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瑄向文武大臣表明即將要開啟以變革為主的時代後,暫未提起其他具體事宜。


    今日是他登基大典,等明日正式上朝,任命新宰相後,再開始提出朝廷策令。


    “今朕登基,天下當慶。十幾年來,朕與義父同心協力,如同親父,惜義父年邁,不勝朝廷實務,傳大位於朕,故當拜義父為聖文神武太上皇帝。望諸卿一如既往敬之。”


    李瑄開始告訴群臣,對李隆基的安排。


    太上皇帝,但前麵加了“聖文神武”的尊號。


    聖文神武是李隆基當皇帝時眾多尊號中最大的兩個。


    李瑄將這兩個尊號放在太上皇帝前麵,也算一片孝心。


    “臣等拜見太上皇。”


    文武百官起身向李隆基行禮。


    他們雖不清楚李瑄所加封號的用意。但關於立太上皇帝的事宜上,文武大臣是無法插手的。


    “眾卿平身。”


    李隆基難以用喜悲來形容此時的心境。


    李瑄這不孝賊子終究封他為太上皇。


    但他清楚,這可能是文武百官對他最後一次拜禮。


    今日以後,他將迴到興慶宮中,難以踏出一步。


    華清宮的溫泉,大明宮的蟬鳴,都會與他無緣。


    看朝野的態度,李隆基不得不承認,他的時代過去,他再也沒有翻盤的可能了。


    想要刺殺李瑄更是癡心妄想。


    已經竊取皇位的李瑄,即便暴斃。文武百官也會扶持李瑄的兒子繼位。


    “朕之生父宋王,撫育朕長大,教導朕習文練武,諄諄教誨,對朕的恩情,如終南大山之厚重,如滄溟大海之深廣。春秋幾逝,時光易老,朕無時無刻,不想著秉持孝道。宋王的品性如含霜履雪,淵渟嶽峙,朝野人盡皆知,今朕加大位,封宋王為慈德仁孝太上皇帝,望諸卿待之如朕。”


    相比於封李隆基,封李適之的時候,李瑄言語動情,這是真孝順。


    慈德仁孝,這尊號適配李適之。


    此言一出,朝臣皆驚。


    沒想到陛下連封兩位太上皇。


    但太上皇加尊號,隻是陛下孝感天地,沒有權力。


    李適之曾為宰相,含辛茹苦將李瑄撫養長大。


    李瑄又靠李適之的門蔭入仕,直接為五品將領。


    當李瑄軍功漸重時,李適之又以壯年之齡辭去宰相之位,為自己的兒子讓路。


    現李瑄登基稱帝,不提高李適之的身份,也會顯得不合適。


    “拜見太上皇!”


    李峴帶頭向李適之拱手拜見後,文武大臣硬著頭皮去拜見李適之。


    慈德仁孝太上皇帝。


    百官也漸漸接受這個事實。


    以後李瑄和李適之的父子關係,絕對是曆史上“父慈子孝”的第一流。


    “平身!”


    當李適之開口讓文武大臣平身後,李隆基才反應過來。


    李適之何德何能,敢與他平起平坐?


    李瑄真會搞事情,等他升天就這麽難嗎?


    雖然現在太上皇沒有絲毫權力,但與分享,還是很別扭。特別是與李適之。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現在李適之是李隆基最恨的人之一,以至於李適之之前做過的事情,在他眼中都異常虛偽。


    現在李隆基隻想快點結束此次登基大典,迴到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遠離這對令他崩潰的父子。


