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很小的時候,就聽說過曾祖父李世民的故事。


    那神文聖武和貞觀故事,耳濡目染,令李隆基心馳神往。


    李隆基登基以後,姚崇、宋璟、張說等文武大臣,提的最多的就是上古的堯舜和太宗皇帝。


    堯舜是文人的精神淨土,但太過遙遠。而太宗皇帝距離李隆基很近。


    垂衣治天下,端拱車書同的煌煌文治。


    指麾八荒定,懷柔萬國夷的赫赫武功。


    這些身後事,誰能忍住?


    誰又不想如李世民一樣受人稱讚呢?


    克紹箕裘,李隆基認為在此次大戰,盡擁黃河後,他可以比肩曾祖父。


    開元盛世,不單單是時代的頂峰,還有一種盛唐氣象。


    杜甫、李白、王維、孟浩然、王之渙、張九齡、高適、王昌齡、岑參、賀知章、吳道子、張旭、顏真卿、懷素、陸羽、張若虛、韓翃、張說、崔顥、常建、韋應物等等。


    與其說文學巨匠為李隆基增加聲望;倒不如說李隆基鼓勵詩體改革,為詩人創造這樣的環境。


    沒有開元天寶這些詩人點綴,唐詩注定不會完美。


    觀看李瑄上表的奏書,李隆基如癡如醉,連案前擺放的珍饈,他都一動未動。


    天色黑暗,月華如練,曲江星辰滿天,與萬千花樹所映襯。


    高力士掌燈到深夜,李隆基才放下奏折,打了一個哈欠。


    “我為皇帝以後,從無今日之興。力士,你覺得曆史上哪次戰鬥,能比肩大非川之戰?”


    李隆基將手放在案上,向一邊守候的高力士詢問。


    “七郎殲敵三十多萬,皆為戰兵,還擒獲吐蕃讚普,古代也隻有長平、昆陽、淝水可以比擬。”


    高力士縱然等了數個時辰,依然心平氣和。


    “邊軍斬俘三十三萬,卻隻陣亡一萬多人,而附屬大唐的諸胡部不過死傷數千人罷了。看看七郎得到的戰利品,即便給死傷的勇士撫恤,給立功的士兵重賞,我們還能餘下許多。國家的財富非但沒有下降,反而更豐盛了。我也覺得隻有長平、昆陽、淝水這種決定命運的戰爭可以比擬。七郎真可謂國家的肱骨!”


    李隆基給予李瑄最高的評價。


    李瑄上報的戰利品數量,讓李隆基第一次看到戰爭帶來的豐盛。


    從金銀珠寶,到馬牛羊等牲畜,再到兵器、盔甲、糧食、銅鐵、皮毛、絹麻。


    還有許多人口資源。


    李隆基以後不用再擔心囊中拮據。


    他有無盡的財寶可以揮霍。


    “聖人英明!”


    高力士微微頷首。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這是七郎的筆跡,話語甚妙。一百多年來,大唐與吐蕃戰鬥不止。隴右百姓沒有生計,皆因吐蕃狼子野心。力士認為吐蕃會不會以番邦的禮節朝拜?”


    李隆基又向高力士問道。


    雪域高原是苦寒之地,唐人難以適應,如果吐蕃臣服,自降稱號,年年獻上大量的馬牛羊,便可以放他們一馬。


    太宗皇帝,可沒有令鬆讚幹布臣服。


    “隻怕吐蕃會請命讓尺帶珠丹迴去!”


    高力士向李隆基迴答道。


    “我怎麽可能放虎歸山呢?尺帶珠丹必須留在長安,新任讚普如果有兒子,還要派質子前來。否則就由七郎和吐蕃打交道吧!”


    李隆基對吐蕃的態度很強硬,不僅要超過迴紇的牛羊馬、金銀等貢品,還要讓吐蕃再派人質前來,且歲歲以大論帶頭來朝。


    通過大量的朝貢,削弱雪域高原的力量。


    吐蕃已經失去最精華青海和九曲,又先後失去吐穀渾、黨項、通頰、蘇毗、白蘭羌。


    這些部落曾經真刀真槍為吐蕃賣命。


    而現在吐蕃南麵的屬國、西域的屬國;最多在遠處搖旗呐喊,不能指望他們衝鋒陷陣。


    李隆基認為吐蕃已經無法威脅到大唐。


    “天威如是,相信吐蕃會做出明智的決定。”


    高力士應和道。


    現在李隆基和高力士,都持有固有印象,認為吐蕃王國和突厥汗國差異不大。


    雪域高原是比大漠草原更惡劣的環境,即便大唐入雪域高原,將吐蕃打敗,也得不償失。


    最好的辦法就是令其臣服大唐,讓讚普受封,每年為大唐上貢豐厚的資源。


    “大非川之戰的奏書,史官記錄,刪減一部分後,可以給天下文人觀看,讓各國使節知曉此事。”


