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仆射,科舉的弊端,我曾經多次向你說過。我們雖是士族,但我們更是百姓的父母官。人的變遷,阻礙了寒素子弟的入仕,我希望長江後浪推前浪,令寒門出貴子的景象,蔚然成風。太宗皇帝說過‘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我也覺得這是大勢所趨,我們不去做,後世遲早有人做。當年孔子有教無類,強調個人的責任,但當今士族多以家為大,無數人才被埋沒,是宰相們的過錯。”


    “今年因戰事,不進行科舉。但我相信今年一定可以平定叛亂,明年秋天要開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科舉。”


    “除進士、明經、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開元禮、武舉等,我要再開秀才、緝捕科、醫科等最少十科,其中進士錄取不下於一百人。謄錄製度和糊名製度下,不論士族、小姓、寒素,唯才是舉。”


    “右仆射要早點擬定文書,將消息下達郡縣,為天下文人士子所知曉……”


    李瑄又向李峴說起科舉之事。


    隋朝的時候科舉隻向士族開放,升鬥小民無門路。


    大唐建立後,科舉雖逐漸走向成熟,但還遠遠沒有到達“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地步。


    整個大唐,科舉為官隻是很少一部分,官吏們多門蔭入仕,一代代為官,形成權貴之家。


    即便是科舉,也有七成的士族及第,剩下小姓兩成,寒素一成。


    平民出貴子是非常難的。


    實際上,在李瑄天寶六載拜相的時候,開展謄錄製度和糊名製度,寒素及第,大比例上升。


    但這種隨著楊國忠拜相又被破壞掉。


    楊國忠的兒子不學無術,竟然進士及第,成為天寶年間繼“曳白”、“野無遺賢”後的又一笑話。


    在李瑄看來,糊名製度和謄錄製度是必然的,否則閱卷官會僅憑借一個姓氏加不少分。


    李瑄已經將進士及第的成績,作為吏部銓選後為官的品秩。


    如第一名狀元及第,最起碼會授與正六品官職。


    第二名、第三名為從六品官職。


    除去前三名外,才劃分進士第一等、進士第二等、進士第三等。


    每一等為官後所獲品秩不一樣。


    “秦王真要允許商人子弟參加科舉嗎?有的商人巨資萬貫,一旦他們的子弟進士及第,很容易收買上官。”


    李峴沉吟片刻,向李瑄說道。


    在重農抑商的時代,商人卑賤,是根深蒂固的思想。


    在大唐,商人存在普遍的歧視和排斥,商人被視為國家底層,甚至與商人通婚也被視為恥辱。


    連百姓都認為商人滿身的銅臭味。


    大唐也有律法,規定官吏不得與商人私會,否則會遭受重懲!


    “右仆射隻是假設商人子弟更容易腐敗,宰相不該有這樣的念想。還有一種理解,商人子弟不差錢,不會被地方腐化,隻想做出政績,出人頭地。商貿之興,帶動國家繁榮,以及百姓衣食住行質量。商人重稅,國家得到更多財政,也可以迴饋給百姓。”


    “今時不同往日,國家西麵的疆域,已至裏海。這條絲綢之路上,遍地都是黃金,然而收獲往往由粟特人把持,漢人寥寥無幾。漢商也應該參與起來,走向絲綢之路,走到波斯,走到大食,走到拂菻……”


    “商人不得從政,從政者為清白商人子弟,另多與家族分離,關於商人的約束有諸多,防止利欲熏心……”


    李瑄向李峴批評一句,並解釋為什麽提高商人的地位。


    “秦王的目光是長遠的,下官會維護秦王的決議。全力準備明年的科舉事宜。”


