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標題:項襄勸項冠起衝突,呂臣陳嬰匯合阻項冠
劉襄啞然失笑,用絹擦拭案幾,繼續命人上茶,
“人名而已,劉或是項,有何足惜!”
項冠冷笑,“忘姓氏,猶如生而呆癡也,
冠隻欲知曉,襄為何判之?”
劉襄哈哈大笑,“試想,吾與公互換,上有老母供養,
下有婦孺孩童撫育,豈忍為死節而不顧他人乎!
漢王憐襄,不殺且重用之,如子身處此境當如何?”
項冠怒而拔劍,劉襄穩坐不動,
劍刃劃過,案幾一角被砍落,氣憤離去,“今後,吾隻知項襄已死,
唯有楚之敵劉襄。”
項冠離去許久,劉襄隻是端坐在那裏,久久沒有動。
其門客道,“將軍,放其入江東,恐漢王歸罪,
將軍忍辱負重,豈不……”
劉襄道,“吾與項冠同出一族,其恨吾已入骨,
若強攻,其必拚死抵抗,不如將其功送於昔日之友。”
門客驚訝,“將軍之意,此功讓與右司馬陳嬰?”
劉襄點頭道,“正是。”
門客越加敬佩劉襄,在此楚漢相爭建功立業之際,
能不以功名相交者,實為珍貴。
天寒地凍,江水流漸緩,江風如刀,
在江東有一隻人馬觀其旗幟乃赤旗大漢,
然兵車、將士服飾與楚軍無二。
在烏江東南,有一座城池,
名丹陽(非今日丹陽,今日丹陽乃秦時曲阿縣),
上述這支人馬便是在此駐紮。
營中議論紛紛,但士卒臉上多洋溢著興奮滿足之色。
“不愧是楚立國第一個國都,底蘊深厚,
那滋味正宗。”一個絡腮胡的兵卒讚歎道。
“這丹陽城池西臨江水,西北又接烏江,
北有秣陵城為屏障,難怪楚初立國時選此地為國都,
為何就行至沒落,可惜。”另一位發際線有點驛馬高懸的兵卒歎息道。
“即便沒落,猶勝過彭城,
不知項王為何選彭城,即無險可守,
又非富饒之地,除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水係發達外
沒有一點可與丹陽比,
更別說與關中長安相提並論。”
“亂說,自古建都哪個不先考慮水源,
依水而建成慣例,依山傍水才是建都之地,
丹陽雖好,終究與江水及其支流烏江相距較遠。
楚國建都後,最終楚文王遷於郢都,從此建都400餘年。
不過丹陽作為楚首位國都,
發源之地,自有其興旺之處。”這幾句話語立刻讓營地的議論聲停止。
“參見右司馬!”眾議論停止,化作整齊歸一的參見聲。
來者正是大漢右司馬陳嬰略微點點頭,“諸位將軍,稍作準備,
明日立刻拔營向北出發。”
“向北?”一位年輕的少將道,“父親,當徇江東,何故北上?”
右司馬陳嬰道,“故人來信,言楚將項冠欲渡江東,征兵迴援,
可於堂邑阻擊之。”
“故人?”陳祿微微一愣,隨即道,“難道是昔日楚將項襄,今日之劉襄。”
陳嬰道,“正是,昔日同為楚臣,對吾陳氏頗為照顧,
今日又將此功相讓,未來同為漢臣,又怎能不盡力。”
丹陽城打開,一支休整後裝備精良的楚服漢軍向北而去,
逐漸推進到江水,陳嬰隔水相望,
心中一股思鄉情不自覺的油然而生。
“安營休息,明日征集船隻渡水。”陳嬰下達命令後,便進帳休息。
漢五年十一月(相當於現在的十二月)的風很冷,
帳內燎爐裏不斷添加炭火,依舊難以驅散寒氣,
寒氣透骨,眾人皆是嘖嘖發抖。
陳祿道,“如今天寒地凍,不易快速渡水,
然斥候查探到項冠那支精銳已經快到堂邑,
如果那時與原頑強駐守軍匯合,勢必難以攻破,
徒增傷亡。”
右司馬陳嬰歎息道,“吾亦為此憂慮,
此時江水中又不少暗冰在,普通船隻恐有撞損之危。”
帳下一將楚列,“右司馬不必擔心,末將出生江水之岸,
對於渡水之事略通。”
陳嬰道,“善,此事放手去做。”
三日後,陳嬰站在船頭吹著江風,
一陣的感慨,“竟然可用草附在船底,居然還能不增加船之負重,
妙,實在是妙。”
陳祿道,“這種草真是多用,既能取暖,還能防水,
由此可加快渡水速度。
最妙莫過於可誘導海龜助吾等渡江水。”
江水北岸,一支連綿十餘裏的漢軍旗幟出現,遮天蔽日。
陳嬰道,“偃旗息鼓,秘密潛行,要迅速。”
陳祿唱個諾,領命後立刻向下傳達,整個遮天蔽日的旗幟消失了,
一支黑色與紅色交叉的漢軍穿過叢林,沿著穀澗秘密行軍。
夜幕降臨,烏雲遮月時這支軍隊悄然來到堂邑,
也悄然的安營紮寨。
帳內,陳嬰看著沙盤地圖發愣,陳祿走進來他依舊在出神。
有行軍司馬想開口,被陳祿用手勢製止,繼續等著陳嬰在思考。
片刻之後,陳嬰才開口道,“可有薄弱之處?”
