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這話一出,斜對麵坐著的六王妃不由得狠狠瞪了妹妹一眼。
她難道不知自己的身份?身為周家現在的兒媳婦,怎麽好評價周家前妻?
母親也是昏聵得可以,可憐著二妹跟婆婆趙氏關係不睦,家裏雞飛狗跳呆不下去,就成天帶著她出入大小的茶宴,搬弄了多少是非?
不過謝悠然的話,卻一下子打開了眾人的話匣子。
像這種立在高處冷冷看人狼狽,落井下石的營生一向讓人樂此不疲。
更何況楚氏這種走了狗屎運,能混跡在上流府宅這麽久的民婦,說論起來,都不必心有顧忌!
這時,又有人搬弄馬後炮的機靈,說看那楚氏看著就眉眼風流,大約是趁著在侍郎府做管事時,才勾搭上的爺們。依著司徒大人的清明,絕不會將這等下賤小婦看得太重。謠言應該是有些誤會才是。
不過她敢在書院裏勾引自己的夫子,著實駭人聽聞!
幸好太後明鑒,貶斥了這婦人。不然她頂著個安人的名頭,總是在陛下的眼前晃,汙濁了聖聽如何是好。
華氏作為楚琳琅曾經的女夫子,並不太喜歡這類話題,幾次想要打岔,可都被那時不時火上澆油的謝氏拉迴。
謝悠然可太快活了!她許久都沒聊到這麽可心意又解恨的話題,怎麽舍得隻說幾句就過場了?
華氏一時阻止無果,隻能在一旁假做聽不見,忍她們說完就是了。
這原本也是婦人長舌閑聊。可這節骨眼的功夫,華氏她突然發現自己的公公不知何時,橫眉立目地站在院子門口,那臉陰沉得仿佛聚集了十萬天兵天將。
不怪祭酒齊公黑臉,他之前證婚時,聽司徒晟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嘴,卻並不知楚琳琅還因此遭了太後貶斥,並且被迫退學的事情。
直到他今日無意路過後花園,聽到那些婦人的話,才明白了司徒晟那日所謂輕描淡寫的謠言,竟是如此的不堪!
也難怪司徒晟會急急要在孝期訂婚,給楚氏一份體貼保障。
而那日,司徒晟又是給他這個老頭子留了麵子,沒說得太細。
直到他今日無意中聽到了兒媳主持的詩社上的陣仗,才真切明白什麽叫作流言殺人!
那楚氏居然還被太後貶斥,被逼得退學?而且這些事還都是在兒媳婦華氏的眼皮子下發生的。
聽她們的意思,那日華氏在太後的麵前,也沒替楚氏解釋半句,似乎也默認了她品行不端,更是默許了楚氏在這種境遇下退學,更坐實了謠言。
老頭像是被人猛然掀開了天靈蓋,一下子全明白了——人家哪裏是讓他證婚?這是在他麵前自證清白啊!
司徒晟解釋得明白,他和楚娘子確有私情,卻是男女兩情相悅,彼此可以鄭重許下婚約承諾。
他倆一個是孤兒無父無母,另一個是再嫁不必過問家中意思,自然是可以自行訂婚。
而廖夫子則與楚娘子清清白白,並無那些傳言中的齷蹉。
這謠言居然就是在兒子創建的女學書院裏起來的,如此貶損三人清白的謠言,居然還傳到了太後的耳中,他這個好兒媳又不辨是非,坐觀楚娘子退學,坐實了謠言……
齊公這一刻羞愧難當得很!隻覺得自己挨了司徒晟夫婦一記響亮耳光,卻直到現在才知道疼。
為人之道,不該如此,他也不想日後在司徒小夫妻的麵前抬不起頭。
想到這,祭酒大人便是裹挾著震天響雷,直直衝到了諸位夫人的跟前。
他也不理會別人,隻是虎著臉對兒媳說:“前幾日……司徒大人和廖大人一起來找我,跟我澄清京城裏這幾日沸沸揚揚的傳言。明明是司徒大人與廖大人政見不合,大白天的在書院門口吵了起來,楚娘子一片好心,從中勸架有些拉扯,又犯了什麽禮數?我大晉民風,一向鼓勵女子可與男兒馬鞠,射獵。何時有過觸碰了男子的衣袖領子,就要被定罪的迂腐?這青天白日,在書院門口發生的事,會被傳得如此齷蹉不堪!你身為此間女主人,又任著這些沒頭沒尾毀人清白的流言蜚語肆意傳揚!難道京城裏被類似流言逼死的婦人還少?你要再幫著遞送一根繩子?想我齊家清白門楣,什麽時候卻成了造謠的窩子?”