    李瑄的思想,連李峴都要絞盡腦汁去思考。


    如果實不可行,李峴會勸諫。


    但李峴總能從深層次的邏輯中,探知一二。


    學無止境,沒有人嚐試過,並不代表一定是錯的。


    能創造千古盛世的路,絕對是一條沒有人有過的道,之所以讓人覺得不可行,是因為路上遍布荊棘。


    不敢嚐試,知難而退的人,永遠會跳入一個曆史的循環中。


    排除萬難,敢為人先,才是成功的因素。


    “右仆射,我準備將三省六部,改為三省九部,增農部、文部、商部,原六部二十四司也遠遠不夠,而九寺五監,明顯有多餘,裁撤司農寺、鴻臚寺、將作監、少府監、太府寺、衛尉寺、太常寺、光祿寺等…:”


    李瑄向李峴提出更改官製框架,這是他召李峴入堂的原因。


    說話的時候,李瑄將一份用天骨鶴體書寫的文書,交給李峴。


    在李峴觀看文書的時候,向他解釋一些細節。


    看似增設三部,但這並不是屍位素餐,也不會讓官位臃腫,增加財政負擔。


    九寺五監的職權與六部多有重疊,且多為皇室服務。這次官製改革中,李瑄發現嚴重問題。


    即便九寺五監和六部存在分工和製約,但李瑄認為某些寺完全可以並入諸部。


    以農部代替原本的司農寺,為農業更加重視的同時,增設推廣棉花等農作物的司,官吏不應該隻在長安翻閱卷宗。


    另外,在黃土高原重新植樹,開墾荒地、規劃水果區域,培育農作物、牲畜的管理等等,都應由農部承擔。


    文部,分印刷、造紙、編書、記錄等等,最主要的是關於鄉學、縣學、郡學的建設,這是長久的規劃,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非一朝一夕能完成。


    國家與曆史向上發展,離不開學業的普及,當完成“垂髫之倪,皆知禮讓”的事情,盛世才真正開始。


    以後科舉會交由文部。


    禮部會兼並鴻臚寺、太常寺等,使其更符合“禮”。


    商部,為商業所設,官辦坊市、手工業等,將作為統計,也負責對外的經商貿易,還將鑄錢機構少府監合並,負責鑄錢。


    另外,商部專門設司,在郡縣開設錢莊。


    國家嚴格禁止商人私設錢莊,以後錢莊皆為官辦,一錙一銖必須登記造冊。


    新增三部,更會增添尚書省的權力,以表示國家對學、農、商的重視。


    其他如工部會兼並將作監,提高工匠的地位,出策令對改革兵器、農具,發明手工品的工匠,以及對天文地理數學有探究的人封以爵位。


    依靠工匠發明的貢獻,最高可爵至國公,榮耀天下。


    這種動力,會驅使工匠們精益求精,深入鑽研。


    而不是把工匠視為賤籍,遏製天馬行空的思想……


    把太府並入戶部,使戶部除了管理戶籍外,還是全權掌權財政的部門。


    除此之外,朝廷增設慈幼局,管全國慈幼堂,以及長安正在培養醫師的濟生堂,要係統化地進行醫療布局。


    增設統一管理全國糧倉,以及常平糧倉的糧食局。


    後麵隨著變革實施,會繼續裁除舊部門,增加新部門。


    如果按照原來的路一直走下去,一百年,一千年,三省六部二十四司或許夠了,但李瑄會勇於改變,步步為營。


    機構重疊、職能交叉、人浮於事不僅僅是使職差遣,還有六部與九寺之間的博弈。


    “秦王,此改製力度太大,短時間難以完成。”


    李峴完完整整看完文書後,向李瑄說道。


    之前裴遵慶更改官製,隻是罷黜使職,還權六部。


    現在則是真正意義上的大改官製,挑戰已經流行一百多年的三省六部。


    剛開始李峴想要否定李瑄大改官製,但隨著李瑄的仔細闡述,他突然覺得李瑄說得有道理。


    他從字裏行間,看出李瑄定義的盛世,與他所想象的盛世不一樣。


    甚至連開元年間的盛況都不能比較。


    李峴不知道李瑄腦子裏裝的是什麽,但娓娓道來的話,讓李峴有一種信服感。


    他對李瑄的敬佩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有一種躍躍欲試要嚐試的感覺。


    就像李瑄之前所說的一樣,人要創造曆史,而非陷入曆史的循環。


    “我們還在壯年,有足夠的時間去籌備,官製深入改革,勢在必行。右仆射根據文書,秘密擬定可行方案,等局勢徹底穩固,再召開會議。”


