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要點】
一、人的生命活動與自然界有著密切關係,這是“天人相應”的觀點,為全篇的中心思想。
二、指出人身陽氣的重要性,並詳細討論由於種種原因而使陽氣受傷引起的病變。
三、指出人身的陰陽平衡協調,是維持健康的重要因素。
四、指出四時氣候和飲食五味都能影響五髒而致病。
【原文】
黃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
天地之間,六合之內1,其氣九州、九竅2、五髒、十二節,皆通乎天氣。
其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
蒼天之氣,清靜則誌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
故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解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
因於寒,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
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長。短為拘,弛長3為痿。
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4於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汩汩乎不可止。
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5。
有傷於筋,縱,其若不容。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汗出見濕,乃生痤疿6。
高粱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
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鬱乃痤。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
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
陷脈為瘺,留連肉腠,俞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
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
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穴俞以閉,發為風瘧。
故風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
故病久則傳化,上下不並,良醫弗為。
故陽畜積病死,而陽氣當隔。隔者當瀉,不亟正治,粗乃敗之。
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7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
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
岐伯曰: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
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並乃狂。陽不勝其陰,則五髒氣爭,九竅不通。
是以聖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
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
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
因而大飲,則氣逆。
因而強力,腎氣乃傷,高骨乃壞。
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
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因於露風,乃生寒熱。
是以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8。
夏傷於暑,秋為痎瘧。
