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以後,天氣消晴。


    又過七日,積雪漸漸消融,晴空萬裏無雲的時候。李隆基在重明閣下,為李瑄舉行拜相的宴會。


    在禮儀上,完成對李瑄宰相身份的肯定。


    宴會之上,貌似歌舞升平。


    那些不站隊的朝臣,皆知曉一些消息,感受到山雨欲來風滿樓。


    宴會結束,李瑄在中書門下堂,起草常平新法和常平新軍的章程。


    他沒有給李林甫,而是在李隆基到中書門下堂的時候,直接交給李隆基。


    李隆基觀看完畢後,下令門下省簽字。


    確立新法的執行權!


    除了新法外,李瑄還起草一份提拔的名單,他依然沒有讓李林甫看。


    李隆基隻是看幾眼,就讓李瑄以吏部尚書對他們完成任免,提拔。


    並要求李林甫和裴寬同時簽字。


    這份名單上,李瑄提拔顏真卿為吏部郎中,兼常平新法大使判官。


    提拔劉單為工部郎中,兼殿中侍禦史,天下遷民大使判官。


    提拔岑參為諫議大夫,兼侍禦史,天下遷民大使判官。


    提拔李希言為善讚大夫,兼監察禦史,慈幼堂使判官。


    提拔呂諲為內給事,兼監察禦史,糾婚使判官。


    其餘還有十幾名僚屬調迴長安。


    另外,李瑄把李林甫曾經貶出長安的官吏,都召迴長安,任以雄職。


    如杜璡、趙奉章等。


    另外李瑄又提拔地方一批他覺得靠譜的人充實朝堂,為變革之用,如被貶至江寧七年的江寧丞的王昌齡。


    李瑄知道,曆史上的王昌齡本就是小小的縣丞,結果還要被貶為龍標尉。


    是李隆基要貶王昌齡嗎?


    肯定不是。


    八成是王昌齡寫詩諷刺了長安哪個權貴,讓王昌齡本就是一個小官,卻如浮萍一樣漂流。


    另外,提拔李頎、張鎬、路嗣恭、顏杲卿、上官青等地方官吏、名士,調往長安。


    如張鎬這種白身,授予右拾遺,隻要朝廷有缺,他可以授予任何官職。


    有官職在身的,都會升遷。


    如王昌齡,李瑄授予侍禦史。


    趁著他在禦史台有影響力,將侍禦史、殿中侍禦史這種重職補齊。


    他特例提拔杜甫為從八品下的吏部考功主事。


    本來想提拔杜甫為左拾遺,但突然覺得杜甫不適合為這樣的官職。


    還是在他的吏部為官,幫助他進行常平新法。


    “右相,簽字吧!”


    李隆基走後,李林甫望著李瑄擬訂的任免、提拔名單,臉色鐵青。


    小賊欺人太甚!


    如杜璡這樣,食古不化,總是找機會彈劾他,所以他將杜璡趕到窮鄉僻壤去當縣令。


    還趙奉章,也是對他不滿已久的人物,他已經截留到一道趙奉章彈劾他的奏折。


    最關鍵的是,李瑄竟然要提拔趙奉章為吏部侍郎,這是在分享李彭年的權力。


    趙奉章是鹹寧郡太守,進一步為侍郎,倒是合理的提拔。


    有李瑄開口,李隆基哪怕不清楚趙奉章的事跡,得知他是鹹寧郡太守,就必然會同意。


    宰相上任提拔人,特別是李瑄要執行新法時提拔人,李隆基會全力支持。


    更讓李林甫感覺感到可氣的是,李瑄竟然將一介白身的杜甫,提拔為考功主事。


    製科考試才過去一個多月,這是在打他的臉啊!


    剛向李隆基稟告“野無遺賢,萬邦鹹寧”,李瑄將在野的杜甫拉上來,針鋒相對的意思太明顯了。


    “舉賢任能,唯才是用。李相提拔這些人才,有沒有經過考驗?”


    李林甫雙手發抖,暗指李瑄要唯才是舉,別胡亂提拔。


    “右相不必操心。吏部提交名單,聖人已經同意,你當初也沒提出異議,趕緊簽字吧!”


