徐庶的朋友一起來將徐庶救走。徐庶不再舞劍,一改自己平時的氣節,前往儒家的學舍去學習儒學,但是同舍的學生們都嫌棄徐庶先前做賊,凡事都不肯與徐庶一起。徐庶每天都起床的特別早,一個人打掃衛生,不管什麽事都先問問別人的意見,認真學習儒學。漸漸的,徐庶對於儒家的經義學問都非常精通,而且還結識了同郡的石韜,倆人膠漆相投。
初平三年,因董卓作亂京師而導致中州四處兵起,徐庶為了避亂,與同郡石韜南下至荊州居住。到了荊州之後,擺在水鏡先生司馬徽門下,短短五年,水鏡先生便說,徐庶可以出師了。
徐庶本來想投劉表,怎奈劉表此人不善用人,因為曹操此前有過屠城的惡行,徐庶也不想投靠殘暴的曹操。
徐庶目瞪口呆,他想不到,魏延竟然對他這麽了解。
把徐庶前半生敘述一遍,魏延心裏深深一歎,徐庶跟那一世的他一樣,都是悲情人物啊。
那一世,他後來就一直在荊州隱居,還結識了諸葛亮,關係友好。
直到建安六年,劉備被曹操擊敗而南下依附劉表,劉表讓劉備於新野駐紮抵禦曹操。徐庶以劉備是漢室皇親,而且信義著於四海,前往投奔,劉備見徐庶後,非常器重他。
建安十二年,劉備在徐庶的建議下三顧茅廬,求得諸葛亮。
建安十三年,徐庶在跟隨劉備逃亡的過程,母親被曹操擄獲,徐庶向劉備辭行,劉備不忍,徐庶對劉備說道:“我本來想和將軍一起創造王霸之業,所憑恃的就是這顆心,但是現在我的母親被曹操抓去,我現在方寸已經亂掉了,對將軍也沒什麽幫助,所以我請求從此與你告別。”劉備隻好答應,於是徐庶為了保全母親前往曹營,同郡石韜也和他一起前去。
太和二年,諸葛亮率軍北伐,聽聞徐庶與石韜(郡守、典農校尉)官職都不太高,於是感歎道:“難道是魏國的謀士太多了嗎,為什麽不重用徐庶與石韜兩人呢?
現在,這一世,徐庶本來也沒打算投靠魏延,畢竟魏延聲望很低,而且看起來是劉表的附庸勢力,隻占據了幾個縣,表麵上跟張繡一樣,所以魏延派人找他的時候,他就隱藏起來避而不見,直到後來,魏延的《蒿裏行》、《憫農》二首流傳到徐庶那裏,當時徐庶和石韜二人看完之後,齊聲感歎:“終於遇到一個真正仁義愛民的主公!”
於是,兩人收拾行李準備投奔魏延。
徐庶卻遲疑了:“昔日魏將軍派人尋我好幾個月,我都避而不見,現在唯有尺寸之功,便去相見,終究不好,不如等到魏將軍窘迫之時,我再出現,幫魏將軍獻策,如此方好。”
於是他們一邊等待,一邊打探各路軍情,發現魏延遇到了一個難題,便來投奔,徐庶先行投奔,如果得到魏延賞識,再舉薦石韜。
徐庶先用化名,是想測試一下魏延,看看他有沒有識人之能,不是看魏延能不能發現他的真身份,而是看他能不能透過單福的外殼發現自己的才能,卻萬萬沒想到,竟然一下子就被魏延識破了真身份。
魏延跟徐庶說話時,啟動了種子神器的鑒定特技。
很快地,他腦海裏響起空空沙啞又性感的聲音:“主公,發現能臣種子徐庶,武力66,統率86,智力94,政治78,魅力84,他現在25歲,各項數值距離曆史巔峰2點,但他各方麵都有很大的培養餘地。此人現在對主公好感度為90,建議立即提升好感度,以達成收服的任務。如果完成收服徐庶的任務,可獲得10000積分!”