    李瑄覺得自己有的是時間,他現在要做的,就是誕生概念,慢慢籌備。


    在平定安祿山、史思明之前,李瑄暫時不會實施這樣的政策。


    等精雕細刻,有完全的策略後,再開始施政。


    “下官明曉。”


    李峴在說話間,將文書收入懷中。


    “當前國家實施郡縣製度,雖對中央權力加強,但弊端從生。現由朝廷垂直管理郡縣,直接任免郡縣長吏,但國家郡縣太多,考核、任命等事宜無法麵麵俱到,影響大局發展。我計劃在地方劃分二十四個區域,每個區域任命長吏,行中書省事,稱為‘行省’……”


    “行省下方為郡,郡下為縣。形成中央、行省、郡縣的基調。行高官吏可以任命官職,有財政權力,但不具備兵權。”


    “如此,可以徹底掩埋節鎮製度,方便軍製改革……”


    李瑄又向李峴提出行省製度,同樣交給李峴一份文書。


    李峴雙手接過文書,仔細觀讀,文書上詳細記錄行省製度的優勢和可行性。


    行省製度,直接影響到後世的中國。


    郡縣製度和行省製度,職權劃分不同。


    大唐幅員遼闊,廣袤無邊,行省製具有權力雙重性,既是朝廷的派出衙門,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機構,有利於加強中央與地方的聯係。


    從本質上講,行省製度使中央集權到達巔峰。


    而行高官吏沒有軍權,四年一任,任期滿調離。不可能擁兵自重,地方割據。


    同樣的,行省的駐軍為都督。都督沒有財政權力,沒有召兵買馬的權力,也是四年輪換。


    更杜絕出現尾大不掉。


    二十四都督,分邊軍和內地軍,兩者互相輪換衛戍,嚴加訓練,防止強枝弱幹。


    同時,邊軍數量、戰馬、鐵甲率,會高於地方。


    以地方行省為中樞,可以更好的分配地方財政來養兵,不需要千裏迢迢運輸糧草和錢財。


    如果遇到衝突,需要征伐,可以迅速從附近的行省調遣正規軍。


    而更平坦的直道,是戰時快速調遣的關鍵因素。


    今後尚書和宰相的升任,多會從政績出眾的行省長官調遣。


    不僅如此,行省還加強了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融合。


    當前大唐隸屬的各部胡人太多,是民族融合的重要階段,行省製度的研究和推出,對李瑄來說是必要的。


    如嶺南、黔中等許多遙遠的地方,中央永遠也看不到,又不了解各族,想插手其中,鞭長莫及,設立數目有限的行省代替中書省,對其力所不及的地區進行管理,朝廷再從大局上對諸行省實施節製,大一統的大華夏,將會在這一刻定型。


    但是李峴聽到李瑄的話後,麵色一驚。


    不是因為行省製度,而是地方“行中書省事”。


    要知道,現在是尚書令當權,讓地方行中書省事,那一定會是中書省當權。


    作為權臣,尚書令更符合李瑄把持朝政。


    而中書令,可供皇帝驅使。


    這證明李瑄遲早不會再擔任尚書令。????當然,李峴也不認為李瑄會擔任中書令。


    行省製度,一定是為再進一步準備啊!


