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第一百四十四章皇帝的理由
李業詡大著膽子說了一大通理由,再抬頭看著坐在上首的李世民,想看看這差點把他嚇壞了的皇帝是什麽表情。
李世民隻是笑吟吟地看著他,並沒什麽特殊的表情,一切都在意料之內的樣子。
站在上首的李靖也被李世民這樣的決定嚇了一跳,稍一會才反應過來,即上前奏道,“陛下,臣也如此覺得,兵部之事,關係重大,過於繁雜,李翼年少,以他守兵部尚書之職,實在是勉為其難,”李靖臉上滿是惶然,“李翼雖然在此戰中立下不少的戰功,但隻領過一軍之職,對具體軍務如何掌管,根本無從知曉,所以臣反對如此決定,朝中及軍中能者何止萬千,兵部之職,還請陛下另選他人…”
李靖的想法,李世民是不是一下子頭腦發熱,才下如此決定?這一部尚書之職,是這樣年歲的小子能掌的嗎?任個兵部侍郎,以李業詡對朝事知曉並不多的經曆來看,都是無法勝任的,很是懷疑李世民有沒有經過深思熟慮。
“陛下,臣附議,”長孫無忌也上前奏道,“兵部掌管天下兵事,必須得以一個在軍中有著很高威望,有諸多閱厲者,才可勝任,李翼此次雖戰功卓著,然閱厲及心智尚淺,諸多事恐怕考慮不周,臣以為實難堪此大任,陛下應另作考慮!”
眾臣看似都被李世民的詔令嚇蒙著了,在驚訝中半天才反應過來,連長孫無忌這樣的重臣,也是事先未知道這個決定的,匆忙間跳出來反對也找不到更好的理由,心裏卻已經是氣急敗壞。李靖這個孫兒在朝中爬得太快了,受皇帝恩寵程度無人可及,連兵部如此重要的職位,都要授於他。
知道此事的隻有少數幾人,新任的吏部尚書侯君集即是知情者,如此的任命即是由他提議的,依著他說的一番理由後,李世民也即同意了。
在長孫無忌說完,不待其他大臣跳出來反對,侯君集即站出來說道,“陛下,李翼將軍在此次出征吐蕃的戰役中,表現出非常出眾的謀略,諸多作戰計劃都是由他所製定,用兵之道更是臣不能及的,且其訓練的特衛戰力超群,是此戰取勝的關鍵因素,我大唐今正準備進行兵事改革,李翼之練兵及用兵之道,恰可在全軍中推廣,而且李翼所提的兵事改革之事,也是頗有見地,以其暫守兵部尚書之職,正可在軍中推行一些新式的東西,使我大唐軍隊戰力提到一次提升!”
“朕也覺得李翼可勝任,”李世民也在侯君集說完後,站起身說道,“如今我大唐軍中,諸多將領都在外任職,無其他合適人員可擔此職。這些年幾次戰役下來,軍中表現出諸多的問題來,特別是府兵戰力不強的情況,必須得到改善,為使我軍的戰力得到提升,應在軍中進行一些改製的嚐試,因此,得有一領軍人物,李翼所訓之特衛,正是此兵事改製的一個嚐試,效果如此之好,沒有理由不在軍中推廣,而兵部,正可為推行此改製的當領者。朕也是考慮再三才做如此決定,況且,李翼隻是在侯卿轉吏部尚書職後,守兵部之職,諸位愛卿也可提合適兵部尚書之人選者…”
李世民話剛說完,眾臣還有不少的反對者出列請奏,像魏征、高士廉等一些在朝中頗有聲望的大臣也都出來反對,理由也是和長孫無忌相似。
這時房玄齡也站了出來,卻是支持皇帝的如此決定,房玄齡盛讚了李業詡在前些年所提之議對大唐做出的貢獻,及新近提的關於軍製改革的提議,更是頗有見地,可以在其領頭下,在軍中推行,以觀效果,“諸位同僚,俗語道,有誌不在年高,前些年李翼更年少時,所提出開發南方的提案,施行幾年,我大唐的糧食和賦稅收入是連年的增長,這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李翼所慮之事,頗為周到,”房玄齡說著,轉身對著李世民施一禮,“陛下,所以臣以為,以李翼領兵部侍郎並守尚書之職,定會給予大唐軍隊以一個革新,使我軍力更上一個台階,臣支持以李翼為兵部侍郎並守尚書之職!”
連房玄齡也如此說,讓反對的人一下子沉默起來,那看來皇帝是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才做如此決定的。
李世民確實是經過了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才如此決定的,這樣做有好些目的,並且事先隻和房玄齡、侯君集討論過,連李靖和當事人李業詡都不知道,就是怕事先告知,這祖孫倆跑到皇宮中一力請辭。
李業詡和李靖還是繼續堅持不能勝任此職,無奈李世民卻堅決不允!
