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第一百七十二章太子來訪
“年叔,有一件事兒,你替我去辦了,”鄭燕把管家李年喚進屋裏,吩咐道。
“少夫人,您不必如此客氣,有什麽事兒,說一聲即是,老朽馬上會去辦的!”李年對著鄭燕恭敬地行了一禮道。
“你…給我去打聽個事,”鄭燕臉上有些不自然的神色。
“少夫人,什麽事兒?”李年有些疑惑,少夫人以往都是風風火火的樣子,今日這是怎麽了?
“你給我去怡香院去打聽個人,”鄭燕把手中的一份紙箋交給李年,“你去問清楚來,當日一個公子所作的這兩首詩,是送給院中哪個姑娘的。”
“少夫人,這…”李年有些傻眼,少夫人怎麽會吩咐這樣的事,又不敢迴絕,“少夫人,我若是去打聽了,少爺他要責罰我的!”
李年有些想哭,他是聰明之人,稍一想就明白其中的意思!
李年隱約知道自家少爺曾上怡香院去,一看內容,猜著就知道這詩是自家少爺所作的。李年以為是少夫人嫉妒,想去找那女的麻煩了。自家少爺這樣從不沾花惹草的人,府中不少的年輕女子從沒動過心思,身居高位,整日忙於朝事,這幾年也沒納過妾,在外麵看上一個女子也是正常的事,少夫人這也管的太嚴了吧。
“年叔,我隻是想知道這人是誰,具體情況如何,沒有別的意思,少爺不會責怪你的,”鄭燕平靜地說道,“你一定要打探清楚所有情況,隻是現在不要讓少爺知道即是,以後我自會與他說!”
“是,少夫人,那老朽就使人去打探一下,若是少爺責罰,您要幫老朽說話啊!”李年有些惶恐。
李業詡對下人都是很和善和尊重,而正是這樣的態度,更是讓李年在管理府中事務時不敢出絲毫的差池,怕受到李業詡的責罰。
溫和的人一旦發怒起來,那是要可怕百倍的,這樣背著少爺去打探事情,萬一被知道了,那…
李年有些不敢想!
“少爺,太子來訪了,”管家李年一臉驚慌地跑了起來,對正在書房裏寫著東西的李業詡急急地說道,“通報的人說,太子一行馬上就到!”
“什麽?快迎接!”李業詡忙擱下筆,往屋外衝去。
一路走著,李業詡也在想,自己好長時間沒見麵的太子李承乾,今日竟到自己府中來,又為了何事?
剛到府門口,李承乾帶著一大群侍衛已經抵達。
“參見太子殿下,”李業詡忙上去行禮迎接。
“孤見過李大將軍,”臉上看去頗為成熟的李承乾也忙迴了一禮,“今日來,是領父皇旨,特意來看望一下將軍的!”
“不敢當太子殿下親自來探望,快請進內述話,”李業詡一聽是李世民的意思,知道定是有重要事兒,忙把他迎到前廳,並屏退所有下人。
李承乾落座後,也沒客套,即直接說道,“李大將軍,前些日子禦史台參劾你之事,現已經徹底查清,那是一些別有用心之人的誣告,將軍根本不可能有通敵之事。隻是中間出了一些差錯,幕後指使之人,禦史台和刑部還正在查,相信過些日子會有結果…”
未等李業詡迴話,李承乾繼續說道:“父皇也讓孤來傳話,對你所受的這不白之冤,他甚是過意不去,本想親自登門來表示歉意,隻是這些日子朝事繁雜,沒得空兒,所以就使孤代他來!父皇還說了,他一直知道大將軍赤膽忠心,決不會做出如此逆天之事,過些日子,朝廷會將這些事詔告天下,以得將軍名聲!”李承乾說著站起身,對李業詡施了一禮。
“多謝陛下,也多謝太子,不敢當陛下如此做,末將感激涕零,”李業詡隻得恭敬地應道,迴了一禮。
“李大將軍,此次父皇所交付之事即如此,孤還想與將軍私下聊一些事兒!”李承乾低聲地說道。
“那請太子殿下到書房說道,”李業詡見李承乾如此,不知道又想說什麽私密的話,也隻得到沒人來打擾的書房。
“業詡兄,我都好長時間沒聆聽你的教誨了,還真是想念的緊,”李承乾一到書房,即放下那副太子的麵孔,用以前的方式說道。
“不敢當太子殿下如此說,末將如何敢指教殿下,以往也隻是聊一些事兒,殿下有什麽吩咐盡管說,”李業詡一愣之下,也有些明白今日李承乾來的意思。
“非也,前些年與業詡兄聊那些事兒,真是受益匪淺,也使我明白,以前做的事太過荒唐,”李承乾絲毫不掩飾他的想法,有些激動地說道,“如今我大唐邊境未安,百姓生活還不是很富足,要我這個太子做的事太多,想著父皇也整日操持國事,而我不能為他分些憂,將軍如此這般年紀也多次征戰在外,我卻忙於玩樂,實是不應該!經母後多次規勸,還有業詡兄許多話語的提醒,也使得我醒悟,不能能再如此下去,如今也試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為父皇處理一些政事!”
