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帝國的戰爭機器,在總參議司的籌劃之下,一旦開動起來,隨即顯露出令人驚駭的高效率。
打仗,打的就是後勤!
如今的李家軍,後勤物資可謂是堆積如山,不僅堆滿了宮裏的內藏庫,就連臨時趕建出來的倉庫,也都堆得滿滿當當。
更令文官們眼熱的是,數不清的後勤輜重,完全由軍方的後勤司打理,卻無一粒糧食,或是一文錢經過三司衙門之手。
和官位一樣,財帛同樣的動人心!
從權勢,到財富,不過是一念之間的舉手之勞罷了!此所謂,掌握了權勢,就等於是掌握了天下。
內閣的四位相公,劉金山是個清官,絲毫也不貪財。李瓊的手腳,就不太幹淨了,各種名目的小錢小禮,他收的比誰都多。
明眼人一看便知,李瓊惟恐被猜忌,利用自汙的手段,隻是想自保而已。
漢之名相蕭何,原本也是個清官,無奈何為了打消劉邦的顧慮,他卻被迫大肆收受賄賂,將天大的把柄送到漢太祖劉邦的手上,最終,順利逃過了死劫。
今日奏對完畢之後,李瓊故意磨蹭著沒有離去的意思,李中易察覺到了李瓊的異樣,便開口將他留了下來。
上書房的群對變成了獨對,孔昆和劉金山都在暗中琢磨李瓊的意圖。魏仁浦卻料到了先機,李瓊八成是對後勤司獨吞輜重大權,有著不同的看法。
事兒說穿了,其實不足為奇。
以李瓊的顯赫外戚身份,能登上內閣次相的寶座,已是李中易格外開恩,他絕不會愚蠢的謀求首相之位。
另外,以魏仁浦對李瓊的了解,此公向來不喜歡攬權,時常借口體弱多病,賴掉輪值於內閣的美差。
魏仁浦思來想去的,李瓊需要避開旁人,單獨上奏的大事兒,除了此次出征之外,不可能是第二件事。
說句心裏話,魏仁浦的心裏非常清楚,他並不是李中易的心腹,更不可能是夾袋裏的最佳首相人選。
說白了,魏仁浦不過是過渡時期的首相罷了,遲早要離開內閣。魏仁浦很識趣,他不僅沒有攬權,更沒有絲毫掣肘李中易施政的地方。
魏仁浦已經老了,他如今的所求,不過是老魏家的子孫,能夠獲得豐厚的封蔭待遇罷了。
老魏家的子孫們,文不能參加科舉,武不會提刀拿槍,惟有封蔭的這條路可走。
可問題是,封蔭的厚薄,就要看李中易的態度了。李中易既可以隻給千牛衛的虛職,又可以賞給六部九寺的實權職位,其中的核心,就在於魏仁浦配合李中易施政的程度了。
所以,魏仁浦一直擺出和光同塵的架式,幫李中易占著首相的寶座。
三位相公先後退出了上書房後,李中易主動從座上下來,抱拳對李瓊施禮:“嶽祖請上座。來人,看茶。”
李瓊非常滿意的看著李中易,內外有別,公私分明,這才是人主的氣度,天下也該輪到姓李的重掌了。
“無咎,老夫老了,退腳也十分的不利索了,求您允準老朽致仕養病。”李瓊毫不含糊的彎腰下拜,絲毫也沒有所謂嶽祖的派頭。
李中易見勢不妙,趕忙攙住李瓊的手臂,異常誠懇的說:“方今正值用兵之時,若是老相國此時離開內閣,恐天下政局不穩呐。”
“唉,不瞞無咎你說,很多以前瞧不起老夫的文臣,最近都是拐彎抹角的找人給我遞話……”李瓊此言一出,李中易瞬間秒懂,隻怕是衝著管錢管糧的後勤司而來。
果然,李瓊隨即揭開了謎底:“不敢有瞞主上您,喏,這些人都來找過老臣。”
李中易接過李瓊遞來的名單,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足有幾十位文臣出頭露臉,拜托李瓊說服李中易,要李中易徹底明白,以文製武的才是掌握軍隊的良方。
“嶽祖多慮了。”李中易一看名單就明白了李瓊的難處,露臉在外看似是文臣,實際上,老軍頭們全都隱藏在這份名單之外。
李瓊,身為老軍頭的代表性人物,必然會受到極大的人情壓力。
歸根到底,李瓊所謂的請求致仕,不過是想暫時避禍罷了。隻要他離開了次相的寶座,老軍頭們就無法繼續責怪他,說他不通人情世故。
財帛動人心!
