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標題:福禍相依酈食其遭烹殺,韓信定臨淄齊王將相分走各地
俘虜車騎將軍華毋傷後,齊輕車騎無心再戰,或四下逃散,或下馬投降。
灌嬰率軍擊破華毋傷軍,其卒更是俘虜華毋傷,曹參、傅寬合力擊破田解主力;
韓信親率一軍順利拔下曆城。
韓信下令軍隊不做修整,繼續追擊齊軍,不給齊軍喘息之機。
田解戰敗的消息,迅速向臨淄傳遞。
臨淄王宮內依舊喜慶洋洋,酈食其和齊王依舊在暢飲,這是第三日,今日之後酈食其就準備離開。
齊王田廣道,“先生不再多留幾日否?”
酈食其道,“外臣伏軾而來,已逗留數日,當歸報漢王。”
田廣和田橫不再挽留,也準備送酈食其離開,卻突見一齊甲士匆匆奔至殿外,“大王,漢軍突然襲擊,已下曆城,田將軍盡力組織抵抗,奈何……”話未說話此甲士直接暈倒。
這消息直接震懾住三人。
什麽情況,說好的和平相處呢!
當啷!酈食其手裏的酒爵落地,酒水灑落一地,“韓信害吾!”
這句話酈食其說的很輕,但隨後變的很冷靜,像是一下悟到什麽。
韓信敢這麽做,恐怕不是一時興起,或許下齊之事劉邦才剛剛知道,劉邦的詔令或許還沒到韓信的大營裏。
不過現在說什麽都已經晚,韓信擊齊沒有錯,這本身就是劉邦下達的命令,
隻是韓信害自己死在齊國,可轉念一想又是自己的問題。
如果勸降後立刻離開,不在此與齊王縱酒,即便下齊,他亦無憂。
劉邦令韓信擊齊,酈食其是知道的,明明知道還來到齊國,這本身就是和韓信的擊齊矛盾,這像是自己向矛尖上撞。
齊王兩眼噴火的看著酈食其,田橫更是用看死人的眼神看著酈食其。
田廣自被田橫立為齊王,歲餘成長不少,他第一反映還是退敵,對酈食其道,“汝能止漢軍,寡人活汝;不然,寡人將亨汝!”
沒有人願意死,所謂好死不如賴活著,更何況還是烹殺,這滋味不好受。
不過酈食其心情很複雜,上次犯錯,劉邦原諒,還重用他,這次出使總算不負所托,可惜又出現這種情況。
如果因為自己齊地再出現問題,那麽自己也無顏再見劉邦,酈食其說道,“舉大事不細謹,盛德不辭讓(有大德之人不怕別人責備)。而公不為若更言(我不會再為你遊說韓信)!”
酈食其的態度很堅決,這讓田廣更加認為這是酈食其賣齊,怪不得急著迴去。
田橫也覺得這是酈食其迷惑齊國,令他們疏於防範,進而謀取齊國,如果不是這樣,韓信卻不可能那麽容易破曆下。
田橫就是這麽認為的,他對自己的能力目前還是很自信的。
廣場上群臣圍觀,一口巨大的銅鼎擺在中央,鼎下燃燒著木材,鼎內咕咕冒著熱氣。
“寡人再問一句,汝勸止兵戈,汝可免烹。”齊王田廣道。
酈食其依然如此,不改口,毅然決然的向沸水之鼎走去。
烹殺酈食其,這是徹底和漢決裂,反正韓信的兵馬很快就到臨淄,再與漢和是不可能的。
以臨淄之兵馬是無法抵禦的,田廣、田橫立刻招來守相田光及諸將商議,緊急之下,諸將、相達成一致,那就是立刻離開臨淄。
離開可以,但去哪裏,這是一個問題。
田廣道,“韓信將到,何處自安?”
