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開端不力,又如何讓那些宗室將自己吃進去的錢財吐出來些?他們若發覺官家決心不堅,豈非要更加藐視新政,破壞新政?
屆時,又還能收迴來多少銀子?
這些話孟雲獻不說,並不代表正元帝不會聯想到這裏,他安靜地等,聽著龍榻上的帝王咳嗽了好一陣,他才道:“請官家保重龍體。”
“我,是真的老了……”
正元帝徐徐一歎,胸口起伏。
非是上朝之時,正元帝便不常稱“朕”。
“張敬與蔣先明都上了折子,反對封禪一事,”話鋒一轉,正元帝的口吻變得意味頗濃,“但我看孟卿你似乎與他們看法不同。”
“官家仁德,澤披四海,重於泰山,如何不能行封禪大禮?”孟雲獻說著,又俯身作揖,“張相公與蔣禦史隻怕也是擔心勞民傷財,但如今官家若能收歸一部分用以疏浚河道卻被貪墨的銀子,亦可解燃眉之急。”
正元帝不言,凝視他半晌。
“聽聞張卿當年與你在城門分道割席,但我看,你待張卿仍有好友之誼。”
“雖割席,亦不斷同僚之誼。”
孟雲獻不慌不忙,從容應答。
隻提同僚而非好友,正元帝扯了扯唇,手指輕扣在床沿,時不時地敲擊著。
孟雲獻垂首,聽著這一陣細微的響動,十分耐心地等著,時至今日,正元帝已不能再迴避登聞鼓院接的這樁冬試案了。
“朕心中已有決斷,孟卿迴去吧。”
正元帝聲似平淡。
“臣告退。”
孟雲獻立即作揖,隨後退出慶和殿。
今日不在下雨,宮中卻還有積水,孟雲獻走下白玉長階便往政事堂的方向去,踩到積水弄濕了官靴他也全然不顧。
偌大的政事堂,正值用飯的時辰,沒有幾名官員在堂內,孟雲獻進門,看見一名堂候官收拾了一堆書冊,他便問:“那些都是什麽?”
“孟相公,”
堂候官忙躬身,道,“這些都是張相公要的,正元年間的百官曆年政績考。”
“他要這些做什麽?”
孟雲獻心中怪異。
堂候官搖頭,“下官不知。”
“行了,我拿著吧。”孟雲獻走過去接了過來,隨即往後堂去。
張敬不喜熱鬧,並沒有與那些官員一起去吃飯,翰林學士賀童拿了一個食盒過來,張敬便一個人在後堂裏用飯。
“你身體還沒好?怎麽就吃這些。”
孟雲獻走過去瞧了一眼桌案上的清粥小菜。
張敬抬頭,見他懷中抱著一遝書冊,他的神情一滯,隨即又垂眼,自顧自地喝粥:“吃慣了這些,其它的就不好克化了。”
“那你要這些做什麽?”
孟雲獻將書冊都放在案上,“不要告訴我,你想整頓吏治?”
“你迴來推新政弄得不痛不癢,也不許我下猛藥?”
張敬眼皮也不掀一下。
“眼下不適合。”
孟雲獻自慶和殿迴來這一路走得急,他也不管案上是不是冷茶,端起來就喝了。
“那要何時才適合?”
張敬一邊喝粥,一邊道,“孟琢,我看你被貶官一趟,你的膽氣也被磨沒了,官家要封禪,你便為他籌措銀兩,你可真是越來越會做官了。”
孟雲獻麵露無奈,“官家封禪之心可比重推新政要堅決得多,那日我在慶和殿提及封禪也是為了讓官家正視冬試案,當時蔣禦史正在殿中,但他卻並沒有出言反駁而是事後另外寫了奏疏反對封禪,他是官家唯一能夠容忍的近臣,而你呢崇之?你才迴來多久?官家對你尚有疑慮,你又為何要在此時上疏打官家的臉?”
張敬在聽見他說“他是官家唯一能夠容忍的近臣”這句話時,他握著湯匙的手緊緊地蜷握,幾乎有些細微地發顫。
他倏爾抬眼看向孟雲獻,“你應該知道,他是如何做了那近臣的。”
孟雲獻一怔。
他當然知道,
玉節將軍徐鶴雪死的那年,便是蔣先明青雲直上的那一年。
“難道就因為官家隻能容忍他,我們這些人便不可以說真話了嗎?為官之道,便是如此嗎?北邊一十三州尚未收複,我大齊還要向掠奪我國土的胡人交十萬歲幣!近幾年越是彈壓,匪患便越是不止,如此境地,官家還要勞民傷財,封禪泰山?”