    他的念想很快就被李瑄滿足,李瑄又勉勵群臣一番後,登基大典暫且結束。


    大典雖不奢華,但極為隆重。


    當有一日,國富民強,他會舉行一次真正的盛典,邀請天下百國的國王、酋長,在天下壯麗的建築,萬象神宮之中。


    當前的大唐在李瑄眼裏,隻是兵強馬壯,威震萬邦,當不上繁華。


    李瑄登基稱帝的消息,將以最快的速度,傳至天下郡縣。


    現在南下將領已經就位,正在招兵買馬。


    他隨時可以組建剩下的九個都督府。


    他知道,江南、山南、嶺南等道,會因為他稱帝,進行觀望。


    事到如今,以長安為主的關中地帶,不可能因為李瑄稱帝而動亂。


    以洛陽為主的河南地帶,是由李瑄率領兵馬掃平,也不可能動亂。


    更何況河南、河北已被李瑄免去兩年賦稅。


    邊疆的郡縣,特別是隴右河西,是李瑄的基本盤。


    安西、北庭,則以都護府的方式存在,以胡人國家、部落為主。


    他們仰慕強者,天將軍已經神話。


    李瑄登基後隻是一道安撫的詔書,他們就會派遣使者,將貴重的珍寶,進獻給李瑄。


    江南嶺南的地方官吏,對朝廷觀望,對李瑄反而是好事,隻要他們不動亂,就會給李瑄充分的時間。


    在李瑄稱帝的第二日,追封生母為孝穆皇太後。


    封李適之的續弦王氏為太後。


    並擬定詔書封裴靈溪為皇後,嫡長子李奕為皇太子。


    於二月十五日進行儀式,文武百官拜見皇後,皇太子。


    二月十六日,李瑄封薑月瑤為貴妃,封長離為麗妃,封霜兒為華妃。


    封次子李淞為燕王,長女李蓁蓁為永樂公主。


    同時下詔為自己的姐姐妹妹封公主,公主以國封,以李玉瑩為蔡國公主。


    為兄長封王。


    李霅為許王,李琦為桐王,李季卿為沈王,李琅為庸王……


    李瑄的封號,都是虛封,沒有食邑。隻有賜田和衣賜、俸祿。


    他以身作則,包括自己的兒女都沒有食邑。


    邊界是一步步被打破的。


    自大唐立國以來,就有規定大唐公主的食邑不得超過三百五十戶,但武則天首次破例封太平公主食邑超過三百五十戶。


    而李隆基的女兒太華公主更是食邑千戶。


    李瑄已經停止這些食邑。


    即便如此,他也認為臃腫的皇室,衣賜、俸祿,加田產也有點太多了。


    李瑄不想封李適之兄弟的子女,因為李瑄一麵都沒見過。


    這種憑白無故耗費國家資源,讓李瑄想到後世明代的“朱氏天下”和清代“八旗子弟”。


    但這個時代,又有道義上的問題,如果不封,顯得李瑄六親不認。


    於是,李瑄讓任宗正卿李霅找縣候、縣子、縣男給他們安排上。


    推恩令,推兩次就能把他們的爵位推沒。


    關於太子李承乾和李象的追封,也是有必要的。


    因為李瑄要將他一脈連接到太宗皇帝李世民身上。


    但讓李瑄頭疼的是,李承乾的行徑,和小宗代替大宗的行徑,使李瑄猶豫如何為李承乾追諡。


    他私下還找宰相們商議。


    諡號分為美諡,平諡,惡諡。


    李承乾美諡肯定會遭受非議,惡諡又顯得李瑄不敬重先祖。


    最終,李瑄追李承乾為思皇帝,廟號:懷宗。


    執義揚善曰懷;慈仁短折曰懷;慈仁知節曰懷;失位而死曰懷;慈仁哲行曰懷;民思其惠曰懷。


    唐懷宗,有一些同情的意味在裏麵。


    李瑄追封李象稍微好辦一些。


    諡號為康皇帝,廟號:孝宗。


    唐孝宗。


    當然,沒有當過皇帝的人,和皇帝還是有所不同的。


    最多就是在宗廟的時候,依次排列。


    而李瑄還是大唐名義上的第八帝。


    該封的封完後,李瑄於二月二十日的朝會上,進行拜相事宜。


    現如今宰相隻有李峴一個,肯定是不行的。


    李瑄提拔裴遵慶為尚書左仆射。


    為二號宰相。


    將中書侍郎劉晏提拔為吏部尚書,參知政事。


    為三號宰相。


    將京兆尹盧奐提拔為中書省長官中書令,參知政事。


    為四號宰相。


    將門下侍郎楊綰提拔為侍中,參知政事。


    為五號宰相。


    另外,李瑄提拔張巡為京兆尹,以剛強的張巡,整治關中。


    五位宰相,麵麵俱到。


    有李瑄一手提拔的心腹,楊綰,劉晏。


    特別是楊綰,從一屆白身,十幾年一步步成為宰相。


    他如今也才四十歲,是宰相中最年富力壯者。


    從治理邊郡就能看出,楊綰對政務得心應手。


    同時,楊綰對禮法、科舉有獨到見解,並精於鑒別、考察人物。


    而李峴代表宗室,且是素有威望,改革先驅大臣。


    裴遵慶是朝中老臣,資曆雄厚,能斷大事。


    他是被李瑄從清流大臣中硬生生掰過來的。


    而盧奐比較奇妙,他與李瑄倒不是很親近,隻是盡職盡責,遵從朝廷策令。


    沒有人認為盧奐會拜相。


    連盧奐自己都無法理解,本來身體不好的盧奐,在自己拜相的那一刻,也陡然精神。


    父子同為宰相,且素有清名,可當千古佳話。


    李瑄拜盧奐為相的原因很多。


    最重要就是盧奐清廉。正應李瑄提倡節儉,禁止奢靡的作風。


    雖然李峴、裴遵慶、劉晏、楊綰也是清官,但沒有像盧奐一樣,對自己苛刻,基本上和他父親一樣,把俸祿都讓給親友,自己縮衣節食。


    另外,朝臣中有一部分如盧奐一樣,心中對李瑄耿耿於懷的大臣。


    李瑄能用盧奐,向朝臣證明,隻要能力足夠,任何人都有拜相的可能。


    五宰相製。


    李瑄平衡宰相的權力,讓他們輪流在政事堂當值,執政事筆。


    不再是由一個宰相,直接處理所有政務。


    防止宰相專權,也減輕宰相的壓力。


    在李瑄的心中,已有一條紅線,誰違抗就敲誰!