田橫聽取諸將意見後,道,“大王無憂,韓信兵雖盛,卻非三頭六臂,膠東有田既率數萬兵馬,大王可東走高密,與田既互為特角。
臣走博、贏之間,守相田光可走城陽;
如此田吸戰臨淄郡,臣戰濟北,大王穩坐膠東,速使使楚,以請救兵,定可使韓信疲於奔走,野無所掠,待其糧草耗盡,可複齊城池。”
田廣道,“然也,事不宜遲,速離臨淄。”
韓信率數十萬大軍兵臨臨淄城下,臨淄城已是一座空城,韓信未用兵而入臨淄,派高邑駐守,使斥候刺探齊王將相逃至何處。
數日後,臨淄以及周圍城池皆定,丁複也掌握到齊王將相的動向,親自向韓信報齊王及將相俄動向,“將軍,齊王東走高密,齊相、守相東南向,欲走博陽、城陽一帶。”
為獲得精準的情報,丁複遣善騎射的樓煩騎士,四麵追擊逃軍,抓到活到後逼問,有的則混入其中進行打聽。
隻要敢想,獲得軍情的方式成千上萬,為驗證軍情的真實性,不隻詢問一個俘虜,最後一環則是靠多名斥候交叉判斷,不同斥候負責打探,綜合判斷而出。
韓信得知後,又和預判進行對比,其實在韓信準備進攻曆城時,已經做過詳細的分析,對破曆下後,臨淄的反映,以及齊王、相的退路都進行過預判。
韓信立刻下令,命灌嬰追擊齊相田橫,曹參率軍北渡濟水,逐一還定膠東郡,攻略著、漯陰、平原、鬲、盧等城池。
陳賀、孔聚等將率先東追齊王田廣。
話說在灌嬰軍俘虎華毋傷,曹參大敗田解後,可以繼續平定濟北郡,使得臨淄郡失去屏障。
不過韓信、李左車皆認為臨淄城未必好攻克,恐將是一場惡戰,這才讓曹參、灌嬰隨韓信一起攻臨淄,
誰知田廣和田橫直接放棄臨淄,選擇分散而走。
這種情況,韓信倒是沒料到,和攻趙、魏不同。
韓信攻魏時,魏豹迎擊,韓信攻趙時,趙王歇固守襄國,與劉邦合兵後才以兵力的絕對優勢拿下。
曆城破,號稱二十萬的齊軍被擊敗,齊王和相國居然不固守臨淄。
齊王和相國居然將大部分兵力用在曆城、千乘等地,臨淄的駐軍反而很少,這讓韓信有點意外。
其實齊王田廣和齊相國田橫想過固守臨淄以牽製韓信兵力,然後調迴各地的駐軍,合圍漢軍於臨淄城下,但很快又否定這個想法。
曆城二十萬(十餘萬,號稱二十萬)大軍被打散,臨淄城沒有足夠的兵力抵抗韓信,恐怕撐不到援軍至,城已破。
韓信能攻破井陘,大破趙軍絕不是僥幸,如果最大的屏障已破,隻能分走各地,分散漢軍的兵力,
使其無法集中兵力對付田宗之人,無論是齊王,還是相國,亦或是守相,都能減少壓力,這才決定奔走。
韓信欲擊齊,早與李左車等智士、能將謀劃強力破之,即便分兵而走,韓信心中也早已做好打算,一個也別想走。
俘虜車騎將軍華毋傷後,齊輕車騎無心再戰,或四下逃散,或下馬投降。
灌嬰率軍擊破華毋傷軍,其卒更是俘虜華毋傷,曹參、傅寬合力擊破田解主力;
韓信親率一軍順利拔下曆城。
韓信下令軍隊不做修整,繼續追擊齊軍,不給齊軍喘息之機。
田解戰敗的消息,迅速向臨淄傳遞。
臨淄王宮內依舊喜慶洋洋,酈食其和齊王依舊在暢飲,這是第三日,今日之後酈食其就準備離開。
齊王田廣道,“先生不再多留幾日否?”
酈食其道,“外臣伏軾而來,已逗留數日,當歸報漢王。”
田廣和田橫不再挽留,也準備送酈食其離開,卻突見一齊甲士匆匆奔至殿外,“大王,漢軍突然襲擊,已下曆城,田將軍盡力組織抵抗,奈何……”話未說話此甲士直接暈倒。
這消息直接震懾住三人。
什麽情況,說好的和平相處呢!
當啷!酈食其手裏的酒爵落地,酒水灑落一地,“韓信害吾!”
這句話酈食其說的很輕,但隨後變的很冷靜,像是一下悟到什麽。
韓信敢這麽做,恐怕不是一時興起,或許下齊之事劉邦才剛剛知道,劉邦的詔令或許還沒到韓信的大營裏。
不過現在說什麽都已經晚,韓信擊齊沒有錯,這本身就是劉邦下達的命令,
隻是韓信害自己死在齊國,可轉念一想又是自己的問題。
如果勸降後立刻離開,不在此與齊王縱酒,即便下齊,他亦無憂。
劉邦令韓信擊齊,酈食其是知道的,明明知道還來到齊國,這本身就是和韓信的擊齊矛盾,這像是自己向矛尖上撞。
齊王兩眼噴火的看著酈食其,田橫更是用看死人的眼神看著酈食其。
田廣自被田橫立為齊王,歲餘成長不少,他第一反映還是退敵,對酈食其道,“汝能止漢軍,寡人活汝;不然,寡人將亨汝!”