“常聽陛下稱讚太子殿下如今頗識大體,能為他處理許多事,此是我大唐之幸,陛下之福,”李業詡也隻得附和著說道。
“多謝業詡兄的誇獎,今日我來,正是有一些事兒想請教一下!”李承乾恭敬地作了一禮說道。
“太子太客氣了,”李業詡也有些佩服起李承乾來,前些年與李泰的爭端事一點也不提起,也沒問李泰是否來拉攏過自己,還有自己與李恪的交往也沒什麽在意,眼前的這個李承乾,與曆史上記載的那個太不一樣了,氣度上更是不一般。
“父皇前些日子也與我說了,朝廷年內將要進行兵製方麵的改革,其實我甚是不解,如今所行的府兵製不是挺好?這些年,我們對外的作戰中,也是無往不勝的!這不是說明,府兵的戰力也不差…”李承乾問道。
“殿下,不是末將論功,這幾年的征戰中,無論是在平斛薛的叛亂,還是滅吐穀渾的戰役,及這次與吐蕃大軍的對仗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都是經過係統訓練的特衛,還有其他諸衛的那些常備軍及邊軍。臨時征召的那些府兵,在作戰中戰力表現低下,紀律方麵相比較也是十分鬆懈。試想,在吐蕃高原上,臨時征召的府兵,能進行長途奔襲,在短短的幾個月時間內,以五萬之眾,將吐蕃三十餘萬大軍全部消滅?就一個機動能力上,府兵就差上很多,更別說在與敵的拚殺能力上!”李業詡嚴肅地說道,“若要以小的代價取得戰役的巨大勝利,那我們必須擁有一支經過係統訓練的常備軍隊!”
征戰吐穀渾的戰役,有不少的府兵,但這些府兵在行動上遲緩許多,與敵對仗中,傷亡也較大;在與吐蕃人的大戰中,數萬將士都是由入伍多年的邊軍,還有就是李業詡所領經過係統訓練的特衛,再有執失思力的突厥族士兵組成,這些都是經過係統訓練或者經曆過多次戰事,戰力很強大的軍隊,這也是這次戰役能取得輝煌戰果的決定性力量,後麵的長途奔襲,更是考驗部隊各方麵能力的時候,侯君集親領的一部軍隊,就是跟不上大部隊的行進,基本沒參加戰鬥。
“如此說是不錯,我也是如此想的,”李承乾聽了沉思一會似有所悟,也接著稱讚了李業詡一番,“這幾戰中業詡兄立下的戰功,無人可比,父皇也是常在我們麵前稱讚,父皇說,漢之衛青,霍去病的功績,也是無法與我們的李大將軍相比的!”
“報國殺敵,此乃軍人本職,翼沒想過其他,”李業詡正色道,“翼雖說立下一些功績,但怎麽也不能和衛、霍相比!”
