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通道其實是利用了空間扭曲,通過發現與尋找由大質量天體產生的空間扭曲,達到跨維度宇宙航行的目的,而空間通道本身並不會導致空間扭曲,起到的隻是橋梁作用,即將大質量天體所產生的空間扭曲部位聯係到一起,從而行成一條貫通、而且能夠在短時間內穩定存在的通道。


    由此可見,空間通道技術的前提是空間扭曲,而導致空間扭曲的隻能是大質量天體。


    因為恆星係統內有很多恆星係,還有質量更大的天體,比如黑洞,所以恆星係統內部的空間高度扭曲,從而為空間通道提供了良好基礎。問題是,在恆星係統之間高達上萬,甚至數十萬光年的廣袤宇宙中根本就沒有大質量天體,甚至沒有天體,空間完全延展,也就沒有可以開啟空間通道的基礎條件。


    說得形象一點,恆星係統中的各個恆星係,以及眾多孤立天體,其實就像是密集分布在大海中的島嶼,而空間通道技術隻不過是在這些島嶼之間假設橋梁,從而能快速便捷的從一個島嶼到達另外一個島嶼。恆星係統則相當於群島,而且兩個群島相距極為遙遠,如果仍然采用空間通道技術,就要建設一座橫跨整塊大洋的橋梁,不但技術難度更大,而且耗費也更驚人。甚至可以說,用來在島嶼之間架設橋梁的技術根本無法用來架設一座橫跨整塊大洋的橋梁。


    當然,這塊大洋並不是天塹。


    雖然無法架設橋梁,但是可以用最原始的手段來到達對岸,也就是光速宇航技術,提出這個辦法的科學家就是“星火計劃”的第一批發起者。隻是在當時,絕大部分科學家並不讚同采用這種原始的手段。


    很簡單,就算以光速飛行也需要至少一萬年才能到達最近的南阿爾法星係,而人類從第一紀元末期到第二紀元末期,總共隻用了五千年就實現了對整個銀河係的勘察與開發。如果南阿爾法星係裏麵也存在一個類似的文明,一萬年的時間足夠讓其控製所有的恆星係。等到人類的探險飛船在經過一萬年的艱苦飛行,到達南阿爾法星係的時候麵對的將是一個強大文明。很明顯,就算人類掌握的技術更先進,也不可能用一萬年前的技術去戰勝統治南阿爾法星係的文明。


    當時,最受關注的是“神示計劃”,準確的說是第二次修正之後的“神示計劃”。


    最初的時候,“神示計劃”是跨恆星係統宇航技術的總計劃,嚴格說來,“星火計劃”也是“神示計劃”的一個分支。畢竟在理論探索階段,不管是否行得通,隻要有人提出來,而且在理論上證明能夠行得通,就會受到重視,也會成為研究方向,並且獲得繼續研究所需要的資源。在第一次修正之後,“神示計劃”的重點放在了進行空間跳躍的能源上,即致力於尋找一種足夠強大的能源來支撐其跨恆星係統空間通道,穩定存在足夠長的時間,讓飛船能夠順利通過。隻是,隨著研究深入展開,這條路很快就被堵死了,因為在理論上,維持跨恆星係統空間通道穩定存在足夠長的時間需要的能源,超過了構成銀河係,並且讓銀河係穩定存在的原能的總和。也就是說,即便把銀河係裏的原能全都用上,也絕對無法讓飛船到達鄰近的恆星係統。


    正是在這個背景下,“神示計劃”進行了第二次修正。


    這次,重點放在了空間壓縮技術上。


    說得簡單一點,如果能夠壓縮恆星係統之間的空間,準確說是讓恆星係統之間的空間產生扭曲,那麽就能有效的縮短空間通道的內部尺寸,減少通過空間通道的時間,從而壓縮空間通道存在的時間。


    從理論上講,這個辦法肯定行得通,而且更具有可行性。


    隻是,其技術難度遠遠超過之前提出的任何一種理論。


    關鍵就是,如何讓恆星係統之間的空間扭曲?