張敬撂下湯匙,站起身,“孟琢,我問你,若人人都不肯說真話,又如何澄清玉宇,維護社稷?”
“我不是說你不能說,隻是時機不對!”
孟雲獻皺起眉。
“如何不對?今日你在慶和殿中,官家問過你了?你為我說話了是不是,你是站在何種立場為我說話的?”
孟雲獻張了張嘴,他對上張敬的視線,喉嚨有些發幹。
同僚,而非好友。
因為官家並不希望他們兩人再為友,他們最好一直如此不對付,官家便不用擔心他們兩人合起夥來算計任何事。
“你沒有立場,便不該為我說話。”
即便他不言,張敬也已洞悉他在官家麵前究竟是如何自處的,“我要做些什麽,要如何做,都與你無關,我是官家的臣子,亦是大齊的臣子,我為君,也要為國,我做不到與你一般,淨撿官家喜歡的話說。”
“張崇之!”
孟雲獻生怕他說這樣的話,僅僅隻是“同僚”二字,孟雲獻尚未出口便已經先為此自傷,他慣常是能忍的,過了這十四年的貶官生涯,他變得比以往更能忍,可當著這個在他心中依舊萬分重要的舊友的麵,他的能忍也變得不能忍,“十四年前,我整頓吏治的後果是你與我兩個人割席分道,是你失妻失子,一身傷病……不是我變了,我隻是想明白了一些事,我知道有些事急不來。”
孟雲獻與他對峙著,半晌,他閉了閉眼,幾乎是出乎張敬意料地說了一句大逆不道的話:
“崇之,君仁,臣才直。”
為君者仁,為臣者才敢直。
若君不仁,則臣直,也無益。
第41章 定風波(四)
正元十九年十月初一, 皇帝就登聞鼓院“重陽鳴冤”一案下敕令,以藐視新政,舞弊害命為名, 治罪國舅吳繼康。
太師吳岱在永定門長跪以至暈厥,吳貴妃數次求見皇帝皆未能得見天顏。
這一日, 下了好大一場雨。
雲京城市井之間熱鬧不減,百姓無不拍手稱快,讚陛下明德公正, 自發為枉死的倪青嵐燒紙。
而當日在鼓院與倪素一同受刑的三十六名書生則趁此寒衣節,為倪青嵐親寫表文, 點香燒紙。
“霽明兄, 若你泉下有知, 心中是否有所寬慰?”何仲平一麵燒掉自己寫的表文, 一麵抬起頭,香案後漆黑牌位上,冰冷的金漆字痕立時刺得他眼眶泛紅, “官家肯治吳繼康的罪,那便一定是死罪,可是霽明兄……”
他喉結滾動一下, “我隻恨他的命, 也換不來你重活。”
“何兄,萬莫如此傷懷, 今日是咱們這些人真正該提振精神的時候,想必霽明兄在黃泉之下, 今日也該是高興的。”
一名貢生伸手拍了拍何仲平的肩, 說著又將自己寫的表文燒了,“霽明兄, 雖然你我此前並不相識,但四海之內,我等與你皆為孔孟門生,我讀過你的詩文,知道你的為人,願爾來生,倚鯤鵬之脊背,從心之誌,扶搖千萬裏!”
他說著,起身點香作揖。
這間屋子不大,擠滿了人,還有人幹脆站到了簷廊裏,眾人點上香,一同朝香案後的牌位作揖。
他們這些人都受過杖刑,走路並不方便,但每個人都強撐著從榻上起身,走出屋舍,步履蹣跚地相攜著來到倪素這裏,燒紙祭奠。
倪素身受十六杖,其實很難站起身,但她還是請蔡春絮替她換上一身縞素,咬著牙起來給兄長燒了兩件寒衣。
也不知道是銅盆裏的紙灰熏得,還是身上的傷太痛,倪素眼皮時不時地抽動一下,滿額都是冷汗。
她鬆開蔡春絮的手,向眾人施禮:“多謝諸位今日來此祭拜我兄長,當日在登聞鼓院,是諸位讓小女知道,這世間公理終在人心,而人心不死,公理不死。”
“兄長生前不善交遊,摯友零星,但他死後,卻有諸位為他不平,為他奔走,小女以為,即便生死兩端,兄長在天有靈,也算與諸位相識為友。”
“倪姑娘所言甚是,生死兩端又如何?經此一事,吾等與霽明兄,可堪為友矣!”一名舉子彎腰還以一禮。