說實話,李業詡對權位並沒太多,他想的,正是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一個無比強大的大唐帝國,出現在世界上,不讓原來曆史中那些中華民族的屈辱史重演。
至於與衛青、霍去病這兩員彪炳史冊的名將相比,李業詡還是很汗顏,至少如今比起來,還差的太多。
“業詡兄如此抱負,我甚是敬佩,”李承乾再行一禮道,“隻是我還有一些事不明白,如今我們邊上沒有什麽大的威脅了,為何還要進行兵製改革?這樣要增加國家的許多負擔,百姓賦稅也要增多,生活將受到影響,如此不利於國家穩定…”
李業詡這時也明白過來,定是有不少的人,在李承乾麵前說過這事,而李承乾可能還有支持與反對中搖擺,所以今日過來問自己,或者還有李世民使其來問的意思。
想到此,李業詡即說道:“太子殿下,我們是要節約開支,以免加重百姓負擔,更是多一些能增加賦稅收入,又不至於影響百姓生活的舉措來,這樣百姓更富足,國家也跟著富足,國力就更是強大…”
“如今我大唐,經過多年南方的開發,國庫已經頗為殷實,百姓家中存糧也不少,朝廷鼓勵商業貿易,從商人中收取的賦稅,會該慢慢地多起來,以後甚至比農戶中所取的還多。陛下所行的這些舉措,使得我朝國力大增,如此才有能力進行一些改革,而兵製改革是必須進行的事…”
李業詡把心中早就想好,要與李承乾說的話說了出來,“如今我們大唐四邊,還有太多太多不安定的因素:我東麵,有高麗、百濟、倭國,還有靺鞨等;西北有突厥,還有更遠的大食;北麵有薛延陀,勢力日益強大;西麵還有吐蕃的殘部,南麵有天竺各國,這些小國和部族常侵擾我大唐邊境,我們接下來要進行的戰事肯定還很多,所以我們一定要有一支有著非常強大戰力的軍隊,以使在這些國家對我大唐襲擾時,能做出快速的反應,保護我邊境不受侵犯,百姓不受虜掠,而兵製改革,正是為了此…”
“業詡兄說得挺在理…”
“還有,我大唐疆土日益擴大,維護邊境安全的軍隊數量也必須增多,這樣也必須得有一支有著能抵禦外敵入侵的軍隊守國門,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製度管理軍隊!力求以小的成本管理好軍隊…”
“如今大唐在皇上多項利國利民的舉措下,越來越強大,沒有人敢對我們的中國抱以輕視,作為軍中的武將,我們也自是希望太子也能將大唐的這份榮耀繼續下去,甚至比現在的更加強大…”
“業詡兄,你說的太對了,”李承乾聽了李業詡如此說,臉上露出激動的神色來。
“殿下,保證國力強大的,必須要有一支忠於國家的軍隊,還要有更多利國利民的政策!如今陛下想進行的兵製改革,可以使許多的府兵解脫出來,可以安心地從事生產,或者經商做買賣。兵製改革後,一些舉措可以使軍中將士沒有後顧之憂,那些入伍從軍的人,也可以專心守衛疆土,獎勵措施使得士兵更有榮譽感,你說,此等大好事,我們除了支持外,還能做什麽?”
“聽業詡兄如此一番說,承乾茅塞頓開,父皇說的沒錯,業詡兄想得果然深遠,業詡兄拳拳抱國之心,更是讓人敬佩!請受我一拜,”李承乾站起身,對李業詡恭恭敬敬地施了一禮.
“不敢當太子殿下如此之禮!”李業詡忙起身迴了一禮。
李承乾再坐迴位置上,臉色與剛來時已經完全不一樣了,“業詡兄,我還有一事想問,吐蕃使團,我們要如何處置為好?房相建議將使團扣留!我覺得好似不太妥當!”
“祿東讚敢派人散步謠言,想攪擾我大唐君臣間的關係,居心險惡,而且吐蕃國力強盛,大部都是祿東讚之作,出兵攻擊我邊境也是其的謀劃,若放其迴去,那是放虎歸山,殿下覺得合適嗎?”李業詡反問道。
李承乾臉上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我知道如何做了…告辭了,過些日子再來請教!”