陳祿歎道,“堂邑公由於多次與吾陳氏交戰,
竟從未懈怠防禦,如父率不忍強攻,不忍見城中生靈塗炭,
此城不易破。”
陳嬰緩緩搖頭,“好個堂邑公,三番五次與之交手,
真是個硬骨頭。”
陳祿道,“父率,漢軍經過數月征伐,堂邑已成孤城,
不足為慮,隻是強攻必有重大死傷,父不忍,不如困守。”
陳嬰點頭,“吾亦有此意,隻是項冠善用兵,豈會坐以待斃,
再探,一定會有破綻。”
陳嬰話音一落,便聽帳外斥候飛馬來報,“呂氏軍前來匯合。”
陳嬰一聽,爽朗大笑,“呂青此來,此城可破矣。”
陳祿立刻想起一人,“呂臣……此時至,的確勝算倍增。”
話音未落,陳祿便道,“父親稍等,孩兒去迎接。”
陳嬰道,“不,我們父子同去。”
帳外,朔風依舊,一支赤旗漢軍依舊在連綿不絕的緩緩靠近。
這支軍同樣比較特殊,旗幟是漢旗,
服飾卻依舊有西楚的影子,隻不過頭上大多帶著青布。
陳嬰快步相迎,哈哈大笑,“呂兄,好久不見兮!”
呂青胡須飄飄,也是大步向前,“陳兄,幸不辱使命,已經拿下秣陵。”
劉襄啞然失笑,用絹擦拭案幾,繼續命人上茶,
“人名而已,劉或是項,有何足惜!”
項冠冷笑,“忘姓氏,猶如生而呆癡也,
冠隻欲知曉,襄為何判之?”
劉襄哈哈大笑,“試想,吾與公互換,上有老母供養,
下有婦孺孩童撫育,豈忍為死節而不顧他人乎!
漢王憐襄,不殺且重用之,如子身處此境當如何?”
項冠怒而拔劍,劉襄穩坐不動,
劍刃劃過,案幾一角被砍落,氣憤離去,“今後,吾隻知項襄已死,
唯有楚之敵劉襄。”
項冠離去許久,劉襄隻是端坐在那裏,久久沒有動。
其門客道,“將軍,放其入江東,恐漢王歸罪,
將軍忍辱負重,豈不……”
劉襄道,“吾與項冠同出一族,其恨吾已入骨,
若強攻,其必拚死抵抗,不如將其功送於昔日之友。”
門客驚訝,“將軍之意,此功讓與右司馬陳嬰?”
劉襄點頭道,“正是。”
門客越加敬佩劉襄,在此楚漢相爭建功立業之際,
能不以功名相交者,實為珍貴。
天寒地凍,江水流漸緩,江風如刀,
在江東有一隻人馬觀其旗幟乃赤旗大漢,
然兵車、將士服飾與楚軍無二。
在烏江東南,有一座城池,
名丹陽(非今日丹陽,今日丹陽乃秦時曲阿縣),
上述這支人馬便是在此駐紮。
營中議論紛紛,但士卒臉上多洋溢著興奮滿足之色。
“不愧是楚立國第一個國都,底蘊深厚,
那滋味正宗。”一個絡腮胡的兵卒讚歎道。
“這丹陽城池西臨江水,西北又接烏江,
北有秣陵城為屏障,難怪楚初立國時選此地為國都,
為何就行至沒落,可惜。”另一位發際線有點驛馬高懸的兵卒歎息道。
“即便沒落,猶勝過彭城,
不知項王為何選彭城,即無險可守,
又非富饒之地,除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水係發達外
沒有一點可與丹陽比,
更別說與關中長安相提並論。”
“亂說,自古建都哪個不先考慮水源,
依水而建成慣例,依山傍水才是建都之地,
丹陽雖好,終究與江水及其支流烏江相距較遠。
楚國建都後,最終楚文王遷於郢都,從此建都400餘年。
不過丹陽作為楚首位國都,
發源之地,自有其興旺之處。”這幾句話語立刻讓營地的議論聲停止。
“參見右司馬!”眾議論停止,化作整齊歸一的參見聲。
來者正是大漢右司馬陳嬰略微點點頭,“諸位將軍,稍作準備,
明日立刻拔營向北出發。”
“向北?”一位年輕的少將道,“父親,當徇江東,何故北上?”