他這一番話,罵得是震天山響,說得方才津津有味嚼人舌根的婦人們麵紅耳赤,雖然被老頭子懟著臉,差點指名道姓地罵,卻愣是沒有人敢出來領罵的。
齊公何人?堂堂三朝元老,才高八鬥,門生遍布天下。莫說現在的陛下,就是先皇在世時,對齊公這老頭也是禮待三分啊!
華氏看公公發火,急得立刻跪下解釋:“父親,您當知我為人,怎麽會在人背後閑話?當時……是我和蘇夫人母女、忘塵居士一同看到的。就像您說的,似乎就是爭吵了幾句,我離得甚遠,也不知他們是在為什麽爭吵,怎麽可能胡亂編造這等離譜的謠言?”
今日忘塵居士有事沒有來,那蘇氏母女都在場。
華氏的意思也很簡單,就是將熱騰騰的罪鍋趕緊送出去——除了她,還有一對跟楚氏有私怨的母女在,若這些話是子虛烏有,也不是她這跟楚娘子無冤無仇的局外人傳的。
可是祭酒大人卻不管那個,他虎著臉看著方才潑人髒水津津有味的夫人們,又問:“除了她們幾個,你們還有誰見過楚娘子與廖夫子有私情的?”
餘下的夫人麵麵相覷,誰也不接話了。
說起來這些也是道聽途說,而且現在想想,兩位青年才俊,青天白日為了個下堂婦人爭吵失態,的確有那麽一點點的胡扯……
齊公沉著臉繼續道:“我兒子的書院成立以來,被勸退的學子幾乎沒有幾個。更何況楚娘子還是女子,她雖然出身低微,可是名聲也得清清白白,容不得人隨意踐踏。更何況這事兒是因為華氏你不能為學生秉公正言,任著流言蜚語漫天的!走,一會你跟我入宮,到太後的麵前,將那日的情形都去給太後說清楚!”
華氏一時慌神,覺得公公是有些瘋了。
這事就算有些曲折隱情,怎麽好鬧到太後她老人家的麵前?蘇氏母女更是如坐針氈,覺得其他人似乎都在瞟看著她倆,疑心她倆造謠坑害周隨安的前妻。
老頭子訓兒媳,又連帶著將在場婦人一頓貶損。任誰也坐不住了,一個個便是紛紛找借口,唿啦一下做鳥獸散。
當祭酒命人備下馬車,他又換了一身官服之後,華氏才明白,公公真是要拉著她去太後跟前。
她一時急得都要哭了,隻能去尋丈夫,指望他勸一勸父親大人。
可是齊景堂跟父親說了一會話後,也被灰頭土臉地罵了出來。
他無奈跟妻子道:“父親犯了執拗勁兒,說些什麽對不住小友的話。你呀,就受些委屈,隨父親去吧。不過是見見太後,她老人家也定能體諒你的苦楚。他讓你做什麽,你照做就是。”
這齊景堂夫婦,都是出了名的孝順。眼看著齊公發火,華氏隻能跟著公公去見太後。
太後聽聞三朝元老祭酒大人帶著兒媳婦來見自己,也是懵的,還問陶雅姝是不是齊公要給自己的兒媳婦請封?
直到齊公來見,要自己兒媳跪下,向太後告罪,說兒媳懶於口舌,不辨真偽,任著學子清白被他人口舌踐踏,更是蒙蔽了太後聖聽,請太後降罪。
太後終於鬧明白了齊家老爺子來這一通,竟然是為了給一個區區楚娘子洗脫清白。
她不禁有些啞然,忍不住皺眉道:“齊老啊,就算那楚娘子是清白的,可你這麽折騰自己的兒媳婦幹嘛?她又沒說那楚娘子的閑話!”
祭酒大人心說:我倒是想說是太後您昏聵了,一棒子將人的清白打落塵埃,可我也不能啊!便隻能折騰折騰自家兒媳,給您個台階下。反正我也在那對準新人跟前沒臉了,索性長跪明誌罷了!