第一百七十二章太子來訪
“年叔,有一件事兒,你替我去辦了,”鄭燕把管家李年喚進屋裏,吩咐道。
“少夫人,您不必如此客氣,有什麽事兒,說一聲即是,老朽馬上會去辦的!”李年對著鄭燕恭敬地行了一禮道。
“你…給我去打聽個事,”鄭燕臉上有些不自然的神色。
“少夫人,什麽事兒?”李年有些疑惑,少夫人以往都是風風火火的樣子,今日這是怎麽了?
“你給我去怡香院去打聽個人,”鄭燕把手中的一份紙箋交給李年,“你去問清楚來,當日一個公子所作的這兩首詩,是送給院中哪個姑娘的。”
“少夫人,這…”李年有些傻眼,少夫人怎麽會吩咐這樣的事,又不敢迴絕,“少夫人,我若是去打聽了,少爺他要責罰我的!”
李年有些想哭,他是聰明之人,稍一想就明白其中的意思!
李年隱約知道自家少爺曾上怡香院去,一看內容,猜著就知道這詩是自家少爺所作的。李年以為是少夫人嫉妒,想去找那女的麻煩了。自家少爺這樣從不沾花惹草的人,府中不少的年輕女子從沒動過心思,身居高位,整日忙於朝事,這幾年也沒納過妾,在外麵看上一個女子也是正常的事,少夫人這也管的太嚴了吧。
“年叔,我隻是想知道這人是誰,具體情況如何,沒有別的意思,少爺不會責怪你的,”鄭燕平靜地說道,“你一定要打探清楚所有情況,隻是現在不要讓少爺知道即是,以後我自會與他說!”
“是,少夫人,那老朽就使人去打探一下,若是少爺責罰,您要幫老朽說話啊!”李年有些惶恐。
李業詡對下人都是很和善和尊重,而正是這樣的態度,更是讓李年在管理府中事務時不敢出絲毫的差池,怕受到李業詡的責罰。
溫和的人一旦發怒起來,那是要可怕百倍的,這樣背著少爺去打探事情,萬一被知道了,那…
李年有些不敢想!
“少爺,太子來訪了,”管家李年一臉驚慌地跑了起來,對正在書房裏寫著東西的李業詡急急地說道,“通報的人說,太子一行馬上就到!”
“什麽?快迎接!”李業詡忙擱下筆,往屋外衝去。
一路走著,李業詡也在想,自己好長時間沒見麵的太子李承乾,今日竟到自己府中來,又為了何事?
剛到府門口,李承乾帶著一大群侍衛已經抵達。
“參見太子殿下,”李業詡忙上去行禮迎接。
“孤見過李大將軍,”臉上看去頗為成熟的李承乾也忙迴了一禮,“今日來,是領父皇旨,特意來看望一下將軍的!”
“不敢當太子殿下親自來探望,快請進內述話,”李業詡一聽是李世民的意思,知道定是有重要事兒,忙把他迎到前廳,並屏退所有下人。
李承乾落座後,也沒客套,即直接說道,“李大將軍,前些日子禦史台參劾你之事,現已經徹底查清,那是一些別有用心之人的誣告,將軍根本不可能有通敵之事。隻是中間出了一些差錯,幕後指使之人,禦史台和刑部還正在查,相信過些日子會有結果…”
未等李業詡迴話,李承乾繼續說道:“父皇也讓孤來傳話,對你所受的這不白之冤,他甚是過意不去,本想親自登門來表示歉意,隻是這些日子朝事繁雜,沒得空兒,所以就使孤代他來!父皇還說了,他一直知道大將軍赤膽忠心,決不會做出如此逆天之事,過些日子,朝廷會將這些事詔告天下,以得將軍名聲!”李承乾說著站起身,對李業詡施了一禮。
“多謝陛下,也多謝太子,不敢當陛下如此做,末將感激涕零,”李業詡隻得恭敬地應道,迴了一禮。
“李大將軍,此次父皇所交付之事即如此,孤還想與將軍私下聊一些事兒!”李承乾低聲地說道。
“那請太子殿下到書房說道,”李業詡見李承乾如此,不知道又想說什麽私密的話,也隻得到沒人來打擾的書房。
“業詡兄,我都好長時間沒聆聽你的教誨了,還真是想念的緊,”李承乾一到書房,即放下那副太子的麵孔,用以前的方式說道。
“不敢當太子殿下如此說,末將如何敢指教殿下,以往也隻是聊一些事兒,殿下有什麽吩咐盡管說,”李業詡一愣之下,也有些明白今日李承乾來的意思。
“非也,前些年與業詡兄聊那些事兒,真是受益匪淺,也使我明白,以前做的事太過荒唐,”李承乾絲毫不掩飾他的想法,有些激動地說道,“如今我大唐邊境未安,百姓生活還不是很富足,要我這個太子做的事太多,想著父皇也整日操持國事,而我不能為他分些憂,將軍如此這般年紀也多次征戰在外,我卻忙於玩樂,實是不應該!經母後多次規勸,還有業詡兄許多話語的提醒,也使得我醒悟,不能能再如此下去,如今也試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為父皇處理一些政事!”
