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柳氏仔細打聽過梁家的最新情況,確定了他們家隻是損失了部分家財,其他方麵還是和以前一樣沒什麽變化之後,她這才親自登門,委婉打聽梁家對未來女婿和親家有何要求。
打聽完,估摸著這媒她大概能做成,小柳氏這才找上齊氏,跟她介紹了一下梁家以及梁海棠。
“那閨女長的好,人勤快,特別通情達理,而且也很孝順家裏老人。”
“就是吧,她那性子那是真靦腆,愛臉紅不說,嘴還有些笨,誰要是欺負她,她有一百個理她都說不出一個來。這要是找的婆家有壞心思,想欺負她那是真的一欺負一個準。”
“這不,她爹娘也知道她的這性子很容易吃虧,所以就一門心思想給孩子找個門風好,家裏人都通情達理好相處的婆家。”
梁家的人員構成、各人品性、大致家底,小柳氏也和齊氏講了,齊氏聽完,綜合來講還是很滿意的。
他們家四口人,她和她男人、兒子都是很精明的,並不是必須再娶一個精明的媳婦迴來。
而且由於她最疼愛的小閨女白景雁,和梁海棠一樣是個靦腆、話少、孝順、付出的多索取的少,讓人總忍不住為她擔憂的老實孩子,所以齊氏對梁海棠不自覺就多了一分仿佛在看自家人的莫名好感。
和小柳氏商量好臘月十五,小柳氏帶著梁家人來白家村相看,齊氏又拜托小柳氏給自己閨女物色親事。
她小閨女白景雁已經十四歲了,也到說親的時候了。
“景雁這孩子吧,幹活兒總是搶在前頭,一說到吃穿卻又總是自覺靠後,爹娘、爺奶、哥哥,一圈兒排下來,最後才輪到她自個兒,老實的讓人犯愁。”
“而且她性子和您剛說的海棠那姑娘有些像,話不趕趟,人又靦腆,不瞞您說,我其實很不放心把她給嫁出去的。”
小柳氏就笑,“那我先緊著白家村、鎮上以及這附近的幾個村子幫你物色。”
齊氏擔憂,“鎮上的......人家能看上我閨女嗎?別到時候孩子嫁過去了,婆家又嫌棄她娘家是村裏的。”
小柳氏提點她,“你呀,你兒子都能娶鎮上的閨女,你閨女咋就不能嫁到鎮上去了?你別忘了,你們三房的景洲那可是得過陛下賞賜的人,就衝他家供著的那道聖旨,哪個敢看不起他親堂姐啊?”
齊氏一拍大腿,“可不是咋的,你說我咋就忘了還有這一茬!”
說起來這也是白景洲一家太過低調導致的,得了大筆賞賜,家裏還供著明黃聖旨,白景洲一家卻還是該咋就咋,別說是在村裏人麵前擺架子了,人家連自覺高人一等的那股勁兒都一點兒也沒有呢。
但白景洲一家低調,卻並不代表皇帝的賞賜和聖旨就不好使了。
她閨女有白景洲這個有大出息的堂弟撐腰,她隻要別眼界太高,別拿閨女去攀什麽富貴,而是隻比著自己家,老老實實給她閨女挑個門風好,家裏人都通情達理好相處的婆家,那麽她閨女以後就算嫁出去了,肯定也是能夠繼續過舒心日子的。
當然,這個“肯定”其實並不是真的那麽“肯定”,這世上軟飯硬吃的厚臉皮都不在少數,更何況齊氏還沒打算讓閨女去精準扶貧。
找的丈夫和自己身份、家境是否一致,從來就不是一個女人是不是能夠過上順遂美滿婚後生活的先決條件。
小柳氏顯然比齊氏更懂這些,她道:“你放心,我肯定好好幫景雁打聽,不說四角俱全,起碼不會讓她吃苦受窮、遭人磋磨。”
齊氏千恩萬謝送走了小柳氏,然後就開始籌備臘月十五的相看事宜。
因她拉了寧翠芝給自家幫忙,白景洲和他弟弟妹妹,很快就都從寧翠芝那兒聽到了些許風聲。
白景馨很好奇小柳氏口中的“長的好”到底有多好,她拉著顧文萱嘀嘀咕咕說了一通,約她和自己一起去一探究竟。