想到這,祭酒大人假裝聽不到太後的問,翻來覆去地就是那麽幾句話,引經據典,慷慨陳詞。竟然將話題一路拉扯到了前朝朋黨蒙蔽聖聽,害得許多文人喊冤受屈而死的那一段去了。
太後聽得頭嗡嗡作響,她原本也不覺得自己貶斥楚氏的話有多過分,甚至都忘了自己那日說了什麽。
可是這個倔老頭押著兒媳婦在她跟前翻來覆去請罪,宛如請不走的老蒼蠅精。
太後有心發火,可麵前是祭酒齊公,是大晉讀書人的臉麵啊!
就算陛下被他直言怒諫,也要含笑唾麵自幹!
正是頭疼無奈的時候,她身邊的陶雅姝卻輕聲提醒:“祭酒大人此來,無非是懊喪自己的兒媳沒有維護好學生,讓楚娘子遭受了不白之冤,更是連累書院廖夫子也汙了名聲,有失斯文。太後不妨幫著華夫人迴旋個一二,發個懿旨為楚娘子正名,再讓她迴女學讀書便是了。”
太後卻覺得為個小小商戶女子朝令夕改的,實在不必。
陶雅姝掩口小聲提醒:“祭酒齊公乃是身後要著書立傳的大賢之人。他今日帶著兒媳入宮為個小小婦人正名,便是為人清秉的軼事一件!若以後被記在傳記裏,也是要流芳千古的。那些文人筆下如刀,太後您可萬萬不要被某些刁鑽酸腐的文人拿去說嘴……”
這一句,可提醒了太後。
可不是!齊公身後必定要留下書傳。
她今日若不給齊公一個臉麵,成就知錯能改,家風清正的佳話,就要成為昏聵失察的昏婆子了!
這老東西折騰自家兒媳婦事小,害得她被人寫成刻薄刁毒,苛待平民的老婦可不行!那就要遺臭萬年了!
想到著,太後暗道:怪不得陛下常常感慨,那些刀筆吏的可惡,更甚貪吏呢!
她今日算是徹底領教了!
想到這,太後倒是收斂了一臉的不耐煩,便照著陶雅姝所言,做了和事佬,溫言替華氏說了說情,說自己並沒有受華氏的誤導,然後便允諾,要寫一道懿旨,為含冤受委屈的楚氏正名。
齊公便趁熱打鐵,要幫太後潤筆,看看這懿旨是否需要潤一潤。
太後也是厭煩這個蹬鼻子上臉的老頭了,懶得跟他對賬,隻跟身邊的陶雅姝道:“你給他筆!讓他自己寫!”
說完這話,太後可不伺候了,起身冷臉就迴寢宮補覺去了。
總之,祭酒大人已經討了懿旨一道,大約明日宮裏就會來人宣旨,為楚娘子正名呢!
楚琳琅聽陶雅姝蘇說了這些,都聽傻了。不過倒是十分感謝祭酒大人的仗義直言。
若是真有了太後的懿旨,那原本就是陰溝裏溢出來的流言算是不攻自破了!畢竟再有人說這類閑話,便是要與太後的懿旨相抗。
而且楚娘子能迴女學,更是自證了清白堵住了那些婦人的臭嘴。
楚琳琅卻知道,這道懿旨能下來,除了要感謝祭酒大人,更是要謝謝陶雅姝。
若不是她在太後身邊替自己說小話,這懿旨哪裏會下得這麽順利?
聽了楚娘子的感激之言,陶雅姝卻直言不諱:“我可不光是為了你,也為了廖夫子。他為官多年,一貧如洗,隻剩下一點名聲沒有發黴長胡。若是洗脫他的清白,也不枉我為他的學生一場。”
楚琳琅知道陶雅姝說得不假。
她之前入宮每次與陶雅姝相見,陶雅姝總會有意無意地從自己的嘴裏套些廖夫子的近況來聽。
平心而論,她可不覺得廖夫子是陶小姐的良配。不光是兩個人的出身,樣貌,就是他倆的
年齡也不匹配。
廖夫子雖然沒有成婚,對於陶雅姝來說,未免太大了些。
可是人之情感,如吃菜品茗,如何能喜好一樣?若論起相配來,她也不算得是司徒晟的良配呢!