    李瑄催促李林甫道。


    他相信他提拔的,都是人才。


    他們之中很大一部分,保持對李林甫的攻擊性。


    他知道李林甫一定會千方百計,從雞蛋裏挑骨頭。


    許多大臣靠攏到李林甫這邊,且權力較重。


    李瑄需要一批能與李林甫分庭抗禮的幫手。


    李林甫聽到李瑄的話,更加憋屈。


    他根本就沒看到李瑄的任命書,等李隆基看完後,讓他簽字,當時他能直接拒絕嗎?


    當他看到內容的時候,已經晚了。


    他現在總不能將李隆基追迴來吧!


    “右相,聖人有言,簽上名字,全力支持李相變革!”


    中書門下堂內,一旁的裴寬也在催促李林甫簽字。


    李林甫咬著牙,他看了看李瑄,又看了看裴寬。


    最終選擇咽下這口氣,在委任狀上,用執政事筆簽上名字,又蓋上中書門下印,確立對這批人任免和提拔。


    李林甫也意識到,李瑄在玩弄權術,讓他這個首席宰相異常憋屈。


    等任命狀上的一批官吏迴到長安,就是李瑄勢成的時候。


    經此一事後,中書門下堂的屬吏暗自傳言:執政事筆非首席,諸葛亮劍真宰相!


    這消息傳到李林甫耳中,把李林甫肺都氣炸了。


    他還沒開始挑李瑄常平新法的毛病,李瑄就開始向他發難。


    而那些保守黨的大臣,似乎並沒有為李林甫分擔。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都是李瑄的準備和籌備的階段,他必須有周密的計劃,以確保萬無一失。


    這期間,最先從京畿一帶,傳迴一些信息。


    京兆和關內的大族,對常平新法的內容十分不滿。


    奉天縣,一群豪強大族聚集在一起,商議對策。


    “這李瑄的常平新法,簡直是要斷了我們的財路,他這樣的人不得好死!”


    一名族長不避諱,對李瑄破口大罵。


    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


    更何況李瑄本就在豪強大族眼中“惡行累累”,是他們的眼中釘,肉中刺。


    哪怕李瑄封王的時候,他們也在私下直唿李瑄的名字。


    他們借百姓糧食,不是因為仁慈。


    而是想獲得更高的利益。


    百姓還不起更好,他們可以趁機兼並農民的土地,再用計將他們收為農奴,消失在戶口上。


    “是啊,以往我們在青黃不接時放貸,那利潤何等豐厚,每年怎麽說也能得到百畝田產,如今被這常平新法攪和了。”


    又一名族長拍著腿說道,對李瑄充滿怨恨。


    這個匹夫殺豪強就算了,但他們又沒有犯法,光明正大的得到土地。


    這個世界本就是大魚吃小魚。


    貴族就應該尊貴!


    李氏剛拿下江山的時候,哪有這種嚴苛的策令。


    現在想卸磨殺驢嗎?


    “哼,那些賤民都跑去到朝廷的常平糧倉借糧,甚至還會放棄種我們的土地。我們該怎麽辦?”


    “可不隻是如此,李瑄說不定會用各種各樣的陰謀詭計牽連我們。”


    “不錯!這常平新法讓我們在奉天縣威望大減,百姓也不會再信服我們。”


    “我等需想想策略,不能讓這常平新法繼續推行下去。”


    “可李瑄深得聖人信任,此事怕是不易啊。”


    “那也不能坐以待斃,我們得聯合起來,向官府施壓,讓官府向朝廷施壓。”


    “對,一定要讓朝廷知道這常平新法是卑鄙的小道。”


    ……


    奉天縣的豪強大族,七嘴八舌地議論,無一例外,皆是反對常平新法在奉天縣實施。


    他們一起去見奉天令,請奉天令上奏聖人,收迴成命。


    奉天令、奉天丞、奉天尉等官吏,一個個焦頭爛額。


    他們一出門就被大族堵住,鑒於大族在地方的影響力,他們有時候在縣衙不敢出來。


    地方官吏對李瑄,也非常埋怨。


    認為李瑄沒事找事!


    上奏讓李瑄停止常平新法,奉天令沒這個膽子。


    他隻能忍著,觀察周圍郡縣時勢。


    與奉天縣類似的地方還有很多,豪強大族們皆向地方官吏施壓。


    聰明的地方官吏,隻能強頂著!