    秘書監也正式改革,成為李瑄的私人內侍機構。


    以前內侍省宦官能幹的事,秘書監都可以去做。宦官不可做的,秘書監也能做。


    連中書舍人,都歸屬於秘書監下。


    現秘書監為王維,少監為賈至。


    現秘書監已被李瑄提為正三品。


    其內有常袞、李勉、楊炎、嚴武、顏季明等年輕的屬吏。


    將來秘書監必會有人拜為宰相。


    另外,秘書監中還有監察機構,會奉命出巡地方,職責大於監察禦史。


    以後,每有進士及第,必會選擇幾個入秘書監。


    相當於皇帝的機要秘書,將來一定會優先提拔。


    至於內侍省,暫時管理著宦官,有名無實。


    尚食局、尚藥局、尚衣局、尚舍局、尚乘局、尚輦局等,這些皇宮的職位,依舊以正五品待遇。但會進行稍微改製。


    秘書監和天策府、錦衣衛,是在當前能直接繞過政事堂的機構,不受任何管轄。


    其長吏由皇帝直接任命,不受宰相推薦。


    即便是治罪,也先由皇帝觀看,再交給刑部審理,大理寺複審。


    三月一日。


    李瑄以皇帝兼天策上將的身份,宣布對天策府的改製。


    原本的天策府屬吏,現皆已位極人臣。


    現在天策府設中央軍校,由皇帝兼任校長,任命兵部尚書封常清兼任祭酒,按照李瑄的方針,進行軍事訓練安排,和思想教育。


    每年武舉及第者,不必再經過經過兵部銓選,直接進入中央軍校學習三年,然後任命到各都督府為低級將領。


    同時,武舉不僅錄取武進士,還增錄武舉人,增加入中央軍校的名額。


    另外,各地都督府的副都督、主將、裨將、郎將、衙將,也會以地區為單位,入中央軍校,進行短期的培訓。


    所以中央軍校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機構。


    但李瑄不會重新大興土木。


    他會選一座宮殿,改造一下,作為中央軍校的駐地。


    中央軍校的教師,也會從軍中老將中選擇。


    李瑄會經常到中央軍校執教。


    天策府中,中央軍校隻是一個機構。


    另外,天策府掌管所有禁軍,包括天策衛、羽林軍、龍武軍、飛龍禁軍、皇家馬廄。這些是皇帝的直屬兵馬。


    等完成除賤為良運動後,還會增加禁軍數量,並將神策軍調遣至長安。


    天策府,又設樞密院,參謀軍事,調動全國兵馬。


    樞密院分十房,各領其事。


    任何都督府征伐,必須由樞密院軍令。


    樞密院與軍校緊密交流,各種訓練方式、駐軍布防,都會第一時間,由天策樞密院,傳至全軍。


    都督必須執行。


    設輜重院,管理後勤。


    輜重院設八房,分別負責諸都督府調軍建設,統計和審議各都督府的錢糧、衣賜、兵甲等軍費消耗,負責在戰事組織農夫、團練,與地方、戶部對接錢將事宜,將新兵帶入都督府等,另外就是統計各都督府軍屯和營田。