徐庶看魏延對自己知之甚深,心裏感動,但他現在還不想那麽快就投靠魏延,他想觀察一下魏延,看看魏延到底值不值得他投靠,便道:“將軍,在下今日來,隻想解一下將軍之困,至於出仕之事,在下尚未考慮清楚。”
魏延也不想馬上逼迫徐庶答應給自己效力,便拱手道:“不瞞先生,在下卻有困難,那曹洪……”
他把曹洪、滿寵的計策說了一遍,苦笑道:“在下知道這是曹洪、滿寵之計策,卻不知道,該如何才能將計就計。”
徐庶笑道:“將軍其實是知道如何將計就計,隻是將軍愛惜士卒性命,不願他們白白丟了性命,對嗎?”
魏延驚訝地看著徐庶:“知我者元直也,隻是我實在狠不下心付出幾千人的損失去吸引曹洪進入我的伏擊圈,該如何是好?”
徐庶笑道:“汝南東邊有賊寇瞿恭、江宮、沈成等人,他們合兵一起,共有四五千人,一直不滿將軍整編人馬的方式,一直拒不歸降,還屢次劫掠從淮南遷徙到義陽的鄉民,將軍早就想除掉他們了,而現在就是一個機會,一箭雙雕的好機會!”
魏延大喜,請徐庶移駕郎陵縣府。
等進了縣府大廳,魏延臉色一正,再次躬身施禮:“久聞元直先生大名,今日得幸先生大駕光臨,在下感激不盡,還請元直先生看在天下蒼生,助在下一臂之力!”
徐庶大驚失色:“將軍怎知在下原來的名字?”
魏延朗聲笑道:“我欲圖大事就矣,麾下不缺勇猛大將,也不缺治世能臣,怎奈缺乏智謀之士,我便遍尋荊襄之地,得知水鏡先生門下有高才,其中便有元直先生。我方知,元直先生棄武從文,短短數載,才華便勝卻他人讀數十年書,實乃高才……中平六年,你為了幫友人報仇……”
隨後,魏延把徐庶這前半生做的事情都說了一遍。
中平六年,徐庶為人報仇而殺人,隨後用土白粉塗於臉上,披散著頭發逃走,被官吏抓住。官吏問徐庶叫什麽名字,徐庶一句話也不說,官吏於是把徐庶綁在柱子上,作出準備肢解的樣子,並擊鼓下令周圍市場裏的人出來辨認,人們都不敢說認識這個人。後來徐庶的朋友一起來將徐庶救走。徐庶不再舞劍,一改自己平時的氣節,前往儒家的學舍去學習儒學,但是同舍的學生們都嫌棄徐庶先前做賊,凡事都不肯與徐庶一起。徐庶每天都起床的特別早,一個人打掃衛生,不管什麽事都先問問別人的意見,認真學習儒學。漸漸的,徐庶對於儒家的經義學問都非常精通,而且還結識了同郡的石韜,倆人膠漆相投。
初平三年,因董卓作亂京師而導致中州四處兵起,徐庶為了避亂,與同郡石韜南下至荊州居住。到了荊州之後,擺在水鏡先生司馬徽門下,短短五年,水鏡先生便說,徐庶可以出師了。
徐庶本來想投劉表,怎奈劉表此人不善用人,因為曹操此前有過屠城的惡行,徐庶也不想投靠殘暴的曹操。
徐庶目瞪口呆,他想不到,魏延竟然對他這麽了解。
把徐庶前半生敘述一遍,魏延心裏深深一歎,徐庶跟那一世的他一樣,都是悲情人物啊。
那一世,他後來就一直在荊州隱居,還結識了諸葛亮,關係友好。
直到建安六年,劉備被曹操擊敗而南下依附劉表,劉表讓劉備於新野駐紮抵禦曹操。徐庶以劉備是漢室皇親,而且信義著於四海,前往投奔,劉備見徐庶後,非常器重他。
建安十二年,劉備在徐庶的建議下三顧茅廬,求得諸葛亮。
建安十三年,徐庶在跟隨劉備逃亡的過程,母親被曹操擄獲,徐庶向劉備辭行,劉備不忍,徐庶對劉備說道:“我本來想和將軍一起創造王霸之業,所憑恃的就是這顆心,但是現在我的母親被曹操抓去,我現在方寸已經亂掉了,對將軍也沒什麽幫助,所以我請求從此與你告別。”劉備隻好答應,於是徐庶為了保全母親前往曹營,同郡石韜也和他一起前去。
太和二年,諸葛亮率軍北伐,聽聞徐庶與石韜(郡守、典農校尉)官職都不太高,於是感歎道:“難道是魏國的謀士太多了嗎,為什麽不重用徐庶與石韜兩人呢?