秋傷於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
冬傷於寒,春必溫病。
四時之氣,更傷五髒。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9。
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
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
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
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
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
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注釋】
1六合之內:六合,即東西南北四方及上下;六合之內,代指天地之間。
2九州、九竅:九州,古代把天朝地區分為冀、兗、徐、青、揚、豫、荊、梁、雍九個區域,簡稱九州;九竅,指眼、耳、口、鼻及二陰。
3弛長:弛緩不收之意。
4辟積:辟通襞,指折疊衣裙;辟積指衣裙上的褶子,這裏是累積的意思。
5薄厥:一種因情緒激動、陽氣亢奮,使氣血上逆鬱積於頭部而突然發生昏厥的疾病。
6痤疿:痤,是一種小癤,皮膚病的一種;疿,即汗疹。
7平旦:旦即日出天明;平旦,即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
8洞泄:指瀉泄非常劇烈,如空洞無底。
9陰之五宮,傷在五味:陰之五宮,指五髒,是陰精所藏之所,五味本能養五髒,但如果五味太過反而會損傷五髒。
【譯文】
黃帝說:自古以來,都以通於天氣為生命的根本,而這個根本不外天之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大如九州之域,小如人的九竅、五髒、十二節,都與天氣相通。天氣衍生五行,陰陽之氣又依盛衰消長而各分為三。如果經常違背陰陽五行的變化規律,那麽邪氣就會傷害人體。因此,適應這個規律是壽命得以延續的根本。
蒼天之氣清淨,人的精神就相應地調暢平和,順應天氣的變化,就會陽氣充實,雖有賊風邪氣,也不能加害於人,這是適應時序陰陽變化的結果。所以聖人能夠專心致誌,順應天氣,而通達陰陽變化之理。如果違逆了適應天氣的原則,就會內使九竅不通,外使肌肉壅塞,衛氣渙散不固,這是由於人們不能適應自然變化所致,稱為自傷,陽氣會因此而受到削弱。
人身的陽氣,就像天上的太陽一樣重要,假若陽氣失卻了正常的位次而不能發揮其重要作用,人就會減損壽命或夭折,生命機能亦暗弱不足。所以天體的正常運行,是因太陽光的普照而顯現出來,而人的陽氣也應在上在外,並起到保護身體,抵禦外邪的作用。
如果寒邪傷人,陽氣應如門軸在門臼中運轉一樣活動於體內。若起居猝急,擾動陽氣,則易使神氣外越。如果暑邪傷人,則汗多煩躁,喝喝而喘,安靜時多言多語。若身體發高熱,則像炭火燒灼一樣,一經出汗,熱邪就能散去。如果濕邪傷人,頭部像有物蒙裹一樣沉重。若濕熱相兼而不得排除,則傷害大小諸筋,而出現短縮或弛縱,短縮的造成拘攣,弛縱的造成痿弱。如果風邪傷人,可致浮腫。以上四種邪氣維係纏綿不離,相互更代傷人,就會使陽氣傾竭。
在人體煩勞過度時,陽氣就會亢盛而外張,使陰精逐漸耗竭。如此多次重複,陽愈盛而陰愈虧,到夏季暑熱之時,便易使人發生煎厥病,發作的時候眼睛昏蒙看不見東西,耳朵閉塞聽不到聲音,昏亂之勢就像都城崩毀、急流奔瀉一樣不可收拾。
人的陽氣,在大怒時就會上逆,血隨氣升而淤積於上,與身體其他部位阻隔不通,使人發生薄厥。若傷及諸筋,使筋弛縱不收,而不能隨意運動。經常半身出汗,可以演變為半身不遂。出汗的時候,遇到濕邪阻遏就容易發生小的瘡癤和痱子。經常吃肥肉精米美味,足以導致發生疔瘡,患病很容易,就像以空的容器接受東西一樣。在勞動汗出時遇到風寒之邪,迫聚於皮腠形成粉刺,鬱積化熱而成瘡癤。
人的陽氣,既能養神而使精神慧爽,又能養筋而使諸筋柔韌。汗孔的開閉調節失常,寒氣就會隨之侵入,損傷陽氣,以致筋失所養,造成身體俯曲不伸。寒氣深陷脈中,留連肉腠之間,氣血不通而淤積,久而成為瘡瘺。從腧穴侵入的寒氣內傳而迫及五髒,損傷神誌,就會出現恐懼和驚駭的征象。由於寒氣的稽留,營氣不能順利地運行,阻逆於肌肉之間,就會發生癰腫。汗出未止的時候,形體與陽氣都受到一定的消弱,若風寒內侵,腧穴閉阻,就會發生風瘧。
風是引起各種疾病的起始原因,而隻要人體保持精神的安定和勞逸適度等養生的原則,那麽,肌肉腠理就會密閉而有抗拒外邪的能力,雖有大風苛毒的浸染,也不能傷害,這正是循著時序的變化規律保養生氣的結果。