他們身上都有傷,也並未久待,祭拜過倪青嵐後便都陸續離開了。
“阿喜妹妹,快迴去躺著吧,你這身子,能站這麽一會兒工夫已是十分不易了……”蔡春絮看見倪素身後的衣料被血液洇濕,便招來玉紋與她一塊兒攙扶著倪素。
一腳將要邁出門檻,倪素忽然迴頭,香案上白煙縷縷,兄長的牌位與母親的牌位立在一處,她抿起泛白的唇,眼圈微濕。
“官家今晨賞賜的傷藥在哪裏?玉紋快些取來。”
蔡春絮才將倪素扶到床上趴著,便火急火燎地使喚玉紋。
今晨正元帝治罪吳繼康的敕令一下,便有宮中的內侍帶了皇帝的口諭前來,誇讚倪素為兄伸冤之勇,有貞烈之風,又賞賜了一些金銀布帛,與宮中上好的傷藥。
傷藥雖好,上藥的過程卻極其折磨,倪素疼得神思混沌,緊緊地抓著軟枕,聽見蔡春絮在一旁說了句:“阿喜妹妹,這便好了。”
蔡春絮不是第一迴見倪素身上的傷,可每迴見了,她都覺觸目驚心,她將倪素的衣衫整理好,坐在床沿用帕子擦了擦倪素額頭的冷汗,說:“到如今,你可算是熬過來了……”
她不禁有些鼻酸,“你去了半條命,好歹是為你兄長討得了一個公道。”
“所以蔡姐姐,我很高興。”
倪素的嗓子仍是啞的,窗外雨聲淋漓,而她嗅到這股濕冷的草木清香,隻覺沁人心脾。
蔡春絮看她半睜著眼,臉頰抵在軟枕上嗅聞雨氣的模樣,她不由伸手摸了摸倪素汗濕的鬢發,輕聲道:“阿喜妹妹,你是我心中最敬佩的姑娘。”
倪素笑了一下,“蔡姐姐是我在雲京遇到的,最好的姐姐。”
“如今你什麽都可以放下了,那就好好睡上一覺吧,等你醒來,我陪你用飯。”蔡春絮也不由露出笑容,隨即起身出去。
房內安靜下來,倪素閉著眼,喃喃似的喚了一聲:“徐子淩。”
“嗯。”
隔著一道屏風,有清淺的霧氣凝化出一個人的身形。
倪素的手緊緊地抓著被子的邊緣,卻沒有睜眼,“吳繼康真的會是死罪嗎?”
皇帝雖下了敕令,但今日還在議罪。
屆時,又還能收迴來多少銀子?
這些話孟雲獻不說,並不代表正元帝不會聯想到這裏,他安靜地等,聽著龍榻上的帝王咳嗽了好一陣,他才道:“請官家保重龍體。”
“我,是真的老了……”
正元帝徐徐一歎,胸口起伏。
非是上朝之時,正元帝便不常稱“朕”。
“張敬與蔣先明都上了折子,反對封禪一事,”話鋒一轉,正元帝的口吻變得意味頗濃,“但我看孟卿你似乎與他們看法不同。”
“官家仁德,澤披四海,重於泰山,如何不能行封禪大禮?”孟雲獻說著,又俯身作揖,“張相公與蔣禦史隻怕也是擔心勞民傷財,但如今官家若能收歸一部分用以疏浚河道卻被貪墨的銀子,亦可解燃眉之急。”
正元帝不言,凝視他半晌。
“聽聞張卿當年與你在城門分道割席,但我看,你待張卿仍有好友之誼。”
“雖割席,亦不斷同僚之誼。”
孟雲獻不慌不忙,從容應答。
隻提同僚而非好友,正元帝扯了扯唇,手指輕扣在床沿,時不時地敲擊著。
孟雲獻垂首,聽著這一陣細微的響動,十分耐心地等著,時至今日,正元帝已不能再迴避登聞鼓院接的這樁冬試案了。
“朕心中已有決斷,孟卿迴去吧。”
正元帝聲似平淡。
“臣告退。”
孟雲獻立即作揖,隨後退出慶和殿。
今日不在下雨,宮中卻還有積水,孟雲獻走下白玉長階便往政事堂的方向去,踩到積水弄濕了官靴他也全然不顧。
偌大的政事堂,正值用飯的時辰,沒有幾名官員在堂內,孟雲獻進門,看見一名堂候官收拾了一堆書冊,他便問:“那些都是什麽?”
“孟相公,”
堂候官忙躬身,道,“這些都是張相公要的,正元年間的百官曆年政績考。”
“他要這些做什麽?”