    李隆基起身說道。


    還有兩份奏折,等迴興慶宮他再觀看。


    “一年之內,必是百國來朝。”


    高力士篤定道。


    與吐蕃接壤的國家有南詔、天竺,還有被吐蕃控製極深的大勃律。


    尺帶珠丹的落幕,必能影響西域諸多國家。


    尺帶珠丹又與黑衣大食多有通信,哪怕大食正在戰亂,也會出使穩住大唐。


    大唐、大食、吐蕃,三足鼎立。


    大唐幹掉吐蕃,把目光瞄準西域,此為天下的認知。


    黑衣大食占領了大唐高宗時期冊封的昭武九姓和嶺西諸國。


    之前李隆基自然不會有想法。


    但李瑄曾經說過,大唐應該飲馬雷翥海(今鹹海),聖人當成為天下共主。


    如今李瑄以秋風掃落葉之勢,打敗吐蕃。


    最重要的是,國力不退反增。


    怎麽會不勾起李隆基的欲望呢?


    說到底,曾經蔥嶺以西是大唐的羈縻州,現卻被大食占據。


    之前曹國國主請求大唐出兵,被李隆基拒絕,現李隆基卻有心經略西域。


    高仙芝在去年年底,被李隆基任命為新任安西四鎮節度使。


    雖然高仙芝打了一個漂亮仗,但李隆基潛意識認為,李瑄拖住吐蕃的主力兵馬,才使高仙芝輕而易舉克小勃律。


    必要的時候,高仙芝可以調到嶺南、河朔為節度使。


    具體事宜,李隆基還要等李瑄迴到後再商議。


    出紫雲樓,李隆基發現楊玉環在曲江的亭內等他,心中泛起一股溫柔。


    人生至此,隻可惜不能成為天上的神仙。


    開元後期,李隆基迷戀道教,就是為了得到那虛無縹緲的希望。


    所以每當出現仙人和蛟龍的山水,李隆基都會第一時間派人去探查,哪怕隻是空歡喜一場。


    “玉環,讓你久等了……”


    李隆基快步上前說道。


    “三郎國事為重!就是不知七郎帶來的是好消息,還是壞消息?”


    楊玉環盈盈一禮後,試著問道。她想知道李瑄的事情。


    “自然是好消息,還是青海的戰事,現已徹底結束,七郎深慰我心。”


    李隆基笑道。


    因觀看奏折,他廢寢忘食。


    曠古大勝、開疆擴土、擒拿讚普、納黃河源。


    他執政以來的歡快,都在這一天發生。


    “紫薇帝星璀璨,才有七郎這樣的輔弼。七郎可不止是名將呀!”


    楊玉環指著天上的紫薇帝星,向李隆基迴答道。


    看楊玉環如花笑靨,李隆基下意識向夜空望去。


    在心理作用下,他覺得今夜的紫薇帝星格外明亮。


    因為這個時辰的北極星,本就是最亮的。


    “七郎是宰相的才華,隻是不知他願不願意入朝為官。”


    李隆基沒有著急迴興慶宮,而是拉楊玉環坐在紫雲樓前的台上,觀看倒映著星辰的曲江,聞夜裏幽香的花樹。


    李隆基其實也有些矛盾,他還想將李瑄調到西域,任安西四鎮節度大使、西域經略大使,把大食人驅逐出雷翥海以西。


    但他又覺得李瑄連年征戰,沙漠、雪原、草原、大海、高山、雪域高原,戰爭太過頻繁了。擔心李瑄和霍去病一樣英年早逝,將氣運都用在前半生。


    現在李瑄還年輕,迴長安呆兩年也好。


    “三郎隻要召喚,以七郎的忠貞,哪會不應呢。還得看三郎!”


    楊玉環向李隆基暗示道,她也想李瑄迴長安,時不時看李瑄一眼,她就心滿意足了。


    “蘇毗、白蘭羌、吐穀渾、通頰、黨項,這些都是大部落。哪怕吐蕃願為藩屬,也必有異心;迴紇這麽老實,也是因為七郎坐鎮河西。短時間內,七郎還是離不開河隴啊!”