現在,這一世,徐庶本來也沒打算投靠魏延,畢竟魏延聲望很低,而且看起來是劉表的附庸勢力,隻占據了幾個縣,表麵上跟張繡一樣,所以魏延派人找他的時候,他就隱藏起來避而不見,直到後來,魏延的《蒿裏行》、《憫農》二首流傳到徐庶那裏,當時徐庶和石韜二人看完之後,齊聲感歎:“終於遇到一個真正仁義愛民的主公!”
於是,兩人收拾行李準備投奔魏延。
徐庶卻遲疑了:“昔日魏將軍派人尋我好幾個月,我都避而不見,現在唯有尺寸之功,便去相見,終究不好,不如等到魏將軍窘迫之時,我再出現,幫魏將軍獻策,如此方好。”
於是他們一邊等待,一邊打探各路軍情,發現魏延遇到了一個難題,便來投奔,徐庶先行投奔,如果得到魏延賞識,再舉薦石韜。
徐庶先用化名,是想測試一下魏延,看看他有沒有識人之能,不是看魏延能不能發現他的真身份,而是看他能不能透過單福的外殼發現自己的才能,卻萬萬沒想到,竟然一下子就被魏延識破了真身份。
魏延跟徐庶說話時,啟動了種子神器的鑒定特技。
很快地,他腦海裏響起空空沙啞又性感的聲音:“主公,發現能臣種子徐庶,武力66,統率86,智力94,政治78,魅力84,他現在25歲,各項數值距離曆史巔峰2點,但他各方麵都有很大的培養餘地。此人現在對主公好感度為90,建議立即提升好感度,以達成收服的任務。如果完成收服徐庶的任務,可獲得10000積分!”
徐庶看魏延對自己知之甚深,心裏感動,但他現在還不想那麽快就投靠魏延,他想觀察一下魏延,看看魏延到底值不值得他投靠,便道:“將軍,在下今日來,隻想解一下將軍之困,至於出仕之事,在下尚未考慮清楚。”
魏延也不想馬上逼迫徐庶答應給自己效力,便拱手道:“不瞞先生,在下卻有困難,那曹洪……”
他把曹洪、滿寵的計策說了一遍,苦笑道:“在下知道這是曹洪、滿寵之計策,卻不知道,該如何才能將計就計。”
徐庶笑道:“將軍其實是知道如何將計就計,隻是將軍愛惜士卒性命,不願他們白白丟了性命,對嗎?”
魏延驚訝地看著徐庶:“知我者元直也,隻是我實在狠不下心付出幾千人的損失去吸引曹洪進入我的伏擊圈,該如何是好?”
徐庶笑道:“汝南東邊有賊寇瞿恭、江宮、沈成等人,他們合兵一起,共有四五千人,一直不滿將軍整編人馬的方式,一直拒不歸降,還屢次劫掠從淮南遷徙到義陽的鄉民,將軍早就想除掉他們了,而現在就是一個機會,一箭雙雕的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