    即便有這種心理準備,但身為宗室的李峴,心中還是有些惆悵。


    地方行中書省事,但李瑄要增設九部,明顯不會削弱尚書省的權力。


    以後在不設尚書令的情況下,哪怕中書令重新變成首席宰相,但隻要左右仆射拜相,就能製衡中書令。


    門下省的長吏侍中,也可以牽製兩省。


    如果九部之中,再有一個尚書拜相,會製衡左右仆射。


    相權的力量會再次被削弱。


    “此為大變革,下官一時難測,請秦王給下官幾日時間捋清行省製度的關健。”


    李峴心中暗歎一口氣,他對地區“行中書省事”完全沒有概念。


    自實施郡縣製已經一千多年,這種嶄新的製度,沒有借鑒,隻能試行。


    而且無法確定將哪些地區,歸於行省。


    第一任行省的長吏一定要有傑出的才幹,統籌大局。


    “不必著急,短時間內無法實施行省製度,右仆射可在閑暇之餘,慢慢解讀。”


    “不要害怕失敗,我們一起承擔責任。”


    李瑄緩緩向李峴說道。


    布局行省製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也需要戰爭結束後進行。


    先讓李峴這個宰相心中有底,接下來還會找其他心腹商議,給出意見。


    他總結經驗出的行省製度,肯定有不適合這個時代的因素。


    “如果策令不成,下官會辭相謝罪!”


    李峴從座位上起身,向李瑄一拜。


    他知道李瑄還有許多策令都沒有實施,如令李瑄罷相的“一條鞭法”、“考成法”。


    隻是李峴好奇李瑄為何不再提這些策令。


    現在李瑄隻是對常平糧倉非常上心。


    李瑄要保證糧食充足,從西域運輸而來的糧食沒有間斷過,防止兵災延伸的其他災禍。


    “沒有那麽嚴重,我掌握權力,為天下蒼生,無愧於心。”


    李瑄示意讓李峴重新坐下,向他說道:“現如今朝廷重職,都被我們變革銳取的官吏擔任。開元、天寶的老臣多閑賦在家,他們逐漸思念聖人當政的時候,該怎麽做呢?”


    自李隆基住進興慶宮以來,就再也沒有主持過朝會、宴會,哪怕是節日。


    李瑄本人也不怎麽搭理老臣,以及曾依附楊國忠的官吏。


    平時裏,在中書省進行議事,召集三省百官。


    有人建議李瑄學李林甫、楊國忠一樣,在自己府邸處理政務,但被李瑄拒絕。


    他堅持在政事堂處理軍政。


    妻子們還未迴來,李瑄常常夙興夜寐,有時候居住在尚書省。


    幾乎每一日,李瑄都要聽到前線的消息。


    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他自己不在前線,不做出指示。隻是約束靈寶的主力固守。


    讓李光弼、郭子儀、王難得自己發揮。


    結果河北大勝,王難得攜帶李瑄的天策上將令到達南陽後,固守南陽城,穩固局勢。


    李瑄在譙郡太守楊萬石投靠安祿山後,令張巡為譙郡太守,給予他兵權,讓他和雎陽太守許遠,組織兵馬,率領部將雷萬春等,反擊河南方麵的燕軍。


    “老臣們失去權力,抱怨也是必然的。他們沒有實權,無法威脅秦王。”


    李峴向李瑄迴答道。


    “但我聽說聖人一直想見老臣們!”


    李瑄含蓄地向李峴說道。


    實際上是李隆基悶得慌,一直想給老臣們傳遞消息。


    前不久,李隆基跑到興慶宮內的勤政務本樓上,那裏緊接著街道。


    老臣們得知李隆基在勤政務本樓後,立刻跑到街道上,向樓上的李隆基拜見。


    據廖崢嶸說,李隆基在勤政務本樓上向老臣們招手,像是籠中鳥一樣等待求救。


    一眾大臣趴在街道上哭泣,連路過的百姓都向勤政務本樓上的李隆基拜見。


    帶著李隆基龍首原演武,李隆基隻安分一個月,就按捺不住自己的心情。


    老皇帝還是太有活力了。


    “聖人年事已高,過於懷舊,人之常情。”


    李峴也不好說什麽。


    他相信理智的李瑄,不會急不可耐地做出什麽聖人意外死亡的舉動。


    即便再進一步,也要等聖人壽終正寢以後。


    “也是!”