而且現在,廖夫子隻是陶小姐在深宮裏煎熬時,做了一個遙不可及的白日幻夢。
所以,楚琳琅也不必戳破別人的夢,隻是老實說道:“你也知道,荊國使節來了,邊關戰事大概也要吃緊,廖大人已經迴工部述職,不日就前往邊關繼續監督修築工事去了。”
陶雅姝聽了,默默點了點頭,便不再問了。
就像陶雅姝說的那般,太後可不是隨便發下懿旨的,而是將“新梅安人”召入了宮中,當著華夫人的麵親自寬言安慰的。
沒辦法,太後隻要想到這一段會著書立傳,就覺得做得不能讓人詬病。
宣召新梅安人入宮,最是得體,還順帶給了華氏麵子,表示這裏也有華氏的一份功勞,免得她再被祭酒大人為難。
楚琳琅自然假裝不知來龍去脈,誠惶誠恐表示太後與華夫人居然如此惦念著她,實在是讓一介民婦感激涕零。
總之這等場麵話,大家都顯得得體有度,讓太後也可安心入傳記了。
不過有人安心,自然就有人擔心。
齊公那日好像是申斥兒媳,但是明眼人都聽出來了,原來楚氏的謠言,乃是蘇氏母女搞出來的。
畢竟那忘塵居士並非平白造謠之人。
而蘇氏母女與楚氏的恩怨,卻眾人皆知。
那日被齊公罵出府後,蘇氏就覺得臉兒發燒,瞪眼問女兒謝悠然:“看你在茶宴上的樣子!那楚氏的事情,與你何幹?用得著你上躥下跳地說嘴?難道……這些事情是你說出去的?”
謝悠然立刻撐著肚子瞪眼道:“因為靜妃的事情,我剛被父親痛罵,如何還要再說那楚氏?這次可不是我傳出去的!而且方才也不是我起的頭,我順著別人的話說幾句怎麽了……哎呦呦,我的肚子怎麽一陣陣發緊?”
正說話的功夫,謝悠然竟然疼得不行,一時哭喊著肚子緊得發疼。
按理說她這個月份,本該安心在家待產,不宜出來走動。
她難道不知自己的身份?身為周家現在的兒媳婦,怎麽好評價周家前妻?
母親也是昏聵得可以,可憐著二妹跟婆婆趙氏關係不睦,家裏雞飛狗跳呆不下去,就成天帶著她出入大小的茶宴,搬弄了多少是非?
不過謝悠然的話,卻一下子打開了眾人的話匣子。
像這種立在高處冷冷看人狼狽,落井下石的營生一向讓人樂此不疲。
更何況楚氏這種走了狗屎運,能混跡在上流府宅這麽久的民婦,說論起來,都不必心有顧忌!
這時,又有人搬弄馬後炮的機靈,說看那楚氏看著就眉眼風流,大約是趁著在侍郎府做管事時,才勾搭上的爺們。依著司徒大人的清明,絕不會將這等下賤小婦看得太重。謠言應該是有些誤會才是。
不過她敢在書院裏勾引自己的夫子,著實駭人聽聞!
幸好太後明鑒,貶斥了這婦人。不然她頂著個安人的名頭,總是在陛下的眼前晃,汙濁了聖聽如何是好。
華氏作為楚琳琅曾經的女夫子,並不太喜歡這類話題,幾次想要打岔,可都被那時不時火上澆油的謝氏拉迴。
謝悠然可太快活了!她許久都沒聊到這麽可心意又解恨的話題,怎麽舍得隻說幾句就過場了?
華氏一時阻止無果,隻能在一旁假做聽不見,忍她們說完就是了。
這原本也是婦人長舌閑聊。可這節骨眼的功夫,華氏她突然發現自己的公公不知何時,橫眉立目地站在院子門口,那臉陰沉得仿佛聚集了十萬天兵天將。
不怪祭酒齊公黑臉,他之前證婚時,聽司徒晟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嘴,卻並不知楚琳琅還因此遭了太後貶斥,並且被迫退學的事情。
直到他今日無意路過後花園,聽到那些婦人的話,才明白了司徒晟那日所謂輕描淡寫的謠言,竟是如此的不堪!
