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在大名府時,他和白景洲、蘇雲展等人相處的十分不錯,難得進京,白景洲就想順帶去拜訪一下。
然而穆翰之在聽了華之和的名字之後,卻有些為難的皺起了眉頭。
他斟酌著用詞,跟白景洲說了有關華之和的事。
白景洲這才知道,原來華之和中進士時雖然名次隻在二甲末尾,但在那之後,他的升官速度卻連當年的狀元、榜眼、探花都望塵莫及。
這三位出身可都不錯,身後都有家人默默扶持,不像華之和,寒門出身,往上爬全靠自己努力。
穆翰之告訴白景洲,這位走的是孤臣、純臣的路子,不僅極擅審時度勢、謀算人心,而且還出手幹淨利落、果決狠辣,是多人的眼中釘、肉中刺。
“當初他在朝堂上大放光彩,也不是沒有高官權貴想要拉攏他,可這位......別說是攀附權臣、結交同僚了,人家連正常的人情往來都免了。”
別人今天和三五同僚小聚,明天家裏以各種名目舉辦宴會,後天或隻身,或攜家帶口去其他人的府邸赴宴。
每逢年節,或同僚家中有紅事白事,他們還會或多或少送份禮。
隻有華之和,從不在衙門以外的地方與朝臣來往,每天不是上值就是在自己宅子裏閉門不出,把自己的“孤”和“純”表現的明明白白。
而且他還不隻是姿態做足,朝中那些棘手的事、麻煩的事、危險的事,他也一向衝在最前,表現出了遠超常人的智謀和能力。
當然,最難得的還是這位極能體察聖心。
穆翰之雖說也是皇帝麵前的紅人之一,但他自問在這點上實在無法與華之和相提並論。
莫說是他,就是那些跟著皇帝一起打天下的老臣們,在迎合上意這方麵,做的也遠不如華之和到位。
倒不是說他們不如華之和了解皇帝,他們之所以做不到華之和那樣,單純隻是因為他們都有自己的立場、派係、利益,他們做不到像華之和那樣,行事隻以皇帝的意願為準。
“他很棘手,想要拉攏他、除掉他的人一直不少,但他不好美色、不貪圖享受、不圖財、不圖名、不成親、不交際、沒親眷拖累,簡直就是個油鹽不進的銅豌豆。”
白景洲自己聽來的情況,和穆翰之所說幾乎沒有出入,隻不過他還聽說了華之和是怎麽對付他親爹的。
之前華之和沒有透露的複雜身世,如今早就已經傳遍京城的大街小巷。
卻原來,在他父母成婚大概五個月時,他母親娘家突遭變故,徹底失勢。
他父親和祖父母想要甩掉他娘這個麻煩,又怕自家遭人詬病——他父母的這門婚事本就是他父親高攀,若休妻,他們一家必然會落個薄情寡義、落井下石的名聲。
於是,他們就動了讓妻子\/兒媳“因悲痛過度猝然病逝”的心思。
巧的是,受過他母親恩惠的仆婦恰好聽到三人談話,那人下意識地避過府裏其他下人,悄悄向他母親示警。
他母親在忠仆的護送下倉皇逃出,他父親和祖父母卻不肯放過他母親,派了府上的護衛一路追殺。
因為他們覺得,隻有人死了,才能死無對證,永絕後患。
他母親的幾個忠仆陸續為保護她死去,她自己則是在逃亡途中不幸落水,但她也因此僥幸逃過一劫。
救她上岸的中年農婦是個心地善良的熱心人,不僅答應對外說她是自己的表侄女,幫她送禮給裏正,說服裏正允許她在村子裏重新落籍,立女戶、蓋房買地,而且還在之後的十多年裏一直照拂她們母子。
他父親則是很快另攀高枝,娶了前朝某位郡主的女兒。
當時這位縣主的祖父和父親全都大權在握,華之和他爹仗著樣貌出色、能說會道得了縣主歡心,兩人很快成婚。
前朝覆滅時,這位縣主的娘家父兄因為見機迅速、主動投誠,保住了家族的大多數有生力量。
