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他就是要從那些荊國人的嘴裏問問看,事情是不是他所想的那樣。
因為這次街頭騷亂,那些使節並沒有迴到驛館,而是被李成義的屬下暫時扣下,軟禁在兵營裏,免得他們迴去後竄供,胡亂咬人。
當然,這也是司徒晟當時給李成義的建議。反正他已經領人打了荊國使節,還鬧出人命,也不怕再添一個拘禁的罪狀。
司徒晟到了那裏,便提了苛察的貼身侍衛長來問詢。
他倒也沒有搬弄大理寺的刑具,隻是很是溫和地向侍衛長表示,自己一定會找出殺害苛察使節的兇手,隻是他得問問當時的情形,為何他們這些荊國人會出現在離驛館這麽遠的街上。
那個侍衛長可是長腦子的,苛察這麽一死,他知道自己也情勢不妙,麵對這個年輕的官員很老實,有答必應。
當聽到是虎都烈統領說這家店鋪的東西好,陪著苛察飲酒時,指明這家店鋪,並請他代買些布匹給公主時,司徒晟的眼裏現出一抹騰騰殺氣。
不過他不動聲色,又溫言跟這侍衛長聊了些,問這位虎都烈是不是當初大晉的降將楊毅?
這侍衛長看他一臉好奇,也知道他這年歲應該跟楊毅沒有什麽交集。
一個投降到荊國的苟且之輩,靠著會哄女人保命,荊國之內的臣子對楊毅是又嫉妒,又輕視,無甚尊敬維護可言。
而眼前這位晉朝的年輕官員,看著和善,比兵營裏那些不給他們好臉的李家軍強多了。
所以,就在司徒晟給他叫來了一隻燒雞和一壺燒刀子後,他的話匣子也算是徹底被打開了。
曾經在大理寺查案練出的話術,豈是邊疆統領能比擬的?
在酒肉的加持下,司徒晟已經將這位公主駙馬虎都烈在荊國的生平套問得七七八八了。
他甚至知道虎都烈很是懷念晉朝定居的生活,所以每到寒冬,都會帶著公主和兒女,去兩族雜居的邊鎮過冬。
後來,他在那裏買了宅子,有時候夏季他也會獨自前往消夏。
一壺酒見了底,司徒晟也將自己想問的事情差不多全都套了出來。
當出了兵營時,李成義正略帶惆悵地立在兵營門口,對司徒晟道:“我這次算是闖了禍,父親捎來信,讓我迴府給他講講事情的經過,然後跟他連夜去宮中陳情解釋。”
司徒晟迴身拍了拍他的肩膀:“人不是你殺的,我可以為證。”
李成義無奈搖了搖頭:“聽說太子那邊都炸了,直嚷嚷著我毀了兩國議和,讓父親立刻將我交出來……””
說到這,李成義朝著他揮了揮手,便急匆匆上馬,迴轉將軍府去見李老將軍去了。
司徒晟在軍營站了一會,翻身上馬朝著祭酒齊公的府宅而去。
接下事態的發展,倒跟李成義擔心的相類。
太子聞聽這個消息,勃然大怒,親自帶人接走了那些被扣的荊國使節。而李成義跟隨李老將軍去宮中向陛下陳情時,還未到宮門就被太子的人扣下,鋃鐺入獄。
太子的意思很簡單,李成義如今闖下滔天大禍,還請李老將軍自重,莫要拿昔日的功勳到陛下那裏賣臉,替逆子求情。
那一席話說得李老將軍簡直無地自容,隻能伸腳狠狠踹了惹禍的兒子一腳,一聲不吭,轉身而去。
依著太子的意思,就是將這次街頭鬥毆定為私人恩怨。隻說荊國使者醉酒,買東西時,言語不通引發誤會,結果引來李成義帶兵與之械鬥,混戰中失手誤殺了苛察使節。
然後依照國法,懲處了李成義,也算給荊國那邊一個交代,這等刑案,大晉秉公處置,便不必上升到兩國交戰的地步了。
可惜這次荊國使臣鬧事惹起民憤,當時圍觀的人太多,也引燃了京城百姓的怒意。
起先是書院的學子們跟夫子討論,主要的意思是,從什麽時候開始,大晉對荊國如此卑躬屈膝。若當時的楊老將軍尚在,荊國人會不會在大晉的都城如此囂張?