    設兵器院,管理兵甲。


    兵器院分八房,負責建築攻城器械、弓弩兵器、戰車盔甲等,並通過諸都督府審計,分配諸軍。


    任何一具鎧甲、兵器,將更嚴格事實,實名建造製度。


    使用的士卒,也必須登記自己的名字,無故丟失者重懲。


    押蕃院,分四房,負責唐軍與諸胡部落的緊密聯係,統計諸胡兵馬,在戰事可調動的具體數量。


    以確保以大唐為主的蕃漢體係。


    監察院,分四房,區別於禦史台。監察院作為純粹的軍事機構,負責監察軍隊紀律,確保都督府不會違抗天策府命令。


    天策府的改製,分擔了兵部的壓力。


    也使天策上將完全擁有兵權。


    趁著李瑄有無上權威的時候,大幅度削弱都督府的權力。


    同時,天策府也成為各地都督的升遷機構。


    都督升遷,不僅僅可以成為兵部尚書、侍郎,也可以成為五院長吏,或軍校祭酒。


    一旦軍銜設立,他們的軍銜也一定會高於都督。


    當前,李瑄隻是讓張興主持,一點點將天策府的框架搭起來。


    三年後,開始升遷都督,到達諸院之中。


    天策府和秘書監的改革,大臣們隻意識到皇帝在加強權力。


    還有就是軍政分家。


    以後禦史台都沒有資格去插手軍隊事情。


    李瑄沒有大的調動變動,隻是在製度上打下根基,然後在兩三年後填入。


    如果沒有足夠的威望,肯定不能這麽改的。


    這損害了許多人的利益。


    但文臣武將又無法去反駁李瑄設立的天策府。


    安祿山叛亂剛發生。必須加大都督府約束力。


    這種約束,使邊將沒有召兵權,沒有財政權。


    但如果忠心耿耿,他們掌征伐之事,比以往會更加流暢。


    登基以後,李瑄於三月十五日,頒布新常平新法。


    還年初的時候,商議的事宜,不單單有常平糧倉、常平鹽倉,還要用十年時間,做到常平百貨。


    慈幼堂第一個五年計劃已出。


    現大部分郡都有慈幼堂,隻是看郡守如何看待。


    現更加嚴格對待慈幼堂,並將其視為官吏考核的政績。


    五年以內,每個縣必須有慈幼堂。


    且義倉與慈幼堂聯係在一起,可以從義倉中直接取糧食,周濟慈幼堂。


    安祿山叛亂發生,但有一點值得慶幸。


    當初李瑄拜相的時候,捐獻兩千斤黃金,建立的濟生堂已經近十年。


    按照計劃,由大醫陳藏器和王冰主持。並從皇宮調遣諸多禦醫。


    每年都招收數百名學生,並首次招收女醫者。


    這個時代的學生學醫非常認真,不少成材。


    這些醫生中,有軍醫,還有婦科。


    軍醫學成後,頒發濟生堂身份牌,會以極優的待遇,調遣至諸都督府。


    其餘醫生,則開始到達郡府,在郡設立濟生堂,培養郡內的醫生。


    李瑄要求太守府必須傾斜錢糧給郡的濟生堂。


    如果不足,則朝廷會補貼。


    接下來,長安的濟生堂,每一年都有數百名醫生畢業。


    郡府中的濟生堂,最少得十幾名醫生作為老師,因為他們剛出師,還要互相學習。


    他們培養的學子,如果有優秀者,會送往長安再造。


    而郡濟生堂培養的醫生,多會在各縣,各鄉裏開設醫館。


    現在大唐醫學界麵臨的嚴峻問題,依舊是過高的嬰兒夭折率。


    李瑄需要濟生堂中培養的醫生,親身去鄉裏言傳身教。


    新的常平新法公布後,文武百官本以為李瑄會頒布考成法、一條鞭法,宰相們私下在商議此事,如何完善。


    但李瑄卻隻字不提。