    李瑄點了點頭。


    現在李瑄給予權力的官職中,隻有兩點,一是擁護他天策上將、尚書令的職位,二是立誓支持李瑄變革。


    李瑄已經暗中透露要在一年內再拜三位宰相,參知政事。


    大臣們私下的爭鋒李瑄管不著。


    一個國家的文官,永遠也不可能鐵板一塊。同樣的官職,都有自己的意誌和理解。


    除非如李瑄這種威望巨大的人拍板決定。


    “秦王,這是劍南的文書,崔圓願意尊奉秦王。”


    李峴臨走之際,又想起關於劍南的事務,趕緊將文書呈上。


    剛才接收的信息太多,讓他差點忘了這重大事件。


    劍南是楊國忠的地盤,從軍中將領,到諸郡太守,都是楊國忠提拔。


    即便劍南軍被抽調一部分前往南陽,李瑄依舊擔心楊國忠的死,使劍南割據。


    所以,他最近一直下令安撫劍南的官吏,表明楊國忠已死,他們無罪,依舊會重用。


    先穩住蜀地,等平定安祿山後,再好好治蜀。


    現在劍南節度副大使為崔圓,蜀郡長史也是崔圓。


    在楊國忠遙領劍南節度使的時候,崔圓被授為尚書郎,後出任蜀郡大都督府左司馬,代理劍南節度留後。


    毫無疑問是楊國忠的親信。


    李隆基出奔蜀地前,任命他的兒子為劍南節度使,任命崔圓為蜀郡長史、劍南節度副大使。


    實際上崔圓已經是劍南楊國忠黨羽中的頭把交椅。


    楊國忠在勸說李隆基跑路之前,崔圓就得到楊國忠的通知,在蜀地整修軍備,建造宮舍,儲存什具,準備好一切迎駕事宜。


    誰知道迎了個寂寞。


    他再得知消息的時候,李瑄已經完成馬嵬驛政變,逮捕楊國忠和楊氏。


    這讓崔圓非常驚恐,夜不能寐。


    “封崔圓為蜀郡都督,我會請聖人賜他為蜀郡公,實封二百戶。令他整備劍南軍,恢複西川守捉、戍堡,準備防備吐蕃。”


    李瑄看完崔圓的文書後,點了點頭,給予崔圓任命。


    曆史上的崔圓是宰相,但他實際上沒有宰相之才。但李瑄不能卸磨殺驢,否則很難處理今後事。


    對於崔圓投誠,李瑄並不意外,他知道崔圓膽小如鼠,慫得很。


    讓他“大丈夫舉事拚搏”,定然不敢。


    又和李峴聊一些其他事宜後,李峴退下,他今天被李瑄灌輸的思想有點多,迴去要好好想一想。


    “秦王,郡王已經到鹹陽原,明日就能至長安。”


    下午的時候,羅興向李瑄稟告道。


    他口中的郡王,一定是李適之。


    “明日我親自到鹹陽驛迎接父親,提前準備好車馬!”


    李瑄麵露微笑,吩咐一聲。


    上次見麵還是天寶十三載,現已經天寶十五載七月,許久不見他的父親。


    不知道李適之看到他今日的成就,會如何感想?


    ……


    翌日,上午。


    李適之在兒子、女婿們的拱衛下,等待李瑄的到來。


    歲月不饒人,同輩人接連去世,他也老去,長途跋涉的奔波,即便休息一晚,也麵有疲憊。


    不過李適之眉宇之間,也有自傲的神色。


    七郎是他的驕傲。


    這段時間,在兒子們的“好言相勸”下,李適之已經想開。


    他的祖父李承乾是太宗皇帝長子,他們一脈失去的皇位,將從他兒子手中奪迴來。


    秦王、天策上將、尚書令。


    和太宗皇帝多像。


    即便安祿山叛亂未平,李瑄依舊有超越太宗皇帝的武功。


    王公貴族皆知李瑄將來要踏上那一步。


    權臣,已不足以形容當前的李瑄。


    李適之現在是郡王,但遲早是太上皇。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天將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落葉凋謝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落葉凋謝並收藏大唐天將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