也難怪司徒晟會急急要在孝期訂婚,給楚氏一份體貼保障。
而那日,司徒晟又是給他這個老頭子留了麵子,沒說得太細。
直到他今日無意中聽到了兒媳主持的詩社上的陣仗,才真切明白什麽叫作流言殺人!
那楚氏居然還被太後貶斥,被逼得退學?而且這些事還都是在兒媳婦華氏的眼皮子下發生的。
聽她們的意思,那日華氏在太後的麵前,也沒替楚氏解釋半句,似乎也默認了她品行不端,更是默許了楚氏在這種境遇下退學,更坐實了謠言。
老頭像是被人猛然掀開了天靈蓋,一下子全明白了——人家哪裏是讓他證婚?這是在他麵前自證清白啊!
司徒晟解釋得明白,他和楚娘子確有私情,卻是男女兩情相悅,彼此可以鄭重許下婚約承諾。
他倆一個是孤兒無父無母,另一個是再嫁不必過問家中意思,自然是可以自行訂婚。
而廖夫子則與楚娘子清清白白,並無那些傳言中的齷蹉。
這謠言居然就是在兒子創建的女學書院裏起來的,如此貶損三人清白的謠言,居然還傳到了太後的耳中,他這個好兒媳又不辨是非,坐觀楚娘子退學,坐實了謠言……
齊公這一刻羞愧難當得很!隻覺得自己挨了司徒晟夫婦一記響亮耳光,卻直到現在才知道疼。
為人之道,不該如此,他也不想日後在司徒小夫妻的麵前抬不起頭。
想到這,祭酒大人便是裹挾著震天響雷,直直衝到了諸位夫人的跟前。
他也不理會別人,隻是虎著臉對兒媳說:“前幾日……司徒大人和廖大人一起來找我,跟我澄清京城裏這幾日沸沸揚揚的傳言。明明是司徒大人與廖大人政見不合,大白天的在書院門口吵了起來,楚娘子一片好心,從中勸架有些拉扯,又犯了什麽禮數?我大晉民風,一向鼓勵女子可與男兒馬鞠,射獵。何時有過觸碰了男子的衣袖領子,就要被定罪的迂腐?這青天白日,在書院門口發生的事,會被傳得如此齷蹉不堪!你身為此間女主人,又任著這些沒頭沒尾毀人清白的流言蜚語肆意傳揚!難道京城裏被類似流言逼死的婦人還少?你要再幫著遞送一根繩子?想我齊家清白門楣,什麽時候卻成了造謠的窩子?”
他這一番話,罵得是震天山響,說得方才津津有味嚼人舌根的婦人們麵紅耳赤,雖然被老頭子懟著臉,差點指名道姓地罵,卻愣是沒有人敢出來領罵的。
齊公何人?堂堂三朝元老,才高八鬥,門生遍布天下。莫說現在的陛下,就是先皇在世時,對齊公這老頭也是禮待三分啊!
華氏看公公發火,急得立刻跪下解釋:“父親,您當知我為人,怎麽會在人背後閑話?當時……是我和蘇夫人母女、忘塵居士一同看到的。就像您說的,似乎就是爭吵了幾句,我離得甚遠,也不知他們是在為什麽爭吵,怎麽可能胡亂編造這等離譜的謠言?”
今日忘塵居士有事沒有來,那蘇氏母女都在場。
華氏的意思也很簡單,就是將熱騰騰的罪鍋趕緊送出去——除了她,還有一對跟楚氏有私怨的母女在,若這些話是子虛烏有,也不是她這跟楚娘子無冤無仇的局外人傳的。
可是祭酒大人卻不管那個,他虎著臉看著方才潑人髒水津津有味的夫人們,又問:“除了她們幾個,你們還有誰見過楚娘子與廖夫子有私情的?”
餘下的夫人麵麵相覷,誰也不接話了。
說起來這些也是道聽途說,而且現在想想,兩位青年才俊,青天白日為了個下堂婦人爭吵失態,的確有那麽一點點的胡扯……
齊公沉著臉繼續道:“我兒子的書院成立以來,被勸退的學子幾乎沒有幾個。更何況楚娘子還是女子,她雖然出身低微,可是名聲也得清清白白,容不得人隨意踐踏。更何況這事兒是因為華氏你不能為學生秉公正言,任著流言蜚語漫天的!走,一會你跟我入宮,到太後的麵前,將那日的情形都去給太後說清楚!”