一個犒賞的朝會到最後弄得有些失去了味道,李世民都有些惱怒了,李業詡和李靖這才無奈地謝恩領旨。
主將的封賞結束,接著宣布一些中下級軍官的封賞。
李業嗣因在此戰中作戰勇猛,親手擊殺了吐蕃的大將尚結,在攻擊棄宗弄讚的大營及後續的作戰中,更是率先衝在前麵,立下戰功不小,因功越級被提為特衛中郎將,還有特戰隊中的陳雷也被提為特衛中郎將,趙啟東、吳二毛為特衛郎將。
韓威的部下蘇青,因戰績頗佳,被提為鬆州副都督。
另外按李業詡的提議,特衛軍中薛仁貴和席君賣還有劉仁軌,因在此戰中有不凡的表現,也被提為校尉。
朝廷同時下發詔令,因出征吐蕃戰事的巨大勝利,大赦天下,免除鬆州、疊州、洮州都督府治下各州縣兩年的賦銳,還有其他受到戰事影響的隴佑、劍南和嶺南一些州縣也免除一年的賦稅。
長安放開宵禁半個月,讓百姓盡情歡樂。
朝會散了後,李世民留下李靖和李業詡。
“藥師,賢侄,朕知道如此決定一定是出乎你們的意外,”李世民開門見山地說道,“賢侄所提的計劃和所領之軍在此次出征吐蕃的戰役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因此朕希望借助此戰巨大的勝利,再以朝廷詔令的形式將賢侄在此戰中的表現詔告天下,並以賢侄來領此次兵事改製的總務…”
聽李世民一番說來,李業詡這才知道,李世民即將開始的這個兵製改革,還未形成方案,就在朝中遭遇很大的阻力,許多大臣們指責這是不顧國本的擴軍,還有一些大臣們擔心此事過於重大,稍有不慎,就會使軍隊出現異動。
魏征自不用說,就差跳腳怒罵了,連李世民深為倚重的長孫無忌,剛剛由吏部尚書遷為尚書右仆射的高士廉,還有戶部尚書唐儉,禮部尚書王珪也是如此,朝中支持者除了一些侯君集、李道宗外,還有一些其他將領,但有很多在朝的武將都是抱著觀望的態度,還有不少則反對…
畢竟關係到一個國家軍隊體製的事,過於重要,朝臣們有擔心是正常的。但是更關鍵的一個問題是,軍製的改革觸及到了許多人的利益,府兵由主力兵源變成後備兵源,作用大降,一些與此有重大關聯的世家大閥,都是抱著抵觸的態度。
李業詡是迴京後才知道,前尚書右仆射溫彥博因身體本就不好,近段時間忙於製定軍製改革的計劃,操勞過度,在兩個月前去逝了。
這樣的消息當時就讓李業詡震驚,異常的心痛,自去過溫彥博的府弟後,對這位家境清貧,又把全部身心係於朝事上的當朝重臣,一位可親的老者,有著非常好的印象,出征大半年迴來,本還想上府再與溫彥博探討一下兵製改革人事兒,沒想到也成隔世之人。
李業詡還知道,這樣一個當朝的尚書右仆射去逝,府中竟是沒有可以擺靈堂供親友及百官吊唁的地方,甚至府中連舉辦喪事的花費都很緊張,幸好李世民知道情況後,親自出麵解決了這事,並詔令待自己駕崩後陪葬昭陵。
聽了這樣的事後讓李業詡對溫彥博更是尊敬。
溫彥博自被突厥俘虜後,就一直希望大唐能有一支無敵天下的軍隊,以報此恨,對軍製改革是強烈支持的,也一直親自在操持這事。
如今朝中這麽一位有力的支持者去逝,反對的力量更是強大了。
而李世民正是想借助李靖在軍中的威望,還有李業詡在此戰中取得的名聲,以獲取軍中大多將領的支持。
有皇帝的授意,還有百官之首的房玄齡的支持,再有軍中多數將領的讚成,那推行的可能性就大增了。
“朕希望能早日開始施行新的軍製,賢侄,朕寄希望於你身上,過了年,即開始操持這方麵的事兒,以使得軍製改革的事兒早些開始,”李世民最後說道,“還有藥師你…”
李靖和李業詡對望了一眼,也無話可說,隻得應諾,迴府之後,祖孫兩人得好好地商討對策了!
雖然聽李世民這麽一番說辭,但李業詡總覺得,皇帝還有其他的意思在裏麵!
是否是自己立下戰功過大,皇帝有如此的想法,讓自己在與百官爭鬥的過程中,樹立強敵,朝中有製肘的力量,想到這,李業詡渾身冒汗…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這風也太大了些,自己這顆小樹,還有李靖這顆老樹,能否抗得住,李業詡不知道!