    李隆基又微微搖頭。他知道李瑄對河隴的重要性,現隴右兼並眾多,正是百廢待興的時候。


    “三郎令七郎將兵權交給副使,使副使節度軍事。然後讓七郎迴長安。七郎哪怕頂著一個名頭,就足以攝服諸部。就像三郎的威德能遠播天下一樣。”


    楊玉環聰慧善辯,幫助李瑄的時候,還不忘誇讚李隆基。


    “玉環說的不錯,如此確實可行。”


    李隆基點了點頭,當初李林甫也兼任過河隴節度。


    但李林甫沒什麽威名,嚇唬不住吐蕃。


    讓李瑄當名義上的主帥,諸部、吐蕃、迴紇有不臣之心的時候就得思考一下,李瑄會不會突然到達軍中,接管軍權。


    “需看吐蕃的態度,如果吐蕃不服。七郎還得在河隴呆兩年!”


    李隆基目前無法調遣李瑄,他急切見到尺帶珠丹,都沒有第一時間讓李瑄帶著尺帶珠丹迴來。


    就是想等李瑄將後事處理完畢。


    “一切決議都在三郎。”


    楊玉環適可而止,沒有多說。


    接下來,他們一起欣賞曲江夜晚的美景。


    隻是李隆基在觀看曲江夜色和花樹,而楊玉環仰望明月與星空。


    半個時辰後,李隆基和楊玉環起駕從曲江的夾道,直接迴興慶宮。


    ……


    次日為休朝日,李隆基一大早繼續觀看李瑄送來的其他奏折。


    關於奏功的奏折,沒什麽好談論的。


    大戰完畢,必奏將士功勳,此亙古不變。


    在李隆基的思維中,盛世是開疆拓土的時代。


    重賞將士,才能使將士賣命。


    等明日朝會,他會讓宰相和兵部擬訂提拔。對於將士的賞賜,也會向敲定。


    李瑄將運送二百多車金銀珠寶迴長安,朝廷付出一些絹錢賞賜將士,還能餘下大半。


    倒是英雄勳章的獲得者,李隆基多看幾眼。


    這些將領中,他基本都熟識,哪怕是哥舒翰這種新秀將領,他也在上次的賀表上見到過。


    王難得斬殺尺帶珠丹兒子的時候,李隆基召見。


    李瑄曾為南霽雲寫下“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使李隆基記住南霽雲,上一次九曲之戰,南霽雲斬吐蕃元帥,被封為大將軍。


    按照規定,這些將領都要到興慶殿前,接受聖人頒布的英雄勳章。


    同時,李隆基會立刻讓名匠打造勇士勳章和跳蕩勳章,送到河隴。


    最後是李瑄提出的青海發展計劃。


    李瑄將新開拓的區域,除蘇毗國外,分為青海、積石、柏海三郡。


    其中青海郡最大,堪稱大唐第一郡,管理的胡人數量眾多。


    青海郡的精華在青海的周圍,水草豐富的牧場,肥沃的土地,能養活眾多人。


    李隆基記得曾經楊廣在青海一帶設立四個郡。


    但那些郡都曇花一現。


    青海是一個整體,或許以李瑄的布置,對青海地區的發展更有利。


    積石郡和柏海郡的設立也沒問題,直接設郡,確立版圖。比羈縻州更為妥善。


    赤水軍功成身退,需調迴河西,震懾迴紇,隨時出兵西域。


    大鬥軍北上休屠澤,敲打一下迴紇。


    隴右諸軍戰線向高原移動,新治所為伏俟城,也符合李隆基的心意,邊軍就該如此,為他鎮守邊地。


    李瑄新建神策、綏戎、定戎三軍,坐鎮兩道和黃河源頭,李隆基沒覺得什麽不對。


    因為李瑄將軍隊的調防介紹得明明白白,一個隴右軍,要震懾吐蕃、白蘭羌、吐穀渾、通頰、黨項、蘇毗,兵力難免不夠。


    神策軍一萬五千人,馬匹一萬。綏戎軍七千人,馬匹兩千。定戎軍五千人,馬匹一千。


    一共增加兩萬七千人。


    這麽多胡人部落,可以輕易供養這支軍隊。


    隴右現有神策、臨洮、河源、白水、安人、振威、威戎、莫門、臨蕃、積石、武寧、寧邊、威勝、金天、綏戎、定戎等大中小十六軍,綏和、合川、平夷三守捉。


    三軍建成後,隴右的兵馬依舊有十一萬餘。


    這一日,李隆基又捧著《大非川破吐蕃、擒讚普書》看一遍,愛不釋手。


    ……


    翌日早朝,李隆基正式宣告大非川之戰的勝利。


    “啪啪……”


    文武大臣不管出於什麽心理,擊笏不絕。


    直到李隆基抬手,方才停止。


    緊接著,李隆基令人將地圖拿到興慶殿上,文武大臣們一起觀看。


    根據李瑄送到長安的羊皮卷,黃河的具體位置,也被在地圖上標出。


    包括這一次大非川之戰將大唐疆域推至哪裏。


    這些疆域內的部落,都有標注。


    大臣們觀看地圖,能清晰感受到李瑄開疆擴土的程度,一個個在朝堂上發出驚歎,竊竊私語。


    “李大夫真英偉也,一戰拓地千裏。”


    “是啊!這大山大河,盡入我大唐囊中,衛霍也做不到這樣的事情啊!”