病久不愈,邪留體內,則會內傳並進一步演變,到了上下不通、陰陽阻隔的時候,雖有良醫,也無能為力了。所以陽氣蓄積,淤阻不通時,也會致死。對於這種陽氣蓄積,阻隔不通者,應采用通瀉的方法治療,如不迅速正確施治,而被粗疏的醫生所誤,就會導致死亡。人身的陽氣,白天主司體表:清晨的時候,陽氣開始活躍,並趨向於外;中午時,陽氣達到最旺盛的階段;太陽偏西時,體表的陽氣逐漸虛少,汗孔也開始閉合。所以到了晚上,陽氣收斂,拒守於內,這時不要擾動筋骨,也不要接近霧露。如果違反了一天之內這三個時間的陽氣活動規律,形體被邪氣侵擾則困乏而衰薄。
岐伯說:陰是藏精於內不斷地扶持陽氣的,陽是衛護於外使體表固密的。如果陰不勝陽,陽氣亢盛,就使血脈流動迫促,若再受熱邪,陽氣更盛就會發為狂症。如果陽不勝陰,陰氣亢盛,就會使五髒之氣不調,以致九竅不通。所以聖人使陰陽平衡,無所偏勝,從而達到筋脈調和,骨髓堅固,血氣暢順。這樣,則會內外調和,邪氣不能侵害,耳目聰明,氣機正常運行。
風邪侵犯人體,傷及陽氣,並逐步侵入內髒,陰精也就日漸消亡,這是由於邪氣傷肝所致。若飲食過飽,阻礙升降之機,會發生筋脈弛縱、腸遊及痔瘡等病症。若飲酒過量,會造成氣機上逆。若過度用力,會損傷腎氣,腰部脊骨也會受到損傷。
大凡陰陽的關鍵,以陽氣的致密最為重要。陽氣致密,陰氣就能固守於內。陰陽二者不協調,就像一年之中,隻有春天而沒有秋天,隻有冬天而沒有夏天一樣。因此,陰陽的協調配合,相互作用,是維持正常生理狀態的最高標準。所以陽氣亢盛,不能固密,陰氣就會竭絕。陰氣和平,陽氣固密,人的精神才會正常。如果陰陽分離決絕,人的精氣就會隨之而竭絕。
由於霧露風寒之邪的侵犯,就會發生寒熱。春天傷於風邪,留而不去,會發生急驟的泄瀉。夏天傷於暑邪,到秋天會發生瘧疾病。秋天傷於濕邪,邪氣上逆,會發生咳嗽,並且可能發展為痿厥病。冬天傷於寒氣,到來年的春天,就要發生溫病。四時的邪氣,交替傷害人的五髒。
陰精的產生,來源於飲食五味。儲藏陰精的五髒,也會因五味而受傷,過食酸味,會使肝氣淫溢而亢盛,從而導致脾氣的衰竭;過食鹹味,會使骨骼損傷,肌肉短縮,心氣抑鬱;過食甜味,會使心氣滿悶,氣逆作喘,顏麵發黑,腎氣失於平衡;過食苦味,會使脾氣過燥而不濡潤,從而使胃氣壅滯;過食辛味,會使筋脈敗壞,發生弛縱,精神受損。因此謹慎地調和五味,會使骨骼強健,筋脈柔和,氣血通暢,腠理致密,這樣,骨氣就精強有力。所以重視養生之道,並且依照正確的方法加以實行,就會長期保有天賦的生命力。
端午看書天天樂,充100贈500vip點券!
立即搶充(活動時間:6月25日到6月27日)
一、人的生命活動與自然界有著密切關係,這是“天人相應”的觀點,為全篇的中心思想。
二、指出人身陽氣的重要性,並詳細討論由於種種原因而使陽氣受傷引起的病變。
三、指出人身的陰陽平衡協調,是維持健康的重要因素。
四、指出四時氣候和飲食五味都能影響五髒而致病。
【原文】
黃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
天地之間,六合之內1,其氣九州、九竅2、五髒、十二節,皆通乎天氣。
其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
蒼天之氣,清靜則誌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
故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解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
因於寒,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
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長。短為拘,弛長3為痿。
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4於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汩汩乎不可止。
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5。
有傷於筋,縱,其若不容。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汗出見濕,乃生痤疿6。
高粱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
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鬱乃痤。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
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