第一百四十四章皇帝的理由
李業詡大著膽子說了一大通理由,再抬頭看著坐在上首的李世民,想看看這差點把他嚇壞了的皇帝是什麽表情。
李世民隻是笑吟吟地看著他,並沒什麽特殊的表情,一切都在意料之內的樣子。
站在上首的李靖也被李世民這樣的決定嚇了一跳,稍一會才反應過來,即上前奏道,“陛下,臣也如此覺得,兵部之事,關係重大,過於繁雜,李翼年少,以他守兵部尚書之職,實在是勉為其難,”李靖臉上滿是惶然,“李翼雖然在此戰中立下不少的戰功,但隻領過一軍之職,對具體軍務如何掌管,根本無從知曉,所以臣反對如此決定,朝中及軍中能者何止萬千,兵部之職,還請陛下另選他人…”
李靖的想法,李世民是不是一下子頭腦發熱,才下如此決定?這一部尚書之職,是這樣年歲的小子能掌的嗎?任個兵部侍郎,以李業詡對朝事知曉並不多的經曆來看,都是無法勝任的,很是懷疑李世民有沒有經過深思熟慮。
“陛下,臣附議,”長孫無忌也上前奏道,“兵部掌管天下兵事,必須得以一個在軍中有著很高威望,有諸多閱厲者,才可勝任,李翼此次雖戰功卓著,然閱厲及心智尚淺,諸多事恐怕考慮不周,臣以為實難堪此大任,陛下應另作考慮!”
眾臣看似都被李世民的詔令嚇蒙著了,在驚訝中半天才反應過來,連長孫無忌這樣的重臣,也是事先未知道這個決定的,匆忙間跳出來反對也找不到更好的理由,心裏卻已經是氣急敗壞。李靖這個孫兒在朝中爬得太快了,受皇帝恩寵程度無人可及,連兵部如此重要的職位,都要授於他。
知道此事的隻有少數幾人,新任的吏部尚書侯君集即是知情者,如此的任命即是由他提議的,依著他說的一番理由後,李世民也即同意了。
在長孫無忌說完,不待其他大臣跳出來反對,侯君集即站出來說道,“陛下,李翼將軍在此次出征吐蕃的戰役中,表現出非常出眾的謀略,諸多作戰計劃都是由他所製定,用兵之道更是臣不能及的,且其訓練的特衛戰力超群,是此戰取勝的關鍵因素,我大唐今正準備進行兵事改革,李翼之練兵及用兵之道,恰可在全軍中推廣,而且李翼所提的兵事改革之事,也是頗有見地,以其暫守兵部尚書之職,正可在軍中推行一些新式的東西,使我大唐軍隊戰力提到一次提升!”
“朕也覺得李翼可勝任,”李世民也在侯君集說完後,站起身說道,“如今我大唐軍中,諸多將領都在外任職,無其他合適人員可擔此職。這些年幾次戰役下來,軍中表現出諸多的問題來,特別是府兵戰力不強的情況,必須得到改善,為使我軍的戰力得到提升,應在軍中進行一些改製的嚐試,因此,得有一領軍人物,李翼所訓之特衛,正是此兵事改製的一個嚐試,效果如此之好,沒有理由不在軍中推廣,而兵部,正可為推行此改製的當領者。朕也是考慮再三才做如此決定,況且,李翼隻是在侯卿轉吏部尚書職後,守兵部之職,諸位愛卿也可提合適兵部尚書之人選者…”
李世民話剛說完,眾臣還有不少的反對者出列請奏,像魏征、高士廉等一些在朝中頗有聲望的大臣也都出來反對,理由也是和長孫無忌相似。
這時房玄齡也站了出來,卻是支持皇帝的如此決定,房玄齡盛讚了李業詡在前些年所提之議對大唐做出的貢獻,及新近提的關於軍製改革的提議,更是頗有見地,可以在其領頭下,在軍中推行,以觀效果,“諸位同僚,俗語道,有誌不在年高,前些年李翼更年少時,所提出開發南方的提案,施行幾年,我大唐的糧食和賦稅收入是連年的增長,這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李翼所慮之事,頗為周到,”房玄齡說著,轉身對著李世民施一禮,“陛下,所以臣以為,以李翼領兵部侍郎並守尚書之職,定會給予大唐軍隊以一個革新,使我軍力更上一個台階,臣支持以李翼為兵部侍郎並守尚書之職!”
連房玄齡也如此說,讓反對的人一下子沉默起來,那看來皇帝是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才做如此決定的。
李世民確實是經過了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才如此決定的,這樣做有好些目的,並且事先隻和房玄齡、侯君集討論過,連李靖和當事人李業詡都不知道,就是怕事先告知,這祖孫倆跑到皇宮中一力請辭。
李業詡和李靖還是繼續堅持不能勝任此職,無奈李世民卻堅決不允!