沒有人願意死,所謂好死不如賴活著,更何況還是烹殺,這滋味不好受。
不過酈食其心情很複雜,上次犯錯,劉邦原諒,還重用他,這次出使總算不負所托,可惜又出現這種情況。
如果因為自己齊地再出現問題,那麽自己也無顏再見劉邦,酈食其說道,“舉大事不細謹,盛德不辭讓(有大德之人不怕別人責備)。而公不為若更言(我不會再為你遊說韓信)!”
酈食其的態度很堅決,這讓田廣更加認為這是酈食其賣齊,怪不得急著迴去。
田橫也覺得這是酈食其迷惑齊國,令他們疏於防範,進而謀取齊國,如果不是這樣,韓信卻不可能那麽容易破曆下。
田橫就是這麽認為的,他對自己的能力目前還是很自信的。
廣場上群臣圍觀,一口巨大的銅鼎擺在中央,鼎下燃燒著木材,鼎內咕咕冒著熱氣。
“寡人再問一句,汝勸止兵戈,汝可免烹。”齊王田廣道。
酈食其依然如此,不改口,毅然決然的向沸水之鼎走去。
烹殺酈食其,這是徹底和漢決裂,反正韓信的兵馬很快就到臨淄,再與漢和是不可能的。
以臨淄之兵馬是無法抵禦的,田廣、田橫立刻招來守相田光及諸將商議,緊急之下,諸將、相達成一致,那就是立刻離開臨淄。
離開可以,但去哪裏,這是一個問題。
田廣道,“韓信將到,何處自安?”
田橫聽取諸將意見後,道,“大王無憂,韓信兵雖盛,卻非三頭六臂,膠東有田既率數萬兵馬,大王可東走高密,與田既互為特角。
臣走博、贏之間,守相田光可走城陽;
如此田吸戰臨淄郡,臣戰濟北,大王穩坐膠東,速使使楚,以請救兵,定可使韓信疲於奔走,野無所掠,待其糧草耗盡,可複齊城池。”
田廣道,“然也,事不宜遲,速離臨淄。”
韓信率數十萬大軍兵臨臨淄城下,臨淄城已是一座空城,韓信未用兵而入臨淄,派高邑駐守,使斥候刺探齊王將相逃至何處。
數日後,臨淄以及周圍城池皆定,丁複也掌握到齊王將相的動向,親自向韓信報齊王及將相俄動向,“將軍,齊王東走高密,齊相、守相東南向,欲走博陽、城陽一帶。”
為獲得精準的情報,丁複遣善騎射的樓煩騎士,四麵追擊逃軍,抓到活到後逼問,有的則混入其中進行打聽。
隻要敢想,獲得軍情的方式成千上萬,為驗證軍情的真實性,不隻詢問一個俘虜,最後一環則是靠多名斥候交叉判斷,不同斥候負責打探,綜合判斷而出。
韓信得知後,又和預判進行對比,其實在韓信準備進攻曆城時,已經做過詳細的分析,對破曆下後,臨淄的反映,以及齊王、相的退路都進行過預判。
韓信立刻下令,命灌嬰追擊齊相田橫,曹參率軍北渡濟水,逐一還定膠東郡,攻略著、漯陰、平原、鬲、盧等城池。
陳賀、孔聚等將率先東追齊王田廣。
話說在灌嬰軍俘虎華毋傷,曹參大敗田解後,可以繼續平定濟北郡,使得臨淄郡失去屏障。
不過韓信、李左車皆認為臨淄城未必好攻克,恐將是一場惡戰,這才讓曹參、灌嬰隨韓信一起攻臨淄,
誰知田廣和田橫直接放棄臨淄,選擇分散而走。
這種情況,韓信倒是沒料到,和攻趙、魏不同。
韓信攻魏時,魏豹迎擊,韓信攻趙時,趙王歇固守襄國,與劉邦合兵後才以兵力的絕對優勢拿下。
曆城破,號稱二十萬的齊軍被擊敗,齊王和相國居然不固守臨淄。
齊王和相國居然將大部分兵力用在曆城、千乘等地,臨淄的駐軍反而很少,這讓韓信有點意外。
其實齊王田廣和齊相國田橫想過固守臨淄以牽製韓信兵力,然後調迴各地的駐軍,合圍漢軍於臨淄城下,但很快又否定這個想法。
曆城二十萬(十餘萬,號稱二十萬)大軍被打散,臨淄城沒有足夠的兵力抵抗韓信,恐怕撐不到援軍至,城已破。
韓信能攻破井陘,大破趙軍絕不是僥幸,如果最大的屏障已破,隻能分走各地,分散漢軍的兵力,
使其無法集中兵力對付田宗之人,無論是齊王,還是相國,亦或是守相,都能減少壓力,這才決定奔走。
韓信欲擊齊,早與李左車等智士、能將謀劃強力破之,即便分兵而走,韓信心中也早已做好打算,一個也別想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