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標題:合縱擊楚諸侯各懷心思,相約日諸侯無影令心憂
這話給韓信的震撼不小,一直以來韓信都在為自立為王和漢王的認可所糾結。
現在要趕過去合力滅楚,楚一旦滅,那麽楚的地盤勢必會被瓜分,到時候他韓信能分到多少,恐怕能分個魯地(薛郡)就不錯,或者東郡,泗水郡以及淮河流域勢必會劃入漢的疆域。
彼時漢的區域將從漢中、巴蜀、關中通過南陽郡、陳郡,一直延伸至泗水郡。
漢的勢力將無比巨大,弱肉強食這個道理,韓信是懂得,凡是有雄心一統天下者,皆會謀動。
在初次分割西楚後不會貿然行動,但百年之後,後代之君必然會行動,韓信不知不覺想的很長遠,他也不希望給自己後代留下隱患。
殷嬙的話讓韓信心中一顫,如果自己在滅楚中立下大功,那麽西楚的核心地段按道理應該能分到一部分。
韓信尋思,如今看來,項王有句話,自己有幾分讚成,那就是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吾本楚人,當迴楚地為王,榮歸故裏也。
如能分楚居之,齊的力量也會加倍,如果能和彭越聯合,就不懼怕大漢。
至於趙地,曾經能打爆,如果不聽話同樣可以打爆。
不過這些念頭僅僅在韓信的腦海裏一閃而逝即便僅僅是一閃而逝,卻促成韓信的一個決定,那就是悄然給漢王施加壓力。
天底下沒有白幹的活,如果令他韓信協助滅楚,就必須給出報酬。
所謂知恩圖報,也是有一點的範圍,在韓信給灌嬰下令南征並降下彭城時,他對漢王的恩已經報的差不多。
慢慢的,韓信的心變得清澈,他讓殷嬙先入睡,自己又秘密招來心腹欒說。
欒說先是韓信的舍人,後來做韓信軍的長使,如今更是成為齊王韓信的守相,輔佐韓信管理軍政。
韓信道,“梁地彭相國情況如何?”
欒說略微整理一下思路道,“彭越聽信田橫之言,保持中立。田橫勸彭越自立為王,其意有借彭越之力收複齊地之心……”
想收複齊地,田橫已無能力,加上彭越也不行,韓信不以為意,接話道,“彭越早有稱王之心,所略之地皆駛仁政,與民秋毫無犯,意在得求梁魏人之心。”
欒說道,“大王,當如何迴應漢使?”
韓信內心糾結,再一次長出一口氣,他內心震驚,原來擺脫漢王的束縛那麽難,可一旦跨過,必將是海闊天空。
韓信一字字的說道,語氣不重,但斬釘截鐵,“梁地不動,齊地亦不動。”
欒說明白韓信的意思,於是轉身離開去傳令韓信的嫡係軍。
欒說離開不久,韓信又對身邊的郎中道,“立刻召大司馬丁複,上柱國李左車。”
在韓信自立為王後,他任命驍將丁複為齊大司馬,目的是借助丁複在呂澤軍中的地位,控製住齊地的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那就是呂澤軍的核心將領。
其次丁複還是樓煩將,當年受命代替灌嬰入西魏之地(灌嬰被召迴助劉邦),協助韓信、曹參平定太原郡和上黨郡,之後就一直跟著韓信征戰河北,進而入住齊地。
丁複的作用在漢軍中逐漸顯現出來,韓信知道自己在漢軍中的根基尚淺,要想這支戰無不勝的漢軍能心甘情原的奉他韓信為王,成為齊軍的一部分,替他守齊地,非借助有威望的戰將不可。
丁複就是韓信要提拔的人之一,故而拜為齊大司馬。
李左車作為韓信之師,一向得到韓信的信重。