顧文萱和她立場不同,作為白景洲的未婚妻,她可不合適像白景馨似的,當天跑去白二伯家湊熱鬧,於是她決定等對方過來那天,狀似無意地去村道上和對方“偶遇”一番。
她這邊才剛拿定“壞主意”,她四弟五弟就嚷嚷著也要一起跟去。
顧文萱想了想,覺得帶倆跟屁蟲,比她形單影隻的確實要相對正常,於是就耐下性子與他們約法三章,以免他們到時胡亂嚷嚷。
倆小屁孩兒為了看熱鬧,顧文萱說什麽他們都乖乖點頭,但謹慎起見,臘月十五那天,顧文萱還是又對他們來了一番威逼利誘。
兩小隻一聽她說,表現好了會給他們買糖葫蘆,敢壞事兒就罰他們半個月不準吃糖、不準吃糕點,頓時下意識抿緊了自個兒的小嘴巴,表示他們一定不會亂說話。
顧文萱這才滿意,她牽著兩小隻,慢吞吞往白二伯家所在的方向走。
梁家人是坐牛車來的,趕車的是梁海棠大哥,車上坐著小柳氏、梁海棠和她爹娘。
她二哥、兩個嫂子都沒來,一來他們兩兄弟不好同時跟掌櫃告假,二來他們家還有老人和孩子需要照顧。
顧文萱帶著兩個弟弟走過白二伯家大門口,又走過與他們家挨著的另外幾戶人家大門口,正猶豫著是不是要在這裏停一停,她四弟五弟就眼尖的看見了遠處朝他們迎麵駛來的那輛牛車。
“大姐!大姐!”兩小隻不敢胡亂說話、伸手亂指,於是就壓抑著莫名的激動與興奮,低聲提醒顧文萱“人來了”。
顧文萱拉著兩小隻的手繼續不緊不慢往前走,與牛車迎麵側身而過時,她趁機大大方方看了幾眼車上的那姑娘。
圓臉,膚白,五官端正,身量中等,一雙大眼睛既清澈又水靈,放眼白家村的其他大姑娘小媳婦,她這外貌確實很能打了。
顧文萱心滿意足,拉著眼珠子骨碌碌直轉的倆弟弟繼續往前走。
一直到牛車在白二伯家門口停下,白二伯一家全體出動,熱情地出來迎接客人,顧文萱這才牽著倆弟弟拐了個彎兒,迴家去了。
打聽完,估摸著這媒她大概能做成,小柳氏這才找上齊氏,跟她介紹了一下梁家以及梁海棠。
“那閨女長的好,人勤快,特別通情達理,而且也很孝順家裏老人。”
“就是吧,她那性子那是真靦腆,愛臉紅不說,嘴還有些笨,誰要是欺負她,她有一百個理她都說不出一個來。這要是找的婆家有壞心思,想欺負她那是真的一欺負一個準。”
“這不,她爹娘也知道她的這性子很容易吃虧,所以就一門心思想給孩子找個門風好,家裏人都通情達理好相處的婆家。”
梁家的人員構成、各人品性、大致家底,小柳氏也和齊氏講了,齊氏聽完,綜合來講還是很滿意的。
他們家四口人,她和她男人、兒子都是很精明的,並不是必須再娶一個精明的媳婦迴來。
而且由於她最疼愛的小閨女白景雁,和梁海棠一樣是個靦腆、話少、孝順、付出的多索取的少,讓人總忍不住為她擔憂的老實孩子,所以齊氏對梁海棠不自覺就多了一分仿佛在看自家人的莫名好感。
和小柳氏商量好臘月十五,小柳氏帶著梁家人來白家村相看,齊氏又拜托小柳氏給自己閨女物色親事。
她小閨女白景雁已經十四歲了,也到說親的時候了。
“景雁這孩子吧,幹活兒總是搶在前頭,一說到吃穿卻又總是自覺靠後,爹娘、爺奶、哥哥,一圈兒排下來,最後才輪到她自個兒,老實的讓人犯愁。”
“而且她性子和您剛說的海棠那姑娘有些像,話不趕趟,人又靦腆,不瞞您說,我其實很不放心把她給嫁出去的。”
小柳氏就笑,“那我先緊著白家村、鎮上以及這附近的幾個村子幫你物色。”
齊氏擔憂,“鎮上的......人家能看上我閨女嗎?別到時候孩子嫁過去了,婆家又嫌棄她娘家是村裏的。”
小柳氏提點她,“你呀,你兒子都能娶鎮上的閨女,你閨女咋就不能嫁到鎮上去了?你別忘了,你們三房的景洲那可是得過陛下賞賜的人,就衝他家供著的那道聖旨,哪個敢看不起他親堂姐啊?”