孟雲獻心中怪異。
堂候官搖頭,“下官不知。”
“行了,我拿著吧。”孟雲獻走過去接了過來,隨即往後堂去。
張敬不喜熱鬧,並沒有與那些官員一起去吃飯,翰林學士賀童拿了一個食盒過來,張敬便一個人在後堂裏用飯。
“你身體還沒好?怎麽就吃這些。”
孟雲獻走過去瞧了一眼桌案上的清粥小菜。
張敬抬頭,見他懷中抱著一遝書冊,他的神情一滯,隨即又垂眼,自顧自地喝粥:“吃慣了這些,其它的就不好克化了。”
“那你要這些做什麽?”
孟雲獻將書冊都放在案上,“不要告訴我,你想整頓吏治?”
“你迴來推新政弄得不痛不癢,也不許我下猛藥?”
張敬眼皮也不掀一下。
“眼下不適合。”
孟雲獻自慶和殿迴來這一路走得急,他也不管案上是不是冷茶,端起來就喝了。
“那要何時才適合?”
張敬一邊喝粥,一邊道,“孟琢,我看你被貶官一趟,你的膽氣也被磨沒了,官家要封禪,你便為他籌措銀兩,你可真是越來越會做官了。”
孟雲獻麵露無奈,“官家封禪之心可比重推新政要堅決得多,那日我在慶和殿提及封禪也是為了讓官家正視冬試案,當時蔣禦史正在殿中,但他卻並沒有出言反駁而是事後另外寫了奏疏反對封禪,他是官家唯一能夠容忍的近臣,而你呢崇之?你才迴來多久?官家對你尚有疑慮,你又為何要在此時上疏打官家的臉?”
張敬在聽見他說“他是官家唯一能夠容忍的近臣”這句話時,他握著湯匙的手緊緊地蜷握,幾乎有些細微地發顫。
他倏爾抬眼看向孟雲獻,“你應該知道,他是如何做了那近臣的。”
孟雲獻一怔。
他當然知道,
玉節將軍徐鶴雪死的那年,便是蔣先明青雲直上的那一年。
“難道就因為官家隻能容忍他,我們這些人便不可以說真話了嗎?為官之道,便是如此嗎?北邊一十三州尚未收複,我大齊還要向掠奪我國土的胡人交十萬歲幣!近幾年越是彈壓,匪患便越是不止,如此境地,官家還要勞民傷財,封禪泰山?”
張敬撂下湯匙,站起身,“孟琢,我問你,若人人都不肯說真話,又如何澄清玉宇,維護社稷?”
“我不是說你不能說,隻是時機不對!”
孟雲獻皺起眉。
“如何不對?今日你在慶和殿中,官家問過你了?你為我說話了是不是,你是站在何種立場為我說話的?”
孟雲獻張了張嘴,他對上張敬的視線,喉嚨有些發幹。
同僚,而非好友。
因為官家並不希望他們兩人再為友,他們最好一直如此不對付,官家便不用擔心他們兩人合起夥來算計任何事。
“你沒有立場,便不該為我說話。”
即便他不言,張敬也已洞悉他在官家麵前究竟是如何自處的,“我要做些什麽,要如何做,都與你無關,我是官家的臣子,亦是大齊的臣子,我為君,也要為國,我做不到與你一般,淨撿官家喜歡的話說。”
“張崇之!”
孟雲獻生怕他說這樣的話,僅僅隻是“同僚”二字,孟雲獻尚未出口便已經先為此自傷,他慣常是能忍的,過了這十四年的貶官生涯,他變得比以往更能忍,可當著這個在他心中依舊萬分重要的舊友的麵,他的能忍也變得不能忍,“十四年前,我整頓吏治的後果是你與我兩個人割席分道,是你失妻失子,一身傷病……不是我變了,我隻是想明白了一些事,我知道有些事急不來。”
孟雲獻與他對峙著,半晌,他閉了閉眼,幾乎是出乎張敬意料地說了一句大逆不道的話:
“崇之,君仁,臣才直。”
為君者仁,為臣者才敢直。
若君不仁,則臣直,也無益。
第41章 定風波(四)
正元十九年十月初一, 皇帝就登聞鼓院“重陽鳴冤”一案下敕令,以藐視新政,舞弊害命為名, 治罪國舅吳繼康。
太師吳岱在永定門長跪以至暈厥,吳貴妃數次求見皇帝皆未能得見天顏。
這一日, 下了好大一場雨。
雲京城市井之間熱鬧不減,百姓無不拍手稱快,讚陛下明德公正, 自發為枉死的倪青嵐燒紙。
而當日在鼓院與倪素一同受刑的三十六名書生則趁此寒衣節,為倪青嵐親寫表文, 點香燒紙。
“霽明兄, 若你泉下有知, 心中是否有所寬慰?”何仲平一麵燒掉自己寫的表文, 一麵抬起頭,香案後漆黑牌位上,冰冷的金漆字痕立時刺得他眼眶泛紅, “官家肯治吳繼康的罪,那便一定是死罪,可是霽明兄……”
他喉結滾動一下, “我隻恨他的命, 也換不來你重活。”
“何兄,萬莫如此傷懷, 今日是咱們這些人真正該提振精神的時候,想必霽明兄在黃泉之下, 今日也該是高興的。”
一名貢生伸手拍了拍何仲平的肩, 說著又將自己寫的表文燒了,“霽明兄, 雖然你我此前並不相識,但四海之內,我等與你皆為孔孟門生,我讀過你的詩文,知道你的為人,願爾來生,倚鯤鵬之脊背,從心之誌,扶搖千萬裏!”