陷脈為瘺,留連肉腠,俞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
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
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穴俞以閉,發為風瘧。
故風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
故病久則傳化,上下不並,良醫弗為。
故陽畜積病死,而陽氣當隔。隔者當瀉,不亟正治,粗乃敗之。
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7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
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
岐伯曰: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
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並乃狂。陽不勝其陰,則五髒氣爭,九竅不通。
是以聖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
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
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
因而大飲,則氣逆。
因而強力,腎氣乃傷,高骨乃壞。
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
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因於露風,乃生寒熱。
是以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8。
夏傷於暑,秋為痎瘧。
秋傷於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
冬傷於寒,春必溫病。
四時之氣,更傷五髒。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9。
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
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
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
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
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
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注釋】
1六合之內:六合,即東西南北四方及上下;六合之內,代指天地之間。
2九州、九竅:九州,古代把天朝地區分為冀、兗、徐、青、揚、豫、荊、梁、雍九個區域,簡稱九州;九竅,指眼、耳、口、鼻及二陰。
3弛長:弛緩不收之意。
4辟積:辟通襞,指折疊衣裙;辟積指衣裙上的褶子,這裏是累積的意思。
5薄厥:一種因情緒激動、陽氣亢奮,使氣血上逆鬱積於頭部而突然發生昏厥的疾病。
6痤疿:痤,是一種小癤,皮膚病的一種;疿,即汗疹。
7平旦:旦即日出天明;平旦,即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
8洞泄:指瀉泄非常劇烈,如空洞無底。
9陰之五宮,傷在五味:陰之五宮,指五髒,是陰精所藏之所,五味本能養五髒,但如果五味太過反而會損傷五髒。
【譯文】
黃帝說:自古以來,都以通於天氣為生命的根本,而這個根本不外天之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大如九州之域,小如人的九竅、五髒、十二節,都與天氣相通。天氣衍生五行,陰陽之氣又依盛衰消長而各分為三。如果經常違背陰陽五行的變化規律,那麽邪氣就會傷害人體。因此,適應這個規律是壽命得以延續的根本。
蒼天之氣清淨,人的精神就相應地調暢平和,順應天氣的變化,就會陽氣充實,雖有賊風邪氣,也不能加害於人,這是適應時序陰陽變化的結果。所以聖人能夠專心致誌,順應天氣,而通達陰陽變化之理。如果違逆了適應天氣的原則,就會內使九竅不通,外使肌肉壅塞,衛氣渙散不固,這是由於人們不能適應自然變化所致,稱為自傷,陽氣會因此而受到削弱。