“常聽陛下稱讚太子殿下如今頗識大體,能為他處理許多事,此是我大唐之幸,陛下之福,”李業詡也隻得附和著說道。
“多謝業詡兄的誇獎,今日我來,正是有一些事兒想請教一下!”李承乾恭敬地作了一禮說道。
“太子太客氣了,”李業詡也有些佩服起李承乾來,前些年與李泰的爭端事一點也不提起,也沒問李泰是否來拉攏過自己,還有自己與李恪的交往也沒什麽在意,眼前的這個李承乾,與曆史上記載的那個太不一樣了,氣度上更是不一般。
“父皇前些日子也與我說了,朝廷年內將要進行兵製方麵的改革,其實我甚是不解,如今所行的府兵製不是挺好?這些年,我們對外的作戰中,也是無往不勝的!這不是說明,府兵的戰力也不差…”李承乾問道。
“殿下,不是末將論功,這幾年的征戰中,無論是在平斛薛的叛亂,還是滅吐穀渾的戰役,及這次與吐蕃大軍的對仗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都是經過係統訓練的特衛,還有其他諸衛的那些常備軍及邊軍。臨時征召的那些府兵,在作戰中戰力表現低下,紀律方麵相比較也是十分鬆懈。試想,在吐蕃高原上,臨時征召的府兵,能進行長途奔襲,在短短的幾個月時間內,以五萬之眾,將吐蕃三十餘萬大軍全部消滅?就一個機動能力上,府兵就差上很多,更別說在與敵的拚殺能力上!”李業詡嚴肅地說道,“若要以小的代價取得戰役的巨大勝利,那我們必須擁有一支經過係統訓練的常備軍隊!”
征戰吐穀渾的戰役,有不少的府兵,但這些府兵在行動上遲緩許多,與敵對仗中,傷亡也較大;在與吐蕃人的大戰中,數萬將士都是由入伍多年的邊軍,還有就是李業詡所領經過係統訓練的特衛,再有執失思力的突厥族士兵組成,這些都是經過係統訓練或者經曆過多次戰事,戰力很強大的軍隊,這也是這次戰役能取得輝煌戰果的決定性力量,後麵的長途奔襲,更是考驗部隊各方麵能力的時候,侯君集親領的一部軍隊,就是跟不上大部隊的行進,基本沒參加戰鬥。
“如此說是不錯,我也是如此想的,”李承乾聽了沉思一會似有所悟,也接著稱讚了李業詡一番,“這幾戰中業詡兄立下的戰功,無人可比,父皇也是常在我們麵前稱讚,父皇說,漢之衛青,霍去病的功績,也是無法與我們的李大將軍相比的!”
“報國殺敵,此乃軍人本職,翼沒想過其他,”李業詡正色道,“翼雖說立下一些功績,但怎麽也不能和衛、霍相比!”
