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標題:太尉盧綰引兵獻首秀,劉賈將兵入楚佐彭越
劉邦對豐邑子弟沒好感,一直在壓製豐邑子弟的勢力發展,但豐邑派係畢竟有不少人占據要位,比如這盧綰。
作為漢太尉的盧綰,就是一股豐邑派係不可忽視的力量,現在和項羽鬥,無論敗多少次,隻要核心集團即豐沛(豐邑和沛縣)派係尚在,即便其他諸侯紛紛倒戈,大漢國的根基一樣堅如磐石,完全不用擔心。
有根基在,又有天下各地的人才不斷的加入,劉邦從心底就不懼項羽,不擔心失敗,他可以無數次從失敗中崛起。
隻是數次困於項羽,滎陽、成皋連受兩次重創,兵力損失不少,正是用人之際,不得不重新啟用豐邑子弟。
第一個大力啟用的就是將軍劉賈,命其與盧綰南下入楚地助彭越,第二個啟用的就是劉澤,任郎中率兵隨劉邦征戰。
劉邦渡河後,擔心項羽派兵追擊,故而根本不敢停留,星夜兼程至修武,這才放下心,卻發現後麵卻沒有楚兵追擊。
不明白為何如此,劉邦自然不知道當他逃出成皋後,項羽麵對兩個選擇,一派兵去追,二是拿下成皋,繼續西進,攻破函穀關,也讓劉邦嚐嚐後方被襲擾的滋味。
此刻跟在項羽身旁的乃大將季布和大司馬曹咎、龍且,鍾離昧在鎮守滎陽,項聲在後方與薛公等鎮守收複的楚地,不能再讓彭越奪取。
龍且建議項羽繼續西進,攻入函穀關,滅漢宗廟,如此劉邦必接著迴救,半路截殺。
項羽便命龍且攻下成皋,準備西進函穀關,命季布率楚軍追劉邦,項羽知道率軍追擊,肯定是跑不過劉邦所率的輕車騎,
故而給季布一支精銳,命他在河北準備與劉邦戰,打的過就打,打不過就迴來,隻要能把劉邦再引過來就是大功一件。
情況卻超出項羽的預料,沒有像拔下滎陽那麽容易,項羽知黥布和韓王姬信之能,有二人在成皋不易攻破,不願意損兵折將拿下成皋。
項羽的目的很明確,隻有一個那就是劉邦,劉邦在哪就打到哪裏,如今劉邦不在成皋,便沒有必要強行拿下。
於是項羽便命龍且繼續西進,欲攻入函穀關,決定讓劉邦嚐嚐後方被襲擾的滋味。
得知項羽舍棄成皋,欲直入關中,張良急忙為呂澤畫策勿使楚近函穀,此時的張良自劉邦出滎陽後,他也跟著呂澤在馮無擇的護衛下,出城。
在劉邦離開河南,呂澤就自動填充位置,成為河南的最高指揮者,這一點諸將很清楚,呂澤也非常尊重張良。
張良出策,呂澤代劉邦下令使韓王姬信、黥布率兵主動抵禦。
原本堅守成皋的兩個王,合力阻止項羽急切拿下成皋西進的步伐,但由於項羽欲繞過成皋直撲函穀關,
也使得黥布和韓王姬信感到棘手,既然從漢就不得不聽從漢的調度。
姬信再次被劉邦立為韓王,他相信如果再有不測,不會有第二次機會,那麽隻能聽從呂澤的調配。
劉邦不在成皋和滎陽之間,那麽呂澤就是最高統帥,姬信與黥布商議很快決定放棄成皋,到鞏、洛之間阻止楚軍西進。
項羽與龍且商議繼續西進,也是認為漢軍主力多在關外,如果能攻破函穀關,那麽一定可長驅直入,直取櫟陽。
結果還是出乎項羽的意料,兵力的分散,力量的減弱讓楚軍受阻於鞏、洛之間。
龍且向項羽進言,當調鍾離昧來援,合力西擊函穀關,深入漢腹地,即便破函穀,兵力不足恐有進退兩難之境。
如劉邦得知後南下合擊,大大不妙,項羽猶豫,詢問道,“可知劉邦現在何處?”