一個犒賞的朝會到最後弄得有些失去了味道,李世民都有些惱怒了,李業詡和李靖這才無奈地謝恩領旨。
主將的封賞結束,接著宣布一些中下級軍官的封賞。
李業嗣因在此戰中作戰勇猛,親手擊殺了吐蕃的大將尚結,在攻擊棄宗弄讚的大營及後續的作戰中,更是率先衝在前麵,立下戰功不小,因功越級被提為特衛中郎將,還有特戰隊中的陳雷也被提為特衛中郎將,趙啟東、吳二毛為特衛郎將。
韓威的部下蘇青,因戰績頗佳,被提為鬆州副都督。
另外按李業詡的提議,特衛軍中薛仁貴和席君賣還有劉仁軌,因在此戰中有不凡的表現,也被提為校尉。
朝廷同時下發詔令,因出征吐蕃戰事的巨大勝利,大赦天下,免除鬆州、疊州、洮州都督府治下各州縣兩年的賦銳,還有其他受到戰事影響的隴佑、劍南和嶺南一些州縣也免除一年的賦稅。
長安放開宵禁半個月,讓百姓盡情歡樂。
朝會散了後,李世民留下李靖和李業詡。
“藥師,賢侄,朕知道如此決定一定是出乎你們的意外,”李世民開門見山地說道,“賢侄所提的計劃和所領之軍在此次出征吐蕃的戰役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因此朕希望借助此戰巨大的勝利,再以朝廷詔令的形式將賢侄在此戰中的表現詔告天下,並以賢侄來領此次兵事改製的總務…”
聽李世民一番說來,李業詡這才知道,李世民即將開始的這個兵製改革,還未形成方案,就在朝中遭遇很大的阻力,許多大臣們指責這是不顧國本的擴軍,還有一些大臣們擔心此事過於重大,稍有不慎,就會使軍隊出現異動。
魏征自不用說,就差跳腳怒罵了,連李世民深為倚重的長孫無忌,剛剛由吏部尚書遷為尚書右仆射的高士廉,還有戶部尚書唐儉,禮部尚書王珪也是如此,朝中支持者除了一些侯君集、李道宗外,還有一些其他將領,但有很多在朝的武將都是抱著觀望的態度,還有不少則反對…
畢竟關係到一個國家軍隊體製的事,過於重要,朝臣們有擔心是正常的。但是更關鍵的一個問題是,軍製的改革觸及到了許多人的利益,府兵由主力兵源變成後備兵源,作用大降,一些與此有重大關聯的世家大閥,都是抱著抵觸的態度。
李業詡是迴京後才知道,前尚書右仆射溫彥博因身體本就不好,近段時間忙於製定軍製改革的計劃,操勞過度,在兩個月前去逝了。
這樣的消息當時就讓李業詡震驚,異常的心痛,自去過溫彥博的府弟後,對這位家境清貧,又把全部身心係於朝事上的當朝重臣,一位可親的老者,有著非常好的印象,出征大半年迴來,本還想上府再與溫彥博探討一下兵製改革人事兒,沒想到也成隔世之人。
李業詡還知道,這樣一個當朝的尚書右仆射去逝,府中竟是沒有可以擺靈堂供親友及百官吊唁的地方,甚至府中連舉辦喪事的花費都很緊張,幸好李世民知道情況後,親自出麵解決了這事,並詔令待自己駕崩後陪葬昭陵。
聽了這樣的事後讓李業詡對溫彥博更是尊敬。
溫彥博自被突厥俘虜後,就一直希望大唐能有一支無敵天下的軍隊,以報此恨,對軍製改革是強烈支持的,也一直親自在操持這事。
如今朝中這麽一位有力的支持者去逝,反對的力量更是強大了。
而李世民正是想借助李靖在軍中的威望,還有李業詡在此戰中取得的名聲,以獲取軍中大多將領的支持。
有皇帝的授意,還有百官之首的房玄齡的支持,再有軍中多數將領的讚成,那推行的可能性就大增了。
“朕希望能早日開始施行新的軍製,賢侄,朕寄希望於你身上,過了年,即開始操持這方麵的事兒,以使得軍製改革的事兒早些開始,”李世民最後說道,“還有藥師你…”
李靖和李業詡對望了一眼,也無話可說,隻得應諾,迴府之後,祖孫兩人得好好地商討對策了!
雖然聽李世民這麽一番說辭,但李業詡總覺得,皇帝還有其他的意思在裏麵!
是否是自己立下戰功過大,皇帝有如此的想法,讓自己在與百官爭鬥的過程中,樹立強敵,朝中有製肘的力量,想到這,李業詡渾身冒汗…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這風也太大了些,自己這顆小樹,還有李靖這顆老樹,能否抗得住,李業詡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