緊接著關於那日李成義將軍勇戰欺負民女的荊國狗的段子,便在茶館酒樓蔓延,漸漸連市井走卒都在議論此事。
當李成義將軍鋃鐺入獄的消息傳開後,許多人紛紛自發立到了皇宮護城河外,高唿口號,向陛下請命,表示殺人償命,那麽死去的苛察該不該給他先前殺死的晉國女子償命?李成義將軍保護大晉子民,何錯之有?泱泱大國,為何與荊國談判卻如此卑躬屈膝,予取予求?他們想要從軍為伍,擊退荊國虎狼。
這股風潮是一傳十,十傳百,剛開始是京城裏備考的武舉們。然後蔓延至附近城鎮的義士,還有書院的學生也紛紛聚集,宮門前的唿喊聲不斷。
而荊國的使臣隊伍更是怒意滔滔,畢竟苛察是在那些亂民的包圍下,慘死在晉朝軍隊的羽箭下的。他們向晉仁帝抗議,要求嚴懲刁民,還有將縱容手下殺死苛察使節的李成義給交出來,他們要親自動手,為苛察報仇!
就在這個關口,太子和一眾臣子在書房裏,向晉仁帝陳情:“那些荊國使節當街鬧事固然可惡,可是如今談判正在關口處,不管怎麽樣,都是苛察當場身亡,讓我們顯得理虧。原本和談進展順利,現在豈不是功虧一簣?到時候,邊關戰火又起,可就因小失大了啊!”
晉仁帝看著他,淡淡問:“太子看,應該如何處置?”
太子一早就想好了,連忙說:“李成義乃是禍首,本該嚴懲,隻是如今他深得民心,貿然懲處,隻怕民憤難平。不若由兒臣出麵,從李家軍裏‘找’出那個真正放冷箭的人,將他嚴懲抵命,平息了這場風波。”
他的意思很簡單,若是不殺李成義,那就在李家軍裏再尋個定罪的,這樣不就是皆大歡喜了?
皇帝沒有接話,隻是轉頭看向別的臣子,他們也都是大同小異,差不多都要隨便推出個替罪羊,平息荊國怒火。
陛下也知聽不出什麽有建樹的話來,便看向一直沒有說話的司徒晟。
最後,陛下獨留他一人,讓太子與其他臣子都退下去。
等剩下君臣二人的時候,皇帝問司徒晟:“愛卿當時也在,看這事,該如何結局?”
司徒晟並沒有直接迴道,而是想了想,說了段史書典故:“陛下當知‘匹夫無罪,懷璧其罪’的典故。虞叔的寶玉被虞公看上,虞叔為了明哲保身,主動將那玉獻給了虞公,可他的寶劍又被虞公看中,由此往複,虞叔看透了虞公的貪得無厭,便先發製人,起兵攻打了虞公……”
晉仁帝歎了口氣:“愛卿是說,朕如今就是懷揣寶玉之人?”
其實也對,大晉地大物博,物產豐饒,美人豈止千萬?
現在一個區區荊國使節,就敢在驛館草菅人命,當街調戲良家婦人,口出狂言隨意毆打大晉百姓。明日準備充分時,荊國虎狼之師就敢長驅直入,踏遍大晉山河。
一味忍讓,固然可保國民一時安寧。可是荊國犬狼的貪婪不止,又怎會有長久的安寧?”
晉仁帝今天聽了這麽多的話,隻有司徒晟所談,觸及了他心內的擔憂。
這些日子來,那個叫苛察的狂妄囂張,老皇帝也是看在眼中。
奈何大晉底子薄,沒有可以依靠的良將,所以就算這邊塞的土匪掀了窩子,他也隻能忍氣吞聲。
而現在,那些經曆過負水慘敗的臣子被嚇破了膽,一提起與荊國為戰,腿肚子都在發顫。一個個隻想息事寧人。
這讓本來也不想開戰的陛下心裏,反而頗不是滋味了。
他不禁感慨,當年那些讓他有底氣與荊國為戰的驍勇將軍和無畏臣子們,都到哪裏去了?