他說著,起身點香作揖。
這間屋子不大,擠滿了人,還有人幹脆站到了簷廊裏,眾人點上香,一同朝香案後的牌位作揖。
他們這些人都受過杖刑,走路並不方便,但每個人都強撐著從榻上起身,走出屋舍,步履蹣跚地相攜著來到倪素這裏,燒紙祭奠。
倪素身受十六杖,其實很難站起身,但她還是請蔡春絮替她換上一身縞素,咬著牙起來給兄長燒了兩件寒衣。
也不知道是銅盆裏的紙灰熏得,還是身上的傷太痛,倪素眼皮時不時地抽動一下,滿額都是冷汗。
她鬆開蔡春絮的手,向眾人施禮:“多謝諸位今日來此祭拜我兄長,當日在登聞鼓院,是諸位讓小女知道,這世間公理終在人心,而人心不死,公理不死。”
“兄長生前不善交遊,摯友零星,但他死後,卻有諸位為他不平,為他奔走,小女以為,即便生死兩端,兄長在天有靈,也算與諸位相識為友。”
“倪姑娘所言甚是,生死兩端又如何?經此一事,吾等與霽明兄,可堪為友矣!”一名舉子彎腰還以一禮。
他們身上都有傷,也並未久待,祭拜過倪青嵐後便都陸續離開了。
“阿喜妹妹,快迴去躺著吧,你這身子,能站這麽一會兒工夫已是十分不易了……”蔡春絮看見倪素身後的衣料被血液洇濕,便招來玉紋與她一塊兒攙扶著倪素。
一腳將要邁出門檻,倪素忽然迴頭,香案上白煙縷縷,兄長的牌位與母親的牌位立在一處,她抿起泛白的唇,眼圈微濕。
“官家今晨賞賜的傷藥在哪裏?玉紋快些取來。”
蔡春絮才將倪素扶到床上趴著,便火急火燎地使喚玉紋。
今晨正元帝治罪吳繼康的敕令一下,便有宮中的內侍帶了皇帝的口諭前來,誇讚倪素為兄伸冤之勇,有貞烈之風,又賞賜了一些金銀布帛,與宮中上好的傷藥。
傷藥雖好,上藥的過程卻極其折磨,倪素疼得神思混沌,緊緊地抓著軟枕,聽見蔡春絮在一旁說了句:“阿喜妹妹,這便好了。”
蔡春絮不是第一迴見倪素身上的傷,可每迴見了,她都覺觸目驚心,她將倪素的衣衫整理好,坐在床沿用帕子擦了擦倪素額頭的冷汗,說:“到如今,你可算是熬過來了……”
她不禁有些鼻酸,“你去了半條命,好歹是為你兄長討得了一個公道。”
“所以蔡姐姐,我很高興。”
倪素的嗓子仍是啞的,窗外雨聲淋漓,而她嗅到這股濕冷的草木清香,隻覺沁人心脾。
蔡春絮看她半睜著眼,臉頰抵在軟枕上嗅聞雨氣的模樣,她不由伸手摸了摸倪素汗濕的鬢發,輕聲道:“阿喜妹妹,你是我心中最敬佩的姑娘。”
倪素笑了一下,“蔡姐姐是我在雲京遇到的,最好的姐姐。”
“如今你什麽都可以放下了,那就好好睡上一覺吧,等你醒來,我陪你用飯。”蔡春絮也不由露出笑容,隨即起身出去。
房內安靜下來,倪素閉著眼,喃喃似的喚了一聲:“徐子淩。”
“嗯。”
隔著一道屏風,有清淺的霧氣凝化出一個人的身形。
倪素的手緊緊地抓著被子的邊緣,卻沒有睜眼,“吳繼康真的會是死罪嗎?”
皇帝雖下了敕令,但今日還在議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