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唐朝,包括其他朝代,都是皇權不下縣,李唐政權隻能管道縣一級,再下麵就主要靠鄉民和宗族自己管理。
城市裏坊有坊正,鄉下則有鄰長,保長,村正,裏正還有耆老,五裏為為一鄉,鄉由耆老管理,從保長起,大多數都是當地人自己選出來,當然沒勢力沒威望也選不到。
所謂耆老,指的就是年老而德,同時又有地位的鄉紳,或者族長,平常也代朝廷管理一些日常工作,比如收稅啊,組織服徭役啊。
而且耆老比後世的鄉長還牛,他們除了能管理日常事務,還能判人生死,比如哪家婦人不守婦道,抓去沉塘就是這些耆老一句話的事。
鄭南就是耆老,平日在鄉間可算是說一不二,不怒而威,現在見到這個之前明顯還是農夫田舍漢的二牛,竟然用這樣的態度跟自己說話,一點都不怕自己,還隱隱有一種城裏人看鄉巴佬的優越感在裏麵,鄭南表麵上仍舊樂嗬嗬的,心中的怒氣卻一點點在聚積。
不過自己是背負著幾百上千鄉民的重托來洛陽求蘭陵王出征南詔的,他也算是有城府和心胸的人,自然不能為了這點事情,失了體麵和和氣,但這種不爽和驚異,他也不想壓抑。
不過驚異歸驚異,鄭南也找到二牛話中的漏洞,他微微有些得意地問道:“不對吧,農閑的時候,組織修路,栽樹,修河道河堤,修水渠,這些都是鄉民的徭役,朝廷是不用出錢的,能管一餐飯就不錯了,怎麽到了都畿道還要給工錢?這是什麽道理?”
二牛露出一個我知道很多,你們都是土包子的表情,得意地笑了。在眾人的注視下,不緊不慢地開了口:“老太公,這你就不知道了,以前是這樣沒錯!但是從去年秋天開始。俺們都畿道就改了,不收租庸調了!”
鄭南越發地震驚了,租庸調的收稅方法可是國策,租就是每名男丁成年後分配一定的土地,然後他每年上交國家一定的糧食;調就是所有非免稅階層的男丁每年要上交國家規定數目的絹帛布匹;庸就是每名非免稅階層的男丁每年要免費為國家服勞役二十天。不給工錢。
從秦漢以來到現在,稅法雖各有差別,但丁男每年要免費為朝廷服勞役是一直沒有變的,怎麽倒了都畿道就變了,要他們做點事,還要給工錢,這世道變了麽?
鄭南幾乎有些哆嗦地問道:“不收租庸調,那怎麽收稅?”
“收錢或者收糧啊。”二牛不無得意道:“現在俺們這裏所有的稅收,都是用錢的,也沒有了口賦(人頭稅。即調),收稅是這樣收的,農夫種地,是按土地或者產量收。就是問土地的主人每畝土地收多少錢的稅,然後再按產量,二十稅一,給錢也行,給糧食也行,也是問土地主人收,佃戶隻要交三成五的租子給地主就行。
除此之外。自己有田的農夫和佃戶就不用再交其他的稅了,官府要喊他們出工做事,都是要給工錢的。”
“那你們做工的呢,怎麽收。你每年要交多少稅?”
“俺家每月隻要交稅八十三文,一年正好一貫。”二牛高興的說道。
二十個人震驚得呆住了,梁小山更是在心裏羨慕的要命。這二牛家日子也過得太舒服了吧,一個月賺這麽多錢,隻要交八十三的稅,少吃四餐紅燒肉就省下來了!
自己在信豐縣。隸屬京兆府,離長安也近,除了種地之外,妻子還可以在路邊擺個小攤子賣掉醪糟什麽的,貼補家用,逢年過節的時候,還能割半斤豬肉吃。
本來以為自己平民百姓階層已經算過的不錯了,可到了都畿道才發現,跟這裏的農夫和工人比起來,簡直差得太遠。
自己幾乎每天都要下地幹活,每年還要交粟米兩石五鬥,絹兩丈五尺、綿四兩或布三丈、麻四斤,每年還要給官府服勞役二十天,都是最苦最累的活,還不管飯。
而這個二牛卻可以天天都吃這麽好吃的紅燒肉,有時候還能喝酒,每個月還有三貫以上的錢攢下來,還不用服徭役。這日子簡直過的比自己那邊的士紳階層過得還要舒服快活啊!
不平衡,心裏太不平衡了!梁小山一下羨慕嫉妒倒幾乎要發狂了。
鄭南不可置信道:“這麽少?你們一家每月賺這麽多錢,就收八十三文,怎麽算出來的?”
二牛眨眨眼道:“老太公,俺沒騙你,真就這麽多。俺給你算啊,俺們都畿道的沒有土地的就不用交租子,隻按每戶的收入來征稅。
一戶人家,每月收入低於五貫,人口少於八人的,則不用交一文錢的稅;高於五貫的,則多出來的收入按三十稅一收稅;
高於十貫的,多出來的部分按二十稅一收;高於二十貫的,多出的部分按十稅一來收;高於四十貫的,稅收又有不同,不過俺就不知道了。”
鄭南又問:“那世家大族和當地士紳交不交稅?”