    但一些地方官吏,或者有利益存在的地方官吏,向李隆基上奏。


    祖宗之法不可變、貿然行法會有難以控製的事情發生、安居可以不需圖變之類的的話,層出不窮。


    在他們的挑唆下,兩京一十四道,阡陌盡飛馬,一道道奏折密集地飛往長安。


    在此之前,李瑄也在醞釀對最大政敵李林甫的攻擊。


    長安,永陽坊。


    還是深巷的小酒館中,隻是今日門開著,杜甫和一眾文人士子,繼續討論著長安的事情。


    常平新法所帶來的影響,比想象中的還要大,十來天的爭論,從未休止。


    甚至還有文人士子,因爭論的麵紅耳赤,在青樓上演真男人大戰。


    讓此次的爭論,更填話題。


    盛世圖變,讓保守的文人,反應過於激烈。


    甚至比那些被侵犯到利益的官吏表現的還要誇張。


    杜甫正在煩惱如何要到華清宮一帶,與李相相見。


    沒有製科及第,已經成為杜甫的遺憾,即便他想成為刀筆吏,也怕李瑄不給他機會。


    “杜二,有官差找你……”


    就在這時,一名婦人帶著兩名吏部官吏來到小酒肆。


    杜甫租住在這婦人家中,婦人也知道杜甫平時喜歡來離家不遠的小酒肆飲酒。


    “二位不知找我何事?”


    杜甫得知官差來找他,十分好奇。


    雖然他的親戚有不少當官的,但都是一些小官。


    而這兩名婦人口中的“官差”,穿著青色的官袍,這是九品官的象征。


    “杜甫,杜子美?可有身份證明?”


    一名青袍官吏在確認杜甫的身份。


    “正是在下!”


    杜甫點頭,將自己的戶牒取出。


    他以為這兩個官吏隻是檢查他的身份,身正不怕影子斜,將“身份證”取出,任由他們檢查。


    “這是吏部的敕牒,七日內到吏部報到,領取魚符、官袍……”


    青袍官吏通過戶牒,確認杜甫的身份無誤後,將一張代表著任命官吏的敕牒遞給杜甫。


    杜甫心中錯愕。


    他出身官宦世家,自然知道敕牒代表著什麽。


    任命朝廷命官的時候,才有敕牒。


    帶著疑惑,杜甫接過敕牒,當他看到敕牒上的內容後,心神更震。


    任杜閑子杜甫,為吏部考功司主事……


    這就是任命他的敕牒。


    而且還是有一定權力的從八品下吏部考功主事。


    哪怕是進士,也會因這個位置搶破腦袋。


    “杜子美有福氣了,李相親自提拔你,我們今後是一部同僚,要彼此照應呀!”


    青袍官吏這才向杜甫拱手承禮。


    這一次,李相一下提拔眾多官吏,隻有杜甫和張鎬,是為白身。


    而且杜甫剛從製科落第。


    所以相當引人注意。


    “多謝兩位告知!”


    杜甫和小酒肆的文人士子這才恍然大悟。


    原來是李相推薦他為官!


    隻是杜甫感動加激動的同時,又深感慚愧。不論如何,他畢竟是落第了。


    李相不僅沒有遺忘他,又讓杜甫成為吏部考功主事。


    他何德何能?


    雪天放晴,不足以形容杜甫此時的心情。


    柳暗花明的人生境遇,讓杜甫想高歌呐喊,詩興噴湧。


    他遇到了今生的貴人。


    他更希望,李相是他此生的伯樂。


    他要全力以赴,幫助李相完成常平新法。


    使百姓迴歸平靜,安居樂業。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小酒肆與杜甫一同喝酒的文人士子,都趕忙恭喜杜甫。