右司馬陳嬰道,“故人來信,言楚將項冠欲渡江東,征兵迴援,
可於堂邑阻擊之。”
“故人?”陳祿微微一愣,隨即道,“難道是昔日楚將項襄,今日之劉襄。”
陳嬰道,“正是,昔日同為楚臣,對吾陳氏頗為照顧,
今日又將此功相讓,未來同為漢臣,又怎能不盡力。”
丹陽城打開,一支休整後裝備精良的楚服漢軍向北而去,
逐漸推進到江水,陳嬰隔水相望,
心中一股思鄉情不自覺的油然而生。
“安營休息,明日征集船隻渡水。”陳嬰下達命令後,便進帳休息。
漢五年十一月(相當於現在的十二月)的風很冷,
帳內燎爐裏不斷添加炭火,依舊難以驅散寒氣,
寒氣透骨,眾人皆是嘖嘖發抖。
陳祿道,“如今天寒地凍,不易快速渡水,
然斥候查探到項冠那支精銳已經快到堂邑,
如果那時與原頑強駐守軍匯合,勢必難以攻破,
徒增傷亡。”
右司馬陳嬰歎息道,“吾亦為此憂慮,
此時江水中又不少暗冰在,普通船隻恐有撞損之危。”
帳下一將楚列,“右司馬不必擔心,末將出生江水之岸,
對於渡水之事略通。”
陳嬰道,“善,此事放手去做。”
三日後,陳嬰站在船頭吹著江風,
一陣的感慨,“竟然可用草附在船底,居然還能不增加船之負重,
妙,實在是妙。”
陳祿道,“這種草真是多用,既能取暖,還能防水,
由此可加快渡水速度。
最妙莫過於可誘導海龜助吾等渡江水。”
江水北岸,一支連綿十餘裏的漢軍旗幟出現,遮天蔽日。
陳嬰道,“偃旗息鼓,秘密潛行,要迅速。”
陳祿唱個諾,領命後立刻向下傳達,整個遮天蔽日的旗幟消失了,
一支黑色與紅色交叉的漢軍穿過叢林,沿著穀澗秘密行軍。
夜幕降臨,烏雲遮月時這支軍隊悄然來到堂邑,
也悄然的安營紮寨。
帳內,陳嬰看著沙盤地圖發愣,陳祿走進來他依舊在出神。
有行軍司馬想開口,被陳祿用手勢製止,繼續等著陳嬰在思考。
片刻之後,陳嬰才開口道,“可有薄弱之處?”
陳祿歎道,“堂邑公由於多次與吾陳氏交戰,
竟從未懈怠防禦,如父率不忍強攻,不忍見城中生靈塗炭,
此城不易破。”
陳嬰緩緩搖頭,“好個堂邑公,三番五次與之交手,
真是個硬骨頭。”
陳祿道,“父率,漢軍經過數月征伐,堂邑已成孤城,
不足為慮,隻是強攻必有重大死傷,父不忍,不如困守。”
陳嬰點頭,“吾亦有此意,隻是項冠善用兵,豈會坐以待斃,
再探,一定會有破綻。”
陳嬰話音一落,便聽帳外斥候飛馬來報,“呂氏軍前來匯合。”
陳嬰一聽,爽朗大笑,“呂青此來,此城可破矣。”
陳祿立刻想起一人,“呂臣……此時至,的確勝算倍增。”
話音未落,陳祿便道,“父親稍等,孩兒去迎接。”
陳嬰道,“不,我們父子同去。”
帳外,朔風依舊,一支赤旗漢軍依舊在連綿不絕的緩緩靠近。
這支軍同樣比較特殊,旗幟是漢旗,
服飾卻依舊有西楚的影子,隻不過頭上大多帶著青布。
陳嬰快步相迎,哈哈大笑,“呂兄,好久不見兮!”
呂青胡須飄飄,也是大步向前,“陳兄,幸不辱使命,已經拿下秣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