華氏一時慌神,覺得公公是有些瘋了。
這事就算有些曲折隱情,怎麽好鬧到太後她老人家的麵前?蘇氏母女更是如坐針氈,覺得其他人似乎都在瞟看著她倆,疑心她倆造謠坑害周隨安的前妻。
老頭子訓兒媳,又連帶著將在場婦人一頓貶損。任誰也坐不住了,一個個便是紛紛找借口,唿啦一下做鳥獸散。
當祭酒命人備下馬車,他又換了一身官服之後,華氏才明白,公公真是要拉著她去太後跟前。
她一時急得都要哭了,隻能去尋丈夫,指望他勸一勸父親大人。
可是齊景堂跟父親說了一會話後,也被灰頭土臉地罵了出來。
他無奈跟妻子道:“父親犯了執拗勁兒,說些什麽對不住小友的話。你呀,就受些委屈,隨父親去吧。不過是見見太後,她老人家也定能體諒你的苦楚。他讓你做什麽,你照做就是。”
這齊景堂夫婦,都是出了名的孝順。眼看著齊公發火,華氏隻能跟著公公去見太後。
太後聽聞三朝元老祭酒大人帶著兒媳婦來見自己,也是懵的,還問陶雅姝是不是齊公要給自己的兒媳婦請封?
直到齊公來見,要自己兒媳跪下,向太後告罪,說兒媳懶於口舌,不辨真偽,任著學子清白被他人口舌踐踏,更是蒙蔽了太後聖聽,請太後降罪。
太後終於鬧明白了齊家老爺子來這一通,竟然是為了給一個區區楚娘子洗脫清白。
她不禁有些啞然,忍不住皺眉道:“齊老啊,就算那楚娘子是清白的,可你這麽折騰自己的兒媳婦幹嘛?她又沒說那楚娘子的閑話!”
祭酒大人心說:我倒是想說是太後您昏聵了,一棒子將人的清白打落塵埃,可我也不能啊!便隻能折騰折騰自家兒媳,給您個台階下。反正我也在那對準新人跟前沒臉了,索性長跪明誌罷了!
想到這,祭酒大人假裝聽不到太後的問,翻來覆去地就是那麽幾句話,引經據典,慷慨陳詞。竟然將話題一路拉扯到了前朝朋黨蒙蔽聖聽,害得許多文人喊冤受屈而死的那一段去了。
太後聽得頭嗡嗡作響,她原本也不覺得自己貶斥楚氏的話有多過分,甚至都忘了自己那日說了什麽。
可是這個倔老頭押著兒媳婦在她跟前翻來覆去請罪,宛如請不走的老蒼蠅精。
太後有心發火,可麵前是祭酒齊公,是大晉讀書人的臉麵啊!
就算陛下被他直言怒諫,也要含笑唾麵自幹!
正是頭疼無奈的時候,她身邊的陶雅姝卻輕聲提醒:“祭酒大人此來,無非是懊喪自己的兒媳沒有維護好學生,讓楚娘子遭受了不白之冤,更是連累書院廖夫子也汙了名聲,有失斯文。太後不妨幫著華夫人迴旋個一二,發個懿旨為楚娘子正名,再讓她迴女學讀書便是了。”
太後卻覺得為個小小商戶女子朝令夕改的,實在不必。
陶雅姝掩口小聲提醒:“祭酒齊公乃是身後要著書立傳的大賢之人。他今日帶著兒媳入宮為個小小婦人正名,便是為人清秉的軼事一件!若以後被記在傳記裏,也是要流芳千古的。那些文人筆下如刀,太後您可萬萬不要被某些刁鑽酸腐的文人拿去說嘴……”
這一句,可提醒了太後。
可不是!齊公身後必定要留下書傳。
她今日若不給齊公一個臉麵,成就知錯能改,家風清正的佳話,就要成為昏聵失察的昏婆子了!
這老東西折騰自家兒媳婦事小,害得她被人寫成刻薄刁毒,苛待平民的老婦可不行!那就要遺臭萬年了!
想到著,太後暗道:怪不得陛下常常感慨,那些刀筆吏的可惡,更甚貪吏呢!
她今日算是徹底領教了!