    “黃河的源頭原來是這裏,李大夫在柏海擒尺帶珠丹,已深入雪域。據說李大夫又是在大雪紛飛中作戰,那等場景,何其壯觀……”


    “神勇無雙!現李大夫年輕,今後必還有功勳,百年之後,在太公尚父廟,成為主祭都不為過。”


    “李大夫眼光獨到,他占領的地方,正好扼製巴顏喀拉山口,香日德高地,還有柏海居中,隨時支援兩地。”


    “有此一戰,吐蕃必不敢再挑釁我大唐……”


    ……


    李瑄的老朋友李林甫隻是看著地圖,一語不發。


    這功勳卓著,讓李林甫這個文臣看了都羨慕。


    更羨慕李適之那個老匹夫有李瑄這樣的兒子。


    三年前的信誓旦旦,現在麵對李瑄,有些失去自信。他不知道用什麽方法,才能將李瑄扳倒。


    他仿佛幾年前就坐在偃月堂苦思冥想,而今年偃月堂的花樹再次綻放。


    這幾年光陰歲月,他明明是宰相,也做出幾件大事,卻感覺自己一直活在李瑄的陰影裏。


    李瑄總是能料到他做什麽一樣,剝奪他的吏部尚書和數十使職。


    使他把持朝政的夢,成為泡影!


    這一張地圖出現後,李林甫生出一種有心無力。


    而李瑄的入相之勢,再明顯不過。


    哪怕是酒樓茶肆的白身文人,都覺得時機一成熟,李瑄有青年拜相的機會。


    自十二月杜有鄰案以後,李林甫每日都要到嘉猷觀中焚香禱告。


    以前他隻是因聖人信奉道家,他才跟風在家中興建道觀。


    現在他在嘉猷觀內,心中卻有種如潭水一樣的安靜。


    “諸卿,此功當推崇否?”


    李隆基笑看文武大臣議論半天,才開口說道。


    “啟奏陛下,此為大唐開國以來最大的功勳,當製定文書,昭告天下,與民同樂!”


    左相裴寬出班說道。


    這段時間,裴寬非常輕鬆。一是李林甫不掌三司,失去攻擊政敵的犬牙。二是李林甫變得安分,不再有之前那種不可一世。


    以前李林甫還是第三宰相的時候,就幹出“一鷹挾二兔”,現在迴歸成一個正常首席宰相的樣子。


    裴寬的話,讓文武大臣附和。


    沒有人敢說不同的意見。


    李隆基令裴寬觀看戰報,修改為文書,傳至郡縣。


    關於立郡,改軍之事,也得到右相和左相的同意。


    現在李林甫不敢去否定李瑄的建議。


    李瑄有理有據,所獲財寶全部上繳國庫,李林甫難道還能說李瑄造反嗎?


    按照李瑄建議,舉薦劉晏為青海郡太守,楊綰為積石郡太守,高適柏海郡太守。


    這些邊地僚屬,深知軍事,能統禦胡人。


    隨意調一個大臣到這三郡,不一定能擔任。


    李瑄這麽安排,有他的意思。


    因為他準備謀劃離開河隴,他的僚屬要有歸宿。


    不單單是太守,連別駕、長史,李瑄都推薦他的僚屬。


    河西判官為顏真卿,隴右判官為劉單,讓他們主持幕府。


    等迴長安,李瑄再去提拔他們。


    除了這三郡的長官,還有關於神策三軍的任命。


    南霽雲正式任神策軍使,李晟和張萬福任神策軍副使。


    段秀實任綏戎軍使,曲環任定戎軍使。副使為立功的郎將提拔。


    李瑄將張興舉薦為臨洮軍副使,兼陌刀軍主將。


    寧寇軍使戰死,李瑄舉薦一名叫趙盛的副使,為寧寇軍主將。


    李瑄又連續提拔數名副將,包括河東、朔方的將領,李瑄都有提拔。


    至於其他的位置,暫時還不好提拔,一個蘿卜一個坑。


    李瑄隻能等他走的時候,進行一次大調整。


    除勳章外,李隆基以兩京府庫的絹錢賞賜河西、隴右、河東、朔方的兵卒。


    戰利品運迴長安九成,剩下一成獎勵有功的士兵,由李瑄分配。


    最後就是關於對李瑄的封賞。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天將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落葉凋謝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落葉凋謝並收藏大唐天將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