老軍頭和文臣們,眼睜睜看著巨大的財富,從身前淌過去,卻隻能幹瞪眼,難免會眼紅心熱。
“若讓文臣們掌握了軍權,肯定會瞎指揮,並會胡亂打壓有才華的武臣。”李中易本想借著由頭編故事,變著法把靖康的慘劇灌輸給李瓊,“長此以往,軍隊將變成吃閑飯的街痞閑漢,根本沒辦法上陣殺敵了。”
可是,李中易轉念一想,話都到了嘴邊,又收了迴去。
戰爭時代,武貴文輕;和平歲月,文重武賤。這是曆朝曆代一直奉行不悖的治國準則。
到了李中易這裏,從以文製武,演變為主上獨掌兵權,可謂是天翻地覆的製度性變化。
說白了,就是兵權和財權,歸誰所有的核心原則問題!
兵權若歸於文臣之手,則可以借機會製約主君胡來,迫使主君屈從於文臣官僚集團的整體利益。
李中易說的道理,李瓊全都懂,也正因為如此,他索性深深一揖,歎息道:“老臣明白主上的一番苦心,無奈何,老臣的老交情們逼迫太甚,不如暫時求去。”
李瓊既然說出了掏心窩子的話,李中易也不想繼續藏著掖著了,他冷笑道:“不瞞您說,這兵權和財權,皆吾獨掌之權,吾臥榻之旁,豈容他人持刀相挾?”
李瓊早就聽過李中易關於兵權的精辟論斷:天下萬權,兵權至要!太阿一旦倒持,必會反噬其主!
不過,李瓊的顧慮,李中易也頗能夠理解,他笑了笑,說:“先帝駕崩過速,陵寢一直在趕工之中,嶽祖不如借著巡查陵寢的名目,暫時避一避風頭吧?”
李瓊凝神一想,立時便笑出了聲,撫掌道:“此策甚妙,大善!”
內閣四相之中,就數李瓊的交遊最為廣泛,他若離京去查堪柴榮的陵寢,就等於是變相斷了老軍頭和文臣們插手軍事的念頭。
為了保全李瓊,李中易繞了個大彎子把事兒給辦了,可謂是煞費了一番苦心!
打仗,打的就是後勤!
如今的李家軍,後勤物資可謂是堆積如山,不僅堆滿了宮裏的內藏庫,就連臨時趕建出來的倉庫,也都堆得滿滿當當。
更令文官們眼熱的是,數不清的後勤輜重,完全由軍方的後勤司打理,卻無一粒糧食,或是一文錢經過三司衙門之手。
和官位一樣,財帛同樣的動人心!
從權勢,到財富,不過是一念之間的舉手之勞罷了!此所謂,掌握了權勢,就等於是掌握了天下。
內閣的四位相公,劉金山是個清官,絲毫也不貪財。李瓊的手腳,就不太幹淨了,各種名目的小錢小禮,他收的比誰都多。
明眼人一看便知,李瓊惟恐被猜忌,利用自汙的手段,隻是想自保而已。
漢之名相蕭何,原本也是個清官,無奈何為了打消劉邦的顧慮,他卻被迫大肆收受賄賂,將天大的把柄送到漢太祖劉邦的手上,最終,順利逃過了死劫。
今日奏對完畢之後,李瓊故意磨蹭著沒有離去的意思,李中易察覺到了李瓊的異樣,便開口將他留了下來。
上書房的群對變成了獨對,孔昆和劉金山都在暗中琢磨李瓊的意圖。魏仁浦卻料到了先機,李瓊八成是對後勤司獨吞輜重大權,有著不同的看法。
事兒說穿了,其實不足為奇。
以李瓊的顯赫外戚身份,能登上內閣次相的寶座,已是李中易格外開恩,他絕不會愚蠢的謀求首相之位。
另外,以魏仁浦對李瓊的了解,此公向來不喜歡攬權,時常借口體弱多病,賴掉輪值於內閣的美差。
魏仁浦思來想去的,李瓊需要避開旁人,單獨上奏的大事兒,除了此次出征之外,不可能是第二件事。
說句心裏話,魏仁浦的心裏非常清楚,他並不是李中易的心腹,更不可能是夾袋裏的最佳首相人選。
說白了,魏仁浦不過是過渡時期的首相罷了,遲早要離開內閣。魏仁浦很識趣,他不僅沒有攬權,更沒有絲毫掣肘李中易施政的地方。
魏仁浦已經老了,他如今的所求,不過是老魏家的子孫,能夠獲得豐厚的封蔭待遇罷了。