萬沒想到,司徒晟這般年歲的年輕人,倒是初生牛犢不怕虎,有著一股子別樣的硬氣。
可惜邊關事大,如亂麻纏絲,讓人難以下手。
老皇帝繼續問:“愛卿講了典故,可還是沒說,眼前事該如何解決?他們說找個頂罪的,你看可行?”
司徒晟垂首道:“臣做了一本帳,想請陛下參閱!”
這書房裏並沒有留旁人,陛下便讓司徒晟走到書桌跟前,將賬本呈遞上來。
等晉仁帝打開看時,才發現這竟然是一本統計近些年來,武舉的人才之賬!
司徒晟待陛下看了一會,才出聲道:“陛下應該看出,在負水之戰前,每年進京武舉不下千人,力能抗鼎者不下二三十餘人。幾乎每年都能湧出日後為將為帥的佼佼者。可是負水之戰後,每年武舉人數遞減,到了今年,隻有不到百人,而且大多是父輩為將者,他們的兒孫出來,考取功名也不過為了日後入伍,接受父輩庇護,行個升遷方便。而且最近幾年再無佼佼者……”
負水之戰,是晉仁帝心裏的一根刺,向來是不容人提的。
現在這個年輕臣子不知輕重提起,頓時讓他臉色一沉。
可司徒晟恍如沒有看到老皇帝變臉,繼續坦然道:“為何近些年來武才減少?並非是我大晉子民體質衰弱,而是真正驍勇之人懶散了報國之心。陛下應該聽說了,邊境的自發抵抗荊國盜匪的義軍連年壯大,再過不久,也許也要成為陛下之患。若是能招攬那些義士歸我大晉,這才是大晉長治久安之道!臣以為,如今陛下最該憂患的,並非荊國黷武開戰。而是我大晉子民已無尚武之心,像李家父子這樣的驍勇老將,就是我大晉脊梁。怎麽能為了討得那些荊國人的歡心,就如此自抽脊梁?再次寒了尚武之人的報國心思?”
若是司徒晟空口說這些,隻怕說出“負水之戰”四個字,就該點燃老陛下的肝火,沉臉嗬斥不知天高地厚之人了!
不過司徒晟倒是厲害,先甩出一本武舉人才虧空嚴重的賬目來,將晉仁帝發火的底氣都給看沒了。
而司徒晟這番妙計,卻也是個妙人替他想出來的。
前些日子,他沉思著如何向陛下進言,振興今年的武舉時,楚琳琅一邊幫他磨墨,一邊順口說道:“這治國不跟過日子一個道理?你跟個整日坐吃山空的公子哥說家裏沒有錢銀了,他也沒個數,不如攏一本帳,讓他看看家底是怎麽一點點掏空的,這才叫一目了然,觸目驚心呢!”
以前琳琅在周家的時候,為了震懾那周家母子的鋪張,可是沒少給周隨安母子甩賬本。
就是心裏再沒數的混蛋,看了攏賬後,也得消停一段時間。
司徒晟當時被她的話給逗笑了,還問她為何沒跟他甩過賬本?
琳琅白了他一眼:“你都不花用銀子,隻知道往水缸裏藏銀子,也沒給我機會找你算賬啊!”