待韓信在齊地自立為王,欲鞏固齊地時,拜李左車為上柱國,等同於上將軍,使其協助自己打造一支強大的齊軍,
重在自保齊地,二來也能參與天下紛爭之戰。
此時齊相國是曹參,手下有一支悍軍,但不是韓信的嫡係軍。
韓信以戰而立,自然知道軍隊的重要性,沒有自己信得過的一支軍隊,這齊地還是無法掌控。
此刻在齊地的漢軍組成比較複雜,在一致對外時能團結一致,可如果沒戰事,矛盾就會出來。
在齊地除他韓信,還有曹參、傅寬、丁複等重量級人物,這些無不讓韓信感到漢王的影子。
漢王就像是一個無形的枷鎖,使得韓信有些透不過氣。
漢王對他有知遇之恩,這點韓信一點都沒有忘,可自己所打下的城池作為迴報已足夠,目前他隻想守好自己的齊地,做自己的齊王,
最好能兩不相幫,與世無爭。
如今漢王相邀,韓信內心還是很糾結,在欒說走後不久,李左車出現在韓信那遲疑的眸光中。
李左車已知此來之意,見韓信麵有憂色開口道,“漢使已至,大王如按兵不動,乃背漢之舉。”
韓信說出自己內心的憂慮,“仆正為此憂,吾不忍背漢,然又不忍齊地將士跋山涉水,戰死他鄉。”
李左車道,“昔年大王連戰連捷,天下震動,無數士卒或在大王麾下戰死,或被大王之軍殺死,殺伐果斷,如今竟生不忍之心?”
韓信感到有些不好意思,“慈不掌兵,仆自熟讀兵法之日就已牢牢記在心裏,今日為王,方知將與王之別。”
韓信在李左車麵前始終自稱仆,以師奉之。
李左車看著韓信那真心糾結的表情,既欣慰,又惋惜,惋惜的是韓信自大將破繭為王之後,他就不再是往日那個睿智冷靜的大將軍。
欣慰的是韓信已經擺脫漢大將的定位,真正成長為一名齊王。
為王者與為將者大不同,為王考慮的不隻是攻必克戰必勝,要考慮的太多,很顯然韓信不善此道。
李左車能揣摩到韓信內心的想法。
為王之後,韓信少一些為將的殺伐果斷,多一些為王之後的猶豫和躊躇。
王者,是一個國家的引領者,他所思考的是方方麵麵,不隻是兵事,還有民政、外交、用人等等。
方方麵麵都要考慮,這讓隻擅長用兵的韓信有些迷惘,一度不知道該怎麽將齊國迅速構建起來。
這個時候韓信才知道他多麽需要人才,這個時候他很自然的想起自己的師父李左車。
李左車直接道,“齊地初定,將心思定,此一難也;大王親征,或遣將應之,此二難也……竊以為可調集兵馬,然籌集糧草皆需時日,千裏迢迢,兵馬行走亦需時日,大王何不以此迴漢使,兵馬糧草調齊則出發,至於何時可會,大王可控。”
韓信聞言,覺得這也是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答應出兵,然何時會,這將由韓信說了算。
齊地已定,沒有人內心願意放著好日子不過,再持兵戈上戰場,誰知道能否迴來。
不過李左車為韓信指出一條道,內心已向漢,在劉項爭權時要堅定不移的站好隊,尤其是項羽使者提出送琅琊郡給韓信時;
隊要戰對,不過該得的利益也要事先想好,千萬別因為一時的猶豫和失措而造成莫大的損失,甚至是今後的隱患。
韓信最後吐出內心深處的隱憂,即為王不自堅,沒有得到劉邦的認可和主動裂土封王,他希望劉邦能像封韓王姬信一樣,主動立之。
因不自堅而生隱憂,說白點就是怕劉邦秋後算賬。
李左車給的建議是即如此,就多得城池以自堅。