皇帝雖然不喜他們一家,但卻礙於對方主動投誠,也算有功,最終還是在朝中給了他們一些不太重要的位置。
他們一家心知如今的這位皇帝和前朝那位末帝不一樣,他們擅長的那一套在他身上並不適用。
而且由於他們曾在前朝手握大權,這位皇帝對他們一直沒斷了防備、監視。
他們別說是在新朝繼續手握大權了,能安穩待在朝堂,都已經是他們處心積慮謀算出來的結果了。
華之和他爹失了倚仗,不僅原本的軍職沒有保住,而且還因為華之和對已經賦閑在家的他,抽絲剝繭好一通深入調查,被掀出來不少違法之事。
是的,他雖然已經不是武官了,但卻因為嶽家還有人在朝,沒少仗勢欺負普通百姓。
華之和想要找他報仇,但又不想為他搭上自己,所以就選了從他自身的把柄入手。
一開始,華之和他爹並不知道害他鋃鐺入獄,妻子也跟他和離,帶著孩子迴了娘家的罪魁禍首,竟是他逃走前妻生下的兒子,是華之和“好心”提醒了他。
他的“好心”提醒逼瘋了那男人,他在大牢大喊大叫,不僅自爆了他和華之和的父子關係和過往恩怨,而且還一口咬定他是被華之和蓄意陷害的。
然而華之和提供的證據鏈實在太過完整,京兆府再三審閱,都沒能找出任何值得指摘、懷疑的地方,也就是說,就算他和那男人是親父子,他提供的證據鏈也是真實有效的。
經由京兆府官吏、獄卒們之口,這件事很快在京城傳開。
華之和作為兒子,竟然搜集親爹的犯罪證據,把親爹送進大牢等待秋後問斬,這事兒讓很多人自覺抓住了攻訐華之和的一大把柄。
在律法層麵他們拿華之和沒辦法,但他們可以上折子,跟皇帝控訴華之和大不孝、違背倫理綱常。
然而皇帝卻不覺得華之和的這做法有何不妥,他不僅壓下了彈劾華之和的那些折子,而且還下令三司順藤摸瓜,查一下那男人的嶽家。
然而穆翰之在聽了華之和的名字之後,卻有些為難的皺起了眉頭。
他斟酌著用詞,跟白景洲說了有關華之和的事。
白景洲這才知道,原來華之和中進士時雖然名次隻在二甲末尾,但在那之後,他的升官速度卻連當年的狀元、榜眼、探花都望塵莫及。
這三位出身可都不錯,身後都有家人默默扶持,不像華之和,寒門出身,往上爬全靠自己努力。
穆翰之告訴白景洲,這位走的是孤臣、純臣的路子,不僅極擅審時度勢、謀算人心,而且還出手幹淨利落、果決狠辣,是多人的眼中釘、肉中刺。
“當初他在朝堂上大放光彩,也不是沒有高官權貴想要拉攏他,可這位......別說是攀附權臣、結交同僚了,人家連正常的人情往來都免了。”
別人今天和三五同僚小聚,明天家裏以各種名目舉辦宴會,後天或隻身,或攜家帶口去其他人的府邸赴宴。
每逢年節,或同僚家中有紅事白事,他們還會或多或少送份禮。
隻有華之和,從不在衙門以外的地方與朝臣來往,每天不是上值就是在自己宅子裏閉門不出,把自己的“孤”和“純”表現的明明白白。
而且他還不隻是姿態做足,朝中那些棘手的事、麻煩的事、危險的事,他也一向衝在最前,表現出了遠超常人的智謀和能力。
當然,最難得的還是這位極能體察聖心。
穆翰之雖說也是皇帝麵前的紅人之一,但他自問在這點上實在無法與華之和相提並論。
莫說是他,就是那些跟著皇帝一起打天下的老臣們,在迎合上意這方麵,做的也遠不如華之和到位。
倒不是說他們不如華之和了解皇帝,他們之所以做不到華之和那樣,單純隻是因為他們都有自己的立場、派係、利益,他們做不到像華之和那樣,行事隻以皇帝的意願為準。