齊氏一拍大腿,“可不是咋的,你說我咋就忘了還有這一茬!”
說起來這也是白景洲一家太過低調導致的,得了大筆賞賜,家裏還供著明黃聖旨,白景洲一家卻還是該咋就咋,別說是在村裏人麵前擺架子了,人家連自覺高人一等的那股勁兒都一點兒也沒有呢。
但白景洲一家低調,卻並不代表皇帝的賞賜和聖旨就不好使了。
她閨女有白景洲這個有大出息的堂弟撐腰,她隻要別眼界太高,別拿閨女去攀什麽富貴,而是隻比著自己家,老老實實給她閨女挑個門風好,家裏人都通情達理好相處的婆家,那麽她閨女以後就算嫁出去了,肯定也是能夠繼續過舒心日子的。
當然,這個“肯定”其實並不是真的那麽“肯定”,這世上軟飯硬吃的厚臉皮都不在少數,更何況齊氏還沒打算讓閨女去精準扶貧。
找的丈夫和自己身份、家境是否一致,從來就不是一個女人是不是能夠過上順遂美滿婚後生活的先決條件。
小柳氏顯然比齊氏更懂這些,她道:“你放心,我肯定好好幫景雁打聽,不說四角俱全,起碼不會讓她吃苦受窮、遭人磋磨。”
齊氏千恩萬謝送走了小柳氏,然後就開始籌備臘月十五的相看事宜。
因她拉了寧翠芝給自家幫忙,白景洲和他弟弟妹妹,很快就都從寧翠芝那兒聽到了些許風聲。
白景馨很好奇小柳氏口中的“長的好”到底有多好,她拉著顧文萱嘀嘀咕咕說了一通,約她和自己一起去一探究竟。
顧文萱和她立場不同,作為白景洲的未婚妻,她可不合適像白景馨似的,當天跑去白二伯家湊熱鬧,於是她決定等對方過來那天,狀似無意地去村道上和對方“偶遇”一番。
她這邊才剛拿定“壞主意”,她四弟五弟就嚷嚷著也要一起跟去。
顧文萱想了想,覺得帶倆跟屁蟲,比她形單影隻的確實要相對正常,於是就耐下性子與他們約法三章,以免他們到時胡亂嚷嚷。
倆小屁孩兒為了看熱鬧,顧文萱說什麽他們都乖乖點頭,但謹慎起見,臘月十五那天,顧文萱還是又對他們來了一番威逼利誘。
兩小隻一聽她說,表現好了會給他們買糖葫蘆,敢壞事兒就罰他們半個月不準吃糖、不準吃糕點,頓時下意識抿緊了自個兒的小嘴巴,表示他們一定不會亂說話。
顧文萱這才滿意,她牽著兩小隻,慢吞吞往白二伯家所在的方向走。
梁家人是坐牛車來的,趕車的是梁海棠大哥,車上坐著小柳氏、梁海棠和她爹娘。
她二哥、兩個嫂子都沒來,一來他們兩兄弟不好同時跟掌櫃告假,二來他們家還有老人和孩子需要照顧。
顧文萱帶著兩個弟弟走過白二伯家大門口,又走過與他們家挨著的另外幾戶人家大門口,正猶豫著是不是要在這裏停一停,她四弟五弟就眼尖的看見了遠處朝他們迎麵駛來的那輛牛車。
“大姐!大姐!”兩小隻不敢胡亂說話、伸手亂指,於是就壓抑著莫名的激動與興奮,低聲提醒顧文萱“人來了”。
顧文萱拉著兩小隻的手繼續不緊不慢往前走,與牛車迎麵側身而過時,她趁機大大方方看了幾眼車上的那姑娘。
圓臉,膚白,五官端正,身量中等,一雙大眼睛既清澈又水靈,放眼白家村的其他大姑娘小媳婦,她這外貌確實很能打了。
顧文萱心滿意足,拉著眼珠子骨碌碌直轉的倆弟弟繼續往前走。
一直到牛車在白二伯家門口停下,白二伯一家全體出動,熱情地出來迎接客人,顧文萱這才牽著倆弟弟拐了個彎兒,迴家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