說笑了一番後,司徒晟卻覺得言之有理,還真依著楚琳琅的意思,給陛下算了一筆人才之賬。
隻是司徒晟沒想到,本是為了振興武舉而做的賬本,現在卻被他拿來救李成義了。
第92章 弄巧成拙
司徒晟這一番話, 入情入理,再次說到晉仁帝的心坎裏。
那北方日漸壯大的義軍,還真是陛下心頭隱患。
至於晉朝的缺兵少將, 他也老早有所覺察, 可是從來沒人能如此攏賬一樣,細算給他看。
這麽連年比較看下來, 觸目驚心, 叫人為之動容。
司徒晟看陛下沒有吭聲,接著又道:“李家軍驍勇善戰,在之前平定各地土匪叛亂時戰績不俗。若是因為這件事,而隨便誣陷李家軍, 讓他們出去頂罪, 豈不是寒了三軍將士的心腸?行兇之人並非李將軍和他的部下,陛下若是嚴懲, 恐怕正中真正下黑手之人的下懷!而且, 這次李成義將軍在鬧市嚴懲荊國惡使, 正是提振國民士氣的大好時機啊!”
至於擔憂荊國開戰,司徒晟想著楚琳琅那日跟他說的話。
她說這兩國談判更像是生意場上談買賣,廢話糾纏越多的, 反而對方更有談的意思。所以不怕對方胡攪蠻纏, 就怕對方連談都不願意談。
想到這, 他淡定繼續道:“國之大格,必須維護。荊國來使不顧禮節, 屢屢觸犯大晉國法,還在驛館行兇, 害了無辜歌姬的性命, 他在街頭鬧事, 打傷民女和官差,意外橫死也是咎由自取,陛下可以對荊國言明,此案還在調查中,兇手尚未緝拿歸納。但是荊國其他使者,不尊大晉律法,必須驅攆迴去。若想荊國要繼續和談開市,最好派個懂禮數的來。”
皇帝一聽,皺起眉頭:“如此一來,豈不是給了荊國交戰的借口?”
司徒晟沉穩迴答:“我有友人深入了北地,了解那裏民風。他打探到了一些先前邊線暗探沒有打探的內幕。據聞今年荊國西北大片草原發生枯草病,青草枯萎,牛羊都沒有食物,成批餓死。不過新任可汗為了穩定人心,之前曾經在大晉國境內尋找門路,買入大批糧草,解決了燃眉之急。然而來年的草荒能不能解決,尚不明確。所以荊國一直急於開市,就是為了能囤積到足夠的糧草。他們這次派人軟硬兼施的議和談判,也是出於這種目的。若是明年大片的草原還不能恢複,囤積夠糧草的荊國軍隊才有餘力揮兵,叩開邊界防線,來到中土廝殺掠奪……”
司徒晟沒有明說的是,這些線報來自廖靜軒在北地隱藏多年的暗線,北地這次饑荒先是在遠離邊界的草原上,然後一點點的蔓延。就算荊國內部,稍微靠南邊的部落,可能都不知北邊部落的枯草災情如此嚴重。
而負責北地線報的太子一黨,因為與安穀一係親善,鬆懈了警備,對這麽重要的事情也沒有細問細察,隻是輕描淡寫地上報,隻說了句荊國今年水草不豐盈,而將所有的心思用在了與四皇子的內鬥上了。
而司徒晟掌握的信息,卻是廖靜軒在北地深耕多年的人脈收集到的。也隻有廖靜軒這個“荊國通”,通過各種情報加以分析,才有這般把握。
議和談判就是如此,隻有捏住了對方的要害,知道對方的短處,才可占據上風。
司徒晟定定道:“陛下,我們還沒摸到荊國人的底牌呢!如何出價?所以不必著急,這議和,不妨摸了底,再慢慢談!”
晉仁帝從司徒晟的嘴裏,才知原來荊國之前的災情這麽嚴重,一時臉色有些微微難看。
他身居上位,雖然有許多事情被欺上瞞下,不甚了解。
可是如今虎狼敵國的實情,他居然也要最後才知,實在過分至極!
氣得他猛一拍桌子,狠狠道:“無能即是誤國!”
他這一句,明顯是在罵自己的兒子。
誰不知道,安穀之前的那批糧草,就是太子收了他們的金子運作的?
身為儲君卻與為敵的虎狼結交。他真的以為,憑他和那個安穀的私人交情,就可以平安萬代嗎?