“他很棘手,想要拉攏他、除掉他的人一直不少,但他不好美色、不貪圖享受、不圖財、不圖名、不成親、不交際、沒親眷拖累,簡直就是個油鹽不進的銅豌豆。”
白景洲自己聽來的情況,和穆翰之所說幾乎沒有出入,隻不過他還聽說了華之和是怎麽對付他親爹的。
之前華之和沒有透露的複雜身世,如今早就已經傳遍京城的大街小巷。
卻原來,在他父母成婚大概五個月時,他母親娘家突遭變故,徹底失勢。
他父親和祖父母想要甩掉他娘這個麻煩,又怕自家遭人詬病——他父母的這門婚事本就是他父親高攀,若休妻,他們一家必然會落個薄情寡義、落井下石的名聲。
於是,他們就動了讓妻子\/兒媳“因悲痛過度猝然病逝”的心思。
巧的是,受過他母親恩惠的仆婦恰好聽到三人談話,那人下意識地避過府裏其他下人,悄悄向他母親示警。
他母親在忠仆的護送下倉皇逃出,他父親和祖父母卻不肯放過他母親,派了府上的護衛一路追殺。
因為他們覺得,隻有人死了,才能死無對證,永絕後患。
他母親的幾個忠仆陸續為保護她死去,她自己則是在逃亡途中不幸落水,但她也因此僥幸逃過一劫。
救她上岸的中年農婦是個心地善良的熱心人,不僅答應對外說她是自己的表侄女,幫她送禮給裏正,說服裏正允許她在村子裏重新落籍,立女戶、蓋房買地,而且還在之後的十多年裏一直照拂她們母子。
他父親則是很快另攀高枝,娶了前朝某位郡主的女兒。
當時這位縣主的祖父和父親全都大權在握,華之和他爹仗著樣貌出色、能說會道得了縣主歡心,兩人很快成婚。
前朝覆滅時,這位縣主的娘家父兄因為見機迅速、主動投誠,保住了家族的大多數有生力量。
皇帝雖然不喜他們一家,但卻礙於對方主動投誠,也算有功,最終還是在朝中給了他們一些不太重要的位置。
他們一家心知如今的這位皇帝和前朝那位末帝不一樣,他們擅長的那一套在他身上並不適用。
而且由於他們曾在前朝手握大權,這位皇帝對他們一直沒斷了防備、監視。
他們別說是在新朝繼續手握大權了,能安穩待在朝堂,都已經是他們處心積慮謀算出來的結果了。
華之和他爹失了倚仗,不僅原本的軍職沒有保住,而且還因為華之和對已經賦閑在家的他,抽絲剝繭好一通深入調查,被掀出來不少違法之事。
是的,他雖然已經不是武官了,但卻因為嶽家還有人在朝,沒少仗勢欺負普通百姓。
華之和想要找他報仇,但又不想為他搭上自己,所以就選了從他自身的把柄入手。
一開始,華之和他爹並不知道害他鋃鐺入獄,妻子也跟他和離,帶著孩子迴了娘家的罪魁禍首,竟是他逃走前妻生下的兒子,是華之和“好心”提醒了他。
他的“好心”提醒逼瘋了那男人,他在大牢大喊大叫,不僅自爆了他和華之和的父子關係和過往恩怨,而且還一口咬定他是被華之和蓄意陷害的。
然而華之和提供的證據鏈實在太過完整,京兆府再三審閱,都沒能找出任何值得指摘、懷疑的地方,也就是說,就算他和那男人是親父子,他提供的證據鏈也是真實有效的。
經由京兆府官吏、獄卒們之口,這件事很快在京城傳開。
華之和作為兒子,竟然搜集親爹的犯罪證據,把親爹送進大牢等待秋後問斬,這事兒讓很多人自覺抓住了攻訐華之和的一大把柄。
在律法層麵他們拿華之和沒辦法,但他們可以上折子,跟皇帝控訴華之和大不孝、違背倫理綱常。
然而皇帝卻不覺得華之和的這做法有何不妥,他不僅壓下了彈劾華之和的那些折子,而且還下令三司順藤摸瓜,查一下那男人的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