    杜甫一一迴禮,他祝福在一起喝酒的文人士子,希望他們也能如願以償。


    迴到住所的杜甫,第一時間手寫書信,將這個好消息,告訴遠在洛陽的妻子楊娧,或許用不了多久,他們就能再一次重逢。


    ……


    華清宮內宮。


    這一日下朝以後,李隆基邀請李瑄遊玩。


    雪未全化,李隆基和李瑄一起驪山上的朝元閣祭拜。


    朝陽閣位於驪山西繡嶺的第三峰,在天寶二年大建,是一座道教宮觀。


    李瑄和高力士陪同李隆基,“虔誠”地為李隆基祈福。


    祭拜完畢後,李隆基賜李瑄入華清宮溫湯。


    並且將一個新建還未使用過的湯池賜給李瑄,讓李瑄隨時可以溫湯。


    此湯處於月華門側,雖然規格不大,大約是太子湯的三分之二,但代表著李隆基對李瑄看重。


    李瑄是不喜歡溫湯的,但李隆基賜湯,假裝很開心的收下。


    全當去泡了個澡。


    一個時辰後,李瑄出湯,著好衣服後,長發被宮女擦拭幹。


    她們為李瑄梳理發型,因為李瑄的威名和英武,現又加宰相的威嚴,使宮女們在侍奉李瑄的時候心花怒放。


    不過李瑄認為她們沒有長離梳得好,又無比溫柔。


    出殿以後,李瑄到飛霜殿的偏殿拜見李隆基。


    “七郎說自己是第一次溫湯,感覺何如?”


    李隆基在偏殿笑問李瑄。


    得知李瑄第一次溫湯,李隆基想讓李瑄長長見識。


    冬日溫湯是天底下最舒服的事情之一。


    “迴聖人,溫湯的感覺,恍若仙境。臣見識淺薄!”


    李瑄向李隆基迴答道。


    舒服是肯定的!


    李瑄就怕太舒服了。


    “哈哈……七郎為相,在華清宮處理政務,可多來溫湯。溫湯之前,向中官說一聲準備便是!”


    李隆基大笑一聲,向李瑄說道。


    “多謝聖人!”


    李瑄點頭拱手。


    “常平新法何時可以實施?”


    李隆基又問李瑄。


    “朝廷有一些目光短淺之輩,但這無法阻礙新法的推進,待臣新提拔的判官到來,就可立刻展開新法。”


    李瑄向李隆基迴答道。新法不是一蹴而就。


    一些不利的消息已從京畿傳來,以後諸道也一定會有不滿的情緒。


    “好!我相信七郎可以盡快完成變革。”


    李隆基對李瑄抱有很大期望,認為李瑄在短時間內就可完成變法。


    有道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李瑄明白這個道理,隻是笑著保證。


    這時,楊玉環步入偏殿。


    她柔順的長發,還帶了一些濕潤感,似乎是剛從海棠湯出浴。


    如出水芙蓉一般,臉頰白裏透紅,雙眸微微有些迷離。


    “三郎,我聽姐姐們說最近長安士人抱怨製科隻錄取官吏,不見白衣。”


    楊玉環在李隆基旁坐下以後,輕聲向李隆基說道,她說話的時候,嫵媚的眼波瞟了李瑄一眼。


    “這……右相壞我聲望啊……”


    李隆基拍了一下玉案。


    楊玉環不提這件事也罷,她一提,李隆基就不得不向李瑄說這件事情。


    野無遺賢,萬邦鹹寧。


    當時李隆基是很爽快的,精神上有滿足感。


    但事後就發現不對勁了。


    文人士子一定會大肆宣揚野無遺賢這件事情。


    李林甫固然是罪魁禍首,但他也難辭其咎。


    李隆基本想這件事情就這麽過去,時間會淡忘一切。


    但在李瑄的傳話下,楊玉環有意無意將這件事情說出。


    由楊玉環說出,李隆基也肯定不會發怒。


    “右相年紀大了,總是行鑽營之事,不顧大局。”


    “不過臣有一建議,如果實施,天下人都會稱讚聖人。”


    李瑄明諷李林甫一句話後,拱手向李隆基說道。


    “七郎快講!”


    李隆基立刻讓李瑄說出計策。


    “科舉糊名……”


    李瑄將精心策劃的科舉糊名製和其規則,告知李隆基。並向他說道:“科舉由隋朝開創,我朝成型。開科取士,打破門閥的影響力,使天下英雄,入聖人甕中。”


    “任何對科舉的完善,足以名垂青史。行這樣公平之事,寒士出頭,必誓死效忠聖人,也體現出聖君的英明與仁德。”


    科舉糊名,勢在必行。


    從曳白狀元,到野無遺賢,短短幾年,刷新士人文人的三觀,是科舉糊名的絕佳機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天將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落葉凋謝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落葉凋謝並收藏大唐天將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