老魏家的子孫們,文不能參加科舉,武不會提刀拿槍,惟有封蔭的這條路可走。
可問題是,封蔭的厚薄,就要看李中易的態度了。李中易既可以隻給千牛衛的虛職,又可以賞給六部九寺的實權職位,其中的核心,就在於魏仁浦配合李中易施政的程度了。
所以,魏仁浦一直擺出和光同塵的架式,幫李中易占著首相的寶座。
三位相公先後退出了上書房後,李中易主動從座上下來,抱拳對李瓊施禮:“嶽祖請上座。來人,看茶。”
李瓊非常滿意的看著李中易,內外有別,公私分明,這才是人主的氣度,天下也該輪到姓李的重掌了。
“無咎,老夫老了,退腳也十分的不利索了,求您允準老朽致仕養病。”李瓊毫不含糊的彎腰下拜,絲毫也沒有所謂嶽祖的派頭。
李中易見勢不妙,趕忙攙住李瓊的手臂,異常誠懇的說:“方今正值用兵之時,若是老相國此時離開內閣,恐天下政局不穩呐。”
“唉,不瞞無咎你說,很多以前瞧不起老夫的文臣,最近都是拐彎抹角的找人給我遞話……”李瓊此言一出,李中易瞬間秒懂,隻怕是衝著管錢管糧的後勤司而來。
果然,李瓊隨即揭開了謎底:“不敢有瞞主上您,喏,這些人都來找過老臣。”
李中易接過李瓊遞來的名單,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足有幾十位文臣出頭露臉,拜托李瓊說服李中易,要李中易徹底明白,以文製武的才是掌握軍隊的良方。
“嶽祖多慮了。”李中易一看名單就明白了李瓊的難處,露臉在外看似是文臣,實際上,老軍頭們全都隱藏在這份名單之外。
李瓊,身為老軍頭的代表性人物,必然會受到極大的人情壓力。
歸根到底,李瓊所謂的請求致仕,不過是想暫時避禍罷了。隻要他離開了次相的寶座,老軍頭們就無法繼續責怪他,說他不通人情世故。
財帛動人心!
老軍頭和文臣們,眼睜睜看著巨大的財富,從身前淌過去,卻隻能幹瞪眼,難免會眼紅心熱。
“若讓文臣們掌握了軍權,肯定會瞎指揮,並會胡亂打壓有才華的武臣。”李中易本想借著由頭編故事,變著法把靖康的慘劇灌輸給李瓊,“長此以往,軍隊將變成吃閑飯的街痞閑漢,根本沒辦法上陣殺敵了。”
可是,李中易轉念一想,話都到了嘴邊,又收了迴去。
戰爭時代,武貴文輕;和平歲月,文重武賤。這是曆朝曆代一直奉行不悖的治國準則。
到了李中易這裏,從以文製武,演變為主上獨掌兵權,可謂是天翻地覆的製度性變化。
說白了,就是兵權和財權,歸誰所有的核心原則問題!
兵權若歸於文臣之手,則可以借機會製約主君胡來,迫使主君屈從於文臣官僚集團的整體利益。
李中易說的道理,李瓊全都懂,也正因為如此,他索性深深一揖,歎息道:“老臣明白主上的一番苦心,無奈何,老臣的老交情們逼迫太甚,不如暫時求去。”
李瓊既然說出了掏心窩子的話,李中易也不想繼續藏著掖著了,他冷笑道:“不瞞您說,這兵權和財權,皆吾獨掌之權,吾臥榻之旁,豈容他人持刀相挾?”
李瓊早就聽過李中易關於兵權的精辟論斷:天下萬權,兵權至要!太阿一旦倒持,必會反噬其主!
不過,李瓊的顧慮,李中易也頗能夠理解,他笑了笑,說:“先帝駕崩過速,陵寢一直在趕工之中,嶽祖不如借著巡查陵寢的名目,暫時避一避風頭吧?”
李瓊凝神一想,立時便笑出了聲,撫掌道:“此策甚妙,大善!”
內閣四相之中,就數李瓊的交遊最為廣泛,他若離京去查堪柴榮的陵寢,就等於是變相斷了老軍頭和文臣們插手軍事的念頭。
為了保全李瓊,李中易繞了個大彎子把事兒給辦了,可謂是煞費了一番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