司徒晟朝著陛下深深鞠禮,聲音鏗鏘道:“陛下,這是天佑大晉!百年國運,皆係於此,若是陛下,您定要順應天運,把握這次千載難逢的時機……”
因為這次街頭騷亂,那些使節並沒有迴到驛館,而是被李成義的屬下暫時扣下,軟禁在兵營裏,免得他們迴去後竄供,胡亂咬人。
當然,這也是司徒晟當時給李成義的建議。反正他已經領人打了荊國使節,還鬧出人命,也不怕再添一個拘禁的罪狀。
司徒晟到了那裏,便提了苛察的貼身侍衛長來問詢。
他倒也沒有搬弄大理寺的刑具,隻是很是溫和地向侍衛長表示,自己一定會找出殺害苛察使節的兇手,隻是他得問問當時的情形,為何他們這些荊國人會出現在離驛館這麽遠的街上。
那個侍衛長可是長腦子的,苛察這麽一死,他知道自己也情勢不妙,麵對這個年輕的官員很老實,有答必應。
當聽到是虎都烈統領說這家店鋪的東西好,陪著苛察飲酒時,指明這家店鋪,並請他代買些布匹給公主時,司徒晟的眼裏現出一抹騰騰殺氣。
不過他不動聲色,又溫言跟這侍衛長聊了些,問這位虎都烈是不是當初大晉的降將楊毅?
這侍衛長看他一臉好奇,也知道他這年歲應該跟楊毅沒有什麽交集。
一個投降到荊國的苟且之輩,靠著會哄女人保命,荊國之內的臣子對楊毅是又嫉妒,又輕視,無甚尊敬維護可言。
而眼前這位晉朝的年輕官員,看著和善,比兵營裏那些不給他們好臉的李家軍強多了。
所以,就在司徒晟給他叫來了一隻燒雞和一壺燒刀子後,他的話匣子也算是徹底被打開了。
曾經在大理寺查案練出的話術,豈是邊疆統領能比擬的?
在酒肉的加持下,司徒晟已經將這位公主駙馬虎都烈在荊國的生平套問得七七八八了。
他甚至知道虎都烈很是懷念晉朝定居的生活,所以每到寒冬,都會帶著公主和兒女,去兩族雜居的邊鎮過冬。
後來,他在那裏買了宅子,有時候夏季他也會獨自前往消夏。
一壺酒見了底,司徒晟也將自己想問的事情差不多全都套了出來。
當出了兵營時,李成義正略帶惆悵地立在兵營門口,對司徒晟道:“我這次算是闖了禍,父親捎來信,讓我迴府給他講講事情的經過,然後跟他連夜去宮中陳情解釋。”
司徒晟迴身拍了拍他的肩膀:“人不是你殺的,我可以為證。”
李成義無奈搖了搖頭:“聽說太子那邊都炸了,直嚷嚷著我毀了兩國議和,讓父親立刻將我交出來……””
說到這,李成義朝著他揮了揮手,便急匆匆上馬,迴轉將軍府去見李老將軍去了。
司徒晟在軍營站了一會,翻身上馬朝著祭酒齊公的府宅而去。
接下事態的發展,倒跟李成義擔心的相類。
太子聞聽這個消息,勃然大怒,親自帶人接走了那些被扣的荊國使節。而李成義跟隨李老將軍去宮中向陛下陳情時,還未到宮門就被太子的人扣下,鋃鐺入獄。
太子的意思很簡單,李成義如今闖下滔天大禍,還請李老將軍自重,莫要拿昔日的功勳到陛下那裏賣臉,替逆子求情。
那一席話說得李老將軍簡直無地自容,隻能伸腳狠狠踹了惹禍的兒子一腳,一聲不吭,轉身而去。
依著太子的意思,就是將這次街頭鬥毆定為私人恩怨。隻說荊國使者醉酒,買東西時,言語不通引發誤會,結果引來李成義帶兵與之械鬥,混戰中失手誤殺了苛察使節。
然後依照國法,懲處了李成義,也算給荊國那邊一個交代,這等刑案,大晉秉公處置,便不必上升到兩國交戰的地步了。
可惜這次荊國使臣鬧事惹起民憤,當時圍觀的人太多,也引燃了京城百姓的怒意。
起先是書院的學子們跟夫子討論,主要的意思是,從什麽時候開始,大晉對荊國如此卑躬屈膝。若當時的楊老將軍尚在,荊國人會不會在大晉的都城如此囂張?