    他現在更在意整飭吏治、河北河南的恢複、慈幼堂、濟生堂,以及道路修建的事宜。


    王公大臣,一度以為李瑄要選擇休養生息一段時間。


    豪強大族鬆一口氣,他們也不希望李瑄打破之前的秩序。


    之前李瑄當天策上將、秦王時候,江南豪強甚至還建築塢堡準備自守。


    畢竟李瑄的狠辣是出了名的。


    沒有豪強大族想將百年基業拱手相讓。


    好在李瑄安分,似乎還像李隆基在位時一樣,江南嶺南賦稅收不上來,也不太在乎。


    不過也有一些豪強嗅到危機。


    因為李瑄取消了郡兵。


    眾所周知,豪強大族最容易滋生於郡兵之中。


    天下郡縣,有一個算一個,郡兵的將領無一不是豪強大族子弟。


    而解散郡兵,對豪強大族打擊巨大。


    但李瑄以剿賊的名義,令十萬大軍南下。


    太守哪敢不聽命令?


    現豪強大族隻能掌控一些縣卒。


    相比於郡兵,縣卒一個縣也就一二百人,緝拿盜賊還行。


    嗅到危機的豪強,也不免會聯係黨羽,齊心協力,對抗可能到來的暴政。


    李瑄遲遲不動,是在做充足準備。


    四月十日,李瑄召錦衣衛指揮使廖崢嶸到甘露殿。


    “臣拜見至尊!”


    廖崢嶸入殿向李瑄一拜。


    從曾經的遊俠,以刺殺吐蕃金字告身將領為起始,到現在的虞國公,不可謂不傳奇。


    當上錦衣衛指揮使的那一刻,就意味著與文武百官斷開聯係。


    他隻聽一個皇帝一個人的命令。


    自天寶六載起,李瑄就將錦衣衛手冊寫給廖崢嶸。


    他現在是最會搞錦衣衛,最會監察文武百官的人。


    李瑄已經抓到數十個地方太守、二百多縣令的黑料。


    其他官吏更是不計其數。


    甚至還有李瑄親信官吏的貪汙受賄證據。


    隻是被李瑄壓住。


    他剛掌權,親信還是不能動的。以後再收拾他們。


    李瑄眼中不揉沙子。假如李峴在相位上變得利欲熏心,李瑄將來定會清算他。


    隻要有能力,李瑄不吝嗇宰相的位置,甚至封郡王都有可能。


    但是那些士族,與李瑄沒有關係的太守縣令,長史縣丞等,動不動陽奉陰違,把朝廷的策令,告訴豪強大族。


    幫助豪強大族隱瞞戶口,魚肉鄉裏。


    李瑄是不會放過他們的。


    他明白現在的他是“軍政”時代,他牢牢掌握的中央軍、都督府軍,超過七十萬。


    除了波斯王國外,他能直接號令的胡人部落兵馬,也超過三十萬。


    必要的時候,李瑄能將胡部調到中原。


    這些兵馬,待遇優渥,自然不能去加劇財政。


    那就隻能是向豪強大族開刀。


    “不必多禮,崢嶸,現在各郡縣錦衣衛人數有多少?”


    李瑄請廖崢嶸坐下,揮手讓宮女上茶,並向他詢問道。


    “迴至尊,臣改編原來的常平新兵,新募退伍士卒、人員,現錦衣衛總計有十八萬人,按照至尊的吩咐,錦衣衛隻招募退伍士卒、遊俠、佃農、平民、奴隸,無一豪強大族。”


    廖崢嶸向李瑄迴答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天將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落葉凋謝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落葉凋謝並收藏大唐天將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