人身的陽氣,就像天上的太陽一樣重要,假若陽氣失卻了正常的位次而不能發揮其重要作用,人就會減損壽命或夭折,生命機能亦暗弱不足。所以天體的正常運行,是因太陽光的普照而顯現出來,而人的陽氣也應在上在外,並起到保護身體,抵禦外邪的作用。
如果寒邪傷人,陽氣應如門軸在門臼中運轉一樣活動於體內。若起居猝急,擾動陽氣,則易使神氣外越。如果暑邪傷人,則汗多煩躁,喝喝而喘,安靜時多言多語。若身體發高熱,則像炭火燒灼一樣,一經出汗,熱邪就能散去。如果濕邪傷人,頭部像有物蒙裹一樣沉重。若濕熱相兼而不得排除,則傷害大小諸筋,而出現短縮或弛縱,短縮的造成拘攣,弛縱的造成痿弱。如果風邪傷人,可致浮腫。以上四種邪氣維係纏綿不離,相互更代傷人,就會使陽氣傾竭。
在人體煩勞過度時,陽氣就會亢盛而外張,使陰精逐漸耗竭。如此多次重複,陽愈盛而陰愈虧,到夏季暑熱之時,便易使人發生煎厥病,發作的時候眼睛昏蒙看不見東西,耳朵閉塞聽不到聲音,昏亂之勢就像都城崩毀、急流奔瀉一樣不可收拾。
人的陽氣,在大怒時就會上逆,血隨氣升而淤積於上,與身體其他部位阻隔不通,使人發生薄厥。若傷及諸筋,使筋弛縱不收,而不能隨意運動。經常半身出汗,可以演變為半身不遂。出汗的時候,遇到濕邪阻遏就容易發生小的瘡癤和痱子。經常吃肥肉精米美味,足以導致發生疔瘡,患病很容易,就像以空的容器接受東西一樣。在勞動汗出時遇到風寒之邪,迫聚於皮腠形成粉刺,鬱積化熱而成瘡癤。
人的陽氣,既能養神而使精神慧爽,又能養筋而使諸筋柔韌。汗孔的開閉調節失常,寒氣就會隨之侵入,損傷陽氣,以致筋失所養,造成身體俯曲不伸。寒氣深陷脈中,留連肉腠之間,氣血不通而淤積,久而成為瘡瘺。從腧穴侵入的寒氣內傳而迫及五髒,損傷神誌,就會出現恐懼和驚駭的征象。由於寒氣的稽留,營氣不能順利地運行,阻逆於肌肉之間,就會發生癰腫。汗出未止的時候,形體與陽氣都受到一定的消弱,若風寒內侵,腧穴閉阻,就會發生風瘧。
風是引起各種疾病的起始原因,而隻要人體保持精神的安定和勞逸適度等養生的原則,那麽,肌肉腠理就會密閉而有抗拒外邪的能力,雖有大風苛毒的浸染,也不能傷害,這正是循著時序的變化規律保養生氣的結果。
病久不愈,邪留體內,則會內傳並進一步演變,到了上下不通、陰陽阻隔的時候,雖有良醫,也無能為力了。所以陽氣蓄積,淤阻不通時,也會致死。對於這種陽氣蓄積,阻隔不通者,應采用通瀉的方法治療,如不迅速正確施治,而被粗疏的醫生所誤,就會導致死亡。人身的陽氣,白天主司體表:清晨的時候,陽氣開始活躍,並趨向於外;中午時,陽氣達到最旺盛的階段;太陽偏西時,體表的陽氣逐漸虛少,汗孔也開始閉合。所以到了晚上,陽氣收斂,拒守於內,這時不要擾動筋骨,也不要接近霧露。如果違反了一天之內這三個時間的陽氣活動規律,形體被邪氣侵擾則困乏而衰薄。
岐伯說:陰是藏精於內不斷地扶持陽氣的,陽是衛護於外使體表固密的。如果陰不勝陽,陽氣亢盛,就使血脈流動迫促,若再受熱邪,陽氣更盛就會發為狂症。如果陽不勝陰,陰氣亢盛,就會使五髒之氣不調,以致九竅不通。所以聖人使陰陽平衡,無所偏勝,從而達到筋脈調和,骨髓堅固,血氣暢順。這樣,則會內外調和,邪氣不能侵害,耳目聰明,氣機正常運行。
風邪侵犯人體,傷及陽氣,並逐步侵入內髒,陰精也就日漸消亡,這是由於邪氣傷肝所致。若飲食過飽,阻礙升降之機,會發生筋脈弛縱、腸遊及痔瘡等病症。若飲酒過量,會造成氣機上逆。若過度用力,會損傷腎氣,腰部脊骨也會受到損傷。
大凡陰陽的關鍵,以陽氣的致密最為重要。陽氣致密,陰氣就能固守於內。陰陽二者不協調,就像一年之中,隻有春天而沒有秋天,隻有冬天而沒有夏天一樣。因此,陰陽的協調配合,相互作用,是維持正常生理狀態的最高標準。所以陽氣亢盛,不能固密,陰氣就會竭絕。陰氣和平,陽氣固密,人的精神才會正常。如果陰陽分離決絕,人的精氣就會隨之而竭絕。
由於霧露風寒之邪的侵犯,就會發生寒熱。春天傷於風邪,留而不去,會發生急驟的泄瀉。夏天傷於暑邪,到秋天會發生瘧疾病。秋天傷於濕邪,邪氣上逆,會發生咳嗽,並且可能發展為痿厥病。冬天傷於寒氣,到來年的春天,就要發生溫病。四時的邪氣,交替傷害人的五髒。
陰精的產生,來源於飲食五味。儲藏陰精的五髒,也會因五味而受傷,過食酸味,會使肝氣淫溢而亢盛,從而導致脾氣的衰竭;過食鹹味,會使骨骼損傷,肌肉短縮,心氣抑鬱;過食甜味,會使心氣滿悶,氣逆作喘,顏麵發黑,腎氣失於平衡;過食苦味,會使脾氣過燥而不濡潤,從而使胃氣壅滯;過食辛味,會使筋脈敗壞,發生弛縱,精神受損。因此謹慎地調和五味,會使骨骼強健,筋脈柔和,氣血通暢,腠理致密,這樣,骨氣就精強有力。所以重視養生之道,並且依照正確的方法加以實行,就會長期保有天賦的生命力。
端午看書天天樂,充100贈500vip點券!
立即搶充(活動時間:6月25日到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