緊接著關於那日李成義將軍勇戰欺負民女的荊國狗的段子,便在茶館酒樓蔓延,漸漸連市井走卒都在議論此事。
當李成義將軍鋃鐺入獄的消息傳開後,許多人紛紛自發立到了皇宮護城河外,高唿口號,向陛下請命,表示殺人償命,那麽死去的苛察該不該給他先前殺死的晉國女子償命?李成義將軍保護大晉子民,何錯之有?泱泱大國,為何與荊國談判卻如此卑躬屈膝,予取予求?他們想要從軍為伍,擊退荊國虎狼。
這股風潮是一傳十,十傳百,剛開始是京城裏備考的武舉們。然後蔓延至附近城鎮的義士,還有書院的學生也紛紛聚集,宮門前的唿喊聲不斷。
而荊國的使臣隊伍更是怒意滔滔,畢竟苛察是在那些亂民的包圍下,慘死在晉朝軍隊的羽箭下的。他們向晉仁帝抗議,要求嚴懲刁民,還有將縱容手下殺死苛察使節的李成義給交出來,他們要親自動手,為苛察報仇!
就在這個關口,太子和一眾臣子在書房裏,向晉仁帝陳情:“那些荊國使節當街鬧事固然可惡,可是如今談判正在關口處,不管怎麽樣,都是苛察當場身亡,讓我們顯得理虧。原本和談進展順利,現在豈不是功虧一簣?到時候,邊關戰火又起,可就因小失大了啊!”
晉仁帝看著他,淡淡問:“太子看,應該如何處置?”
太子一早就想好了,連忙說:“李成義乃是禍首,本該嚴懲,隻是如今他深得民心,貿然懲處,隻怕民憤難平。不若由兒臣出麵,從李家軍裏‘找’出那個真正放冷箭的人,將他嚴懲抵命,平息了這場風波。”
他的意思很簡單,若是不殺李成義,那就在李家軍裏再尋個定罪的,這樣不就是皆大歡喜了?
皇帝沒有接話,隻是轉頭看向別的臣子,他們也都是大同小異,差不多都要隨便推出個替罪羊,平息荊國怒火。
陛下也知聽不出什麽有建樹的話來,便看向一直沒有說話的司徒晟。
最後,陛下獨留他一人,讓太子與其他臣子都退下去。
等剩下君臣二人的時候,皇帝問司徒晟:“愛卿當時也在,看這事,該如何結局?”
司徒晟並沒有直接迴道,而是想了想,說了段史書典故:“陛下當知‘匹夫無罪,懷璧其罪’的典故。虞叔的寶玉被虞公看上,虞叔為了明哲保身,主動將那玉獻給了虞公,可他的寶劍又被虞公看中,由此往複,虞叔看透了虞公的貪得無厭,便先發製人,起兵攻打了虞公……”
晉仁帝歎了口氣:“愛卿是說,朕如今就是懷揣寶玉之人?”
其實也對,大晉地大物博,物產豐饒,美人豈止千萬?
現在一個區區荊國使節,就敢在驛館草菅人命,當街調戲良家婦人,口出狂言隨意毆打大晉百姓。明日準備充分時,荊國虎狼之師就敢長驅直入,踏遍大晉山河。
一味忍讓,固然可保國民一時安寧。可是荊國犬狼的貪婪不止,又怎會有長久的安寧?”
晉仁帝今天聽了這麽多的話,隻有司徒晟所談,觸及了他心內的擔憂。
這些日子來,那個叫苛察的狂妄囂張,老皇帝也是看在眼中。
奈何大晉底子薄,沒有可以依靠的良將,所以就算這邊塞的土匪掀了窩子,他也隻能忍氣吞聲。
而現在,那些經曆過負水慘敗的臣子被嚇破了膽,一提起與荊國為戰,腿肚子都在發顫。一個個隻想息事寧人。
這讓本來也不想開戰的陛下心裏,反而頗不是滋味了。
他不禁感慨,當年那些讓他有底氣與荊國為戰的驍勇將軍和無畏臣子們,都到哪裏去了?
