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標題:薄姬進滎陽命運忐忑,一對多劉邦心生漣漪


    魏豹被俘虜,押送滎陽,這個消息不僅讓趙地驚顫、西魏王室驚恐,還讓滎陽掀起一陣不小的風波。


    “魏豹,反複逆反之賊,必須給予嚴懲,當殺之以儆效尤。”


    漢軍的第二統帥呂澤堅持認為當殺掉魏豹,以告誡天下諸侯,那些曾從漢擊楚者,如背信棄義的下場。


    與呂氏關係不錯的酈商也覺得當殺掉魏豹,震懾天下有反叛之心者。


    酈商道,“河東之地乃櫟陽之枕邊,其西魏之地安穩否,尤關與楚之戰,當誅之,以絕後患。”


    由於這次的會議較為重要,劉邦還將負責敖倉防禦兵事的周勃叫來,讓內史周昌留守。


    周勃則持反對意見,“不應誅殺,當以寬柔對待投降者,君不見齊地之亂乎,項羽如以寬柔待之,恐難有田橫之反。”


    周勃的建義正中劉邦的下懷。


    項羽伐齊的例子還曆曆在目,本來田榮已經戰死,如果給予安撫,必將樹倒湖孫散,結果殺降並毀其城郭,致使齊民不得不反。


    這個例子給劉邦的印象甚至比彭城打敗還深刻。


    彭城大敗的原因,劉邦一直在自省,他是一個比較懂得反思的人,推測失敗的主要原因就是軍隊的製度太落後,這才有同意韓信重審軍法。


    同樣的,劉邦也對項羽伐齊失敗,限於泥潭,有一個自己的思考和認知。


    劉邦道,“周將軍所言與寡人所慮略同,如強悍之項羽伐齊猶陷於泥潭,漢苦於與楚鬥,西魏之地不能再有波動。”


    呂澤則道,“大王所憂,的確乃一後患,西魏不同齊,如魏豹與子嗣全部不在,後患絕無,如不殺魏豹,他日漢處於弱勢,其念起國破之恨,其有誌之士必會蜂擁而至,一旦羽翼豐滿,後患難料。”


    呂澤所憂不無道理,留著魏豹等於留著一個隱患,一個魏王之人是不甘心屈居人下為臣。


    魏豹不是沒有嚐試過與劉邦相處,但他真的不喜歡劉邦那種罵諸候如罵奴耳。


    隻是魏豹沒有細想劉邦為何會如此罵人。


    酈商則讚成呂澤的看法,認為漢難以三線作戰,兵力太過分散,一旦項羽親率大軍而至,將難以抵擋。


    周勃則說出自己的看法,支持劉邦的設想,“項羽尚無法抽身離開,有灌嬰、靳歙向楚後方襲擾,南方又有黥布在,尚可堅持數月。數月內,西魏可由郡守縣令去接管。”


    周勃的意思是可以利用這段時間,讓蕭何著手將西魏之地郡縣化,統一在漢的治理下,實行一些減免政策,一定不會出大亂子。


    甚至徹底永絕後患,如果搞的魏地民怨沸騰,即便殺掉魏豹極其子嗣,有人高唿陳勝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一樣糟糕。


    劉邦聽著雙方的爭論,有些拿不定注意,便看向張良(此刻的陳平與韓王姬信在廣武)詢問之,“子房可有良策。”


    張良一直是沉思的樣子,此刻迴過神,開口道,“大王以仁厚長者為旗幟,行仁義之師,雖兵遇險阻,然其宗旨不能變,魏豹及其家室無大罪,暫不能誅殺,可拆解魏豹其麾下群臣諸將有能力者,去其羽翼即可。”


    劉邦聞之,心喜,“子房所言,正合吾意,就如此辦,待西魏君臣至時,立刻著手。”


    滎陽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如果洛陽是東周之都,後來河南國之都,那滎陽就是漢之東都,其重要性不亞於關中櫟陽。


    滎陽在秦末天下大亂時曾阻擋住陳勝的軍隊,使得陳勝的伐秦大軍,止步於滎陽,而且還使得假王吳廣死在那裏。


    吳叔之死至今還是一個秘,究竟死於何因,眾說不一,這點也成為後來劉邦思考如何防止和對待叛臣的例子之一。


    後來滎陽牽製吳廣等人,陳勝又派遣周文率大軍進行第二路攻伐,這才打入函穀關。


    現在滎陽自然也成為漢與西楚爭天下的分水嶺。


    堅守滎陽,進可入梁地,退可守關中。


    如此重要的城池,代表的是連帶周圍廣武、敖倉、成皋、京、索等城池的一個防禦要地。


    故而滎陽城的宮殿,也是大氣莊嚴,一點不輸於平陽城內的王宮,這是薄姬進入滎陽王宮後的第一感覺。


    魏豹的後宮妻妾沒有和魏豹同行,魏豹和其群臣諸將由魏選押送,而其餘的後宮嬪妃則由一千人(二五百主)將押送,浩浩蕩蕩本走在魏豹之後,卻先一步達到滎陽成。


    負責接手的是太尉盧綰,這個小事本不該盧綰來管,但唯恐一些刺客混跡其中威脅劉邦的性命,故而親自來督辦。


    將姿色在中上等以上的全部篩選而出,然後送入宮殿,由石奮來接手下一步。


    於是石奮便在議事殿外等候,一直守在外麵,隻見裏麵的討論依舊很激烈。


    “大王,滎陽也很吃緊,如果再調出三萬兵馬,滎陽一帶防禦將捉襟見肘,最近與鍾離眛之戰勝少敗多,諸多能戰之將皆調往各方,且鍾離眛越來越了解漢軍,此不利。”酈商提出建議。


    劉邦則拿著一份來自大將軍韓信的請兵簡,眉頭緊皺。


    這份竹簡是韓信親筆書寫的請求增兵的建議書,而且上麵還附帶著整個戰局的戰略分析,尤關對楚的勝負。


    隻見上麵寫道,“臣不辱使命,終生得魏豹,魏地將傳檄而定,臣有一策,望大王思慮,原計劃連趙、燕、齊,從側翼包抄楚都彭城;


    然趙、齊多變,結盟不穩,牽一發而動全身,今趙、代名義發兵相助西魏,然兵行遲緩,實則不過據地自保之心耳,


    漢當進一步開辟北方戰場,逐一定趙、代、燕,向東擊田齊,南絕楚軍糧道,對楚實行側翼迂迴;


    楚如救援,必疲於奔命,而後可與大王會師於滎陽,東西夾擊楚軍;


    對搖擺不定者,當以武力定之,使楚徹底孤立,再無結盟之機……臣願請增三萬兵馬,橫掃河北,助大王完成大業。”


    看著韓信這份激揚的請戰書,劉邦心中如水中漣漪,久久不能平複。


    側翼發展這是原定的策略,隻是現在韓信將其略微改變,使得原本武力和外交兩手抓,變成全部用武力平定。


    這種吞吐山河的氣魄,倒是很合劉邦的胃口。


    全部武力平定談何容易,原本是想著聯合燕、齊,再挾持趙繼續威脅西楚側翼,燕、齊與楚霸王項羽皆有過節,那麽連燕、齊應該沒問題;至於趙因為張耳的緣故,反漢不從,完全可以依靠漢、魏的兵力去威攝,即使令其中立也好。


    可計劃趕不上變化,西魏也跟著叛變,如今西魏終於走向大定,看樣子效果比預想的還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室風雲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來不及先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來不及先生並收藏漢室風雲錄最新章節