“交啊!”
鄭南的世界觀再次被顛覆了,貴族世家,和士人階層是不用交稅的,也不用服勞役和兵役。怎麽到了都畿道又變了?這不是與天下士人為敵麽,那蘭陵王怎麽敢?
(比如杜甫就屬於士人階層,不用交賦稅,也不用服徭役兵役。他在詩中寫道“生常免租稅,名不隸征伐”,但在原來的曆史上,他的小兒子卻餓死了。)
“怎麽交,你知道嗎?”鄭南幾乎顫抖地問。
“這些人是另一套稅法,但每名士人和世家子弟,每人每月都有二十貫的免稅區,超過二十貫,就要交稅了,但交的可比我們普通百姓要少得多了,不過他們都非常願意交。”
“怎麽會?”鄭南像聽天書一般,以前有不用交稅的特權,現在要交稅了,還都非常願意交,怎麽可能?
二牛一副好為人師的樣子:“怎麽不會?蘭陵王和建寧王可說了,交得稅越多,越光榮,以後有時候好事情,也優先照顧這些交稅大戶,不交稅不帶他們做生意。
而且啊,交稅交得最多的一百家,還會刻碑紀念,多榮耀,交稅最多的三家,還可以以他們的名字來命名一條街,或者一棟樓,一條橋。
想想,這是流芳萬世的大善事啊,現在洛陽城內就一條街叫做杜興街的,便是以河南杜氏族長杜興(名字沒查到瞎編的,但杜氏在洛陽是大姓是沒錯的,京兆,襄陽,河南杜氏是一家,杜甫是河南鞏縣人但卻屬於襄陽杜氏)命名的。
老太公你想啊,等幾百年後,杜興老先生仙逝了,這條街依然叫做杜興街,這可是多少錢都買不到的,他能不樂意嗎?”
鄭南明白了,士人和世家權貴階層在都畿道其實還是特權的,但有產業的富裕大家族還是要交稅,不過蘭陵王卻用生意上的照顧和給街道、大樓、橋命名的榮譽引導這些世家豪族主動交稅嗎。
當真好手段啊,一條街的名字,就讓這麽多人盡如彀中,這蘭陵王也不知道長了個什麽樣的玲瓏心竅,竟然想得出這樣的主意?(未完待續。)
唐朝,包括其他朝代,都是皇權不下縣,李唐政權隻能管道縣一級,再下麵就主要靠鄉民和宗族自己管理。
城市裏坊有坊正,鄉下則有鄰長,保長,村正,裏正還有耆老,五裏為為一鄉,鄉由耆老管理,從保長起,大多數都是當地人自己選出來,當然沒勢力沒威望也選不到。
所謂耆老,指的就是年老而德,同時又有地位的鄉紳,或者族長,平常也代朝廷管理一些日常工作,比如收稅啊,組織服徭役啊。
而且耆老比後世的鄉長還牛,他們除了能管理日常事務,還能判人生死,比如哪家婦人不守婦道,抓去沉塘就是這些耆老一句話的事。
鄭南就是耆老,平日在鄉間可算是說一不二,不怒而威,現在見到這個之前明顯還是農夫田舍漢的二牛,竟然用這樣的態度跟自己說話,一點都不怕自己,還隱隱有一種城裏人看鄉巴佬的優越感在裏麵,鄭南表麵上仍舊樂嗬嗬的,心中的怒氣卻一點點在聚積。
不過自己是背負著幾百上千鄉民的重托來洛陽求蘭陵王出征南詔的,他也算是有城府和心胸的人,自然不能為了這點事情,失了體麵和和氣,但這種不爽和驚異,他也不想壓抑。
不過驚異歸驚異,鄭南也找到二牛話中的漏洞,他微微有些得意地問道:“不對吧,農閑的時候,組織修路,栽樹,修河道河堤,修水渠,這些都是鄉民的徭役,朝廷是不用出錢的,能管一餐飯就不錯了,怎麽到了都畿道還要給工錢?這是什麽道理?”
二牛露出一個我知道很多,你們都是土包子的表情,得意地笑了。在眾人的注視下,不緊不慢地開了口:“老太公,這你就不知道了,以前是這樣沒錯!但是從去年秋天開始。俺們都畿道就改了,不收租庸調了!”
鄭南越發地震驚了,租庸調的收稅方法可是國策,租就是每名男丁成年後分配一定的土地,然後他每年上交國家一定的糧食;調就是所有非免稅階層的男丁每年要上交國家規定數目的絹帛布匹;庸就是每名非免稅階層的男丁每年要免費為國家服勞役二十天。不給工錢。
從秦漢以來到現在,稅法雖各有差別,但丁男每年要免費為朝廷服勞役是一直沒有變的,怎麽倒了都畿道就變了,要他們做點事,還要給工錢,這世道變了麽?