龍且道,“據斥候探報,漢王得韓信軍,引兵臨河,軍小修武南,似有南下之意,如大王貿然西進函穀,恐……”
項羽聞知劉邦南下小修武,的確不能大意,如真的渡河從背後一擊,楚軍危矣,道,“命季布先戰漢軍,龍將軍,隨寡人迴成皋,渡河北上,迎擊漢王。”
迴成皋,龍且立刻知道項羽之意,成皋目前有曹咎率軍謹守,滎陽有鍾離眛鎮守,如此他才和項王無後顧之憂的西進鞏、洛之間。
成皋距離小修武南不遠,由此渡河可沿河水北上至小修武南,與漢王劉邦對峙。
項羽改變策略率軍迴成皋之時,劉賈、盧綰受劉邦之命,也準備渡河入楚地,本計劃由小修武渡河,經卷縣、陽武直接入碭地,
但得知彭越目前在東郡的燕西,準備截燒楚軍的積聚(糧草、衣物等),於是改由白馬津入楚地。
在渡白馬津時,再次遇到楚軍的反抗,此時守白馬津渡口的是叛漢者柘公王武的別將,桓嬰是也。
這王武和桓嬰也真是能挨揍,接連數次敗於曹參、灌嬰、靳歙等知名漢將,如今又被漢將劉賈擊敗。
盧綰不善兵馬,但卻善於攻心,對人心的了解還算透徹,這點深得劉邦言傳身教,也是為何他和劉邦很聊得來。
作為太尉又常侍中,比較能了解劉邦的心思,故而由盧綰跟著劉賈,劉邦很放心。
劉賈也知道為何派遣盧綰,實則是對自己的一個監視,起到替劉邦監軍的作用。
成為漢王後,劉賈早發現劉邦的變化,變得疑心很重,這也難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劉邦對豐邑子弟的信任不在。
故而劉賈得知守白馬津的楚將乃常敗漢軍的桓嬰,他立刻向盧綰征求意見,得到太尉的首肯,就是得到劉邦的首肯。
關鍵是桓嬰此人是常敗將軍,漢軍中說得著的將軍都打敗過他,如果他劉賈一不小心出戰不利,太有辱名聲。
盧綰便助劉賈使一個小計策,誘使桓嬰和其監軍程處不和,怒而出戰,劉賈使五千人和數百騎兵待命,在劉賈和桓嬰大戰時,五千軍和數百騎兵直接攻占其營寨。
桓嬰再次率殘兵逃遁,期待能再次複出。
盧綰的小伎倆很簡單,他得知桓嬰雖是塞白馬津的主將,但王武又遣其寵將程處來監軍。
名為監軍實為不信任,這是盧綰給桓嬰無限放大的點,其實王武非對其忠不信任,乃不信任其能力,盧綰將其放大,使二人矛盾加深。
得知漢軍欲渡白馬津,程處主張堅守不出,待漢軍久戰不下離開後,從背後出擊。
氣憤的桓嬰沒聽從程處的建議,被劉賈大破。
劉邦對豐邑子弟沒好感,一直在壓製豐邑子弟的勢力發展,但豐邑派係畢竟有不少人占據要位,比如這盧綰。
作為漢太尉的盧綰,就是一股豐邑派係不可忽視的力量,現在和項羽鬥,無論敗多少次,隻要核心集團即豐沛(豐邑和沛縣)派係尚在,即便其他諸侯紛紛倒戈,大漢國的根基一樣堅如磐石,完全不用擔心。
有根基在,又有天下各地的人才不斷的加入,劉邦從心底就不懼項羽,不擔心失敗,他可以無數次從失敗中崛起。
隻是數次困於項羽,滎陽、成皋連受兩次重創,兵力損失不少,正是用人之際,不得不重新啟用豐邑子弟。
第一個大力啟用的就是將軍劉賈,命其與盧綰南下入楚地助彭越,第二個啟用的就是劉澤,任郎中率兵隨劉邦征戰。
劉邦渡河後,擔心項羽派兵追擊,故而根本不敢停留,星夜兼程至修武,這才放下心,卻發現後麵卻沒有楚兵追擊。
不明白為何如此,劉邦自然不知道當他逃出成皋後,項羽麵對兩個選擇,一派兵去追,二是拿下成皋,繼續西進,攻破函穀關,也讓劉邦嚐嚐後方被襲擾的滋味。
此刻跟在項羽身旁的乃大將季布和大司馬曹咎、龍且,鍾離昧在鎮守滎陽,項聲在後方與薛公等鎮守收複的楚地,不能再讓彭越奪取。
龍且建議項羽繼續西進,攻入函穀關,滅漢宗廟,如此劉邦必接著迴救,半路截殺。
項羽便命龍且攻下成皋,準備西進函穀關,命季布率楚軍追劉邦,項羽知道率軍追擊,肯定是跑不過劉邦所率的輕車騎,
故而給季布一支精銳,命他在河北準備與劉邦戰,打的過就打,打不過就迴來,隻要能把劉邦再引過來就是大功一件。
情況卻超出項羽的預料,沒有像拔下滎陽那麽容易,項羽知黥布和韓王姬信之能,有二人在成皋不易攻破,不願意損兵折將拿下成皋。