心已定,韓信立刻命人迴複漢使陸賈,之後與李左車商議,認為為將者隻有君命,如今既為齊王,當為齊兵計,戰無所獲,其兵心力不足,可與漢王隱言,以漢王之睿智,必然知齊意。
先遣先鋒將點兵出發,以作姿態。
韓信隆重接待漢使陸賈,然後送其歸漢,齊地如何調兵,作何準備暫且不提,單說在陽夏南的漢軍動向。
話說劉邦至陽夏南不前,與諸侯相約共擊楚,靜等迴應。
漢五年的十月天寒地凍,可擋不住漢軍欲滅楚的熱情,在得知彭越、韓信答應如約出兵,劉邦的熱情更加高漲。
彭越得知劉邦相約後,本想直接拒絕,但聽從奚意的意見,沒有直接拒絕,而是遣將率數千兵南下。
本部主力絲毫未動。
此舉尤其和當年黥布隻遣將助項羽一樣。
人在大喜之時容易有偏漏,得知二人同意,劉邦沒有細想,就對諸將下令繼續向南追擊。
韓王姬信率韓軍和燕相昭涉掉尾率燕軍為先鋒,漢將靳強、元頃為右軍,華寄、周灶為左軍,周聚、申屠嘉等將為後軍,夏侯嬰、樊噲、閻澤赤、尹恢、劉釗等將留在中軍從劉邦,大軍拔營南下。
大軍的行軍速度不慢,隨著大軍南下的進度,劉邦臉上的神情也發生變化。
雖然劉邦常帶微笑,但隨著繼續南下,麵上的酒窩笑消失不見,眼眸中閃過一絲疑慮。
至固陵,劉邦傳令全軍再次停止前進。
大帳內,增添燎爐,暖洋洋的,但劉邦心中卻發寒,張良已經諫劉邦深溝高壘,以備不策,劉邦已采納。
實則在項羽放歸人質無後顧之憂時,劉邦並不想放過項羽,詢問可否追擊,張良的建議全意是這樣的。
可追擊,但如果項羽迴軍主動殺來,不可與之戰,需堅壁不出,搓其銳氣,待諸侯會至再滅之。
故而軍中士卒開始就地紮營,這讓樊噲等漢將感到疑惑,不是說要追擊項羽,怎麽至固陵又不動。
這話給韓信的震撼不小,一直以來韓信都在為自立為王和漢王的認可所糾結。
現在要趕過去合力滅楚,楚一旦滅,那麽楚的地盤勢必會被瓜分,到時候他韓信能分到多少,恐怕能分個魯地(薛郡)就不錯,或者東郡,泗水郡以及淮河流域勢必會劃入漢的疆域。
彼時漢的區域將從漢中、巴蜀、關中通過南陽郡、陳郡,一直延伸至泗水郡。
漢的勢力將無比巨大,弱肉強食這個道理,韓信是懂得,凡是有雄心一統天下者,皆會謀動。
在初次分割西楚後不會貿然行動,但百年之後,後代之君必然會行動,韓信不知不覺想的很長遠,他也不希望給自己後代留下隱患。
殷嬙的話讓韓信心中一顫,如果自己在滅楚中立下大功,那麽西楚的核心地段按道理應該能分到一部分。
韓信尋思,如今看來,項王有句話,自己有幾分讚成,那就是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吾本楚人,當迴楚地為王,榮歸故裏也。
如能分楚居之,齊的力量也會加倍,如果能和彭越聯合,就不懼怕大漢。
至於趙地,曾經能打爆,如果不聽話同樣可以打爆。
不過這些念頭僅僅在韓信的腦海裏一閃而逝即便僅僅是一閃而逝,卻促成韓信的一個決定,那就是悄然給漢王施加壓力。
天底下沒有白幹的活,如果令他韓信協助滅楚,就必須給出報酬。
所謂知恩圖報,也是有一點的範圍,在韓信給灌嬰下令南征並降下彭城時,他對漢王的恩已經報的差不多。
慢慢的,韓信的心變得清澈,他讓殷嬙先入睡,自己又秘密招來心腹欒說。
欒說先是韓信的舍人,後來做韓信軍的長使,如今更是成為齊王韓信的守相,輔佐韓信管理軍政。
韓信道,“梁地彭相國情況如何?”