萬沒想到,司徒晟這般年歲的年輕人,倒是初生牛犢不怕虎,有著一股子別樣的硬氣。
可惜邊關事大,如亂麻纏絲,讓人難以下手。
老皇帝繼續問:“愛卿講了典故,可還是沒說,眼前事該如何解決?他們說找個頂罪的,你看可行?”
司徒晟垂首道:“臣做了一本帳,想請陛下參閱!”
這書房裏並沒有留旁人,陛下便讓司徒晟走到書桌跟前,將賬本呈遞上來。
等晉仁帝打開看時,才發現這竟然是一本統計近些年來,武舉的人才之賬!
司徒晟待陛下看了一會,才出聲道:“陛下應該看出,在負水之戰前,每年進京武舉不下千人,力能抗鼎者不下二三十餘人。幾乎每年都能湧出日後為將為帥的佼佼者。可是負水之戰後,每年武舉人數遞減,到了今年,隻有不到百人,而且大多是父輩為將者,他們的兒孫出來,考取功名也不過為了日後入伍,接受父輩庇護,行個升遷方便。而且最近幾年再無佼佼者……”
負水之戰,是晉仁帝心裏的一根刺,向來是不容人提的。
現在這個年輕臣子不知輕重提起,頓時讓他臉色一沉。
可司徒晟恍如沒有看到老皇帝變臉,繼續坦然道:“為何近些年來武才減少?並非是我大晉子民體質衰弱,而是真正驍勇之人懶散了報國之心。陛下應該聽說了,邊境的自發抵抗荊國盜匪的義軍連年壯大,再過不久,也許也要成為陛下之患。若是能招攬那些義士歸我大晉,這才是大晉長治久安之道!臣以為,如今陛下最該憂患的,並非荊國黷武開戰。而是我大晉子民已無尚武之心,像李家父子這樣的驍勇老將,就是我大晉脊梁。怎麽能為了討得那些荊國人的歡心,就如此自抽脊梁?再次寒了尚武之人的報國心思?”
若是司徒晟空口說這些,隻怕說出“負水之戰”四個字,就該點燃老陛下的肝火,沉臉嗬斥不知天高地厚之人了!
不過司徒晟倒是厲害,先甩出一本武舉人才虧空嚴重的賬目來,將晉仁帝發火的底氣都給看沒了。
而司徒晟這番妙計,卻也是個妙人替他想出來的。
前些日子,他沉思著如何向陛下進言,振興今年的武舉時,楚琳琅一邊幫他磨墨,一邊順口說道:“這治國不跟過日子一個道理?你跟個整日坐吃山空的公子哥說家裏沒有錢銀了,他也沒個數,不如攏一本帳,讓他看看家底是怎麽一點點掏空的,這才叫一目了然,觸目驚心呢!”
以前琳琅在周家的時候,為了震懾那周家母子的鋪張,可是沒少給周隨安母子甩賬本。
就是心裏再沒數的混蛋,看了攏賬後,也得消停一段時間。
司徒晟當時被她的話給逗笑了,還問她為何沒跟他甩過賬本?
琳琅白了他一眼:“你都不花用銀子,隻知道往水缸裏藏銀子,也沒給我機會找你算賬啊!”
說笑了一番後,司徒晟卻覺得言之有理,還真依著楚琳琅的意思,給陛下算了一筆人才之賬。
隻是司徒晟沒想到,本是為了振興武舉而做的賬本,現在卻被他拿來救李成義了。
第92章 弄巧成拙
司徒晟這一番話, 入情入理,再次說到晉仁帝的心坎裏。
那北方日漸壯大的義軍,還真是陛下心頭隱患。
至於晉朝的缺兵少將, 他也老早有所覺察, 可是從來沒人能如此攏賬一樣,細算給他看。
這麽連年比較看下來, 觸目驚心, 叫人為之動容。
司徒晟看陛下沒有吭聲,接著又道:“李家軍驍勇善戰,在之前平定各地土匪叛亂時戰績不俗。若是因為這件事,而隨便誣陷李家軍, 讓他們出去頂罪, 豈不是寒了三軍將士的心腸?行兇之人並非李將軍和他的部下,陛下若是嚴懲, 恐怕正中真正下黑手之人的下懷!而且, 這次李成義將軍在鬧市嚴懲荊國惡使, 正是提振國民士氣的大好時機啊!”