說實話,李業詡對權位並沒太多,他想的,正是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一個無比強大的大唐帝國,出現在世界上,不讓原來曆史中那些中華民族的屈辱史重演。
至於與衛青、霍去病這兩員彪炳史冊的名將相比,李業詡還是很汗顏,至少如今比起來,還差的太多。
“業詡兄如此抱負,我甚是敬佩,”李承乾再行一禮道,“隻是我還有一些事不明白,如今我們邊上沒有什麽大的威脅了,為何還要進行兵製改革?這樣要增加國家的許多負擔,百姓賦稅也要增多,生活將受到影響,如此不利於國家穩定…”
李業詡這時也明白過來,定是有不少的人,在李承乾麵前說過這事,而李承乾可能還有支持與反對中搖擺,所以今日過來問自己,或者還有李世民使其來問的意思。
想到此,李業詡即說道:“太子殿下,我們是要節約開支,以免加重百姓負擔,更是多一些能增加賦稅收入,又不至於影響百姓生活的舉措來,這樣百姓更富足,國家也跟著富足,國力就更是強大…”
“如今我大唐,經過多年南方的開發,國庫已經頗為殷實,百姓家中存糧也不少,朝廷鼓勵商業貿易,從商人中收取的賦稅,會該慢慢地多起來,以後甚至比農戶中所取的還多。陛下所行的這些舉措,使得我朝國力大增,如此才有能力進行一些改革,而兵製改革是必須進行的事…”
李業詡把心中早就想好,要與李承乾說的話說了出來,“如今我們大唐四邊,還有太多太多不安定的因素:我東麵,有高麗、百濟、倭國,還有靺鞨等;西北有突厥,還有更遠的大食;北麵有薛延陀,勢力日益強大;西麵還有吐蕃的殘部,南麵有天竺各國,這些小國和部族常侵擾我大唐邊境,我們接下來要進行的戰事肯定還很多,所以我們一定要有一支有著非常強大戰力的軍隊,以使在這些國家對我大唐襲擾時,能做出快速的反應,保護我邊境不受侵犯,百姓不受虜掠,而兵製改革,正是為了此…”
“業詡兄說得挺在理…”
“還有,我大唐疆土日益擴大,維護邊境安全的軍隊數量也必須增多,這樣也必須得有一支有著能抵禦外敵入侵的軍隊守國門,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製度管理軍隊!力求以小的成本管理好軍隊…”
“如今大唐在皇上多項利國利民的舉措下,越來越強大,沒有人敢對我們的中國抱以輕視,作為軍中的武將,我們也自是希望太子也能將大唐的這份榮耀繼續下去,甚至比現在的更加強大…”
“業詡兄,你說的太對了,”李承乾聽了李業詡如此說,臉上露出激動的神色來。
“殿下,保證國力強大的,必須要有一支忠於國家的軍隊,還要有更多利國利民的政策!如今陛下想進行的兵製改革,可以使許多的府兵解脫出來,可以安心地從事生產,或者經商做買賣。兵製改革後,一些舉措可以使軍中將士沒有後顧之憂,那些入伍從軍的人,也可以專心守衛疆土,獎勵措施使得士兵更有榮譽感,你說,此等大好事,我們除了支持外,還能做什麽?”
“聽業詡兄如此一番說,承乾茅塞頓開,父皇說的沒錯,業詡兄想得果然深遠,業詡兄拳拳抱國之心,更是讓人敬佩!請受我一拜,”李承乾站起身,對李業詡恭恭敬敬地施了一禮.
“不敢當太子殿下如此之禮!”李業詡忙起身迴了一禮。
李承乾再坐迴位置上,臉色與剛來時已經完全不一樣了,“業詡兄,我還有一事想問,吐蕃使團,我們要如何處置為好?房相建議將使團扣留!我覺得好似不太妥當!”
“祿東讚敢派人散步謠言,想攪擾我大唐君臣間的關係,居心險惡,而且吐蕃國力強盛,大部都是祿東讚之作,出兵攻擊我邊境也是其的謀劃,若放其迴去,那是放虎歸山,殿下覺得合適嗎?”李業詡反問道。
李承乾臉上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我知道如何做了…告辭了,過些日子再來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