想到這,太後倒是收斂了一臉的不耐煩,便照著陶雅姝所言,做了和事佬,溫言替華氏說了說情,說自己並沒有受華氏的誤導,然後便允諾,要寫一道懿旨,為含冤受委屈的楚氏正名。
齊公便趁熱打鐵,要幫太後潤筆,看看這懿旨是否需要潤一潤。
太後也是厭煩這個蹬鼻子上臉的老頭了,懶得跟他對賬,隻跟身邊的陶雅姝道:“你給他筆!讓他自己寫!”
說完這話,太後可不伺候了,起身冷臉就迴寢宮補覺去了。
總之,祭酒大人已經討了懿旨一道,大約明日宮裏就會來人宣旨,為楚娘子正名呢!
楚琳琅聽陶雅姝蘇說了這些,都聽傻了。不過倒是十分感謝祭酒大人的仗義直言。
若是真有了太後的懿旨,那原本就是陰溝裏溢出來的流言算是不攻自破了!畢竟再有人說這類閑話,便是要與太後的懿旨相抗。
而且楚娘子能迴女學,更是自證了清白堵住了那些婦人的臭嘴。
楚琳琅卻知道,這道懿旨能下來,除了要感謝祭酒大人,更是要謝謝陶雅姝。
若不是她在太後身邊替自己說小話,這懿旨哪裏會下得這麽順利?
聽了楚娘子的感激之言,陶雅姝卻直言不諱:“我可不光是為了你,也為了廖夫子。他為官多年,一貧如洗,隻剩下一點名聲沒有發黴長胡。若是洗脫他的清白,也不枉我為他的學生一場。”
楚琳琅知道陶雅姝說得不假。
她之前入宮每次與陶雅姝相見,陶雅姝總會有意無意地從自己的嘴裏套些廖夫子的近況來聽。
平心而論,她可不覺得廖夫子是陶小姐的良配。不光是兩個人的出身,樣貌,就是他倆的
年齡也不匹配。
廖夫子雖然沒有成婚,對於陶雅姝來說,未免太大了些。
可是人之情感,如吃菜品茗,如何能喜好一樣?若論起相配來,她也不算得是司徒晟的良配呢!
而且現在,廖夫子隻是陶小姐在深宮裏煎熬時,做了一個遙不可及的白日幻夢。
所以,楚琳琅也不必戳破別人的夢,隻是老實說道:“你也知道,荊國使節來了,邊關戰事大概也要吃緊,廖大人已經迴工部述職,不日就前往邊關繼續監督修築工事去了。”
陶雅姝聽了,默默點了點頭,便不再問了。
就像陶雅姝說的那般,太後可不是隨便發下懿旨的,而是將“新梅安人”召入了宮中,當著華夫人的麵親自寬言安慰的。
沒辦法,太後隻要想到這一段會著書立傳,就覺得做得不能讓人詬病。
宣召新梅安人入宮,最是得體,還順帶給了華氏麵子,表示這裏也有華氏的一份功勞,免得她再被祭酒大人為難。
楚琳琅自然假裝不知來龍去脈,誠惶誠恐表示太後與華夫人居然如此惦念著她,實在是讓一介民婦感激涕零。
總之這等場麵話,大家都顯得得體有度,讓太後也可安心入傳記了。
不過有人安心,自然就有人擔心。
齊公那日好像是申斥兒媳,但是明眼人都聽出來了,原來楚氏的謠言,乃是蘇氏母女搞出來的。
畢竟那忘塵居士並非平白造謠之人。
而蘇氏母女與楚氏的恩怨,卻眾人皆知。
那日被齊公罵出府後,蘇氏就覺得臉兒發燒,瞪眼問女兒謝悠然:“看你在茶宴上的樣子!那楚氏的事情,與你何幹?用得著你上躥下跳地說嘴?難道……這些事情是你說出去的?”
謝悠然立刻撐著肚子瞪眼道:“因為靜妃的事情,我剛被父親痛罵,如何還要再說那楚氏?這次可不是我傳出去的!而且方才也不是我起的頭,我順著別人的話說幾句怎麽了……哎呦呦,我的肚子怎麽一陣陣發緊?”
正說話的功夫,謝悠然竟然疼得不行,一時哭喊著肚子緊得發疼。
按理說她這個月份,本該安心在家待產,不宜出來走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