至於擔憂荊國開戰,司徒晟想著楚琳琅那日跟他說的話。
她說這兩國談判更像是生意場上談買賣,廢話糾纏越多的, 反而對方更有談的意思。所以不怕對方胡攪蠻纏, 就怕對方連談都不願意談。
想到這, 他淡定繼續道:“國之大格,必須維護。荊國來使不顧禮節, 屢屢觸犯大晉國法,還在驛館行兇, 害了無辜歌姬的性命, 他在街頭鬧事, 打傷民女和官差,意外橫死也是咎由自取,陛下可以對荊國言明,此案還在調查中,兇手尚未緝拿歸納。但是荊國其他使者,不尊大晉律法,必須驅攆迴去。若想荊國要繼續和談開市,最好派個懂禮數的來。”
皇帝一聽,皺起眉頭:“如此一來,豈不是給了荊國交戰的借口?”
司徒晟沉穩迴答:“我有友人深入了北地,了解那裏民風。他打探到了一些先前邊線暗探沒有打探的內幕。據聞今年荊國西北大片草原發生枯草病,青草枯萎,牛羊都沒有食物,成批餓死。不過新任可汗為了穩定人心,之前曾經在大晉國境內尋找門路,買入大批糧草,解決了燃眉之急。然而來年的草荒能不能解決,尚不明確。所以荊國一直急於開市,就是為了能囤積到足夠的糧草。他們這次派人軟硬兼施的議和談判,也是出於這種目的。若是明年大片的草原還不能恢複,囤積夠糧草的荊國軍隊才有餘力揮兵,叩開邊界防線,來到中土廝殺掠奪……”
司徒晟沒有明說的是,這些線報來自廖靜軒在北地隱藏多年的暗線,北地這次饑荒先是在遠離邊界的草原上,然後一點點的蔓延。就算荊國內部,稍微靠南邊的部落,可能都不知北邊部落的枯草災情如此嚴重。
而負責北地線報的太子一黨,因為與安穀一係親善,鬆懈了警備,對這麽重要的事情也沒有細問細察,隻是輕描淡寫地上報,隻說了句荊國今年水草不豐盈,而將所有的心思用在了與四皇子的內鬥上了。
而司徒晟掌握的信息,卻是廖靜軒在北地深耕多年的人脈收集到的。也隻有廖靜軒這個“荊國通”,通過各種情報加以分析,才有這般把握。
議和談判就是如此,隻有捏住了對方的要害,知道對方的短處,才可占據上風。
司徒晟定定道:“陛下,我們還沒摸到荊國人的底牌呢!如何出價?所以不必著急,這議和,不妨摸了底,再慢慢談!”
晉仁帝從司徒晟的嘴裏,才知原來荊國之前的災情這麽嚴重,一時臉色有些微微難看。
他身居上位,雖然有許多事情被欺上瞞下,不甚了解。
可是如今虎狼敵國的實情,他居然也要最後才知,實在過分至極!
氣得他猛一拍桌子,狠狠道:“無能即是誤國!”
他這一句,明顯是在罵自己的兒子。
誰不知道,安穀之前的那批糧草,就是太子收了他們的金子運作的?
身為儲君卻與為敵的虎狼結交。他真的以為,憑他和那個安穀的私人交情,就可以平安萬代嗎?
司徒晟朝著陛下深深鞠禮,聲音鏗鏘道:“陛下,這是天佑大晉!百年國運,皆係於此,若是陛下,您定要順應天運,把握這次千載難逢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