欒說略微整理一下思路道,“彭越聽信田橫之言,保持中立。田橫勸彭越自立為王,其意有借彭越之力收複齊地之心……”
想收複齊地,田橫已無能力,加上彭越也不行,韓信不以為意,接話道,“彭越早有稱王之心,所略之地皆駛仁政,與民秋毫無犯,意在得求梁魏人之心。”
欒說道,“大王,當如何迴應漢使?”
韓信內心糾結,再一次長出一口氣,他內心震驚,原來擺脫漢王的束縛那麽難,可一旦跨過,必將是海闊天空。
韓信一字字的說道,語氣不重,但斬釘截鐵,“梁地不動,齊地亦不動。”
欒說明白韓信的意思,於是轉身離開去傳令韓信的嫡係軍。
欒說離開不久,韓信又對身邊的郎中道,“立刻召大司馬丁複,上柱國李左車。”
在韓信自立為王後,他任命驍將丁複為齊大司馬,目的是借助丁複在呂澤軍中的地位,控製住齊地的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那就是呂澤軍的核心將領。
其次丁複還是樓煩將,當年受命代替灌嬰入西魏之地(灌嬰被召迴助劉邦),協助韓信、曹參平定太原郡和上黨郡,之後就一直跟著韓信征戰河北,進而入住齊地。
丁複的作用在漢軍中逐漸顯現出來,韓信知道自己在漢軍中的根基尚淺,要想這支戰無不勝的漢軍能心甘情原的奉他韓信為王,成為齊軍的一部分,替他守齊地,非借助有威望的戰將不可。
丁複就是韓信要提拔的人之一,故而拜為齊大司馬。
李左車作為韓信之師,一向得到韓信的信重。
待韓信在齊地自立為王,欲鞏固齊地時,拜李左車為上柱國,等同於上將軍,使其協助自己打造一支強大的齊軍,
重在自保齊地,二來也能參與天下紛爭之戰。
此時齊相國是曹參,手下有一支悍軍,但不是韓信的嫡係軍。
韓信以戰而立,自然知道軍隊的重要性,沒有自己信得過的一支軍隊,這齊地還是無法掌控。
此刻在齊地的漢軍組成比較複雜,在一致對外時能團結一致,可如果沒戰事,矛盾就會出來。
在齊地除他韓信,還有曹參、傅寬、丁複等重量級人物,這些無不讓韓信感到漢王的影子。
漢王就像是一個無形的枷鎖,使得韓信有些透不過氣。
漢王對他有知遇之恩,這點韓信一點都沒有忘,可自己所打下的城池作為迴報已足夠,目前他隻想守好自己的齊地,做自己的齊王,
最好能兩不相幫,與世無爭。
如今漢王相邀,韓信內心還是很糾結,在欒說走後不久,李左車出現在韓信那遲疑的眸光中。
李左車已知此來之意,見韓信麵有憂色開口道,“漢使已至,大王如按兵不動,乃背漢之舉。”
韓信說出自己內心的憂慮,“仆正為此憂,吾不忍背漢,然又不忍齊地將士跋山涉水,戰死他鄉。”
李左車道,“昔年大王連戰連捷,天下震動,無數士卒或在大王麾下戰死,或被大王之軍殺死,殺伐果斷,如今竟生不忍之心?”