    要知道,唯一能夠導致空間扭曲的就是質量,而且隻有大質量天體才能讓附近的空間明顯扭曲,達到開啟空間通道的最低要求。在恆星係統之間的廣袤空間裏,根本沒有大質量天體,甚至沒有值得利用的天體,有的隻是一些密度極低的粒子,以及根本沒有質量的各種射線與電磁波。


    可以說,無法解決這個問題,那麽這套理論就隻是理論。


    隻是,人類的聰明才智在這個時候表現了出來。


    該理論提出來之後不久,一名人類科學家就提出了一個解決技術,還在實驗室中得到了驗證,即“質量轉移技術”。這項技術的核心其實依然是空間通道,隻不過用來傳遞的不是飛船,而是大質量物體。說得簡單一點,就是通過一條提前開啟的,而且隻在極短時間內存在的空間通道,將大質量物體轉移到某個目標點上,從而導致目標點空間扭曲。雖然存在的時間十分短暫,但是足夠開啟一條更大的空間通道,並且讓飛船以光速到達目標點。因為大質量物體所導致的空間扭曲會隨著前進空間通道關閉而消失,所以隨後開啟的主空間通道的跨越距離必須受到嚴格限製。當然,這並不是主要問題,隻要不斷開啟前進通道就能不斷的通過其產生的空間扭曲開啟主空間通道,從而實現跨恆星係統航行。真正的問題是前進空間通道的尺寸對大質量物體所產生的限製。簡單的說,這個物體必須有足夠大的質量,尺寸卻必須足夠的小。


    在深入研究後,人類科學家發現,唯一符合要求的大質量物體是黑洞。


    如果隻是如此,還沒多大的問題,因為銀河係中有很多黑洞,而且以人類科學家掌握的技術,轉移一個普通黑洞算不上麻煩,至少沒有無法跨過的障礙,需要的隻是時間,以及足夠多的投入。


    問題是,這還不是全部問題。


    在進行了一次以理論研究為目的的實驗之後,人類科學家發現了一個新現象,而且是一道無法逾越的障礙。這就是,黑洞在離開了恆星係統,處在恆星係統之間的空間裏麵,會迅速消亡。隨後,這個現象得到了理論說明,即在完全延展的空間裏麵,原能密度過低,而黑洞本身就是原能富積體,因此當處於原能低密度的環境中的時候,構成黑洞的巨大質量將轉變成原能去填補周圍的原能真空。事實上,這個過程一直在進行,隻是因為恆星係統內部的空間高度扭曲,原能密度並不低,所以黑洞的耗散速度很慢。在恆星係統之間的空間,因為幾乎沒有原能,所以黑洞會以驚人的速度耗散。更重要的是,耗散的速度跟黑洞質量沒多大關係,因為黑洞的質量越大,原能富積度越高,耗散速度就越快,因此從耗散到消亡的時間與黑洞的質量沒有直接關係。


    這個時間有多長呢?


    按照理論計算結果,在幾十毫秒到幾百毫秒之間。


    顯然,太短了。


    就算飛船以光速進入空間通道,而且以光速飛行,壓縮率達到一萬倍,也就是當時的極限水準,飛船通過空間通道所能飛出的距離也就隻有幾百到幾千光秒,而跨越一萬光年所要進行的空間跳躍次數就是天文數字。


    這個壁障被人類科學家稱為“耗散陷阱”。


    隻是,人類科學家並沒有因此死心。


    為了越過“耗散陷阱”構成的障礙,人類科學家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不但用掉了大量資源,也耗費了不少人力。直到第二紀元最後幾百年,隨著“瞬時跳躍”理論,才取得了關鍵性突破。


    “瞬時跳躍”理論並不複雜,關鍵隻有一點,即以極短的時間依次開啟多條早已設定好的空間通道,而且通過高度壓縮的方式來大幅度縮短空間通道的內部尺寸,達到以極短時間實現跨恆星係統航行的目的。該理論的核心依然是“質量轉移技術”,隻不過得在幾乎同一時間轉移多個黑洞。


    嚴格說,“瞬時跳躍”根本不是理論,隻是一種技術手段上的創新。


    因為沒有在理論上取得突破,所以實現“瞬時跳躍”的技術難度更大,對各方麵的要求也更高。


    最為關鍵的就是,需要同時轉移多個黑洞,而且是質量足夠大的黑洞,從而產生足夠巨大的空間扭曲,確保開啟的空間通道的內部尺寸足夠的小,讓飛船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通過空間通道。


    事實上,這也是災難的根源。


    很簡單,滿足條件的黑洞隻有一個,即銀河係的中心黑洞。


    雖然在此之後,人類科學家在技術上有很多創新,以此達到降低實現“瞬時跳躍”難度的目的,但是受理論限製,這些技術上的創新都沒有能夠解決最關鍵的問題,即實現“瞬時跳躍”必須利用銀河係的中心黑洞。


    在經過數百年的研究,各個方麵的相關技術都得到解決之後,人類科學委員會最終通過了啟動“瞬間條約”的決議。至於最後的結果,根本就不是秘密,也就是導致銀河係徹底毀滅的“滅世災難”。(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星際強兵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閃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閃爍並收藏星際強兵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