項羽的目的很明確,隻有一個那就是劉邦,劉邦在哪就打到哪裏,如今劉邦不在成皋,便沒有必要強行拿下。
於是項羽便命龍且繼續西進,欲攻入函穀關,決定讓劉邦嚐嚐後方被襲擾的滋味。
得知項羽舍棄成皋,欲直入關中,張良急忙為呂澤畫策勿使楚近函穀,此時的張良自劉邦出滎陽後,他也跟著呂澤在馮無擇的護衛下,出城。
在劉邦離開河南,呂澤就自動填充位置,成為河南的最高指揮者,這一點諸將很清楚,呂澤也非常尊重張良。
張良出策,呂澤代劉邦下令使韓王姬信、黥布率兵主動抵禦。
原本堅守成皋的兩個王,合力阻止項羽急切拿下成皋西進的步伐,但由於項羽欲繞過成皋直撲函穀關,
也使得黥布和韓王姬信感到棘手,既然從漢就不得不聽從漢的調度。
姬信再次被劉邦立為韓王,他相信如果再有不測,不會有第二次機會,那麽隻能聽從呂澤的調配。
劉邦不在成皋和滎陽之間,那麽呂澤就是最高統帥,姬信與黥布商議很快決定放棄成皋,到鞏、洛之間阻止楚軍西進。
項羽與龍且商議繼續西進,也是認為漢軍主力多在關外,如果能攻破函穀關,那麽一定可長驅直入,直取櫟陽。
結果還是出乎項羽的意料,兵力的分散,力量的減弱讓楚軍受阻於鞏、洛之間。
龍且向項羽進言,當調鍾離昧來援,合力西擊函穀關,深入漢腹地,即便破函穀,兵力不足恐有進退兩難之境。
如劉邦得知後南下合擊,大大不妙,項羽猶豫,詢問道,“可知劉邦現在何處?”
龍且道,“據斥候探報,漢王得韓信軍,引兵臨河,軍小修武南,似有南下之意,如大王貿然西進函穀,恐……”
項羽聞知劉邦南下小修武,的確不能大意,如真的渡河從背後一擊,楚軍危矣,道,“命季布先戰漢軍,龍將軍,隨寡人迴成皋,渡河北上,迎擊漢王。”
迴成皋,龍且立刻知道項羽之意,成皋目前有曹咎率軍謹守,滎陽有鍾離眛鎮守,如此他才和項王無後顧之憂的西進鞏、洛之間。
成皋距離小修武南不遠,由此渡河可沿河水北上至小修武南,與漢王劉邦對峙。
項羽改變策略率軍迴成皋之時,劉賈、盧綰受劉邦之命,也準備渡河入楚地,本計劃由小修武渡河,經卷縣、陽武直接入碭地,
但得知彭越目前在東郡的燕西,準備截燒楚軍的積聚(糧草、衣物等),於是改由白馬津入楚地。
在渡白馬津時,再次遇到楚軍的反抗,此時守白馬津渡口的是叛漢者柘公王武的別將,桓嬰是也。
這王武和桓嬰也真是能挨揍,接連數次敗於曹參、灌嬰、靳歙等知名漢將,如今又被漢將劉賈擊敗。
盧綰不善兵馬,但卻善於攻心,對人心的了解還算透徹,這點深得劉邦言傳身教,也是為何他和劉邦很聊得來。
作為太尉又常侍中,比較能了解劉邦的心思,故而由盧綰跟著劉賈,劉邦很放心。
劉賈也知道為何派遣盧綰,實則是對自己的一個監視,起到替劉邦監軍的作用。
成為漢王後,劉賈早發現劉邦的變化,變得疑心很重,這也難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劉邦對豐邑子弟的信任不在。
故而劉賈得知守白馬津的楚將乃常敗漢軍的桓嬰,他立刻向盧綰征求意見,得到太尉的首肯,就是得到劉邦的首肯。
關鍵是桓嬰此人是常敗將軍,漢軍中說得著的將軍都打敗過他,如果他劉賈一不小心出戰不利,太有辱名聲。
盧綰便助劉賈使一個小計策,誘使桓嬰和其監軍程處不和,怒而出戰,劉賈使五千人和數百騎兵待命,在劉賈和桓嬰大戰時,五千軍和數百騎兵直接攻占其營寨。
桓嬰再次率殘兵逃遁,期待能再次複出。
盧綰的小伎倆很簡單,他得知桓嬰雖是塞白馬津的主將,但王武又遣其寵將程處來監軍。
名為監軍實為不信任,這是盧綰給桓嬰無限放大的點,其實王武非對其忠不信任,乃不信任其能力,盧綰將其放大,使二人矛盾加深。
得知漢軍欲渡白馬津,程處主張堅守不出,待漢軍久戰不下離開後,從背後出擊。
氣憤的桓嬰沒聽從程處的建議,被劉賈大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