韓信感到有些不好意思,“慈不掌兵,仆自熟讀兵法之日就已牢牢記在心裏,今日為王,方知將與王之別。”
韓信在李左車麵前始終自稱仆,以師奉之。
李左車看著韓信那真心糾結的表情,既欣慰,又惋惜,惋惜的是韓信自大將破繭為王之後,他就不再是往日那個睿智冷靜的大將軍。
欣慰的是韓信已經擺脫漢大將的定位,真正成長為一名齊王。
為王者與為將者大不同,為王考慮的不隻是攻必克戰必勝,要考慮的太多,很顯然韓信不善此道。
李左車能揣摩到韓信內心的想法。
為王之後,韓信少一些為將的殺伐果斷,多一些為王之後的猶豫和躊躇。
王者,是一個國家的引領者,他所思考的是方方麵麵,不隻是兵事,還有民政、外交、用人等等。
方方麵麵都要考慮,這讓隻擅長用兵的韓信有些迷惘,一度不知道該怎麽將齊國迅速構建起來。
這個時候韓信才知道他多麽需要人才,這個時候他很自然的想起自己的師父李左車。
李左車直接道,“齊地初定,將心思定,此一難也;大王親征,或遣將應之,此二難也……竊以為可調集兵馬,然籌集糧草皆需時日,千裏迢迢,兵馬行走亦需時日,大王何不以此迴漢使,兵馬糧草調齊則出發,至於何時可會,大王可控。”
韓信聞言,覺得這也是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答應出兵,然何時會,這將由韓信說了算。
齊地已定,沒有人內心願意放著好日子不過,再持兵戈上戰場,誰知道能否迴來。
不過李左車為韓信指出一條道,內心已向漢,在劉項爭權時要堅定不移的站好隊,尤其是項羽使者提出送琅琊郡給韓信時;
隊要戰對,不過該得的利益也要事先想好,千萬別因為一時的猶豫和失措而造成莫大的損失,甚至是今後的隱患。
韓信最後吐出內心深處的隱憂,即為王不自堅,沒有得到劉邦的認可和主動裂土封王,他希望劉邦能像封韓王姬信一樣,主動立之。
因不自堅而生隱憂,說白點就是怕劉邦秋後算賬。
李左車給的建議是即如此,就多得城池以自堅。
心已定,韓信立刻命人迴複漢使陸賈,之後與李左車商議,認為為將者隻有君命,如今既為齊王,當為齊兵計,戰無所獲,其兵心力不足,可與漢王隱言,以漢王之睿智,必然知齊意。
先遣先鋒將點兵出發,以作姿態。
韓信隆重接待漢使陸賈,然後送其歸漢,齊地如何調兵,作何準備暫且不提,單說在陽夏南的漢軍動向。
話說劉邦至陽夏南不前,與諸侯相約共擊楚,靜等迴應。
漢五年的十月天寒地凍,可擋不住漢軍欲滅楚的熱情,在得知彭越、韓信答應如約出兵,劉邦的熱情更加高漲。
彭越得知劉邦相約後,本想直接拒絕,但聽從奚意的意見,沒有直接拒絕,而是遣將率數千兵南下。
本部主力絲毫未動。
此舉尤其和當年黥布隻遣將助項羽一樣。
人在大喜之時容易有偏漏,得知二人同意,劉邦沒有細想,就對諸將下令繼續向南追擊。
韓王姬信率韓軍和燕相昭涉掉尾率燕軍為先鋒,漢將靳強、元頃為右軍,華寄、周灶為左軍,周聚、申屠嘉等將為後軍,夏侯嬰、樊噲、閻澤赤、尹恢、劉釗等將留在中軍從劉邦,大軍拔營南下。
大軍的行軍速度不慢,隨著大軍南下的進度,劉邦臉上的神情也發生變化。
雖然劉邦常帶微笑,但隨著繼續南下,麵上的酒窩笑消失不見,眼眸中閃過一絲疑慮。
至固陵,劉邦傳令全軍再次停止前進。
大帳內,增添燎爐,暖洋洋的,但劉邦心中卻發寒,張良已經諫劉邦深溝高壘,以備不策,劉邦已采納。
實則在項羽放歸人質無後顧之憂時,劉邦並不想放過項羽,詢問可否追擊,張良的建議全意是這樣的。
可追擊,但如果項羽迴軍主動殺來,不可與之戰,需堅壁不出,搓其銳氣,待諸侯會至再滅之。
故而軍中士卒開始就地紮營,這讓樊噲等漢將感到疑惑,不是說要追擊項羽,怎麽至固陵又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