鄭南幾乎有些哆嗦地問道:“不收租庸調,那怎麽收稅?”
“收錢或者收糧啊。”二牛不無得意道:“現在俺們這裏所有的稅收,都是用錢的,也沒有了口賦(人頭稅。即調),收稅是這樣收的,農夫種地,是按土地或者產量收。就是問土地的主人每畝土地收多少錢的稅,然後再按產量,二十稅一,給錢也行,給糧食也行,也是問土地主人收,佃戶隻要交三成五的租子給地主就行。
除此之外。自己有田的農夫和佃戶就不用再交其他的稅了,官府要喊他們出工做事,都是要給工錢的。”
“那你們做工的呢,怎麽收。你每年要交多少稅?”
“俺家每月隻要交稅八十三文,一年正好一貫。”二牛高興的說道。
二十個人震驚得呆住了,梁小山更是在心裏羨慕的要命。這二牛家日子也過得太舒服了吧,一個月賺這麽多錢,隻要交八十三的稅,少吃四餐紅燒肉就省下來了!
自己在信豐縣。隸屬京兆府,離長安也近,除了種地之外,妻子還可以在路邊擺個小攤子賣掉醪糟什麽的,貼補家用,逢年過節的時候,還能割半斤豬肉吃。
本來以為自己平民百姓階層已經算過的不錯了,可到了都畿道才發現,跟這裏的農夫和工人比起來,簡直差得太遠。
自己幾乎每天都要下地幹活,每年還要交粟米兩石五鬥,絹兩丈五尺、綿四兩或布三丈、麻四斤,每年還要給官府服勞役二十天,都是最苦最累的活,還不管飯。
而這個二牛卻可以天天都吃這麽好吃的紅燒肉,有時候還能喝酒,每個月還有三貫以上的錢攢下來,還不用服徭役。這日子簡直過的比自己那邊的士紳階層過得還要舒服快活啊!
不平衡,心裏太不平衡了!梁小山一下羨慕嫉妒倒幾乎要發狂了。
鄭南不可置信道:“這麽少?你們一家每月賺這麽多錢,就收八十三文,怎麽算出來的?”
二牛眨眨眼道:“老太公,俺沒騙你,真就這麽多。俺給你算啊,俺們都畿道的沒有土地的就不用交租子,隻按每戶的收入來征稅。
一戶人家,每月收入低於五貫,人口少於八人的,則不用交一文錢的稅;高於五貫的,則多出來的收入按三十稅一收稅;
高於十貫的,多出來的部分按二十稅一收;高於二十貫的,多出的部分按十稅一來收;高於四十貫的,稅收又有不同,不過俺就不知道了。”
鄭南又問:“那世家大族和當地士紳交不交稅?”
“交啊!”
鄭南的世界觀再次被顛覆了,貴族世家,和士人階層是不用交稅的,也不用服勞役和兵役。怎麽到了都畿道又變了?這不是與天下士人為敵麽,那蘭陵王怎麽敢?
(比如杜甫就屬於士人階層,不用交賦稅,也不用服徭役兵役。他在詩中寫道“生常免租稅,名不隸征伐”,但在原來的曆史上,他的小兒子卻餓死了。)
“怎麽交,你知道嗎?”鄭南幾乎顫抖地問。
“這些人是另一套稅法,但每名士人和世家子弟,每人每月都有二十貫的免稅區,超過二十貫,就要交稅了,但交的可比我們普通百姓要少得多了,不過他們都非常願意交。”
“怎麽會?”鄭南像聽天書一般,以前有不用交稅的特權,現在要交稅了,還都非常願意交,怎麽可能?
二牛一副好為人師的樣子:“怎麽不會?蘭陵王和建寧王可說了,交得稅越多,越光榮,以後有時候好事情,也優先照顧這些交稅大戶,不交稅不帶他們做生意。
而且啊,交稅交得最多的一百家,還會刻碑紀念,多榮耀,交稅最多的三家,還可以以他們的名字來命名一條街,或者一棟樓,一條橋。
想想,這是流芳萬世的大善事啊,現在洛陽城內就一條街叫做杜興街的,便是以河南杜氏族長杜興(名字沒查到瞎編的,但杜氏在洛陽是大姓是沒錯的,京兆,襄陽,河南杜氏是一家,杜甫是河南鞏縣人但卻屬於襄陽杜氏)命名的。
老太公你想啊,等幾百年後,杜興老先生仙逝了,這條街依然叫做杜興街,這可是多少錢都買不到的,他能不樂意嗎?”
鄭南明白了,士人和世家權貴階層在都畿道其實還是特權的,但有產業的富裕大家族還是要交稅,不過蘭陵王卻用生意上的照顧和給街道、大樓、橋命名的榮譽引導這些世家豪族主動交稅嗎。
當真好手段啊,一條街的名字,就讓這麽多人盡如彀中,這蘭陵王也不知道長了個什麽樣的玲瓏心竅,竟然想得出這樣的主意?(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